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7
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扔了来,正磞在眼睛上,倒吓了一跳,问:“这是谁?”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
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他看,不想失了手。
”宝玉揉着眼睛,待要说什么,又不好说的。
一时,凤姐儿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
宝钗笑道:“罢,罢。
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
”凤姐道:“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
咱们要去,我头几天先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上打扫了,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我已经回了太太了。
你们不去,我自家去。
这些日子也闷的很了!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
”贾母听说,就笑道:“既这么着,我和你去。
”凤姐听说,笑道:“老祖宗也去,敢仔好,可就是我又不得受用了。
”贾母道:“到明儿我在正面楼上,你在旁边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立规矩,可好不好?”凤姐笑道:“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贾母因向宝钗道:“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
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
”宝钗只得答应着。
贾母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顺路告诉王夫人,要带了他们姊妹去。
王夫人因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听贾母如此说,笑道:“还是这么高兴。
打发人去到园里告诉,有要逛去的,只管初一跟老太太逛去。
”这个话一传开了,别人还可已,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坎儿,听了这话,谁不要去?就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的撺掇了去。
因此,李纨等都说去。
贾母心中越发喜欢,早已吩咐人去打扫安置。
不必细说。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
那底下执事人等听见是贵妃做好事,贾母亲去拈香,况是端阳佳节:因此,凡动用的对象,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
少时,贾母等出来。
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
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鹦哥,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橘,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的两个丫头金钏彩云也跟了凤姐儿来,奶子抱着大姐儿,另在一辆车上,还有几个粗使的丫头,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妈子并跟着出门的媳妇子们,黑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
详细读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二十九回祷福与诉情生命的两种维度一这一回写得真好,情节集中,人物丰满,布局合理,语言劲道,就连回目也概括得特别均匀,作者对公众领域的微妙应答和私密领域的情感末梢,都把握和还原得特别到位,该分析的分析,不该分析的留白,整一回有着诗一般的张力和小说的智性,非常耐看。
二“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写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福。
这句话对应的是贾母,这位红楼故事中德高望尊的老太太,应该称得上是真正的“享福人”:她是史家的千金小姐,于盛世嫁到贾家,生下二男一女,操持和见证了贾家最风光的岁月。
于暮年儿孙满堂,承欢膝下,尤其是有一个衔玉而诞的宝玉,再加上外孙女黛玉的到来,还有孙媳妇王熙凤的逗趣和分忧,使得她在红楼故事中成为最最无忧之人。
这样少年受宠、是父母的宝贝,中年优裕、能够见识最广的世面,晚年康健、拥有四世同堂的人生,可不就是真正的“享福人”。
这样的“福”,有天赐,有机缘,有人为,也有智慧,才能修得。
那什么是“福深”呢?按照佛家的理论,心宽则福深。
细看来,贾母也不是事事如愿,一生顺遂。
恰如冷子兴在第二回演说荣国府时所说:一则“如今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二则“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首先是家族实力的下降,其次是子孙几无成器者,面对这样的衰颓之势,贾母未必不明白。
但她难能可贵的,是阅尽千帆,心宽守拙,绝不倚老卖老,也绝不干涉王夫人和凤姐的管家事务。
世事洞明,但是不忧不悲;人情练达,但是不闻不问。
乍一看对宝玉和孙女们溺爱得很,但却是一种非常天然的情感,没有仕途经济等污浊之念。
看起来每天都是在吃吃喝喝逛逛乐乐,不参与家族任何管理和经营,但却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决策者。
