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表单】单元或主题测试题-提交一份整体单元教学设计表单.doc
- 格式:doc
- 大小:149.02 KB
- 文档页数:5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 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 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整体思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从1840年——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1840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56年, 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的国门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被打开, 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坚强意志。
主体结构:1课时1课时1课时教与学活动规划:1.设置专题问题2.学生设计思维导图2、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中的第一课,(三)冲突之后思转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突破本课难点。
从统治者、知识分子到国民三个层面,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三)冲突之后思转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本课难点。
从统治者、知识分子到国民三个层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一)文明差异冲突起1.本环节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与英国的文明差异, 引出鸦片倾销与林则徐虎门销烟。
主要运用表格展示与教师的问题引导进行讲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作业表单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学生把握本单元五首诗歌的一个共性,为学习后面的文本做铺垫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
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请从“花、草、树、山”四种静物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作对象,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100左右)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
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品读诗词,感受作者的豪情。
以品读课文为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剖析;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写作特色等方面对诗词进行再次欣赏。
整节课看似以感受作者为主,但是每一步都离不开对诗词的理解。
拓展延伸的比较阅读也是结合作者的诗词作品来进行的。
这样,学生在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的同时,也品读了许多诗词,对于要学习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这应该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作业表单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
7.板书设计:比多少
小兔与板凳同样多
小兔比小猪多小猪比小兔少
萝卜比苹果多苹果比萝卜少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我运用课件进行有趣的动手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习者分析: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比多少”有全面的认识。
3.学习目标确定:1.练习数事物个数的基本方法。
2.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熟悉“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4.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数数的方法。
2.会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
5.学习评价设计:师生双向活动,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一:
教师活动1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连一连。
学生活动1
分析:本题要把动物图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
先要数出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然后再数出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最后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连起来。
答案:
活动意图说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3题。
在少的后面画“√”。
学生活动2
分析: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少。
答案:。
【作业表单】单元或主题测试题|提交一份整体单元教学设计表单单元或主题测试题单元或主题名称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或主题对应的模块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客观题提示:不少于5道;标明每道测试题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水平。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
下列符合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③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伴有能量变化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D.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3.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常温下,1 mol C3H8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 217.8 kJ,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3H8(g)+5O2(g)==3CO2(g)+4H2O(g)ΔH=+2 217.8 kJ·mol-1B.C3H8(g)+5O2(g)== 3CO2(g)+4H2O(g) ΔH=-2 217.8 kJ·mol-1C.C3H8(g)+5O2(g)== 3CO2(g)+4H2O(l) ΔH=-2 217.8 kJ·mol-1D. C3H8(g)+O2(g)== CO2(g)+ H2O(l) ΔH=+443.6 kJ·mol-1 4.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CO(g)+ O 2(g) ====CO2(g) ΔH=-282.9 kJ·mol-1。
某H2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热量,同时生成3.6 g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的H2和CO的物质的量之比() A.2∶1 B.1∶2 C.1∶1 D.2∶3 5.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Q1 kJ·mol-1 2H2(g)+O 2(g)====2H2O(g)ΔH=-Q2 kJ·mol-1 2H2(g)+O 2(g)====2H2O(l)ΔH=-Q3 kJ·mol-1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0.4 Q1+0.05Q2 )KJ B.(0.4 Q1+0.05 Q3)KJ C.(0.4 Q1+0.1 Q3 )KJ D.(0.4 Q1+0.2 Q2)KJ 主观题提示:不少于2道;标明每道测试题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水平;要有情境;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作业表单】单元或主题测试题| 提交一份整
体单元教学设计表单
单元或主题测试题单元或主题名称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或主题对应的模块模块1:化学反应原理客观题提示:不少于5 道;
标明每道测试题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水平。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
很小,且可以再生。
下列符合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然气②
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
化. 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 C.伴有能量变化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 D.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
能量的变化 . 3. 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常温下, 1 mol C3H8 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2 217.8 kJ,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3H8(g)+5O2(g)==3CO2(g)+4H2O( g)H=+2217.8 kJ·mol-1
B.C3H8(g)+5O2(g)== 3CO2(g)+4H2O(g) H=-2 217.8 kJ · mol-1
C.C3H8(g)+5O2(g)== 3CO2(g)+4H2O(l) H=-2 217.8 kJ·mol-1
D.
1
2H2(g)+O2(g)====2H2O(l )H=-571.6 kJ ·mol-1 ;
CO(g)+ O 2(g) ====CO2(g)H=-282.9 kJ ·mol-1 。
某 H2和 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113.74 kJ 热量,同时生成 3.6 g 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的H2和 CO的物质的量之比() A.2 ∶1 B.1 ∶2 C.1 ∶1 D.2 ∶3 5. 已知 CH4(g)+2O2(g)==CO2(g)+2H2O(l )H=-Q1 kJ·mol-1 2H2 (g)+O 2(g)====2H2O(g)H=-Q2kJ·mol-1 2H2(g)+O2(g)====2H2O(l )H=-Q3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 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0.4 Q1+0.05
Q2 )KJ B.(0.4 Q1+0.05 Q3)KJ C.(0.4 Q1+0.1 Q3 )KJ D.(0.4 Q1+0.2 Q2)KJ主观题提示:不少于 2 道;
标明每道测试题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水平;
要有情境;
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
1、(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 mol 水蒸气,放热 241.8 kJ 。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若 1 g 水蒸气转化
成液态水放热 2.5 kJ ,则反应 H2(g)+O 2(g) ====H2O(1)的
H=______________kJ·mol-1 。
(2)已知:① C(s) + 1/2O2(g) CO(g);
△H = – 110.5 kJ ·mol-1②C(s)+ O2(g)CO2(g);
△H = –393.51 kJ·mol-1 写出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发射卫星用 N2H4气体为燃料, NO2气体为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 N2 和水蒸气,已知: N2 (g)+2O2 (g) = 2NO2 (g)△H1=+67.2 kJ ·mol-1;
N2H4 (g)+O2 (g) = N2 (g)+2H2O(g)△H2=-534 kJ·mol-1;
H2O(L) = H2O(g)△H3=+44.0 kJ·mol-1。
写出 N2H4气体与 NO2气体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
式 : _________(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 A 与 B 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可分别用v(A) 、v(B) 、v(C) 表示,且有如下关系: v(B) =3v(A) , v(C) = 2v(A) , 3v(C) = 2v(B)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2. 已知 H+( aq) +OH- (aq) =H2O (l) H=- 57.3 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的一件仪器名称是____ ;
该仪器能不能换为铜质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_。
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___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3)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假设 30mL 1mol·L-1 盐酸与 20mL1.5 mol ·L-1NaOH溶
液反应,起始温度平均值为21.0 ℃,溶液最高温度为28.0 ℃,并近似认为 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的密度都是 1 g/cm3 ,中和后生成溶液
的比热容 c=4.18 J/(g·℃)。
则中和热H =___(取小数点
后一位)。
(提示: Q=cm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