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31.65 KB
- 文档页数:10
2017高中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测试题08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娱乐时代的文学选择尽管有人无视他们的存在,有人轻视他们的作品,但却无法忽略这群“80后”作家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
前不久,一份由近十万名网民投票选出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名单上,既有李白、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也有鲁迅、老舍这样的近现代著名作家,更有韩寒、郭敬明等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青春文学写手。
毫无疑问,网络让文学加速进入了娱乐时代。
几年时间里,网络文学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文学“神话”。
从描写青涩爱情的青春小说,到描写困惑和挣扎的成长小说,一阵阵风潮来而复去。
到2007年,以惊险、刺激见长的“盗墓小说”大行其道。
系列小说《鬼吹灯》至今已出版了多本,销量惊人。
某著名导演有意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希望能打造成中国版的《夺宝奇兵》。
网络小说的走红让网络成为更多“80后”展示才华、表达自我的载体。
网络的平民化气质使文学更具娱乐性。
在网络上,这些年轻作家或网络写手如明星一般,可以拥有百万计、千万计的点击量。
不仅是他们的文学创作,哪怕只是生活纪录和个人言论,发表在博客上都可能演变成公众话题。
网络给“80后”提供了舞台,更成就了许多平民写手的文学梦想。
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没有文字和内容的要求,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络上。
于是以“一文成名”者并不鲜见,一些作品或以精彩的故事、或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也赢得了出版商的青睐。
网络上的原创作品,也成了出版商挖掘畅销书的“金矿”。
网络成就了文学的繁盛,同时也预示了传统文学的失落。
书店里,纯文学书籍已经成为“配角”,摆在最显眼位臵的,大都是经营管理类图书和时下热门的“说史”图书。
而在畅销书柜台上,知名作家的作品也被讲述都市情感的通俗小说、网络小说所包围。
文学类书籍在书店里受了冷落,却不代表读书的人少了。
网络和通讯行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了电脑和手机,不但新闻、文学作品可以及时阅读到,连电影、电视节目都可以随时看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27 分)1.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范增数目项王..B.乃朝服,设九宾发尽上指冠...C.烛之武退秦师使使以闻大王..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群臣怪之..2. 与“太子及其来宾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秦王购之金千斤。
B.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C. 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夫晋,何厌之有?3. 以下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邻近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至于顿丘可怜体非常....B. 若舍郑认为东道主约为婚姻.....C. . 怨灵修之浩大兮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人不敢于忤视淇水汤汤....4.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进兵北略地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谢家来贵门谢家事夫婿..C.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D.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 以下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旦日不可以不蚤自来谢项王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 以下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愿足下更虑之!”中,“足下”是太子丹对荆轲的尊称,而“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
B.“郎中”一词在不一样时代,含义有所不一样。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这里指宫廷侍卫。
C.《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腔调悲凉。
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册,也是优异的散文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这部著作。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语文试题命题人:张建设张晓倩本试卷共7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文言阅读(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且.为之奈何C.不如因.而厚遇之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因.击沛公于坐则与.一生彘肩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亚父者,范增也A.得复见将军于此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此天子气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4分)云和梯田张抗抗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
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试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深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词语中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 悖(bèi)谬翎(lín)毛赧(nǎn)然咬文嚼(jiáo)字B . 脉(mò)脉提(dī)防吮(sǔn)吸摸(mó)棱两可C . 福祉(zhǐ)重(zhòng)听怔(zhèng)怔虚与委蛇(shé)D . 游说(suì)破绽(zhàn)斡(wò)旋少不更(gēng)事2.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要盲不繁标炳史册精炼针灸B . 金碧辉煌鸠占鹊巢影碟账目C . 一笔勾消殒身不恤安详急躁D . 嘎然而止原型毕露暮霞纯粹3. (2分) (2016高三上·安徽模拟)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国家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B . 当今世上追求藏书时尚者颇多,毕生致力于阅读者甚少;走马观花借书纳闲者俯拾即是,真正品出书味、读出书情者寥寥无几。
C . 家居空间里,书房有其固定形象,客厅玩前卫搞复古怎么穿越都好,书房从来坐怀不乱,一张书桌、一个书柜就现出正派形象。
D . 这些年来,越低劣的骗子越低劣的谎言越能骗人成功,越荒唐的行为越匪夷所思的举动越有市场,正是价值观疲劳的社会表现。
4.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考古部门在南京老城墙的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该遗址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B . 这本《朱自清作品精选》书页上多处做了精读的记号,可见即便告别校园多年,他对朱先生的作品仍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μm,平均直径为1-2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一(学分)期中考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为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粗糙.(zào)城隅.(yú)拙.劣(zhuó)海市蜃.楼(shèn)B.吮.吸(yǔn)笑靥.(yè)回溯.(shuò)金瓯.半缺(ōu)C.蜚.声(fēi)卤水..(lǔ)佳肴.(yáo) 否.极泰来(fǒu)D.呜咽.(yè)懵.懂(měng)逡.巡(qūn)包罗殆.尽(dài)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校园网络建设,我们尽管想尽了办法,但还是屡试不爽....,不得不推迟开通时间。