她很少有说教的话语,但在随处可见的闲聊之中,都能够感受到贾母的智慧和魅力。
这样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福深”。
“祷福”是此回的重心,它表现在两件事情上。
一是贾母怜惜小道士。
元妃在端午节前夕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跪香拜佛,凤姐儿想去看戏,贾母知道后,也说去,这一说,贾府里几乎所有的女眷都出动了,“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
【红楼梦阅读提要】第二十九回至第三十回导读:潘建华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回目解释:①“享福人”指贾母。
“祷”,祈祷,祈求。
②“痴情女”指黛玉。
“斟”,斟酌,思量。
重点情节:①清虚观打醮(打醮jiào,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
②贾母对宝玉婚事的态度。
③宝玉第二次摔玉。
④黛玉剪玉穗。
经典语言及解说:1、“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这是贾母说的话,“玉儿”指宝玉。
贾母疼爱宝玉,一般读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宝玉衔玉而生,来历不凡,将来肯定非富即贵,能光宗耀祖,光耀门庭;二是与贾府其他儿孙相比,宝玉聪明伶俐,性格随和可人,格外讨贾母欢心。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玉的外貌长得很像“他爷爷”,张道士对贾母说:“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
”“国公爷”指第二代荣国公,贾母的丈夫贾代善。
听了张道士的话后,贾母“满脸泪痕”。
由此可见,在宝玉身上,贾母寄托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有对丈夫的思念,有对孙儿的疼爱和期盼。
2、“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
……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
”这是张道士对贾母说的话。
张道士是清虚观的道士,曾受到两代皇帝的礼遇和册封,他又是当日荣国公贾代善的替身。
所谓“替身”,就是替有钱人出家修行,消灾祈福。
张道士是贾代善的替身,辈分上和贾母平辈,与贾府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引发读者很多猜想。
他是个修行之人,按理说不该过问俗世,为什么要给宝玉提亲呢?谁有如此大的面子,让张道士做起“媒婆”呢?“前日在一个人家”是谁家呢?“看见一位小姐”,这位小姐又是谁呢?主张“金玉良缘”阴谋论的人认为,张道士是奉元妃之命,为薛宝钗说媒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推定,没有说服力。
理由如下:一、到清虚观打平安醮,是元妃的旨意,但是她只是让贾珍“领着众位爷们”去跪香拜佛(第二十八回)。
贾母的同理心,王熙凤的分别心——读《红楼梦》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札记贾母的同理心,王熙凤的分别心——读《红楼梦》第29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札记魏建宽(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戴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
”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贾母道:“原来是云儿有这个。
”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有看见。
”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马瑞芳评说贾母的文字——诸侯之泽,五世而斩。
贾母进贾府五十四年,从重孙媳妇做起,现在自己有了重孙媳妇。
她联系着贾府五代人。
第一代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
贾源是贾母公爹,跟贾演一起奠定贾府根基。
第二代宁国公贾代化、荣国公贾代善。
贾代善是贾母丈夫,跟贾代化一起靠军功起家,继续受皇帝恩宠。
第三代贾敬、贾赦、贾政。
贾赦贾政乃贾母之子,贾赦袭了父亲官职在家里跟小老婆喝酒;贾政跟清客喝酒。
贾敬是贾母侄子,只会跟道士胡羼,炼丹求长生却一命呜呼。
第四代贾珍贾琏和第五代贾蓉都是纨绔子弟。
第五代贾兰出人头地,却没能重振贾府就早亡,那时贾母已不在。
贾母在半个多世纪中亲历贾府从繁华走向衰微。
贾府子弟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当家女性也每况愈下。
王夫人只知道时空佛堂,王熙凤凡说事必离不了“钱”字,秦可卿和公爹“爬灰”,后三代女性都没了贾母的雍容大度,没了贾母的优雅从容,没了贾母的慈爱海涵,当然也没了贾母的品味。
——马瑞芳《红楼梦风情谭》第238页,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版)中国当代的红学家中,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是一位学术水平极高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有真性情的学者。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清虚观打醮,荣国府门前车轿纷纷,人马簇簇,贾母坐八抬大轿,薛姨妈、凤姐坐四人大轿,黛玉、宝钗坐翠盖珠缨八宝车,贾府三位小姐坐朱轮华盖车,这些车乌压压占了一街,场面非常大。
贾母的轿子已经去远了,贾府门前还没上完车。
