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干预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27
卒中后常见心理问題和干预措施1、恐惧:由于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为突然发病,缺乏心理准备,患者难以承受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常常出现心烦意乱,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担心害怕心理:由于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常常合并肢体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外在形象发生了很多变化,认为自己可能成为一个废人,给家庭带来生活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害怕久病后会遭到家人的嫌弃。
3、焦虑抑郁心理:由于患者发病后,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及就业能力的改变,可导致各种病态心理。
大多数患者对疾病不太了解,再加上偏瘫失语等恢复的速度非常缓慢,患者对坚持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表现为急躁情绪,更觉的生活希望渺茫,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有的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时常有自杀的念头。
抑郁情绪及其外在行为的变化使卒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有重要影响,因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
心理干预措施1、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要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责任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为患者准备舒适的病床单元,态度诚恳,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家属与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护士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心理反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说明病情及预后,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逐步面对现实,调节好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采用中医“喜甚优”的思想,用中医以情甚情的方法,通过喜而抑制患者的抑郁。
导患者听风趣幽默的故事,让其心中喜悦,以克服抑郁忧伤等情绪。
2、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消除不良影响。
向患者讲明脑卒中是可治疾病,通过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的努力,很多患者可以恢复健康或基本恢复健康,重返社会。
说明过分依赖影响智能及肢体功能恢复,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协助指导下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入厕等,使患者的心理依赖性逐步消除。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由于其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常面临抑郁症的风险。
抑郁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指导医生们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脑卒中患者以及相关并发症,其中也包括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疗建议。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建议。
首先,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是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步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评估其是否存在抑郁症的可能。
此外,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类型、程度以及康复进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借助标准化的评估工具。
根据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可以使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北京大学医院抑郁量表(PUMCH-D)。
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病情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其他适当的药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干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管理还需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
例如,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采取若干心理干预措施。
方法及结果:通过对临床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基本心理护理及分类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体会:对脑卒中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了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存活者大多数会遗留瘫痪、失语等躯体残疾。
许多存活者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 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
治疗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转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间本院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其中男 57例 ,女 38例。
年龄 56~84岁,平均 68.4岁。
95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脑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梗死33例。
按照患者心理状态划分为四类:焦虑恐惧型43例(35.3%)、悲观抑郁型23例(24.2%)、孤独依赖型13例(13.7%)、情感失禁型16例(16.8%)。
护理措施: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2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共计85例,情绪稳定但仍缺乏主动性的有7例,心理仍不稳定的3例。
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3 讨论3.1 基本护理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具有许多共性问题:恢复期漫长、进展缓慢、遗留肢体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他们往往也有许多共同的心理认识: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给家人增添麻烦、被人轻视。
所以,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我们在基本护理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心理感受,加强沟通,给病人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92-01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损害。
其发病率、复发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言语沟通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为脑卒中主要症状,不仅给病人造成身体痛苦,也使病人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
通过对2011年1月—2011年7月83例脑卒中病人住院初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调整病人情绪,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调高生活质量。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3例(护理干预组),男46例,女37例,年龄平均65岁,患者语言障碍41例,偏瘫53例,全瘫18例,无偏瘫12例,已婚72例,丧偶10例,未婚1例,平均受教育7年,其中文盲20例,平均住院(30±10)天。
1.2 临床心理特点:发病一周后进行的测评。
采用心理会谈法、观察法、心理测试等对83例脑卒中患者住院初期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详见表1.1.3 护理干预1.3.1 抑郁与护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是大多数病人出现肢体及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因而对生活及周围环境缺乏积极性。
对自我评价低,有着自卑感,消极厌世,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对这类病人我们应从心理上靠近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
主动、热情、积极、诚恳地与患者交谈,提供精心周到的生活护理,取得患者的信任。
疏导患者树立乐观的人生观,激发其利导思维,提高其适应躯体及语言障碍状态下生活的能力,让患者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的心理,达到自我控制,保持健康情绪。
1.3.2 焦虑与护理干预:由于脑卒中会使病人出现口角歪斜,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病人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加上病程长,恢复慢,花费高,以致引起失眠、头痛、过分紧张。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促进康复。
一、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失语、认知障碍、行为改变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专家和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困扰。
只有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二、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脑卒中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卑、焦虑和抑郁,尤其是在面对生活能力的丧失和家庭的关照时。
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谈,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内心的情绪,倾听他们的苦恼和疑虑。
同时,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三、教育和引导患者家属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属的关注和支持。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家属提供详细的疾病知识和护理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脑卒中的病因、症状和康复过程。
在教育的同时,引导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让他们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坚强后盾。
四、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与心理专家合作,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疏导活动,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康复的效果。
