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40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原创版】目录1.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起源2.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3.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4.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和发展5.总结和展望正文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起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该理论起源于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Firth)的学术思想,韩礼德在 1961 年正式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后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
1968 年,他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形成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阶和范畴语法:阶和范畴语法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它认为语言中的语法结构是由不同的阶和范畴构成的,通过这些阶和范畴的组合,形成语言的句法结构。
2.系统语法:系统语法是阶和范畴语法的发展,它强调语言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功能系统,它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功能语法:功能语法是系统语法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语言的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语境性。
三、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继承了欧洲人类学和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性和语言使用的功能。
2.弗斯的学术思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来源于弗斯的学术思想,弗斯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功能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3.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还来源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这些学科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和语境性,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和发展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本文旨在为读者介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韩礼德是当代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的主题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说”,将介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引言:介绍韩礼德及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铺垫。
发展历程:概述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学术生涯的重要事件和贡献。
基本概念: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提供理论基础。
理论体系:详细介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元功能等。
实践应用: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育、翻译研究等方面的实践应用,说明其价值和意义。
总结全文内容,强调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引言部分介绍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和意义。
韩礼德是伦敦大学学院的教授,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符号,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语言教育、翻译研究等实践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他提出了“语言环境”和“语言的系统性”两个重要概念。
随后,他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
该学派的发展得益于许多著名学者的贡献,如Hallidayan、Matthiessen和Thompson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语言的系统性、语言的层级体系和语言的元功能。
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语言的层级体系是指语言是由词汇层、语法层和语篇层构成的系统,各层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和作用。
语言的元功能是指语言具有三种普遍的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概述系统功能语法概述公元20世纪,当传统语法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1.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2.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3.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4.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
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为首的伦敦学派。
50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
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继承了下来。
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
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韩礼德,人称M.A.K. Halliday,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
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
此后回国,并在弗斯的指导下继续学习,获得了PhD.学位。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奉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
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
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
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
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
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到达这个目标。
浅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的三大元功能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语法的重要性。
该观点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法是语言功能的核心。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的三大元功能是交际功能、认知功能和表现功能。
首先,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交际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通过语法和词汇的组合,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分享信息、交流思想和感觉。
交际功能涉及到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语法规则。
通过语法规则的正确运用,人们能够理解和产生正确的句子,使交流更加准确和有效。
其次,认知功能是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认知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
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属性和关系的认知。
语言通过概念和符号的组合,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语言的认知功能对于人们的思维和学习至关重要。
最后,表现功能是语言的第三大元功能。
表现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个性。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和个性的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态度和立场。
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特征。
语言通过表达情感和个性,体现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身份。
总结来说,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语法的重要性,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交际功能、认知功能和表现功能。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认知功能是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功能,表现功能是语言的表达情感和个性的功能。
三大元功能共同构成了语言的综合功能,使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交流,认识和理解世界,表达情感和个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1 基本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为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
英文论点如下:Systemic Gramma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Secondly, i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doing rather than a form of knowing. It distinguishes linguistic behaviour potential from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Thirdly, it gives a relatively high priority to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 varieties of languages.Fourthly, it explains a number of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clines (i.e. ungrammatical →more unusual →less unusual →less usual→grammatical).Fifthly, it seeks verification of its hypotheses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from texts an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Lastly, it has as its central category the category of the system.中文翻译:相对于其它语言理论,系统功能语法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非常关注语言的社会属性,如何实现社会功能。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评述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对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韩礼德的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