一大群妙龄丫鬟出门时,说笑不绝,这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个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又说“我不跟你坐一个车”。
这热闹的场面展示了贾府的青春和欢乐气息。
周瑞家的劝阻说:“姑娘们,这是街上,人家笑话。
”说了两遍,丫鬟们才不闹了。
贾母是来看戏的,但使得京城的达官贵人都被惊动了,预备上猪羊香烛茶食送礼。
进清虚观时,凤姐赶快上来搀扶贾母,这时有个小道士因剪烛花,没来得及躲出去,一头撞到凤姐怀里。
凤姐扬手一巴掌打了他一个跟头。
小道士爬起来往外跑,小姐们正在下车,媳妇们说:“打打打。
”贾母问清情况后,吩咐:“把那孩子带过来,不要吓着他。
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或吓着了,他老子娘岂不心疼。
”小道士来了,在贾母跟前跪下发抖,贾母愈加可怜他,说:“珍哥把他带下去,好言好语的安慰,给他钱买东西吃。
”凤姐和贾母对待小道士的态度,展示了贾府老一代管家和新一代管家的不同。
凤姐眼里只有势力,贾母眼里却有人情。
凤姐只有耀武扬威,骄纵任性,贾母却同情弱者,怜贫爱幼。
凤姐的威使她福薄,贾母的善使她福厚。
这个细节暗示大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正从兴旺走向没落。
张道士陪笑对贾珍说:“论理我不比别人,应该在里头侍候,只因天气炎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法官不敢擅入,请爷的示下。
恐老太太问,或要随喜哪里,我只在这里伺候罢了。
”张道士是荣国公的替身,先皇叫他“大幻仙人”,当今皇上封他“终了真人”,王公藩镇都称他“神仙”,他现在掌握“道录司”的印,贾珍不敢轻慢。
贾珍笑说:“咱们自己,你又说起这话来,再多说我把你这胡子还挦了呢,还不跟我进来。
”张道士呵呵大笑,跟着贾珍进来,一看到贾母,张口念道:“无量寿佛。
红楼梦29章好句赏析例子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林黛玉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
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
例子2.“你放心”出处:红楼三十二回:(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
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
”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
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宝黛诉衷肠赏析29回宝黛情感的发展,存在一条清晰的线索。
大致为儿时的青梅竹马,共读西厢和葬花中产生的心灵共鸣,金玉良缘冲击下的困扰,宝玉向黛玉诉肺腑、绢帕传情后的情意绵绵。
此后,两人的感情进入到相对稳定阶段,直到命运重压下的“卿何薄命,公子无缘”。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集中描写了金玉良缘冲击下两人误会纠结的大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心中小性子的黛玉形象,便是在观看这些冲突中形成的,以致于掩盖了黛玉人品上的许多优点。
其实,在这次冲突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宝黛的情感都较为融洽,更多的是心心相印,相互欣赏。
(八十回之后的描写有一些严重误导已被红学爱好者公认,在此不展开论述)因此,怎么看这场冲突有助于我们厘清鉴赏中的很多问题。
首先,与之前一些“无故寻愁觅恨”的拌嘴不同,这次冲突的起因更多来自于外部。
此前,金玉良缘还只是一个传说,并未在事实上浮出水面。
但元妃省亲见过宝黛等人之后,从宫中赏赐的端午节礼品,唯宝玉和宝钗是一样,黛玉与探春迎春等姐妹相同,种类也减了几份。
这自然是传递了某种信息。
书中特意写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不同的反应,宝玉是不解,宝钗“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黛玉称自己“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哪玉的,不过是个草木人儿”,虽然又试图掩饰,但心里酸溜溜的滋味可想而知。
而也在此时,由于金玉之说的不断强化,对宝玉的心理造成无意识地冲击,虽然他极力否认,“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我相信宝玉的誓言真诚,可潜意识层面他是受到困扰的,以至于看到宝钗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动了羡慕之心,不自主想起金玉一事来。
作者是一位心理大师,了解人心的各个层面。
人越是想否认、压制的东西,其实是压制不了的,往往从意识层面退居到了潜意识层面,一旦有机会便会冒出来。
这其实表明,金玉良缘也是生命的一种可能性。
生命变幻莫测,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谓造化弄人。
在命运漩涡中的人们,虽未必马上知晓,却会隐隐感觉到这股神秘的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力量。
红楼梦第29回读书笔记一、回目与故事梗概。
本回目为“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故事主要围绕着贾府众人到清虚观打醮展开。
在打醮的过程中,有诸多细节描写。
先是王熙凤打趣小道士,显示出她泼辣又戏谑的一面。
贾母等女眷的排场很大,众人簇拥着前来。
张道士作为道观的主持,与贾府关系密切,他先是给宝玉说亲,引出了贾母关于宝玉媳妇的标准的一番话,从中可以看出贾母心中理想的孙媳妇人选的一些要求,比如模样好、性情好等。
而在这一回中,宝黛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进一步发展。
