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当代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尽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乃至全社会人民群众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
不仅仅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且还必须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各个阶层人民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力量。
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首先,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还在处于求学阶段,应该凭借着自身的年龄优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其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要时刻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的人,还要善于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不仅要承担自身的学业压力,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现象也在大学生中出现。
为了更好地讨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本文将从责任感的定义、现状分析、原因探究以及解决途径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我们来了解一下责任感的定义。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言论、决定或行动承担责任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抉择与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足够的责任感,就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且为之负责。
责任感还包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一些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许多大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缺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帮助的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欠缺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消极怠工、责任逃避等现象,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态度。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还表现在大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意识不足。
那么,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归咎于教育体系的问题。
当前教育体系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许多学校的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导致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之一。
社会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金钱和地位的崇拜,让一些大学生丧失了对社会责任的基本认识和尊重。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自主和责任担当的思想品质。
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改进教育内容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活中的责任心问题与反思大学是一个提供高等教育的阶段,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转变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大学生活中,责任心问题是一个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活中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责任心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论述。
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秉持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任的态度。
在大学生活中,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其次,责任意识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在大学生活中,责任意识能够让人们相互尊重,共同遵守规则和约定,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责任意识也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重要品质,能够使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并乐观面对困难。
责任心问题的表现形式在大学生活中,责任心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学业方面的责任心问题表现为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对学习任务的不负责任。
一些大学生对待学习缺乏热情和投入,经常拖延完成作业或准备考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其次,生活方面的责任心问题表现为对个人生活的不负责任和缺乏自律。
一些大学生饮食不规律,作息混乱,忽视个人卫生和健康,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困扰。
此外,社会责任心问题也表现为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冷漠和缺乏社会参与的意愿。
一些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关心,缺乏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意愿。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首先,高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责任心进行培养和引导。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责任心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责任心和独立自主的品质。
另外,大学生自身也需认识到责任心问题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成长。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思考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一重要发展趋势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每个学生应当响应社会的号召,充分认识“有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学习、生活中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贡献。
其次,我们要说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首先,大学要联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大学要开展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推广性宣传,以便学生们能够明确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理解其意义,树立正确价值观;学校也可以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更加真实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含义,长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其次,家庭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在家庭中,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学习设置科学的课程计划,并要加强教育,引导孩子坚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健康地融入社会,充分认知自身应有的责任,使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贡献有所意识。
最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应该从社会服务活动入手。
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比如支教、义工等,让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坚定自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
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如慈善募捐、爱心帮救、社区积极活动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有效激励学生发挥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强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有责任”,既要由大学及有关部门联合发挥作用,又要家长加强教育、引导,还要学校组织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学生使命培育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即培育社会责任感并推动社会和谐。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备品,也是实现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大学生使命的内涵、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推动社会和谐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使命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积极向上的品质与行为习惯,积累起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使命的内涵】大学生使命的内涵包括:学习使命、创新使命和服务使命。
学习使命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贡献。
创新使命是大学生应有的责任,要在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服务使命是大学生对社会的应有回报,将所学所长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从个体的内在素质、道德伦理的建立以及多方位的实践中来培养。
1. 内在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包括品德修养、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
只有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担当社会责任。
而提高内在素质需要大学生注重自身修养,从细微之处做起,如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等。
2. 道德伦理的建立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底线。
在学校和社会中,要积极践行道德规范,牢记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3. 多方位实践的重要性大学生在校园内外应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增加社会责任感的知觉。
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等,了解社会现实,并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组织、社团等形式,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社会和谐的作用】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12213004 梁玮玉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原因—措施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一种信念和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下面就将从几个方面谈谈社会责任感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因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自我责任感迷惘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前提。
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
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冷漠空虚,对一切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毫无意义。
这部分“三无”学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失落无助,无法积极承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