文章将重点关注韩礼德在语言学理论构建、语言交际功能分析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贡献,以期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韩礼德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为后续的分析和评述奠定基础。
随后,本文将简要回顾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特点和创新之处,以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展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通过本文的概述部分,读者可以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者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兴趣和关注,共同推动语言学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源于他对语言作为社会符号和人类交流工具的深入理解。
他主张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信息交换、物品和服务交换、行为交换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等。
韩礼德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整体结构。
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共同实现语言的各项功能。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中,语境是一个核心概念。
韩礼德认为,语境是语言使用的重要背景,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一、导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语言学理论,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期间,它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
本文将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40年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理解和观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简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迈克尔·霍尔·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试图从功能和社会文化角度解释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强调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语言功能与社会语境密切相关。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三大支柱:文法功能理论、语篇功能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分析方法。
在过去的40年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文本分析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40年发展概述1. 早期发展阶段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对语法功能理论和语篇功能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上。
韩礼德等学者通过对英语语法和语篇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如范畴功能语法、话语功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 拓展与应用阶段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逐渐完善和深化,它开始向更广泛的语言学领域进行了拓展和应用。
在此期间,系统功能语言学被应用于多语种的语言研究,并在教学、翻译、儿童语言习得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跨学科研究中崭露头角,与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展开了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影响力。
3. 现代发展阶段在当今这一阶段,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之一。
在数字化、语料库语言学的助推下,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发展并催生了新的研究分支,如跨文化语言研究、多模态语言研究等。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摘要:一、引言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三、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1.20世纪60年代2.20世纪70年代3.20世纪80年代4.20世纪90年代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和应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旨在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的发展进行述评,以期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基于系统语法和功能语义学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还承载着社会文化功能。
因此,语言学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语法和语义,还应关注语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应用。
三、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系统语法理论框架。
之后,他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形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20世纪70年代,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韩礼德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
这一时期,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该理论的批评和质疑。
四、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和应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自提出以来,对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已成为我国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
五、结论总的来说,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
尽管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它的提出和发展为语言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metalingual function语言学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韩礼德(M.A.K. Halliday)提出。
它指的是语言可以用来谈论、描述和解释语言本身的能力。
元语言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词汇:语言中有一些词汇专门用于讨论和描述语言,如“词汇”、“语法”、“句子”等。
这些词汇帮助我们对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
2. 语法:语法结构也可以用于元语言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从句来解释或定义一个词汇,如“我不知道‘游击’这个词的意思”。
3. 语用:在语言使用中,我们可以使用元语言来解释或澄清我们的意图,如“我的意思是……”。
4. 修辞:修辞手法如隐喻、转喻等也可以实现元语言功能,通过比较或暗示来谈论语言。
5. 递归:元语言功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可以递归地用于谈论语言。
我们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讨论另一个句子,从而形成嵌套的语言结构。
元语言功能使得我们能够对语言进行反思和讨论,不仅用于交流信息,还用于学习、教授和研究语言。
它在语言学、教育、翻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韩礼德语言三大功能[论韩礼德的“语言层次”]一语言的层次人类语言不是一个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东西。
人类语言本身有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浑然一体、单层次的,而是包含多种层次。
语言的层次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的层次性使语言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使语言具有许多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征,如语言的“生成性、任意性、移位性、交互性。
”语言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反映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
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到底有多少层次持有不同意见。
有些人认为只有两个层次,有些人认为不止两个层次,有些人则认为可以多达六个层次。
在分析语言层次时,起初有一种简单而粗糙的方法,即把语言视为二层次符号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第一个层次是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各种抽象意义。
此外,还有一种两分法,就是把语言看作是由形式和实体构成的符号系统。
所谓实体,即语言赖以传播的媒介,或为语音,或为文字。
从传统上看,人们一般倾向于将语音、语法和语义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语言层面,其中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语义通过语法体现为适当的语言形式,然后又以适当的语音表达出来。
叶尔姆斯列夫(Hjelmslev)、莱昂斯(Lyons)和韩礼德等人都倾向于三层次分析法。
根据他们的观点,语言的三个层次应该是语音、形式和语义,或叶尔姆斯列夫所说的“实体”、“表达”和“内容”。
弗斯(Firth)在四个层次上进行语言分析。
第一是语音层。
通过分析语音的位置和与其它音的对立来找出语音的功能。
第二是词汇层,分析词义。
不仅要说明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要说明搭配意义。
词的一部分意义取决于搭配。
第三是语法层次,又分形态学层次和句法层次。
在形态学层次上研究词形变化。
在句法层次上研究类连结,或称之为语法范畴的组合关系。
第四是语言环境层次,主要研究非语言性的物体、行为和事件,以及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语言六分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兰姆(Lamb)。
兰姆把叶尔姆斯列夫的内容与表达两个层次调整为语素层、词素层和义素层三个层次,后两个层次的关系比前两个更为重要。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原文链接:/jiaoxue/yingyujiaoxue/0429234F2010.html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历程。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韩礼德更侧重于对语言学的纯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把语言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比较少。
本文介绍了其他应用语言学家把他的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发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及其语言学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实践应用1.理论概述1.1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韩礼德,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致力于研究语言功能,并阐释了语言本身与语言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
