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B )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1. 什么是地理学?
2.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3. 请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
4. 地壳是由哪些板块构成的?
5.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6. 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7. 地球上的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8. 请简要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原因。
9. 描述一下地貌的形成过程。
10. 什么是气候系统?
11. 描述一下地球的气候带分布。
12. 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理地貌的?
13. 描述一下水循环过程。
14. 什么是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15. 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16. 描述一下沙漠的地理特征。
17. 描述一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18. 请解释一下海洋的形成和性质。
19. 什么是潮汐?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20. 描述一下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您,祝您学习进步!。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考研题库,供考生复习参考: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 地貌形态B. 气候变化C. 人口分布D. 土壤特性2. 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岩石B. 植被C. 人类活动D. 水体二、填空题1. 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
2. 气候类型主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来划分。
三、简答题1.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论述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 阐述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某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
请分析这种现象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C(人口分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2. 答案:C(人类活动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二、填空题1. 答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气候条件2. 答案:温度、降水、季节变化三、简答题1.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例如,气候影响植被分布,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水文循环。
2. 答案: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分子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1. 答案: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影响。
例如,极地冰盖融化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洪水风险增加。
2. 答案:自然地理学通过研究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上的烙印。
3、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结构、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部结构四个方面。
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发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结构,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
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结构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4、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
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5、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
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2、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则。
4、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5、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6、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09 自然地理考试习题一、不定向选择3*5=151、矿物硬度:矿物受到刻划、研磨等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械强度,称硬度。
矿物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内部结构质点间连接力的强弱,连接力越强,抵抗外力作用的强度就越大,硬度也就越高,反之硬度越低。
德国莫氏选择了10种常见矿物,将硬度从小到大排列,分为10级,这就是莫氏硬度计。
通常,可将矿物硬度分为软、中、硬和极硬。
2、植物首先出现于哪个地质年代?太古代晚期,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原始单细胞细菌和藻类生物;元古代开始后,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动物。
3、中生代:许多地方气候变干燥,喜湿润的孢子植物出于不适应这种干燥、冷热多变的环境而逐渐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以种子繁殖,但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包裹,苏铁、银杏和松柏类是其代表。
4、大气层:大气层不均匀,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其分子组成、化学和物理性质、温度和运动状况、荷电等分布不均匀,所以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5、水汽凝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二是要有凝结核。
6、辐射类型: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7、气压系统: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区统称为气压系统。
8、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
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与降水量成反比,受地形影响,一是坡度影响,二是坡向影响。
9、流水地貌的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小的仅长10余米,大的可达数十公里。
按期发育程度可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10、植物土壤:酸性土植物(ph<6.5),生长在酸性较大的土壤上的植物,如我国南方红壤、黄壤上的芒箕、马尾松、垂穗石松。
碱性土植物(ph>7.5),如生在我国荒漠的珍珠猪毛菜,戈壁藜、尖叶盐爪爪。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亦称空间地理规律。
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共轭性: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即构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自然要素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自然要素的特征。
4.纬度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5.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6.空间连续性原则:每个区划单位(无论是高级还是低级)都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区域,不能存在独立于连续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域单位的地域单元,区域的这一属性称……(区域共轭性原则)7.相的特征:(1)“相”是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2)在“相”的空间范围内,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3)“相”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基本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8.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资源评价,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的综合鉴定,旨在阐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的过程。
9.土地适宜性:既指在土地属性不致恶化或退化的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种利用方式的广度;也指土地对各种利用方式适宜的程度。
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水高地,直至相邻高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自己水系的组成部分,使水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而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水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小,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牛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
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现象,如向斜山背斜谷。
6.冰劈作用: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一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发生混合作用,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受外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气候特征的地貌,称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缝隙溶蚀而成的小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石脊,称为石芽。
10.石河:亦称石流,主要发育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凹槽或沟谷之中,由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石充塞集中而成,在重力和融冻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动。
