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95.00 KB
- 文档页数:13
哲学常识第二课最佳选择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哲学上看,这种情况表明A.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在增加生产和降低消耗中,增加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C.人口的增长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D.可持续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A.规律B.事物的对立C.事物之间的关系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据此回答3—5题.3.事物的联系a是普遍的b是客观的c是多样的d是无法改变的e是客观规律A.abB.abcC.abcdD.abcde4."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比喻蕴涵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事物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D.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5."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这表明A.人们可以否定有害的联系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C.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客观性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6.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7.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___制糖废料制酒___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__蔗渣造纸__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小康,最大的难点在于农村.据此回答8---9题.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A.部分比整体更重要B.部分制约整体,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C.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这是因为A.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B.农村的科技水平落后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村经济相对滞后D.农村的产业化水平低建设诚信体系,共筑诚信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还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据此回答10---11题.10.共筑诚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正确的意识是需要建设和培养的C.人的意识只有通过上述教育才能形成D.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形成的意识也各不相同11.上述材料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A.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B.一定的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C.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D.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大胆进行探索和试验,改变过去那种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的现象,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据此回答12---13题.1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因为A.国家利益重要,局部利益可有可无B.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C.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D.整体和部分有着严格的界限13."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其哲学依据是A.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B.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C.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D.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有人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经济像一个人,"三农"却成了巨人的"短腿",这让巨人再怎么有力量也跑不起来.据此回答14—15题.14.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B.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对整体功能的发挥有决定作用C.整体和部分是有区别的D.物质是世界的本质15.上述道理给我们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的哲学启示是A."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B.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C.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D.必须搞好"三农",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运动都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否则,这种运动根本不会存在.据此完成16---17题.16.运动的承担者是A.人类社会B.自然界C.物质D.宏观物体17.我国唐代著名和尚慧能认为,一切运动都不过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变化.这一观点A.正确肯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B.承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C.否认了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D.是一种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据此回答18---19题.18.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了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19.思古看今,草原专家如是说:"在草原效益中,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草原专家的说法A.只看到了生态效益,却忽视了经济效益B.只是理论上的认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C.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妙的一种重要联系.据此回答20---21题20."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因为A.因果联系并非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有时是不确定的C.并非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因果联系的有a厄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反常现象b世界霸权主义与世界不太平c监督机制不健全与腐败现象d慧星的出现与人类的灾害A.abB.abcC.bcD.abcd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老鼠的天敌急剧减少,老鼠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鼠疫病菌席卷了欧洲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而霍乱最初的流行,是由于不卫生的饮水所致.无数的事实证明,城市自身的卫生状况往往会影响居民的健康.据此回答22---23题.2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A.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的状态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态至关重要C.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是无法改变的D.动物之间的生物链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决定因素23.上述材料对于我们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B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正确处理问题的关键C.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关键取决于人本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据此回答24---25题.24.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把人口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西部的人口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B.人口素质的高低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C.人的意识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D.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25.在西部大开发中,绝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绝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绝不能搞花架子.这三个"绝不能"蕴涵的哲理是A.意识对事物变化发展起积极作用B.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C.意识的能动性对改造世界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D.只有搞好西部大开发,才能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2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与联系之间的关系是A.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才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B.由于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才构成联系C.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因是发展D.联系是发展的结果和表现27.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冠以"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据此回答28---29题.28.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称之为"时代的发展"的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B.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C.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D.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29.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出现.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据此完成30---31题.30.从哲学上看,所谓"新事物"是指A.新出现的力量强大的事物B.发展速度快的事物C.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事物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31.上述要求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b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c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bcdB.acdC.abcD.abd从前有位老师带学生去神庙学习礼仪.老师三跪九叩,学生也三跪九叩;老师焚香,学生也跟着焚香.出庙门时,老师不小心踩到一块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学生们也纷纷把脚踩到西瓜皮上摔一跤.据此回答32---33题.32.从世界观来看,上述学生的行为属于A.违背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B.否认了事物的普遍联系C.经验主义D.唯书唯上的唯心主义和照抄照搬的机械论3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B.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C.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大胆创新,推动事物发展D.要把物质和运动有机统一起来34.2001年11月19日次晨,许多天文爱好者观察到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与先前几次流星预报相比,天文学家对这次流星雨的爆发时间和强度作了更为准确的预报.据此回答(1)---(2)(1)上述事实说明A.流星雨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B.流星雨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流星雨现象D.人们对流星雨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2)"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据此回答35---38题.35.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A.规律是不可抗拒的B.规律是永恒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规律是不能被创造的36."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故事的不同结果所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B.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C.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问题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7.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东西,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能认识它,是因为a规律是可以认识的b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d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A.abB.cdC.acdD.abcd38.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为了预防地震,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准确地预防地震.这说明A.