《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标志着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
作为伦敦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弗斯的学术思想,对乔姆斯基的形式理论提出异议。
他的理论和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
1.2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三大宏观功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侧重于语言的语用研究,从对人们语言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由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反映功能(interactional)、表达功能(informative)、个人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向“概念(ideati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的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交际(interpers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即语言具有组句成篇,并根据交际语境组织信息并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的凝练[1]。
这三大纯理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衔接手段”。
“及物系统”是语言中承载过程的系统包括物质过程、联系过程与心理过程,它代表了语言中的逻辑与经验意义;“情态系统”表示语言表述者的身份,以及其态度、评价,实现语言的人际沟通的功能;“衔接手段”使语言实现语篇的衔接包括文内衔接或文外互文,它实现语篇的意义连贯[2]。
在系统理论中,语言被看作是用来实现其交际和交流功能的包含三个层次的社会符号系统:包括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词汇—语法系统(lexico-grammatical system)和语音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
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是选择的范围,每一个层次依次在下一个层次中得到体现:语音层体现语法层,语法层体现语义层,而语义层又是语言系统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的体现,这个符号系统就是韩礼德称之为“行为潜势”的社会符号系统[3]。
而语言被看做是将“行为潜势”转换为“意义潜势”的系统[4]。
1.3语境的意义以上说到在语言符号系统当中语义层为其所重,语义所承载的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而语言的目标就是将语言内语义成分与语言外因素即语境相联系,使它们之间实现对立统一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实现其信息纯理功能的传递。
2.理论应用2.1韩礼德的语言教学研究介绍韩礼德对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论述是比较早的,在其1964年合作出版的专著《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韩礼德等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这是探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基础。
然后,他们探讨了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问题,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接着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5](p55)。
韩礼德等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学和语音学对语言教学的作用是提供描述,而不是可以代替语言教学。
(2)应用语言学是一个主题,而不是一个学科。
(3)外语教学主要是教授掌握外语的技能。
外语知识的学习只是辅助性的,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但不能代替外语技能训练。
(4)外语教学主要涉及几个教学阶段:项目限定、项目分级、项目的讲授、测试。
(5)外语教学应该首先从教授口语开始,不必要有书面材料;语法翻译法不是外语教学的好方法。
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
(6)外语教学最好的模式应该是综合性的以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为主的模式。
(7)在外语教学中还要考虑外语教学的环境,选择所教授的方言和语域等语言变体。
(8)儿童语言发展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很有启发:他提供了儿童实际获得语言的过程。
2.2韩礼德语言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理论的深远影响2.2.1在其语言功能和语言选择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三大理论根源,分别是语言学根源:韩礼德的语言的意义系统和功能理论;社会学根源:“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和哲学根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就主张语言教学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四种语言技能的获得应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并且语言知识与交际功能相互依赖。
1981年,英国把适应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明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中心。
韩礼德认为语言学与说话人的行为或者讨论的题目有关,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习一门语言实质上是获得一种完成不同功能的语言手段2.2.2在其语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方法。
语域分析理论是根据语境来研究语言变体和语篇的类型的。
语言变体是与语境类型相联系的,特定的情景类型决定特定的语言变体和特定的语篇类型;特定的语言变体和语篇类型由特定的词汇语法模式来体现。
所以,进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学习者的需要分析,然后要确定学习者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能力,最后确定教学材料和方法。
学生的需要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学生学习了语言后,要用它干什么。
这是以目标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终极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结果。
二是学生如何做才能获得他学习目标所规定的能力。
这是以过程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转换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措施。
2.2.3在其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促进了文化和情景理论的成熟,外语学习过程就是围绕在一个由语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互文语境、文内语境这五种因素构成的范畴内的。
其中的文化语境是其它语境的基础,指在话语事件中参与者之间的有关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
由于外语教学的参与者并没有完全处于同一的语境文化范畴内,意识不到话语中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本族语的话语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外语交流中去。
在外语课堂中,文化是通过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创造和激活的。
在对话中,参与者不仅重塑了已有的文化语境,而且具有创造一个新文化的潜力,因为对话是在外语环境中进行的。
法国语言学家沙录窦[7]认为讲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发话者同时也是交际者;受话者同时也是阐释者。
在产出过程中,发话者向受话者发话,同时认为他发出的话符合受话者的交际目的。
在阐释过程中,受话者建立了发话者讲话目的的印象,并传送给发话者。
2.2.4在其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理论下发展了体裁理论,并产生了以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韩礼德将体裁归属于话语方式,哈桑[8]把它视为同语域相同的概念,但马丁[9]等认为,体裁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出现在情景语境之上的。
他在其分析模式中区分四个层次:观念形态、体裁、语域、语言,而他的语言层次又包括语义层,所以他的语域和体裁都在语言之外和之上,即观念形态决定体裁,体裁决定语域,语域决定语言。
观念形态(ideology)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语篇体裁分析方法都为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语言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和分析模式。
依据教学循环圈[10]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建立场知识,教学循环圈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课文建立场知识;二,语篇模式化;三,共同创作语篇,此阶段涉及把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过程;四,独立创作语篇;五,评价和测试,在整个循环中都要随时进行评估和评价,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3.结语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在现今的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因此跨学科发展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不断完善和求新才能有生命力,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不断前进发展的。
参考文献:[1]赵德全.概念功能的传译——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2006,(5).[2]李君子.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科教文汇,2008,(9).[3]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4]Halliday.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5]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2).[6]张德禄.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7]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8]Halliday. Hasan.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9]Martin,J.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2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摘要:本文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这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教学方法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采用包括交际教学法在内的适合于各种要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教学改革;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新的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文化素养,还需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