因为张道士给宝玉的贺礼中有一个金麒麟,这让黛玉心中不悦,她担心宝玉因为这个金麒麟和史湘云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在清虚观里,宝玉因为黛玉的话生气摔玉,黛玉也剪了自己给宝玉做的玉上的穗子,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互相试探、互相折磨,却又深爱着对方。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贾母。
1. 地位尊崇。
- 从打醮的排场可以看出贾母在贾府中的崇高地位。
她出行时众人簇拥,一切都以她为中心,她的喜好决定了贾府的很多活动走向。
2. 关心宝玉婚姻。
- 当张道士提起给宝玉说亲时,贾母虽然没有明确答应或拒绝,但说出了自己对于宝玉媳妇的标准。
这表明她时刻关心着宝玉的婚姻大事,并且有着自己的考量。
她希望宝玉的媳妇能够在模样和性情上都符合贾府的要求,这背后也反映出她对家族未来的一种规划,因为宝玉是贾府未来的希望之一,他的婚姻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和兴衰。
(二)王熙凤。
1. 泼辣戏谑。
- 王熙凤对待小道士的态度非常典型。
小道士不小心撞到了王熙凤,她抬手就打,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这一行为体现了她泼辣的一面。
但随后她又拿小道士打趣,给紧张的气氛带来了一丝诙谐,显示出她戏谑、善于调节气氛的特点。
2. 善于逢迎。
- 在整个打醮过程中,王熙凤时刻关注着贾母的情绪,对贾母的话积极回应,陪着贾母说笑,这表明她很懂得在贾母面前表现自己,善于逢迎贾母以巩固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
(三)贾宝玉。
贾府打醮读后感清虚观打醮是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里相当重要的内容。
打醮是达官贵人请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属于以此来求福禳灾的法事活动。
贾府清虚观打醮受贵妃指派,因此排场自是赫赫有势,轰轰烈烈。
本回显文本跌宕起伏,隐文本含义深远。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太虚幻境”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以“清虚观”为代表的流俗世界。
这两个世界都与佛、道两教有密切关系。
太虚幻境是贾府的镜像,本文分析清虚观到底在什么地方,前文已经从众多文本的线索和芙蓉女儿诔里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里分析出了红楼梦里的朝代是晚明,都中是洛阳,大观园在白鹤镇。
芙蓉女儿诔里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
李纨的大观园诗词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的语句,加上警幻仙姑赋里也有瑶池不二,紫府无双的暗示,因此坐落在河南洛阳老城西北隅的上清宫就进入了视野。
上清宫距离白鹤镇不到25公里,处于洛阳故城中轴线正中的北端,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远眺伊阙。
其青砖庙院,紧凑幽静。
翠云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
上清宫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唐朝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又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
大诗人杜甫于天宝八年冬至这一天,慕名游赏,写了一首长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配极玄都,凭高禁长。
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蟠根大,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回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杜甫诗词里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暗合了红楼梦诗词的朱门绣户及蛛丝儿结满雕梁。
上清宫两侧各有“玄圃门”和“瑶台阙”两扇门,因此坐实了红楼梦里的清虚观就是现实里的上清宫。
洛阳北邙上清宫,是中国道教史上首次命名"上清宫"的道教宫观,还是我国唐代东都第一座国家道教学院崇玄学所在地,是我国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所创建的著名宫观之一,成为道观、宗庙和道教学府三位一体的宫殿园林式建筑群。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21-30回)●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梗概】袭人对宝玉不满诉诸宝钗,宝钗赏其识见志量。
贾琏趁巧姐出痘和多姑娘儿鬼混,被平儿抓住把柄,瞒过凤姐;贾琏叫平儿不要怕凤姐。
【评析】评析点一:平儿替贾琏遮丑,反映了平儿的通达与机灵。
其实,她对贾琏的“保护”含有无可奈何的成分,因为事情闹大了,对她自己也不利,所以,说到底这种“保护”也是一种“自保”。
评析点二:袭人见湘云为宝玉梳头而赌气,同样是赌气,但袭人与黛玉的赌气不同:黛玉的赌气是为了捍卫她的爱情,袭人的赌气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梗概】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
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