有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有的规律人们不能认识B.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不是轻而易举的D.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据此回答39---40题.39.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40.上述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A.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B.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的反作用C.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我们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能做自然的主人,我们要做自然的朋友."据此回答41---42题41.我们之所以不能做自然的主人,是因为A.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42.做自然的朋友告诉我们A.做工作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看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C.办事情必须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牧业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满足了人类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但是,在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时,如果片面注重产量而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便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据此回答43---44题.43.生物技术在农牧业中的运用说明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B.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44.在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时,如果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便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时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据此回答45---47题.45.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下列各项中,蕴涵本质联系的选项是A."辅车相依,唇亡齿寒"B."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依"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4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寒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47.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这说明A.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B.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C.规律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D.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必然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任何事物,大至宇宙天体,小到一个基本粒子,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中的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据此回答48---50题.48.在工作中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因为从哲学角度看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联系B.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C.整体可以代替部分的某些功能D.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49."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蕴涵的哲理是a局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处于统帅地位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c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变化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影响d整体与局部的地位和作用是等同的A.bcB.abcC.acD.bcd50.一只桶边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A.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B.整体高于局部,局部从属于整体C.整体和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课时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应学生用书 P71.哲学研究的问题好多,但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一个贯串哲学发展一直的基本问题。
这个基本问题能够表述为()①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③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问题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 D分析哲学研究的问题好多,此中贯串哲学发展一直并且把不一样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来源问题,①④说法正确且切合题意。
②③说法均与题意没关。
故此题答案选D。
2.对于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②对思想可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一样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标准③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是环绕思想和存在谁是来源的问题睁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是环绕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睁开的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 C分析②③是对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表述,切合题意。
①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两者的辩证关系问题。
④错误,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是环绕思想和存在谁是世界来源的问题睁开的。
3.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能够知,物之理也。
”费尔巴哈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只需我们去读它,我们就能够认识它。
”对上述两种看法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属于可知论②都认为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都否定思想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前者属于不行知论,后者属于可知论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 A分析荀子和费尔巴哈的看法都认为世界是能够认识的,都属于可知论,都认为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②切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贯串哲学发展的一直,对这一问题的不一样回答决定了()①哲学的阶级性质②哲学发展的方向③哲学的产生④对其余哲学识题的回答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答案 B分析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串哲学发展的一直,对这一问题的不一样回答决定着各样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即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而不是阶级性质,所以①不可以当选,②当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表明A.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思维与存在是相互依赖的2.人爱吃牛羊肉,麋鹿爱吃青草,鸱鸟爱吃老鼠,谁能说清什么才最好吃呢?所以,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状态。
由此,他得出了“无须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
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①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③人们在生活中必将面对的问题④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哲学课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命题:“观点一,思维反映存在,观点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假如让你回答学生的问题,你的答案是①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②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辩证关系③观点一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④观点二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一一弗朗西斯・培根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一毛泽东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一一朱熹④气者,理之依也一一王夫之A.①→②→③B.②→①→③C.④→①→③D.④→①→②5.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悼矣。
”一一《昌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①理在气先②郑人买履③我思故我在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④6.下面漫画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左东来东行款白①诡辩论②客观唯心主义③片面性④主观唯心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练习卷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者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从哲学上看,这是说(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2.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③④ B.②④ C.②③D.①④3.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等,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
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极简人类史》中写道:“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
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
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
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
”材料说明(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的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④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主观活动产物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脑内多巴胺缺乏,就会出现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症状。
最新研究发现,多巴胺不仅会影响身体活动性,对记忆力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1、诗人、画家往往是情感细密而丰富的。
往往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旷味愁思,咏叹生与死的无常。
这说明A.存在离不开思维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C.思维再现存在D.存在决定思维2、针对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威胁论”,而中国及大多数国家则坚持“机遇说”。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3、(2014北京卷2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
这表明: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B.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C.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5、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塞尔日·罗什和大卫·J·维因兰德。
他们分别独立发明并拓展了在保持单个粒子量子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测量和操纵它们的方法,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新时代,为制造新型超高速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
这表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6、人为什么看了感觉发痒的东西后会真的发痒呢?日本某研究机构实验发现,脑内控制情感的“岛叶”与负责控制运动和欲求的“基底核”这两处存在相关关系,唤起“发痒”的不快感觉与“想挠痒”的欲求之联系在这两处被强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3.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人们时常发出这种无奈的叹息----“天有不测风云”。