B.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C.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D.他万万没料到自己能遇到李继这样善良宽厚而又博学多才的恩师,幸得他慷慨解囊,相濡以沫....,自己的学业才得以完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B.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虽然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4.根据语境,填入下面空格出最恰当的一项是()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XXX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卷、作文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好自己的座号、姓名;2)选择题按每题右侧所示的机读题序将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位置上,填空与简答题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3)卷面保持整洁,书写要求工整端正;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作文三项同时分别上交。
一、语文积累(共26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1】(2分)A.菲薄(fēi)窒息(zhì)撰写(zhuàn)目眦尽裂(zì)B.执拗(niù)攒射(cuán)搽粉(cá)叱咤风云(zhà)C.雏菊(chú)蠕动(rú)婆娑(suō)泪下沾襟(jīn)D.桀骜(jié)衖堂(nòng)彳亍(chì)百舸争流(gě)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2】(2分)XXX.峥嵘易帜步履稳健辉煌结采B.包袱巨辐涕泗交流不寒而栗C.喋血拷问陨身不恤短小精悍D.嚷骂殴打返璞归真衣服褴褛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3】(2分)A.假若当初XXX能从善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下场。
B.行刺从来就不是甚么值得名誉的事,也不是甚么值得嘉赞的事,我认为,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C.刚开学,XXX看到四周的同学会唱歌跳舞,能演讲主持,还是学霸,越发觉得本人别无长物。
D.《小狗包弟》中,艺术家被游街示众,认识他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那只小狗对他一如既往地亲热。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机读题4】(2分)A.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
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格律的束厄局促,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B.《小狗包弟》选自XXX的《随想录》,该书收录的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凡选择题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才有效,主观题必须写在答题卷有效区间内才有效。
第I卷共10题,共31分一、课内基础(31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B.奥运会开幕式上五彩斑斓....、光彩夺目的焰火点亮了雄伟的“鸟巢”,扮靓了深邃的夜空。
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D.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 ,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籍.吏民,封府库籍:造户籍册或登记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借助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例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是寡人之过也B.唯君图之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①范增数目.项王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道.芷阳间行⑤吾得兄.事之⑥使使以闻.大王⑦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⑧群臣怪.之⑨图穷.而匕首见⑩沛公欲王.关中A.②⑤/③⑧/①④⑦⑩/⑥/⑨ B.②⑤⑩/③⑧④⑦/①⑥⑨C.②⑤⑩/③⑥⑧/①④⑦/⑨ D.②④⑤/③⑥⑧/①⑦⑩/⑨5.以下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带答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7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范增数目.项王B.乃朝服..,设九宾发尽上.指冠C.烛之武退.秦师使使以闻.大王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群臣怪.之2.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秦王购之金千斤。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夫晋,何厌之有?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至于..体无比..顿丘可怜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约为婚姻C. .怨灵修之浩荡..兮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人不敢于忤视....淇水汤汤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谢.家来贵门谢.家事夫婿C.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D.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足下更虑之!”中,“足下”是太子丹对荆轲的尊称,而“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
B.“郎中”一词在不同时代,含义有所不同。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这里指宫廷侍卫。
C.《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这部著作。
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闲适安宁的田园生活场景。
B. 《雨巷》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作者心境的外化,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C.《采薇》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从而渲染出征人越来越凄苦的心情。
D.《沁园春·长沙》上阕以设问结尾,下阕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直接作了回答。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因为车辆安全检测和环保尾气检测两者秋毫无犯....,私家车主办理年检不得不跑两个地方。
B.许多消费者不懂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被骗后只是发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叹。
C.正是由于有敢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
D.登上泰山,同学们一会儿俯瞰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眺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D.据初步分析,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24分)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B.越国以鄙远..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晋以强凌弱。
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
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
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
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2)及《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3)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分)(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5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9分)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5.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三)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6、(1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氓》)(3)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
(《涉江采芙蓉》)(4) 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_______。
(《归园田居》)(5)《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共计 20分)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