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
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
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
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
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
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评析】评析点一:宝玉的“参禅”:“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反映了他无力化解与女友间的情感碰撞而烦忧的心态。
评析点二:众姐妹制作的灯谜,都有对自己人生归宿与生存状态的暗示,如:元春之谜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迎春之谜暗示她命运不通达,探春之谜暗示她日后远嫁,惜春之谜暗示她将来为尼的归宿,宝钗之谜暗示她孤凄寡居的结局。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梗概】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
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
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
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
红楼梦29回主要内容
1、红楼梦29回概括: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2、黛玉用手帕打了呆看宝钗的宝玉眼睛。
凤姐叫宝钗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去,宝钗嫌热不去。
贾母要同凤姐去。
叫宝钗去,宝钗只好答应。
王夫人笑说贾母“还是这么高兴”。
3、凤姐打上道士,贾母不叫唬着小道士。
贾母婉言谢绝。
张道士趁看“宝玉”之机奉承了许多宝贝,包括金麒麟。
宝玉要散穷人,张道士拦阻。
冯紫英等来送礼,贾母后悔地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我们不过闲逛逛……”虽看了一天戏,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便懒怠去。
4、第二天贾母、宝、黛再未去。
宝、黛为张道士提亲事闹别扭。
宝玉砸玉。
黛玉“剪穗”。
薛蟠生日,宝、黛、贾母等未去。
宝玉对月长吁,黛玉临风洒泪。
贾母从中为难,说:“老冤家遇见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自己埋怨着也哭了。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那日荣府中,春光明媚,花香鸟语,一片生机盎然。
贾宝玉因与薛宝钗、林黛玉等姐妹赏花论诗,心情格外愉悦。
是日,恰逢贾母寿辰,贾府上下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一派喜庆景象。
是夜,宝玉独自一人,信步来到贾母的寿堂,只见贾母端坐在上,两旁站着贾政、王夫人等长辈,下首则是宝玉的姐妹们。
宝玉心中感慨,想道:“人生在世,能有几次这样的福气,能与家人共度佳节?”于是,宝玉便跪在贾母面前,恳求道:“祖母,孙儿愿替您祷告,愿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享千秋。
”贾母闻言,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道:“好孩子,祖母有你们这些孝顺的孙子孙女,真是福气不浅。
”此时,薛宝钗悄悄拉了拉宝玉的衣襟,宝玉会意,便起身走到宝钗身边,低声问道:“宝姐姐,你有何事?”宝钗含羞带笑,悄声道:“你刚才替祖母祷告,我也想替母亲祷告一番,求她身体安康。
”宝玉闻言,点头答应,便与宝钗一同来到贾母面前,再次跪下。
宝玉祷告完毕,宝钗也跟着祷告,她双手合十,诚心诚意,祷告完毕,两人一同起身。
贾母见状,笑得更加开心,连声称赞:“好孩子,真是有心。
”祷告完毕,众人一同回到贾母的房间,宝玉与宝钗、黛玉等姐妹围坐在贾母身边,听她讲述往日的趣事。
宝玉心中暗想:“这样的日子,若能永远持续该多好。
”转眼间,到了夜晚,贾母安排众人歇息,宝玉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他想到自己的家人,想到宝钗、黛玉等姐妹,心中充满了感激与珍惜。
此时,宝玉突然感到一阵恍惚,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海之中,花香四溢,蝶舞蜂歌。
在这片花海中,宝玉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身着绿衣,眉目如画,正是林黛玉。
宝玉心中一喜,忙上前问道:“林妹妹,你怎么在这里?”黛玉含笑看着宝玉,说道:“我在这里等你,因为我们有未了的情缘。
”宝玉闻言,心头一震,恍若梦境。
两人在这片花海中漫步,黛玉向宝玉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宝玉也倾心聆听。
就在这时,一阵轻风吹过,宝玉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在床上。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赏释《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写凤姐约看戏,宝钗推辞,贾母乐去,王夫人传话,园内人皆去。
荣国府人众齐赴清虚观,小道士误撞凤姐,贾母怜见。
贾珍斥管家责贾蓉。
张道士跟进见贾母,为宝玉说亲,换大姐儿寄名符,请通灵宝玉,回赠敬贺之礼。
贾母与众人上楼归坐,神前拈戏。
宝玉挑贺物与贾母看,揣麒麟。
远亲近友、世家相与纷来送礼。
宝玉心内不自在,黛玉中暑,贾母次日执意不去。
