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1.80 KB
- 文档页数:6
高海拔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高海拔生态系统是指位于地球海拔较高的地区,包括高山、高原和高纬度地区。
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光照强烈,以及土壤贫瘠。
由于这些极端环境条件,高海拔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特征。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形成了显著的气温梯度。
这导致了不同的植被带的出现。
一般来说,高山植被分为亚高山、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三个带。
亚高山植被带位于较低的地段,主要由针叶林和阔叶林构成。
这些树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抵御寒冷和强风的侵蚀。
高山植被带位于较高的地段,在这里,树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这些植物矮小而紧密,能够抵御寒冷和强风的冲击。
亚高山草甸带位于最高的地段,由各种草本植物和苔藓构成。
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植物,通常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强,叶片小而厚实。
在高原和高纬度地区,由于气温的冷却效应,整个地区呈现出类似高山生态系统的特点。
植被分布也表现出相似的模式。
在高原地区,高寒草甸是最主要的植被类型。
这些草地由矮小而丰富多样的草本植物构成,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适应能力。
而在高纬度地区,苔藓和地衣等低矮植物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植物生成和分解速度较慢,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高海拔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还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水分的稀缺性限制了植被的生长。
此外,土壤的质地和养分含量也对植被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海拔地区的土壤普遍贫瘠,养分含量低。
因此,只有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才能够存活和繁衍。
总的来说,高海拔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在形态和特征上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逐渐减少,而草本植物和苔藓逐渐增多。
这些植物具有优秀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衍。
这样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海拔生态系统的保护,并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工作。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为野生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众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西藏野生植物资源。
米拉山作为藏东南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米拉山是尼洋河与拉萨河的分水岭,其海拔最高达5300m ,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经纬度跨度为(91°08′~93°40′E 、29°33′~29°53′N ),横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和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是拉萨市到林芝市的必经之地[1]。
米拉山以东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634.2mm ,属温暖半湿润气候类型,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而米拉山以西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较东区的降水量小,年均降水量为515.7mm ,属温暖半干旱气候类型,植被以草本为主[2]。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米拉山区共有维管植物102科392属962种(含变种、亚种、变型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12科17属38种,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有67科248属648种,总计82科271属733种[3]。
1调查对象及方法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西藏米拉山区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中的主要优势物种。
1.2调查方法调查米拉山区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中的主要优势物种,并依据主要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并从种质资源的特有性与多样性、观赏特性评价及园林应用角度分析了米拉山野生观赏植物特点。
收稿日期:2021-09-14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与学科建设(藏财预指2020-001);西藏农牧学院林学学科创新团队项目(533320002)。
作者简介:佟珂珂(1996—),女,山东潍坊人,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
E-mail :****************。
*为通信作者,E-mail :***************。
西藏常见植被特征及原因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原起伏且海拔较高,因此其植被特征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以下是西藏常见的植被特征及其原因:1. 草地植被:西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草地植被,包括高山草甸、草原和盐碱草地等。
这些草地植被以矮小而坚韧的草本植物为主,如针茅、羊茅等。
这种草地植被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西藏气候寒冷、干燥,土壤贫瘠,不适宜树木生长,而草本植物却能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这片地区长期形成了以草地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
2. 矮灌丛植被:西藏高原上还广泛分布着矮灌丛植被,如青海柴胡、藏茴香等。
这些矮灌丛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藏高原东南部存在一些山间小盆地,这些盆地地势相对较低,湿度稍高,有利于灌丛植物的生长。
3. 雪线植被:西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的地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只有夏季短暂的几个月时间能够生长植物。
在这些高寒地区,只有一些特定的植物种类能够适应极端的环境条件,如藏杜鹃、高山松等。
这些植物一般分布在海拔5000米以上,被称为"雪线植被"。
雪线植被的分布与西藏的高海拔、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4. 水生植被:西藏的湖泊、河流和高山湿地等水域中也有一些特定的水生植被分布,如附生藻类、浮游生物等。
这些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的边缘地带,原因是这些地区相对湿润,有丰富的水源供给,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
总的来说,西藏植被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形成的。
高原地区寒冷干燥,土壤贫瘠,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因此以草地植被为主。
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适宜灌丛植物的生长。
高寒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使得只有少数高山植物能够适应生长。
水域中的水生植被则是受到水资源的影响。
这些植被特征共同构成了西藏独特的生态系统,也为当地的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草料资源。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天然资源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兼具生态、环境和气候多种特征的生态系统。
其中,高山植被是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高山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山植物的生存环境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和山地交错的地带,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高山地区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地形十分复杂。
由于地势的独特性,高山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应对很多特殊的因素。