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因为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自然界具有客观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认识具有局限性4.《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他们是在思考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决定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5.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哲学基本问题上看,这是因为①存在决定思维②思维和存在不可分割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与存在是同质的事物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6.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7.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②→①→③D.③→②→④8.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曾在梵蒂冈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
第一课 1. 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B.C.先知后行重在知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世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自生的 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3•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
这告诉我们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4.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 就是原6•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 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 •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D•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7. 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 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C A.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B.哲学从生活中来 C.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D.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明A.辩证法不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B •哲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C.辩证法知识是不需要学习的D•哲学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9•纽约 市立大学的校长马修戈德斯坦在大学本科时读的是数学与统计学。
但他对《纽约时 报》记者 说:“如果我重读本科的话,我会选择哲学专业。
因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核心。
”对“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核心”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知识的总和B •哲学是一切学科存美好生活的向导“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 始的混乱的东西。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1年7月31日,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网消息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近期目睹了超大质量黑洞“大口吞噬”掉周遭高温气体的场景,这是人们首次在X波段如此清晰地获取该天文奇观的图像。
这主要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有规律的D.脱离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解析:选A。
题意主要强调超大质量黑洞在运动,而不是强调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故选A不选B。
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2012·江苏天一中学调研)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选C。
本题以王夫之的话为命题依据,着重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判断能力。
王夫之的话表明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C 项切合题意,A、B、D项表述错误。
3.“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
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 )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①指时间流逝像河水一样,不会停息。
④感叹时间如长河一样飞逝,故①④与题干相符。
②表达一种伤感情绪,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致,都与材料无关。
4.“别人跟我比父母,我跟别人比明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发展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解析:选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比明天”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所以A 切合题意,B、C、D则不符合要求。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命题人:童随忠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现代社会存在多种风险,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经过“非典”、禽流感和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这一过程表明①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可以运用因果关系③自然与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创造必要条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2、(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B.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3、(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4、(07高考政治江苏卷)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在哲学上体现了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07高考综合能力试卷·文科使用上海卷)右图喻示管理学理论中经典的“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这蕴涵的哲理是A.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发展不平衡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整体离不开局部6、(07高考政治广东卷)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7、(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下列选项与图8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②③8、(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9、(07高考政治广东卷)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①.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②.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④.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②③10、(06文综全国卷Ⅱ)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06政治广东卷)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2、(06文综全国卷I)“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3、(06文综上海卷)某数学家做了一个掷硬币实验,结果如右表。
该实验数据能够说明①正面朝上的具体次数是必然的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③偶然性支配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④投掷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4、(04文综北京卷第)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与图10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A.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C.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D.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5、(04广东政治试卷)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16、(04江苏政治试卷第13题)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7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文综全国卷Ⅱ, 黑龙江、吉林、广西各省考卷)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回答18.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2004年江苏卷).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
“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
上述材料表明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A. 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20、(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①. 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将大量泥沙带到中、下游,使中、下游河床淤积严重。
但近年来,一些根雕艺人发现,在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中,被泥沙覆盖、侵蚀的树木,具有独特的形状,经加工,成为颇具欣赏价值的根雕作品。
据此回答21~22题。
21.人们利用被泥沙覆盖、侵蚀的树木,雕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其前提是A.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尊重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C.掌握根雕的技术 D.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物的变化规律22.人们能够利用被泥沙覆盖、侵蚀的树木,做成具有艺术价值的根雕作品,这说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B.意识依赖于物质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3.由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市场棉纺织品需求疲软,棉花价格不断下跌,而国内棉花前几年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棉花产量大量增加,专家提醒,国内棉花市场必将出现下跌,棉农、棉花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棉花供求及价格形势,要根据市场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
材料中专家提醒表明A.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D.人们能够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4.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发展观的是①邯郸学步②一箭双雕③吐故纳新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 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2006年4月18日到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
4天来,胡主席从西雅图的“经贸之旅”,到华盛顿的“政治之旅”,最后以耶鲁大学“文化之旅”为结束,内容丰富,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回答26-27题25.进入新世纪,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如何定位和建设新型的符合各方利益的中美关系是摆在中美双方的共同课题。
这是因为A.关键的部分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B.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6.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以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以互利共赢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正确轨道稳定发展。
这表明A.人们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B.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人们开展实践活动C.意识总是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正确的意识可以直接转化成物质27、2004年12月底,印度洋发生地震海啸,10多万人死亡,沿岸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
我国虽然不是事发地,但海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都是变化的C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任何两个事物都有直接联系28下列各名言中最能体现因果联系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29、通信卫星的出现,把一条条看不到的空中信息高速公路铺向四面八方,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10月12日21时34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内的费俊龙和聂海胜与家人进行了天地通话。
这一事实充分证明A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意识都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30、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从哲学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在于①它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②它坚持了正确的利益立场③它坚持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④它正确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信访曾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