探问黛玉,因言词口角引真心假意思虑,宝玉砸通灵宝玉。
袭人紫鹃劝不成,四人无言对泣。
袭人欲借穗情开解宝玉,黛玉剪作几段。
贾母王夫人进园,带出宝玉。
薛蟠生日,宝玉称病,贾母怨泣,宝黛分居两地、情发一心。
袭人再劝宝玉。
“享福人”,指贾母,她是一位很懂得享福的老祖宗。
这回写她到清虚观打醮,就是为了祈祷更多的幸福。
故曰“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是指黛玉。
她对宝玉一往情深,是叫“情重”。
“斟情”,是不断加重感情的意思。
感情好比美酒,要时时喝,时时斟,否则会浅下去的。
她明知道宝玉对自己也情重,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判断,她用假话试探宝玉的心。
她说宝玉爱宝钗,是希望宝玉对他发誓不爱宝钗,只死爱她黛玉一个人。
而宝玉听了这话却误认为黛玉不信任自己,便大生气把玉也砸了。
这回写宝黛式的爱情逻辑:为了爱得更深(斟情)而不断试探,不断吵架,不断后悔,不断落泪,不断赔错,不断痛苦,不断和好……,直到最后的和好后,却又一举毁灭。
一女生大学生说她看不懂《红楼梦》,我问她谈过恋爱没有,她说没有,我说,那你就别看《红楼梦》了,要看懂《红楼梦》,不但要谈过爱,而且要在谈爱中哭过,吵过,痛苦过,用心过,失眠过,当然也要笑过,狂过,醉过……当然,也有和宝黛爱情相对的一种模式:双方自始至终一线相牵,含情脉脉,像秦观词所说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一対夫妇,从恋爱到婚后几十年未拌过一次嘴,被评为模范夫妻。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吵嘴呢?答曰,爱都嫌时间太少,哪有工夫吵嘴?。
《红楼梦》27回28回29回赏析内容概括在这几章中,宝、黛、钗之间的纠葛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黛玉因为宝钗二人关系好而吃醋难过,又被宝玉的丫鬟拒之门外,自然更是十分难过了。
宝玉又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去劝,就这样,黛玉到花冢去葬花,原本落英缤纷是那么美好的场面,但黛玉却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
再后来,元妃送来的东西中宝玉和宝钗又是一样的,黛玉却和其他几个姐妹相同。
这暗示着元妃倾向于宝、钗二人成配,可贾宝玉爱的是林黛玉。
但很显然,贾宝玉的婚事是利益的筹码,家里的很多人都支持宝玉和宝钗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
不免让人宝黛两人的爱情感到悲哀不已。
《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有两次摔玉的经历,第二次在第二十九回中宝玉因放心不下黛玉的病,赶来潇湘馆探望。
偏偏黛玉又提起“金玉”之说,宝玉气不过,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便发狠气得摔玉。
偏生那玉生的异常坚硬,竟纹丝不动,宝玉便拿东西砸。
黛玉哭道:“你砸那劳什子作甚?你有气来砸它,不如来砸我!”后来黛玉将吃的解暑汤吐了出来,又因袭人的话剪了玉上她缝的穗子。
最后婆子们见宝玉发狠摔玉,黛玉大哭大吐,便报告了贾母等。
最后还是贾母来带走了宝玉才算完。
两次摔玉是宝玉的真情流露。
宝玉摔玉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反对封建势力,反对“金玉良缘”而抗争的宝玉。
的宝玉,坚定了宝玉与黛玉知己般的感情。
二十七回:由于林黛玉之前吃了“闭门羹”,又看见薛宝钗从贾宝玉的房间里出来,心里边产生了误会,想到寄人篱下的苦楚,暗自伤感。
而后宝钗看见宝玉去找黛玉,为了不便和避嫌便独自离去,表面上她之后的戏蝶表现了她的活泼,开朗,可她的心里可能会由于产生醋意而生气,看见翩翩起舞的胡蝶便泄气,想要拍散蝴蝶暗喻拆散宝黛。
之后的黛玉葬花由于得知宝玉要扔掉花,为了不想它们被污浊污染,所以想把它们埋在土里,依然保持清香,体现了黛玉高洁脱俗的品质。
林黛玉在26回时,因担心贾宝玉被贾政教训,所以前去探望贾宝玉,因为听见了薛宝钗来看望贾宝玉,又因为晴雯迟迟不开门,所以心中觉得自己无依无靠,伤心的哭了。
《红楼梦》第29回读后感
一、《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二、读后感:
读这一回书时,给我场面感最强烈的是那个照管烛花的小道士,被王熙凤打了一个耳光以后,慌不择路往外跑。
正值众婆娘媳妇们伺候姑娘小姐下车,看到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一群女人围着一个格格不入的孩子,喝声仿佛在耳,场景似乎在前,不禁为孩子捏把汗。
之前也看过这样的描写,并没有太深的体会,但这次读书会正好由我读到这一段,印象特别深刻,感受也特别深。
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后半部分二玉因为金麒麟又闹变扭,曹公写的特别详尽,二玉之间的心理描写,恐怕青春期的当事人自己也未必能够描述清楚。
两个大丫鬟紫娟袭人分别劝解,又从第三方的角度描写,真真说他们当局者迷,只因彼此用情太深吧。
我也是觉得小孩子的爱情太闹腾了。
回想当年青春期读红楼时,可是专挑二玉闹别扭来看的。
可见情绪也是有年纪的,我们这样的死鱼眼,是再没有当初珍珠的灵动,但回归生活的平淡罢了。
红楼梦第29回解读一、况且人福深还祷福: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该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
西施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
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他看,不想失了手。
”宝玉揉着眼睛,待要说什么,又不好说的。
一时,凤姐儿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
