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诗与画
- 格式:ppt
- 大小:309.50 KB
- 文档页数:40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
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
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
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
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
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
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
”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
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中国画与诗的融合05美本国画班0510017林其展摘要: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有两个层次含意: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
“画中有诗”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关键词:诗情画意融合画中有诗相得益彰引言:传统的中国绘画自发生就与书法结缘,有书画同源之说,在发展过程中又与诗相融,有诗画本一律之论。
诗、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诗与画在形态上不同:诗的表现形式是文字,表现叙述性;画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面效果,表现描绘的再现性。
但诗也有摹写再现的功能,绘画也同样具有表现之力,“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一、诗画融合的历史诗、画的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都有所记载。
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了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都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的《论气韵非师》既引扬雄的“心画”之忠言逆耳,又经“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为喻而论画:“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这是通过画家“本自心源”的艺术创造,由于它是心、神、意、趣的自然流露,所以“想成形迹,迹与心合”、“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欧阳修《欧阳文公忠公文集?盘车图》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真不愧是一代大师,一语就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标准。
到北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借物寓心,既可见于画,又可印证于文字。
如文同爱竹,写《咏竹诗》赞美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苏轼《跋与可墨竹》记其画竹云:“……与可曰:‘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
课件CONTENTS •课程介绍•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与创作•诗情画意在现代生活中应用•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介绍01教学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诗意画作品。
010302分析经典诗意画作品,讲解构图、色彩、笔墨等绘画技法在表达诗意方面的作用。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04教学重点:诗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绘画准确表达诗意。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临摹、创作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意画的魅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经典诗意画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练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心得。
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思维。
通过课堂互动、作品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02诗歌通过语言艺术表现画面感,如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形象描绘。
诗歌运用意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激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形成内心视觉画面。
优秀诗歌作品具有画面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诗歌中蕴含画意绘画中体现诗情绘画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诗歌的启发,将诗意融入画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情画意的结合使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诗情画意相互融合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03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论宗白华先生“诗”与“画”的分界作者:胡家莉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5期【提要】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进而形成中西融通的生命哲学观念,建构了哲学意味浓厚的美学思想体系。
本文以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诗与画的分界”为探讨对象,围绕“诗”与“画”关系展开。
一方面诗与画是对立的,诗与画是两回事,二者有分界。
另一方面诗与画是统一的,可以相融的可以相互吸引,产生新的境界与艺术形式。
【关键词】诗与画分界探究一、诗与画的对立统一(一)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一方面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仅仅是画,诗具有其称之为诗而不是画的独特之处。
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中的两句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苏东坡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溪水潺潺流动,在白石间涌动,仿佛还能听见流水的声音,随着视线慢慢地上移,青山映入眼帘,青山中点缀着的红叶格外惹人注目,诗中通过意象的营造,跃然于眼前的是一幅画意无穷,引发人情思无限遐想的山水图。
可谓是诗中有画。
什么又是诗不全是画呢?宗白华先生依旧以这首诗为例,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能像前两句诗那样很好地想象出一幅画,然而这两句诗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诗能够阐释画所不能描绘的意味,如果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诗中所述的场景,描绘成一个穿着湿衣服的人,则难以描绘出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意味。
在表达韵致与意味这一点上,诗有其独特的功效,宗白华先生引用王安石《明妃曲》诗句,意在说明王安石看来,王昭君没有被皇上看上的原因在于宫廷画师毛延寿没有登峰造极的画技,没能将王昭君这样的美貌描绘出来。
美的意味与韵致很难通过画画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诗表达意味与韵致方面有独特的功效,是画所不能传达的。
古人形容美人,诗经用一句“巧目倩兮,美目盼兮”将美人的意态神情完美地展现,诗经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美人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描绘,没有描绘美人的外貌怎么样,只是君子欣羡的对象便把美人的美凸显了,诗可以用简单的话语传达无限的跨越时空的意味与韵致。
国画知识——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
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
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
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
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在诗、书、画、印的结合过程中,书与画的结合恐怕要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
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
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
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
这样书入了画。
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
中国画中的以书写款又叫做“落款”,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所有权。
其他的题字,可以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
其实题字是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不能随随便便,题字的内容要与画面有着内在的联系,让观画者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
0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为背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02跨学科融合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实现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0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画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诗情画意》课程背景03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了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目标选取经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欣赏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设色、构图等基本技法。
绘画技法结合诗词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品展示与评价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通过观察经典诗词画意作品,学习其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
