零件结构的相关工艺有
- 格式:doc
- 大小:10.83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简介1.1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发展中华文明大致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这三种材质的工具和技术的创造发明,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高级阶段发展,金属的应用使人类文明产生了根本性的飞跃,而铸造技术的运用和金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古代很多务农的人来说,铸造技术是一门手艺。
据历史考证,我国铸造技术开始于夏朝初期,迄今已有5000多年。
到了晚商和西周初期,青铜的铸造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遗留到今天的有一批铸造工艺水平较高的铸造产品。
中国古代的铸造方法有:石型即用石头或石膏制作铸型;泥型古称“陶范”;金属型古称“铁范”;失蜡型有出蜡法、走蜡法、脱蜡法或刻蜡法;砂型这种方法是伴随泥型一起产生的。
中国古代铸造中的精品有:沧州铁狮,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曾侯乙尊盘,永乐大铜钟,大型铜编钟,铜车马仪仗队等。
1.2中国铸造技术发展现状尽管近年来我国铸造行业取得迅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
我国每年每厂的平均生产量是815t,远远低于美国的4606t和日本的4878t。
第二,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
我国高精度、高性能铸件比例比日本低约20个百分点。
第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铸造技术基础薄弱。
第四,管理水平不高,有些企业尽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却无法生产出高质量铸件,究其原因就是管理水平较低。
第五,材料损耗及能耗高污染严重。
中国铸铁件能耗比美国、日本高70%~120%。
第六,研发投入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1.3发达国家铸造技术发展现状发达国家总体上铸造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原辅材料已形成商品化系列化供应,如在欧洲已建立跨国服务系统。
生产普遍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操作)。
在大批量中小铸件的生产中,大多采用微机控制的高密度静压、射压或气冲造型机械化、自动化高效流水线湿型砂造型工艺。
简述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
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1. 铸造结构: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到模具中,通过凝固和冷却来制造零件的工艺。
常见的铸造方法包括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铸等。
2. 锻造结构:锻造是通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在模具的作用下施加压力使其变形,从而制造出所需形状的零件。
常见的锻造方法包括冲击锻造、压力锻造、自由锻造等。
3. 加工结构:加工是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切削、打磨、车削、铣削、钻孔等机械加工操作来制造零件的工艺。
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数控加工、传统加工等。
4. 焊接结构:焊接是将两个或多个零件通过加热熔化焊接材料使其相互连接的工艺。
常见的焊接方法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5. 塑料成型结构:塑料成型是将熔化的塑料注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制造零件的工艺。
常见的塑料成型方法包括注塑成型、吹塑成型、挤塑成型等。
6. 印刷结构:印刷是通过将油墨或颜料涂刷在材料表面,再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将图案或文字转移到零件上的工艺。
常见的印刷方法包括丝网印刷、胶印、凹版印刷等。
这些工艺结构可以根据零件的不同要求和制造流程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制造出具有所需功能和外观的零件。
模具基本结构及其工艺流程一:模具基本结构零件(参照模具装配图说明)1.1 模柄——凸出于上模座顶面的圆柱形零件,工作时伸入冲床滑块孔中并被夹紧固定,连接冲床滑块与上模座,同时上下活动,但其中心轴线不变。
1.2 上模座——上模最上面的板状零件,工作时紧贴冲床滑块,并通过模柄或直接与滑块固定。
1.3 下模座——下模底面的板状零件,工作时直接固定在冲床工作台面上或垫板上。
1.4 凸(公)模——冷冲模中起直接形成冲件作用的凸形工作零件。
(即以外形作为工作表面)1.5 凹(母)模——冷冲模中起直接形成冲件作用的凹形工作零件。
(即以内形作为工作表面)1.6 夹板(固定板)——以模具结构类型可分为上,下夹板两种。
是固定凸模用的板状零件。
1.7 脱料板——以模具结构类型可分为上下,内外脱料板四种。
是将材料或工件从凸模上卸脱的固定式或活动式板状零件。
1.8 垫板——介于夹(固定)板与模座之间淬硬(热处理)的板状零件。
用以减低模座承受的单位压缩应力。
1.9 导柱——为上下模座相对运动提供精密导向的圆柱形零件。
多数固定在上夹板中,与下模导套配合使用。
1.10 顶杆——以上下动作直接或间接顶出工件或废料的杆状零件。
1.11 打板——在空心板内以上下动作直接或间接顶出工件或废料。
1.12 固定销——用于固定模板垂直,导正其位置不变或偏移。
1.13 螺丝——用于固定模板垂直,限制其处在静止状态。
1.14 弹簧——在模具中直接作用力于脱料板的特种零件。
1.15 折弯滑块——在模具中改变直线运动方向的楔形零件。
多数是将垂直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
起到产品在折弯工艺中让位,成型后易取的作用。
二:模具结构类型2.1 在冷冲模具构造中,比较典型的结构类型有复合模,单冲模,折弯成型模,连续模等。
结合图纸,分类说明一下。
2.2 复合模通常只适用于落料冲孔,但其表现出的产品精确度比其它结构类型模具要精确得多。
1.构成模板:按照标准分为上下模座,公母(凸凹)模,内外脱,上下夹板,空心板,顶程板等八块模板。
零件的结构工艺路线一般为
1.设计和制定技术规范: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确定制造工艺和技术规范,明确零件制造的前提条件。
2.选择原材料:根据工艺规范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原材料。
3.材料预处理:进行除油、除锈、酸洗或者碱洗等预处理,控制材料的表面状态,为下一步的加工做好准备。
4.粗加工:根据工艺规范和零件的设计要求进行粗加工,将材料切削或者锻造成最初的形状。