11.大陆架:指靠近海岸水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面形成与发展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面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比降。
13、侵蚀基准面: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面或总侵蚀基面14、波浪折射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其近岸边的一侧,由于水深减小,传播速度比远离岸边的一侧慢,使波峰线发生弯曲,并趋于与等深线一致的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③(复合土地系统)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二、单选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按题目要求选出。
)1、人地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英国的赫伯森和德国的帕萨格B前苏联的贝尔格和伊萨钦科C德国的拉采尔和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D美国的戴维斯和英国的麦金德2、赫特纳的著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是(A)A区域学派的代表作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3、非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A)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D潮汐能4、黄秉维等作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时划分中国的热量带的主要依据是( A )A≥10℃积温 B ≥15℃积温 C ≤10℃积温 D ≤15℃积温5、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是( C )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D.干湿度分带性6、下列属于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D)A.自然地带B.热力分带C.热量带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7、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D)A.拉采尔B.洪堡C.伊萨钦科D.道库恰耶夫8、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完备的标志是(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C.高寒草原带的出现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9、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A)。
A.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B.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C.地区-地带-省-州-县D.自然大区-省-州-县10、下列属于地段是(C)A.阶面B.阶坡C.一级阶地D.山顶11、每个区域有一些受局部因素(如母岩)影响,但仍与该地生物气候条件有联系的土地类型,可称为(?A )A.隐域性土地类型B.显域性土地类型C.一般性土地类型D.特殊性土地类型12、在1︰1万到1︰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可以识别出来的是( A)A.地块B.地方C.地段D.土地系统13、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是(D)A.纬度地带性分异B.经度地带性分异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D.垂直带性分异14、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C)A.大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B.大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C.中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D.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5、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 A)A.节律性B.空间性C.季节性D.热力分带性16、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是( A )A.英国的赫伯森和德国的帕萨格B.前苏联的贝尔格和伊萨钦科C.德国的拉采尔和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D.美国的戴维斯和英国的麦金德17、拉采尔的名著《人类地理学》是(C)A.区域学派的代表作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18、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B)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D.潮汐能19、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大尺度地域分异的是(D)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 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 D .干湿度分带性20、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C)A.山地土壤垂直带B.海陆起伏分异C.热量带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22、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完备的标志是(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C.高寒草原带的出现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23、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是(A)A.地表自然界分异规律的学说B.自然地带学说C.人地关系学说D.景观学说24、目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通用的等级系统是(B)A.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B.大区―地区―亚地区―州C.地区-地带-省-州-县D.自然大区-省-州-县25、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C)A.相、限区、地方B.土地元素、土地刻面、土地系统C.地块、地段、地方D.生态地段、生态区、生态省26、下列属于地块是(A)A.阶面B.冲沟C.一级阶地D.洪积台地27、土地类型的分布组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反映该地区生物气候条件和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土地类型称之为( ?B )A.隐域性土地类型B.显域性土地类型C.一般性土地类型D.特殊性土地类型28、一般在1︰1万到1︰8万比例尺的航片上表现清楚的是(C)A.地块B.地方C.地段D.土地系统29、自然地带学说的创立者是(D)A拉采尔B洪堡C伊萨钦科D道库恰耶夫30、拉采尔的名著《人类地理学》是(C)A区域学派的代表作B景观学派的代表作C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作D生态学派的代表作31、下列属于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D)A自然地带B热力分带C热量带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32、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B)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D潮汐能33、地域分异通常以分异现象涉及范围作依据,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列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的是(C)A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带分异C岩性变化引起的地域分异D 干湿度分带性34、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A)。
A地带-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B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C地区-地带-省-州-县D自然大区-省-州-县25、土地类型的分布组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反映该地区生物气候条件和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的土地类型称之为( B)A隐域性土地类型B显域性土地类型C一般性土地类型D特殊性土地类型36、被视为垂直性分异显著和垂直带谱完备的标志是(D)A高寒草甸带的出现B高寒荒漠带的出现C高寒草原带的出现D高山冰雪带的出现37、下列属于地段是(C)A阶面B阶坡C一级阶地D山顶38、在1︰1万到1︰5万比例尺的航片上作为影像元素可以识别出来的是( A)A地块B地方C地段D土地系统39、地方气候造成的地域分异属于(D)A大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B大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C中尺度地带性地域分异D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40、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是(D)A.纬度地带性分异B经度地带性分异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D垂直带性分异41、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的是(C)A山地土壤垂直带B海陆起伏分异C热量带D陆地干湿度分带性42、非地带性因素的能量来自于(A)A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B太阳辐射能C地热能D潮汐能三、简答题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2、简述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3、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4、简述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5、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6、简述地块的基本性质和特征7、什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实际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9、简述地域分异的尺度.10、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11、简述土地的科学概念及其内容.12、简述地块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13、画出地貌面的划分示意图,并说明地貌面的划分.14、说明理想大陆植物群系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15、画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阶梯图,并说明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16、说明西祁连山垂直带谱图南坡和北坡垂直带谱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17、说明理想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四、论述题1、试论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2、试论述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3、试论述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4、试述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