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诗歌解构传统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代诗歌名词解释答案一、“第三代诗歌”简介“第三代诗歌”是指从19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新的诗歌流派。
这一派别诗人以诗句结构和抒情方式与历代不同,诗歌性格独特,作品多涉及一些感性和情感的问题,从内容上看,有历史、现实、文化背景,但认知视角通常都是新世纪的。
二、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第三代诗歌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流派,它将时代特色与诗歌性格完美结合起来,表达了诗歌中的新生活意识和新抒情色彩,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批判。
新古典主义的诗歌紧扣古典传统,同时注重形式的精致,正叙和抒情搭配,结构完整。
三、半抽象半抽象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最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思想的流派,诗歌中突破了传统单纯的抒情模式,加入了抽象象征的新意和构思,营造出新的艺术感受。
半抽象诗歌更多地强调表达,而不局限于情感抒情,把重点放在隐喻上,传达其中新的艺术意境。
四、自然诗自然诗是一种新的诗歌流派,旨在对自然的情怀和愚钝的自然主义进行再创作,重新认识和表达自然的感情,以此来激发社会的智慧和民众的精神。
自然诗用浅显的词句描绘自然世界,但真正揭示出的深刻思想却是超越实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空间。
五、时代记录时代记录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流派,试图通过对新时代发展过程的表述和审视,将社会发展中可推动进步的部分发扬光大,并对不良现象和弊端进行指正,彰显新时期新理念。
诗歌在表达时代情怀的同时,将新的理想融入到时代记录中,让人感受到新时期开启了新希望。
六、结语第三代诗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艺思潮和表达方式,它充分概括了当下时代的主流文化,在传统的诗歌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新的视角重新描绘了现代的世界。
第三代诗歌不仅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文学方式,更是一种在审美中进入普遍思想的实践,这一独特风格和有力表达在诗句中完美闪现,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精神的诗歌流派。
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摘要】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曾经名极一时的朦胧诗开始沉淀下来,其思想内涵和形式基本定型,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代诗人在朦胧诗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进行自主创作,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的同时,他们开始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重新看待社会和事物。
本文主要从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特征出发,研究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关键词】第三代诗人反英雄反崇高诗观一、前言第三代诗人是在朦胧诗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诗人,他们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和意象派等手法进行自主诗歌创作,决意要求把诗引向真正人的道路,表现最平常普通的人生,追求一种像市民一样生活,但要像上帝一样思考的生活,于是平民与平民生活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来源,他们采用通俗的叙述技巧,展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并在其中表达着各种具有怀疑和批判思想的精神。
二、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的特点第三代诗人以大学生、研究生和部分喜爱的青年工人为主,当时面临的是一个商品化的经济时代,传统价值观念的禁不起新的商品经济规律的冲击,当时人们的灵魂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知识分子们本来就不坚固的精神世界开始崩塌,于是他们开始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事物,所以在他们的诗歌中,不再歌颂和赞扬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他们开始着眼于平民生活,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当时平民琐碎无聊的细节琐碎。
因此反崇高、反英雄、反抒情、反传统,甚至反诗歌成为第三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主要特色。
由于第三代诗人也大多是平民阶层,所以许多第三代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如爱恨情仇、苦乐生死,甚至是一餐一饮等等,他们在作品中刻意表现出追求反崇高反英雄的精神,以凡俗之人平淡的意识代替了朦胧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如在《有关大雁塔》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讲述的是韩东认为大雁塔没有伟大的寓意深刻的意义,而只是一座塔而已,人们不远千里跑过来参观只是为了感受一下所谓的英雄气息,但当人们离开后塔还是塔,平民还是平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最后他认为世界并不像每件事都要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含义,这些只是琐碎生活的一部分罢了。
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特点
第三代诗人是指中国80后诗人群体,他们主要在2000年以后开始崭露头角,具有独特的诗歌创作特点。
以下是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1. 主题多样化: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如城市化、环境污染、政治现实等,也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个人情感等。
2. 独立个体意识: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独立个体意识,他们对于自我内心的挣扎和探寻表达得特别明确。
他们善于通过诗歌反思人生的意义、探索自我身份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3. 纪实性与自由化: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写作风格较为纪实化,关注当下社会现实,以及个人亲身经历。
然而,他们的创作也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和表现力,不受传统诗歌形式和格律的约束,更注重诗歌的直接感受和意境的营造。
4. 形式多样化: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长诗、长篇叙事诗,也有短诗、四行诗等。
他们大胆尝试不同的写作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流行文化元素的融入等,丰富了诗歌形式的表达方式。
5. 多媒体与跨界创作:第三代诗人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播平台展示诗歌作品,如通过微博、博客等发布诗歌作品。
同时,他们也喜欢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如音乐、绘
画、影像等,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总之,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特点集中体现在主题多样化、独立个体意识、纪实性与自由化、形式多样化以及多媒体与跨界创作等方面,他们的诗歌作品重视个人体验与情感表达,对传统诗歌写作进行了颠覆和创新。
为时代点灯的孩子——第三代独立诗人张锋诗歌简评作者:林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让第三代诗人正式涌入诗坛。
张锋作为第三代独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应运而生,在形式上带着第三代诗歌的反文化特征,日常化、口语化、叙述化以及消解崇高。
然而第三代诗歌的反文化不自觉地走向极端,逐渐沉沦于琐屑的世俗生活的当下,流于浅薄与轻俏。
而张锋的诗歌在形式上的反文化特征之下,其内核却承袭了传统的诗歌理性精神,批判意识、历史使命感、人道关怀、政治反思等,在反文化的非理性形式下蕴含着一种理性精神,它是对诗歌的“诗性”与“神性”的回归。
关键词:张锋诗歌日常化粗粝口语理想主义1986年《深圳青年报》与《诗歌报》举办两报诗歌大展,即“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第三代诗人群正式涌入诗坛,张锋即是其中一员。
作为第三代独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应运而生,一开始就带上了第三代诗歌显著的时代特征——反文化。
这种反文化的诗歌特征,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这群年轻诗人对抗朦胧诗人话语霸权的独特方式。