观察法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和感受,共同进步。
合作法多动手、多尝试,在绘画实践中掌握技法和提高创作能力。
实践法积极探究诗词与绘画的奥秘,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探究法学习方法和建议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诗词的起源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歌谣、咒语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
重要诗人与流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流派,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括《静夜思》《春晓》《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经典诗词作品通过朗读、背诵、吟咏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欣赏方法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009年第2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2期诗画融合的历程及原因探析王晓丹(佳木斯大学 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 要: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表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
诗画融合方式有三: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
我国美术史就体现了诗画融合的历程。
诗画融合的原因,则源于我国传统的文艺观点与审美取向;源于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源于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诗画融合;表现形式;历程;原因;审美取向;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2-0060-04 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其传达媒介、表现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在中国古代,诗与画的关系从来就很密切,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呈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
在创作实践中,诗画融合大体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
大略言之,以画为题材作诗出现较早,追求画中诗境出现较晚,最后出现的是画面题诗。
但这三方面又是互为交叉,相互影响的。
探讨中国画的诗画融合现象的历史发展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当前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拟就对诗画融合的历程做一粗浅的描述,并对二者融合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诗画融合的历程描述(一)以画为题材的诗歌的产生与发展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可追溯到汉魏六朝。
建安诗人曹植写过31篇画赞,这是现存最早的题画之作。
齐梁时,咏物诗蔚为大观,其中不乏咏画扇、咏屏风之作,著名诗人庾信有25首《咏画屏风诗》传世。
就艺术成就讲,它们是这一时期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时期的题画诗,基本上具备了后代题画诗的形制与特色,描写画面,抒发感想。
诗与画语文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语文的世界里,它们却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诗的韵律与画的色彩,共同构建了语文的无限魅力。
诗,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抒发内心感受。
在语文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之美。
而画,则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表现形象和情感的视觉艺术。
在语文中,插图、图画、摄影等都是其表现形式,它们将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诗与画的结合,在语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将诗与画结合在一起,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既是一首描绘山水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而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则是一幅描绘宫女劳作的画卷,其画面上的文字题跋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诗与画的结合更是常见。
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和图片等,都是将文字与画面结合的表现形式。
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体验。
总之,诗与画在语文中是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语文的艺术之美。
通过深入探索和欣赏诗与画的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诗与画的结合,让自己的感官得到充分的享受和启发。
第1 页。
文章标题:用一幅画来匹配这句诗1. 序诗歌和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诗歌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绘画则用色彩和形式来传达情感。
在诗和画结合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以一句诗句作为起点,深入探讨如何用一幅画来匹配这句诗,带领读者领略诗画之美。
2. 选定诗句:“水光山色与旧时”3. 赏析该诗句这句诗有着极强的意境感,通过对“水光山色”和“旧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自然景色的怀旧之情。
在这句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灵动,以及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4. 选择适合的画作为了匹配这句诗,我们需要选取一幅画作来呈现“水光山色”和“旧时”的意境。
在众多绘画作品中,我认为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巴陵夕照图》是一个最佳选择。
这幅画以水墨山水的形式展现了远山、流水和晚霞,把自然景色的变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大千以大写意的手法,巧妙地呈现了水光山色的壮美,更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山水画的情韵。
5. 描述画作《巴陵夕照图》中,大千先生以深淡浓淡、干湿濡染之笔法,表现了山峦的远近高低和清晰模糊。
晚霞的渲染和流水的勾勒,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整幅画色调明快,构图疏密得当,给人以宽广开阔之感。
这幅作品既展现了山水间的丰富变化,又充分表现了艺术家对自然景致的深情挚爱。
6. 联系诗句和画作通过对《巴陵夕照图》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画中所表现的水光山色与诗句中的“水光山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画面中远处的山峦在晚霞映照下,犹如诗人眼中的“水光山色”,展现出同样的美丽和慑人心魄的力量。
画中的夕阳余晖也与诗句的“旧时”相呼应,勾勒出自然景致和时光交错带来的情感共振。
7. 总结与展望通过整个文章的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一句诗句和一幅画作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诗歌和绘画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互相衬映和辉映中,展现出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画之美,感受到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文化理解:“诗”与“画”的深度融合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是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经常被深度融合在一起。
在中国文化中,诗画合一的思想是非常常见的。
诗和画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诗的表达方式是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画的表达方式则是以线条、色彩、形体等视觉元素来描绘事物,通过静态的图像来传达信息。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标。
诗和画在艺术构图上也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也是画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画作在构图上追求意境的营造,通过线条的安排、色彩的运用、形体的塑造等手段,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在构图上,诗和画都追求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表达,这使得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诗和画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在古代中国,许多诗人以描绘自然风光、山水景色为主题,而画家则以同样的主题来绘画。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将自然视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元素,通过诗与画的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诗和画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强调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融合。
诗和画在审美观念上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文人有“玩物丧志”、“秀色可餐”等观念,追求以自然而真实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这一审美观念在诗歌和绘画中都有所体现。
通过诗歌和画作的创作,艺术家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被视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融合在一起,它们能够更好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和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艺术形式,它们经常被深度融合在一起。
诗和画在表达方式、艺术构图、主题和审美观念上都有共通之处,这使得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诗与画的深度融合,中国文化中的诗画合一思想得以体现,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