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
- 格式:docx
- 大小:9.40 KB
- 文档页数:2
隔物灸技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虛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艾柱、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中医艾灸:隔姜灸的具体操作灸法种类很多,其中隔姜灸属于间接灸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又是怎样操作的?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
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
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
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病证】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隔姜灸名词解释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疗法,利用艾炷和生姜间隔施灸的方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隔姜灸的名词解释:
1. 隔姜灸:将艾炷与生姜片间隔施灸的一种方法。
生姜具有辛辣、温阳、祛寒的功效,能够增强艾炷的温热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施灸时,可以将切好的姜片放在艾炷的上面或下面,使姜片与艾炷形成一层隔热层,防止艾炷直接接触皮肤,从而避免烫伤。
2. 艾灸:采用艾炷熏烤穴位或身体部位的治疗方法,具有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功效。
隔姜灸是艾灸的一种形式,利用艾炷的温热作用和生姜的辛辣功效,加强治疗效果。
3. 疾病治疗:隔姜灸通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关节炎、痛经、月经不调等。
在施灸时,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部位进行隔姜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姜片:生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辛辣、解表、祛寒等功效。
在施灸时,可以使用切好的姜片放在艾炷的上面或下面,以增加隔姜灸的效果。
5. 艾灸盒:艾灸盒是一种常用的艾灸工具,可以将艾炷和生姜片放在艾灸盒中施灸。
艾灸盒具有方便、实用、灵活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艾灸治疗。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疗法,利用艾炷和生姜间隔施灸的方法,具有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功效。
在施灸时,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部位进行隔姜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使用好的艾灸盒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艾炷燃烧的时间,避免烫伤。
隔姜灸操作标准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方法,其操作标准如下:
1. 准备材料:需要新鲜的生姜、艾绒、艾灸工具(如艾灸盒、止血钳等)以及水杯。
2. 切姜片:选取一块新鲜的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根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
3. 穿孔:在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4. 放置艾绒:将艾绒捏成圆锥形状,然后放在穿孔的姜片上。
5. 施灸:将做好的艾绒和姜片置于需要艾灸的部位上,点燃艾绒。
一般艾绒烧到下1/3时可感到热感,若感到灼热,可移动姜片位置,稍作缓解。
过程中切忌过烫,以温热、舒适为宜。
6. 更换艾绒和姜片:待艾绒燃尽后,即可用止血钳把艾绒灰夹到备好的水杯里,灭火。
之后继续用清理干净的姜片按好艾绒,接着做第二壮。
艾灸至第三壮时,若姜片变干,可更换姜片继续艾灸,总共灸5-10壮。
7. 注意事项: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另外,避免在施灸完成后立即接触风寒,注意保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一)隔姜灸灸法当中最传统的一种叫瘢痕灸,虽然疗效很快,但是痛苦也很大,这里介绍几种相对不那么痛苦的艾灸方法,都是间接灸法,效果比瘢痕灸差一些,但是疼痛相应也减少很多,这同时也给艾灸增加了许多可能性,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隔物灸。
隔物灸当中最普遍的是隔姜灸,切一片大概一块钱硬币厚度大小的生姜片,上面用牙签戳几个洞,放在要灸的部位,然后拿一些艾绒,用两个手掌心像是搓麻绳一样搓在一起,但是注意掌心要留点空间,搓成一个纺缍的形状,然后从中间掰成两半,拿其中一半放在生姜上面,在过去这时候就要用香去点燃了。
随着艾点的燃烧,火气透过艾炷、姜片顺着小孔洞,带着姜片的热药力渗透进穴位当中去。
艾炷的燃烧程度有两种,一种是燃烧完全,效果最好,但是疼痛也更剧烈,往往也会起水泡、落瘢痕。
还有一种是不要等着燃烧完全,烧到感觉皮肤温热的时候就取走,这种灸的好处是更温和,但是效果肯定也会差一些。
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可以在旁边准备一个碗,碗里面放一些水,没烧完的艾就丢在水里熄灭掉。
一次灸的时间,过去是拿壮来计算,一根艾炷是一壮,30壮、50壮是入门,百壮才算是调病,还有一些讲究的,在单双数量上也有要求,灸单数不灸双数,因为艾为纯阳之物,所以在灸的时候要取阳数。
但是这么灸也还是容易起泡,起泡了就从泡的侧面用消毒过的小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泡慢慢按压,排出来,好处是不留疤。
(二)膏肓穴在这里推荐一个保健穴位叫膏肓穴,关元、三里是用来调理气血延年益寿的保健穴位,那么膏肓穴是一个专门用来调病的穴位,不管什么病都可以用艾灸灸膏肓穴,每次灸百壮以上,无所不疗。
膏肓穴在后背两侧肩胛骨骨缝的位置,首先需要一个比较特殊的动作,双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双肩,这时我们把头低下,另一个人会摸到颈椎那个部位有一个最突出来的骨头,下方就是大椎穴了,从这个骨头开始摸起第四椎和第五椎之间,左右平移四指的距离,注意,是我们四指的距离,这叫同身寸,三寸的距离,在骨缝那个位置里面会摸到一个小三角地带的凹陷,按下去会有明显的弹感和酸胀感,胸口也有一种闷痛一下的感觉,这个穴位就是膏肓穴,属于膀胱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
隔姜灸一.定义是在艾绒灸的基础上加上姜的药性。
在施灸前应事先备齐鲜姜洗净后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二.功效:通十二经,温润不燥,通经扶阳。
归肺脾胃经,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
三、主治(适应症)1.可适应一切虚寒病症。
2.倦怠乏力,肢体麻木、挛急、疼痛、痿软无力,胃脘痛,吞酸、嗳气,腹胀,便溏。
3.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化疗期间)。