5.热处理:根据零件的材质和使用要求进行热处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其组织结构。
6.精加工:对零件进行精细加工,包括车、铣、钻、磨、铸造等各种加工工艺,以满足零件的几何要求和表面质量要求。
7.表面处理:进行镀、喷涂、氧化等表面处理,增加零件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
8.质检:根据规范进行严格的质检,确保零件的质量符合要求。
9.包装和储运:对零件进行包装和储运,保证零件不受损和便于运输。
罗拉的零件外形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罗拉是一种常见的机械零件,主要用于输送物料、支撑机械设备和传动动力等方面。
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罗拉的外形通常呈圆柱体状,两端是平坦的面,中间是圆柱体。
这种设计使得罗拉在运转时能够平稳地支撑物料,减少摩擦和振动。
2. 罗拉的两端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凸起的轴承座,用于安装轴承。
这样可以保证罗拉在运转时轴承的准确定位和稳定性,提高整个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运转稳定性。
3. 罗拉的外表面通常有一定的槽状结构,这些槽用于固定输送带等输送装置,使得物料能够牢固地与罗拉结合,避免滑动和脱落,确保正常运输。
针对罗拉的特点和用途,加工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工艺:1. 切削加工:罗拉的主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比如钢材或铝合金。
切削加工是在机床上通过切削工具对材料进行形状修整的工艺。
常见的切削加工方式包括车削、铣削、磨削等,以确保罗拉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2. 焊接加工:罗拉的轮子与轴承座通常是分离的零件,需要通过焊接工艺将它们连结在一起。
常用的焊接方式包括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等,以确保焊缝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3. 表面处理:罗拉的外表面通常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有镀锌、喷涂等,以确保罗拉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罗拉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零件,其外形结构特点包括圆柱体状、轴承座和槽状结构等。
在加工工艺上,常用的方法包括切削加工、焊接加工和表面处理等。
这些工艺确保了罗拉的尺寸精度、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罗拉是一种常见的机械零件,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主要用于输送物料、支撑机械设备和传动动力等方面。
罗拉的外形结构特点以及加工工艺都具有相应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将继续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罗拉的外形结构特点。
罗拉的外形通常呈圆柱体状,这种设计使得罗拉在运转时能够平稳地支撑物料,减少摩擦和振动。
第五节零件的工艺结构零件的结构形状是根据它在机器(或部件)中的作用、位置及加工是否合理而确定的,加工的合理与方便是从制造工艺方面考虑的。
零件上一些为满足工艺需要而设计的结构形状称之为零件的工艺结构。
一、铸造工艺结构1、铸造壁厚铸件壁厚设计得是否合理,对铸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铸件壁越厚,冷却得越慢,就越容易产生缩孔;壁厚变化不均匀,在突变处易产生裂纹,如图1所示。
同一铸件壁厚相差一般不得超过2—2.5倍。
在图2中,图a、c结构合理,图b、d结构不合理,即铸件厚要均匀,避免突然变厚和局部肥大。
2、起模斜度铸造生产中,为便于从砂型中顺利取出木模,常沿模型的起模方向做成3-6的斜度,这个斜度称为起模斜度。
韦模斜度在图样上可以不必画出,不加标注,由木模直接做出,如图形3a所示。
3、铸造圆角为便于分型和防止夹角落砂,以避免铸件尖角处产生裂纹和缩孔,在铸件表面转角处做成圆角,称为铸造圆角。
一般铸造圆角为R3-R5(如图3b)二、机械加工工艺结构1、倒角和倒圆为了除去零件在机械加工年的锐边和手刺,常在轴孔的端部加工成45或30倒角;在轴肩处为避免应力集中,常采用圆角过渡,称为倒圆,如图4所示。
当倒乐、倒圆尺寸很小时,在图样上可不画出,但必须注明尺寸或在“技术要求”中加以说明。
2、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零件在车削或磨削时,为保证加工质量,便于车刀的进入或退出,以及砂轮的越程需要,常在轴肩处、孔的台肩处预先车削出退刀槽或砂轮越程槽,如图4所示。
具体尺寸与构造可查阅有关标准和设计手册。
图5给出了退刀槽和越程槽的三种常见的尺寸标注方法。
3、凸台和凹坑两零件的接触面一般都要进行加工,为减少加工面积,并保证接触良好,常在零件的接触部位设置凸台或凹坑,如图6所示。
4、钻孔结构钻孔时,为保证钻孔质量,钻头的轴线应与被加工表面垂直。
否则,会使钻头折弯,甚至折断。
当被加工面倾斜时,可设置凸台和凹坑;钻头钻透时的结构,要考虑到不使钻头单边受力,如图7所示。
零件结构的相关工艺有
1. 铸造:通过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并待其凝固成形。
铸造工艺适用于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例如汽车发动机缸体。
2. 压力加工:通过应用压力,使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的零件。
压力加工工艺包括锻造、冲压、挤压等。
3. 切削加工:通过刀具对工件进行切削、铣削、钻削等操作,将工件切割成所需形状。
切削加工工艺适用于制造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
4. 焊接:通过加热和融化相邻金属表面,使其相互结合,从而实现零件的连接。
常见的焊接工艺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5. 热处理: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和冷却处理,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从而满足特定的工艺要求。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淬火、回火、退火等。
6. 表面处理:对零件表面进行涂覆、喷涂、电镀等处理,以提高其防腐、装饰、摩擦等性能。
7. 成型:将塑料、橡胶等材料通过压力、热塑性或热固性方式加工成为所需形状的零件。
8. CNC加工:利用计算机数控技术控制机床进行加工,实现零件的高精度、高效率生产。
这只是一部分零件结构的相关工艺,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工艺方法可以用于制造不同类型的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