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四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 格式:doc
- 大小:386.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第2课时)知识点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1.热带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气候:终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气候:终年炎热干燥2.亚热带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3.温带温带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很少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4.寒带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知识点二气候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问题探究】1.地中海气候区农业生产需首先解决什么问题?该区适合哪些农业类型发展?2.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读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④是热带草原气候2.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A.亚马孙平原地区B.撒哈拉沙漠地区C.西西伯利亚地区D.西欧地区下表是某地多年平均的气候资料,读后回答3—5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20. 19. 17. 13. 10. 8.2 8.0 9.1 11. 14. 16. 19. 降水(mm) 2 2 5 14 62 82 74 57 29 14 6 43. 该地的气候属于A. 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 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D. 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 影响该地降水季节分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大气环流B. 地面状况C. 距海远近D. 洋流性质5. 该地可能位于A.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B.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C. 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沿岸D. 非洲的地中海沿岸读气候资料图,回答6~7题。
6.右图中①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式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①②③D.温带大陆性气候7.下列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气候类型受两种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D.①、②、③三种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多雨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山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1~2题。
1.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A.舟山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2.乞力马扎罗山()。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雪补给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解析第1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渐趋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第2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会导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乞力马扎罗山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原因是迎风坡,降水多。
答案 1.D 2.D读下图,回答3~4题。
3.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 B.ac C.bd D.bc4.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第3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球;图中c 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
第4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增加。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4讲(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解析:从图中植被覆盖判断,该地降水西多东少,且有高大山脉,在如此近的范围内(据比例尺可知,该图范围较小)东、西降水差异较大,应为地形阻挡所致。
答案:B2.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解析:承上题,该地降水西多东少,说明西侧为海洋水汽的迎风坡,故该地西侧为海洋(在大陆西海岸),且沿岸有高大山脉,应为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沿岸。
答案:D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解析:该地位于45°N的大陆西岸,山麓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应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答案:C(2013·江苏卷)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4.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答案:B5.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二章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1951~2002年,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2.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
图中能反映出该道理的地区为()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全球温度上升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4.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5~6题。
5.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6.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全球变暖成为当今国际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C.加强国际合作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8.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你认为最不可信的是()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D.人工降雨图甲为某地气候资料图,图乙为该地牧草成长与需求关系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该地地理事项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温和多雨B.风力沉积地貌广布C.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D.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建在城市居民区的西北方向10.该地M时间段的牧草不能够满足需要,主要原因是()A.雨雪频繁B.人类破坏C.气温太低D.降水太少读世界某区域图(图1),回答11~12题。
11.图1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A.甲——热带沙漠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D.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草原气候12.图2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的是()A.①B.②C.③D.④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3分)材料1: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至4摄氏度。
材料2:“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2,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4分)(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6分)(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7分)14.下面图2中数码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图1中字母所示四个城市气候特征(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表示最冷月平均气温,■表示年降水量,□表示夏半年降水量),读图回答问题。
(17分)(1)四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冬半年降水较多的城市是________;冬季寒冷干燥的城市是________。
(填数码,3分)(2)数码①代表图1中________城市的气候特征(填字母),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数码③代表图1中________城市的气候特征(填字母),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4)数码④代表图1中________城市的气候特征(填字母),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气候类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结合图例,很容易判断出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最明显。
答案:A2.解析:结合图例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50年内气温出现了下降,这充分说明了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
答案:B3.解析: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会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有的地方会减产,如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大部分地区。
答案:B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西亚地区。
答案:B5.解析:本题考查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故选项D正确。
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低温冻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更大。
故选项C正确。
答案:C7.解析: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
答案:D8.解析:削减二氧化碳,降低太阳辐射强度都可以减弱温室效应。
人工降雨对温室效应减弱无影响。
答案:D9.解析:从气候资料图来看,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A项正确;受西风带的影响,多雨,尘埃物质少,不会有风力沉积;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从气温分布来看是南半球,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为西北风,污染大的企业应该分布在盛行风下风方向。
答案:A10.解析:M时间段,牧草生产量小于需求量,从气候分布图上看,主要与降水少有关。
答案:D11.解析: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受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D12.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均小。
答案:B二、综合题13.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影响,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积温增加,生产期延长;而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实施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答案:(1)自然因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4)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4.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气温、降水量数值即可判断。
第(2)、(3)、(4)题,都要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①地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0℃,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据此可判断出①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15℃,位于亚热带,降水集中在冬半年,可判断出③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④地全年气温高,降水集中在夏半年且特别丰富,冬半年为旱季,降水很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②③、①②(2)D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3)C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4)B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