4.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
四、禁忌症1.颜面、五官、大血管、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五、操作用物用物:治疗盘,艾绒、鲜姜片,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六.操作方法1.艾灸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屏风遮挡,。
2.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
3.常用的穴位: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元关: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神阙:脐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4.灸法正确,密切观察。
5.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七、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服。
2.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3.艾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4.艾灸完毕后,应将剩下的艾绒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隔姜灸护理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将姜片放在患者的皮肤上,点燃姜片使其燃烧,产生热烟熏烤患者的皮肤,达到温热刺激的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可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的护理当中,能够起到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等效果。
首先,隔姜灸护理能够增加结直肠造口患者造口部位的血流量。
由于姜片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周围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入造口周围组织,从而提高局部血流量。
这就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为伤口提供了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加速伤口愈合的过程。
其次,隔姜灸护理可以促进结直肠造口患者伤口的愈合。
温热刺激不仅可以增加血流量,还可以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促使废物的排泄和新细胞的生长。
这样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且减少因肠道废物残留在造口周围造成的刺激和破溃。
同时,隔姜灸护理还能够改善结直肠造口患者的营养状况。
燃烧的姜片产生热烟,其中含有一些姜油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和消化的功能,从而有助于患者的食欲改善和营养吸收。
对于长期依靠结直肠造口进食的患者来说,良好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隔姜灸护理还可以缓解结直肠造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温热刺激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一些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此外,温热还可以放松患者的肌肉,改善肌肉的僵硬和不适感。
对于结直肠造口患者来说,疼痛和不适感是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隔姜灸护理可以有效减轻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隔姜灸护理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无论是操作上还是费用上,都相对较低。
相比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的副作用。
这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营养状况、缓解疼痛和不适感等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护理方法。
隔姜灸
定义及适应症:
隔姜灸就是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姜片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隔姜灸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腹痛、风寒湿痹、痛经等。
姜的性味及功效
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
一、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服装、鞋帽整齐,态度和蔼,,护士洗手,戴口罩。
二、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评估室内环
境。
三、用物准备:弯盘艾炷(炷底直径为,炷高1cm) 姜片(新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
厚的薄片,厚薄均匀,中间以针刺数孔)棉签火机洗手液艾香治疗巾纱布两块小口瓶镊子刮板
四、施灸:
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至床旁
2、核对床号、姓名,核对腕带
3、关闭门窗,遮挡窗幔
4、取穴同身寸,取合适体位
5、取穴(酸麻胀痛最明显处)
6、施灸时,将其放在相应的穴位上,点燃,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
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潮湿红润为度
7、施灸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
肤
8、施灸结束,将艾灰投入小口玻璃瓶,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用物、床单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10、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若为面部较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点,而急性的,姜片可适当薄一点
3、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应注意防止感染
4、艾灸前关闭门窗,避免冷风吹,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艾灸是不可过饱或过饥,饭
后1小时才可以灸,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
缓
5、艾灸结束后多饮温开水,利于排毒
6、艾灸结束后3小时内,不可以洗澡,避免冷风吹,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
受风寒
7、注意休息,不必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