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可信任的朋友,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自我责任感迷惘。
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绝望。
2、.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摘要: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
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集体责任感。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确立了集体主义和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涵。
关键词:集体主义;集体责任感;社会转型;和谐社会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态势。
一些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彰显_我。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中国,一直都很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因此,从理论上讲,当代大学生应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与基础教育中的青少年相比,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更大,他们的所作所为更能说明当代青少年道德状况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集体责任感等德育目标并没有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完全的实现。
是当代社会不需要集体主义了吗?还是我们的集体主义道德目标或集体主义的培养方法已不适应于当代青少年的个体的心理规律和突出主体的现代社会?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本文认为,在当前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和谐社会背景下,应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反思,确立符合和谐社会特征的集体责任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状况进行客观评判,从而提出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一、对传统集体主义的反思对包括集体责任感在内的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产生担忧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变化所引起的必然思考。
1989 年进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及教育研究”就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此展开了深刻的剖析。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
摘要: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
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集体责任感。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确立了集体主义和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涵。
关键词:集体主义;集体责任感;社会转型;和谐社会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态势。
一些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彰显自我。
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中国,一直都很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因此,从理论上讲,当代大学生应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与基础教育中的青少年相比,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更大,他们的所作所为更能说明当代青少年道德状况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集体责任感等德育目标并没有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完全的实现。
是当代社会不需要集体主义了吗?还是我们的集体主义道德目标或集体主义的培养方法已不适应于当代青少年的个体的心理规律和突出主体的现代社会?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本文认为,在当前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和谐社会背景下,应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反思,确立符合和谐社会特征的集体责任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状况进行客观评判,从而提出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一、对传统集体主义的反思
对包括集体责任感在内的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产生担忧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变化所引起的必然思考。
1989年进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及教育研究”就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此展开了深刻的剖析。
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德理想建构与追求中存在诸多迷惘和困惑,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德实践中之所以“拒斥”集体主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集体主义本身是不合理的。
亦即是说,他们并不拒斥、否定和批判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
应扬弃虚假的集体主义,弘扬“合理的”的集体主义。
应该说,上述研究为以后关于集体责任感的研究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人们关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困惑为什么会存在?何谓虚假的集体主义?合理的集体主义应具备怎样的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追溯集体主义的来源。
二、和谐社会集体主义内涵的思考
摆在我们面前关键的问题是:集体主义的内涵应该怎样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适时地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作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不仅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民构建一个抽象意义上的集体——和谐社会,还为此制定了与时俱进的集体主义新规范。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宗旨,而且因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上更加切合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传统体制下虚幻的集体转变为真正体现人民个人和整体利益的具体形式的集体。
集体主义的发展给我们启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不可能无视本国的文化土壤而走个人主义的道路,更不可能重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极端利己主义的覆辙。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并在措施上做到,公有制之“公”,必须是劳动者真正的自由联合体,并最大限度地为最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而不是阻碍个人利益实现的虚幻共同体。
这样的集体主义才能真正使个人在通过自主性劳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集体的利益。
无疑,和谐社会中这一新的集体主义的实施进程中必将遭遇难题,但经过无数次螺旋上升后,共产主义的集体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界定
目前,很多调查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
主要表现为: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
我们认为,对这一结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正如上文中的讨论,对和谐社会中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对集体责任感的理解也存在误区。
因而导致在大学生集体责任感评判标准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评判标准过时;第二,评判标准绝对化;第三,评判标准过高;第四,评判标准脱离实际。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
什么是责任感?理论界说法不一,某些倾向于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分析哲学家主张,责任感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而只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的词语的特殊用法。
他们认为责任感无非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行为倾向;
大多数现象学家则认为,责任感是真实的意识现象,因为它们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到的。
另有学者认为:“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所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
”
西方一些心理学者把责任感看成是一项重要的道德品质。
如班杜拉、柯尔伯格、麦克唐纳等人认为,责任感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已的行为后果,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能在此基础上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本文倾向于把责任感归为道德品质的范畴。
责任感涉及的主体和客体有很多方面,因此,有很多种分类。
很多研究通常根据责任对象将责任感分成对个人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鉴于马克思主义对集体主义的分析,集体的范畴相当于整体或社会范畴,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因此,本文所探讨的集体责任感指的是与个人责任感相对的概念,它是集体主义原则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重视的重要道德品质,集体责任感具有丰富的结构,它以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伴随着相应的集体主义情感,通过集体主义行为表现出来。
集体责任感的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因此共同构成了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主义观念不等同于集体主义认识,集体主义认识是指对集体主义知识的认知,它是集体主义观念形成的基础。
然而,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集体主义认识还需经过内化上升为集体主义观念,评价的标准是个体是否有相应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对集
体主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无论自己或别人执行时能产生相应的荣耀感时,或者从反面来看,当自己或别人做了违背了集体主义的行为时能产生相应的羞愧感,才意味着对集体主义的认识已转化为集体主义观念。
因此,集体责任感的形成必须经过内化的过程由对集体主义规范的“他律”转为“自律”。
而且,和其他的道德品质一样,集体责任感必然和道德意志联系起来,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是它的重要品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应该以符合和谐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为原则,伴随着社会主义荣辱感,通过集体主义行为表现出来。
对于大学生而言,抽象的集体就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和谐社会,而具体的集体则来自于国家、社会、单位、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社团等与大学生有关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
和谐社会背景下集体责任感的界定为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应抗.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及教育研究[A].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公报[C].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4]李忠杰.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大主题[J].中国教育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