五、关注社交和职业重建脑卒中患者往往因为疾病导致社交和职业能力的丧失,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
护理人员应当重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重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促进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社交活动和志愿者工作,让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中,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
六、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护理人员和心理专家应当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心理状态。
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的重要意义【摘要】脑卒中患者往往会伴随抑郁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科学的心理疏导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康复效果。
科学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抑郁情绪的缓解,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抗抑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面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时,科学的心理疏导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疏导、科学、重要性、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状态、康复效果、心理支持、帮助1. 引言1.1 介绍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现状脑卒中患者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抑郁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疾病的症状,甚至延长康复的时间。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30%至5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治疗的难度和费用。
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及时干预和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还发现,抑郁症状的程度与脑卒中的程度和后遗症有一定的关联,抑郁症状还可能影响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如何有效地帮助脑卒中患者克服抑郁症状,提高他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过程变得至关重要。
1.2 引出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抑郁情况在脑卒中患者中十分普遍,据统计,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高达40%以上。
而抑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科学的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好地面对疾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的心理疏导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治疗和康复过程。
通过心理疏导,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的效果。
脑卒中患者心理的循证护理干预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除了皮肉外伤,脑卒中可能导致认知、情感、言语和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
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循证护理是一种基于证据的、科学的护理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护理界的重视。
本文将从循证护理干预的角度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实施循证护理干预。
一、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脑卒中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障碍:脑卒中患者常常因为疾病的影响而产生情绪障碍,例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生活困难。
2、自尊心下降: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因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便,比如失去日常能力或需他人照顾等,而降低自尊心。
3、社交障碍:脑卒中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便、言语障碍等问题而产生社交障碍。
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主动避免与他人交流。
4、家庭与职业困难:脑卒中患者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问题也可能成为其心理问题的来源。
由于疾病的影响,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停止工作或离开家庭,这些都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
二、循证护理干预在面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时,循证护理干预可以为护士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下介绍几种循证护理干预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CBT 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包括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焦虑、抑郁等。
CBT 包含多种技术,比如说深度放松、理性情感治疗、批判性思考等等。
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实践,CBT 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2、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旨在帮助脑卒中患者克服社交障碍,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训练内容包括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展示自我、如何处理不同情境下的冲突等等。
通过这些技能,患者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专业的心理护理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对于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脑卒中本身对大脑功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所导致。
同时,患者可能还面临家庭、社会角色改变和经济负担等压力。
我们需要通过专业的护理手段,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与脑卒中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
由于脑卒中后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患者可能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感受。
同时,通过尊重患者的意愿、给予鼓励和认可,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三、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是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提升其自主性和控制感,有助于改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应当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合理安排康复活动,并在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认可,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四、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心理的抵抗力。
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心理咨询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提供个人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以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和疑虑。
五、鼓励社会支持和参与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的康复过程和生活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参与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策略。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老年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为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继发抑郁的一种,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
临床观察,抑郁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于不伴抑郁障碍的病人,从而增加了康复的难度,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心理干预治疗十分重要,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对住院的80例脑卒中后病人进行分组观察,其中40例进行心理干预,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病人治疗前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同时经智力评分量表(MMSE)测定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经简易抑郁评定量表(ZUNG)评定存在抑郁状态(>40分),神志清楚者入组,分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2~82岁,平均62岁,脑梗塞30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65岁,脑梗塞25例,脑出血15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用药,MMSE、ZUNG评分和斯堪的纳维亚神经评分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医生即定的治疗方案,普通组除完成治疗外不做特殊心理干预,对有主动求医行为患者给予必要的解答,但不实施系统化教育,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及解除负性情绪,具体实施如下。
1.2.1增加医患沟通,鼓励病人建立自信。
由责任医师负责、责任护士协助,自病人入院后开始主动与病人交流,根据病情程度,在医疗保护制度的原则下适度告之病情,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诊疗计划及疾病的转归、预后,以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性等。
1.2.2个别心理指导。
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在每日的医疗工作中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发现问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特别指出抑郁、焦虑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将内心苦闷讲述出来,达到诱导发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