首先,这里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变化,春夏气温较高,秋冬季气温则非常低,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山植物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维持自身的存活状态。
其次,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盆地,地形起伏较大,上下水循环不良,水资源相对匮乏。
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下,高山植物需要通过深入地下寻找水源、蓄水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此外,青藏高原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寒冷、高氧、强辐射、冰雪等多种特殊因素,高山植物需要应对这些复杂环境的影响。
二、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学者们通过采样、实验观测、分析数据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究高山植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方式。
例如,近些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雪山植物的采样和测量,发现了其在生长过程中对于球藻的共生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雪山植物与球藻之间会发生共生作用,并能够促进雪山植物的生长,这种共生作用也是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之一。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高山植物的光合适应和逆境适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究了光合适应参数对高山植物适应性的影响。
三、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探究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探究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学术上来讲,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有多种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基因调控方式和形态结构适应方式。
西藏色季拉山报春花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色季拉山报春花资源极其丰富,有12种及变种,文中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介绍了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观赏价值.根据光照,温度,湿度及植被类型等因素将其生境类型归纳为4类:1.林内阴湿型,2.疏林透光型,3.林缘湿地型,4.高山冷湿型.报春花在本地区仅分布于海拨3000m以上地区,43%的种类生于海拨900m以上地区,具有明显的温带性.高山冷湿型生境的特点是低温高温,生于该生境型的种类多花大,色艳,观赏价值极高.生于林山阴湿型,疏林透光型生境的种类较易被驯化。
西藏野生报春花属(Primula)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报春花属植物是西藏地区野生花卉和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和培育花卉新品种的极为重要的草本植物资源和进行园林绿化的优质材料。
对西藏色季拉山的野生报春花属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调查,为报春花属植物的品种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本次野生报春花属植物调查研究项目中,基于色季拉山的海拔、坡向和植被覆盖类型的不同。
分别用GPS定位系统在山脉中设定了3个不同的样地,然后在同一样地再分别设定3个样方,对报春花属植物及其生境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布情况进行测量与实验分析,旨在为我国野生报春花属植物的引种驯化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这次调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
本次调查研究的报春花属植物营养元素测定项目有:全氮、全磷、全钾、钙、镁、铁、锌、锰、铜、钠及铬11种元素;对报春花属植物根际土壤含量的测定项目包括: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及缓效钾;对报春花属植物根际土壤进行测定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锰、铜及有效硼。
通过对不同样地报春花属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境土壤元素含量的测定和试验分析,发现报春花属植物体内元素与去生境土壤元素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了生长于西藏色季拉山上的野生报春花属植物的根际土壤元素含量与报春花属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认识了区域野生报春花属植物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指数,并且为西藏野生报春花属植物的保护、开发和引种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植物界各行业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
藏东南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数量特征研究本研究区域西起海拔5013.25 m的米拉山口(N29.828°,E92.343°),途经工布江达县、八一镇,东至色季拉山,涵盖米拉山东坡工布江达县境内和林芝县境内色季拉山以西318国道沿线全部森林植被群落类型。
本文以藏东南主要森林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数量分析方法,全面而深入的揭示了藏东南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类型的数量特征,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这些植被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植被生态研究奠定了数量生态基础,并为藏东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首先,通过TWINSPAN分类,将该区域的森林群落划分为20个群丛(Ⅰ.乌柳+沙棘+短苞小檗—藏北嵩草+柔毛委陵菜群丛;Ⅱ.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小叶野丁香+柳叶忍冬—双参+薄叶水龙骨群丛;Ⅲ.川滇高山栎+山蚂蟥+绢毛蔷薇—中亚早熟禾+薄叶水龙骨群丛;Ⅳ.高山松+藏川杨+川滇高山栎+黄花木+绢毛蔷薇—短柄草群丛;Ⅴ.白桦+山杨+比巴小檗+小叶金露梅—黑药老鹳草+西南草莓群丛;Ⅵ.白桦+山杨+散鳞杜鹃—黑药老鹳草+西南草莓群丛;Ⅶ.白桦+硬叶柳+散鳞杜鹃—西南草莓+黑药老鹳草群丛;Ⅷ.雪层杜鹃+散鳞杜鹃+岩生小檗—藏北嵩草群丛;Ⅸ.矮生嵩草+矮火绒草群丛;Ⅹ.铺地柏+大果圆柏—藏北嵩草群丛;Ⅺ.江孜沙棘—中亚早熟禾群丛;Ⅻ.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白背紫斑杜鹃+蛾眉蔷薇—短柄草群丛;ⅩⅢ.急尖长苞冷杉+杯萼忍冬+白背紫斑杜鹃—西南草莓+藏北嵩草群丛;ⅩⅣ.急尖长苞冷杉+方枝柏+毛叶杜鹃+白背紫斑杜鹃—五裂蟹甲草+藏北嵩草群丛;ⅩⅤ.急尖长苞冷杉+理塘忍冬+毛叶杜鹃—酢浆草+大叶碎米荠群丛;ⅩⅥ.急尖长苞冷杉+杯萼忍冬+冰川茶蔗子—莓叶悬钩子+禾叶繁缕群丛;ⅩⅦ.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杜鹃+扫帚岩须—莓叶悬钩子+藏北嵩草群丛;ⅩⅧ.方枝柏+薄毛海绵杜鹃+小叶金露梅—莓叶悬钩子+长鞭红景天群丛;ⅩⅨ.薄毛海绵杜鹃+鳞腺杜鹃—塔黄+藏北嵩草群丛;ⅩⅩ.急尖长苞冷杉+灰背杜鹃+红点杜鹃—云南红景天+莓叶悬钩子群丛)。
西藏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西藏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拉萨河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是拉萨河流域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
草本植物主要有芒草、芦苇、蒿草、芦荟、苋菜、芦苇、芦草、芦芽等;灌木植物主要有柳树、榆树、枫树、桑树、槐树、柳枝、柳条等;乔木植物主要有榆树、枫树、桑树、槐树、柳树、柳枝、柳条等。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多样性特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多样,包括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空间分布多样性表现为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分布空间分布多样,包括河谷、河岸、河岸滩地、河岸湿地、河岸湿地滩地等;生态多样性表现为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生态系统多样,包括河谷植被、河岸植被、河岸滩地植被、河岸湿地植被、河岸湿地滩地植被等。
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是拉萨河流域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和保护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对于保护拉萨河流域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