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生老师讲义,土地修复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75
土壤污染修复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 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5土壤污染的特点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b.土壤环境状况c.不同植物种类d.伴随离子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1.形态多变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①土壤Eh: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
《土地修复技术》课程教学大纲Land Pollution Remedi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知道土壤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土壤污染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探讨土壤污染修复的有效途径与技术工程,包括生物修复工程、植物修复工程、物理修复工程和化学修复工程,以及联合修复工程措施。
(三)素质目标培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环境观教育,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更能信任本职工作, 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来源、性质、迁移转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理解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长期性、难治理的特点,污染物质通过迁移影响到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掌握各种防治与修复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则、途径与新技术,从而保障土壤健康、水源清洁、食品安全,促进人类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土壤环境污染概况0.5学时知识点:土壤污染概念、特点、现状、危害及课程任务第二节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0.5学时知识点:土壤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农产品下降、破坏生态第三节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内容与任务1学时知识点: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病原体、环境容量、修复技术本章小结: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土壤污染概念和特点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重点:土壤污染的特点、危害与修复措施。
难点: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怎样理解土壤污染及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国与土壤环境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业:1.课外阅读相关杂志和参考书。
2.如何理解“土壤污染影响人类生存”?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指导读书法,观看土壤污染相关影视材料。
第二章土壤污染类型2学时第一节土壤污染与自净作用0.5学时知识点: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第二节土壤污染物种类与污染源0.5学时知识点: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土壤环境污染源第三节土壤污染的类型0.5学时知识点: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农业污染、综合污染第四节土壤性状与污染物的转化0.5学时知识点:土壤组成、土壤质地、土壤酸碱性、土壤氧化还原性、土壤微生物本章小结重点:与土壤污染相关的概念。
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一、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二、工作原则1、保护优先,严守底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夯实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规划引领,集约利用。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要求,立足现有土地资源,综合运用“农田提升、低效盘活、社区集聚、下山脱贫、村庄整治、生态修复”六大政策工具,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按照“控制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用活流量”和项目资金平衡的要求,科学合理重构用地布局,稳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在摸清土地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潜力,积极探索符合各村自身条件和需求的整治模式。
根据区位结构、自然条件、区域性发展方向、后续土地利用诉求等因素,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分区域、分类型有序推进,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
4、政府主导,尊重民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且有增加,实现成果多方共享、多方共赢。
三、技术路线图图1 技术路线图四、工作程序(一)资料收集1、最新土地整治规划成果;2、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成果;3、最新耕地质量分等成果;4、生态保护红线成果;5、上级下达指标分解表。
第二章土壤修复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第一节土壤修复的概念一、土壤修复Remediation,原意为“治疗”“修缮”。
土壤修复(Soil remediation)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依据土壤生态系统理论,对各种污染土壤治理和定向培育的过程。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的研究,欧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被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程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案例石油是一种含有多种烃类(正烷烃、支链烷烃、芳烃、脂环烃)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硫化物、氮化物、环烷酸类等)的复杂混合物。
有的石油样品可含200~300种烃类,分子量从16至1000左右,其物理状态包括气体、挥发性液体、高沸点液体以及固体。
石油污染泛指原油和石油初加工产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润滑油等)及各类油的分解产物所引起的污染。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在勘探、开采、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引起的,油田周围大面积的土壤一般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多集中在20cm左右的表层。
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如堵塞了土壤孔隙,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引起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的变化;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石油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芽出苗率降低,生育期限推迟,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等。
土壤的石油污染直接导致粮食的减产,而且通过食用生长于农业土地上的植物及其产品影响人类的健康。
石油类在作物体及果实部分主要残留毒害成分是多环芳烃类。
石油中的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极大,尤其是双环和三环为代表的多环芳烃毒性更大。
多环芳烃类物质可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饮食摄入等方式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影响其肝、肾等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引起癌变。
石油类物质还通过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污染的转移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多个层面上的不良胁迫。
土地修复技术课程主要知识1、如何理解土地退化的概念?土地退化是指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对土地不合理利用的影响下土地质量与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其含有两个关键的方面:一是土地系统的生产力必须有显著下降,二是这种下降是人类活动或不利的自然事件引起的结果。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土地退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
2、引起土地退化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原因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状况;地表碎屑物或土壤状况;岩石类型等。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土地退化:例如乱垦土地;乱砍乱伐森林导致土地退化;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矿、修路导致土地退化。
3、农用土地退化的表现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非农业建设滥占浪费、粗放经营等。
4、土地退化的危害有哪些方面表现?(1)土地退化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土地资源质量下降;土地资源数量的减少。
(2)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危害;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3)土地退化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对农业的危害;对水利、交通和城镇设施的危害5、当前土地退化的特点(1)土地退化的种类越来越多;(2)土地退化的成因越来越复杂;(3)土地退化的分布越来越广泛;(4)土地退化的速度呈加快的趋势;(5)土地退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6、造成土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退化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过度放牧等。
7、土地退化的评价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目前有代表性的有哪几种?评价理论包括退化程度、总体退化状态、危险度以及相对应的指标体系多方面,而理论的核心体现在退化程度和状态的评价上。
目前的评价理论有三种,分别是全球人为作用下的土壤退化(GLASOD)、南亚及东南亚人为作用下土壤退化(ASSOD)和俄罗斯科学院提出的评价方法(RUSSIA)8、我国土地退化分为哪些等级?土地退化等级有不同的分法,通常我国土地退化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退化等级。
土壤修复名词解释土壤修复名词解释搜集最近常用、常见的土壤修复相关知识中一些名词准确的具体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增减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低。
主要技术原理:分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例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