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
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
”凤姐儿道:“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
咱们要去,我头两天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打扫干净,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
我已然回了太太了,你们不去我去。
这些光景也闷的很了。
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可看。
”贾母听说,笑道:“既这么着,我同你去。
”凤姐听说,笑道:“老祖宗也去,敢情好了!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
”贾母道:“到明儿,我在正面楼上,你在旁边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立规矩,可好不好?”凤姐儿笑道:“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
”贾母因又向宝钗道:“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
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
”宝钗只得答应着。
贾母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顺路告诉王夫人,要背着了他们姊妹去。
王夫人因一则头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听贾母如今这样说,笑道:“还是这么高兴。
”因打发人去到短蕊告诉:“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
”这个话一传开了,别人都还可已,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准入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
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试著,他也百般撺掇了去,因此李宫裁等虽然说去。
贾母越发眼里喜欢,早已劝告人去打扫安置,都不必细说。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
那底下凡神职人员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初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
少时,贾母等出来。
贾母坐一乘八省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小轿车翠盖珠缨八宝王熙凤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挨共挤一辆朱轮华盖车。
《红楼梦》导读之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导读《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回目为“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本回虽然内容并不复杂,但却是比较重要的一回,从全书情节的发展来看,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又伏笔暗示的功能。
围绕初一日清虚观打醮而发生的几件事,每一件都很值得回味。
第一件是清虚观打醮的参与者。
可以说这一回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参与打醮活动的人物介绍,使得贾府上下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丫头们再集中地登场一回,上至老祖宗贾母,下到香菱的丫头臻儿。
贾府中的女眷们的丫头都个个出场,那个场面自是热闹、和谐、充满趣味的,“一共连上各房的老嬷嬷的奶娘们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
”为什么这样描写呢?当然在于突出贾府之赫赫扬扬的富贵荣华。
可是,这里面似乎也在暗暗地潜藏着某种危机,所以,在神前拈了三本戏,一本是《白蛇传》,一本是《满床笏》,一本是《南柯梦》,当贾母听到第三本的名儿时,“听了便不言语。
”为什么不言语呢?贾母一定从这三本戏中联想到了什么。
这大约与这三本戏的内容有关,也与这三本戏内容所隐含的某种命运遭际有关。
《白蛇传》是否与暗含贾府祖上开创家业时的披荆斩棘有关呢?《满床笏》是否暗含着贾府眼下的富贵荣华的现实呢?而《南柯梦》是否暗含着贾府由受宠而见逐的命运呢?这当然都是我们的推测,但,这三本戏恰恰契合了贾府祖上因功获封不断发展鼎盛,由盛而衰的不可逆转的命运,所以,阅历丰富的贾母听完第三本戏的名称后便没有说话,她内心中到底想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然而,她的“不言语”,自然体现了她内心中的某种隐隐的痛,是一种无法说出的感觉,甚至就是一种不祥的感觉。
在清虚观的活动中,第一件事,便是凤姐举手打一个小道士的情节。
作者写这个情节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一严一慈,一野一文,把贾府第一代掌门女子与第三代掌门女子不同的性格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这个被打的小道士而言,本没有太大的影响,他在清虚观中是否会被打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凭着张道士那为人处世的方式,这里的道士们的日子必不会好过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