他们认为从“文革”中走过来的朦胧诗人,其诗歌中的“我”总是依附于民族、时代的“大我”之中,诗歌实际仍无法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其语言中充盈着的理想激情和强烈的使命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公共书写对个体的淹没”{1},从未抵达真实个体的生命体验。
他们认为诗歌不应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话语,而应沉降、下潜到日常生活,去表现“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2}。
这种反文化的诗歌策略具体呈现为日常化、口语化、叙述化、解构化等特征。
一、诗歌形式上的反文化倾向(一)日常化第三代诗回到日常化的世俗生活语境,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回到日常化平凡生活的场景,回归平凡个体的存在,用最日常化的口语来捕捉生活当下。
朦胧诗中的“我”并非真正的个体,而是贵族、英雄,是人文主义者、启蒙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们理性、有文化,是为世界立下规则的作为世界中心的人。
第三代诗人名词解释第三代诗人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中国现当代诗人群体。
该群体在中国诗坛上的活动时间大约为2000年至今,是紧随中国现当代诗歌第二代诗人的一代。
第三代诗人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诗歌形式的创新密切相关。
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经历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这些变革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文化视野,使他们的创作面貌与前辈诗人有明显区别。
第三代诗人在创作形式上更加注重个体体验与表达。
他们以个人的身世、情感和经验为切入点,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诗意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焦虑、迷茫和对现实的关切。
他们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突破传统的辞章格律,创新诗歌形式。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主题也日趋多元化。
他们关注社会矛盾和问题,批判社会现象和权力机构的不公与镇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心灵世界。
同时,他们也探索个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并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造既有深度又有现代感的作品。
第三代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通常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体情感和诗意的呈现,赋予了中国当代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
然而,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社会环境的压抑和审查机制的限制,一些第三代诗人的作品未能得到充分发表和传播,导致其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的作品倾向于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的影响。
总体而言,第三代诗人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领域中具有独特影响力和创新价值的一代。
他们以个体体验为切入点,关注社会矛盾和个体心灵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第三代诗歌的评价第三代诗歌是中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新兴诗歌流派,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该流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触动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对第三代诗歌的评价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个体化表达与现实反思第三代诗歌的平民化和个体化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一代诗人主张个体与现实的真实对话,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辩证思考。
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为来源,倾注个体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诗人余秀华的《开放的麦穗》等作品通过对个体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探索,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反应时代的个体化心态第三代诗歌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创作形式反应了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类心理状态的影响。
诗人顾城的《冬天的旗帜》探索了个体在现代环境中的迷茫和孤独。
诗人北岛的《波兰的麦田》剖析了个体在全球化时代中的困惑和焦虑。
通过对心灵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些作品揭示了当代个体化心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观念的碰撞与艺术的实验第三代诗歌展示了诗人们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和对新诗歌形式的实验。
他们大胆挑战现有的诗歌传统,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采用自由诗、散文诗等不受限于格律的创作形式。
这些实验使诗歌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当代文化,展示了诗歌的新鲜感和独特性。
诗人席慕蓉的《寂寞的人》等作品运用现代诗歌的语言手法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四、关注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第三代诗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他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底层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种种不公。
诗人于坚的《寻宝》等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呼唤社会关注。
他们通过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对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实虚伪和人性扭曲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总之,第三代诗歌凭借独特的个体化表达、现实反思、观念碰撞和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是指中国诗坛上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第三代诗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立性:第三代诗人在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上都较为独立,他们更注重表现自我独立的个体情感和审美追求。
他们不再模仿前辈的创作方式,而是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 内外结合:第三代诗人的创作作品更加注重内外结合,既有内在情感的表达,也有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表现,表达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3. 多元性:第三代诗人喜欢尝试多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他们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他们不拘一格,可以是传统韵律诗的表现,也可以是现代自由诗的表达,还可以是结合音乐、舞蹈或者视觉艺术形式的多媒体创作。
4. 冷静与疏离: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往往带有一种冷静和疏离的态度。
他们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和思考。
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声音,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为中国诗坛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第三代诗人简答题
第三代诗人指的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一批诗人,他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与第一代诗人(指新月派)和第二代诗人(指北岛派)相对应。
简单来说,第三代诗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性思辨:相对于第一代诗人的个人主义和第二代诗人的浪漫主义,第三代诗人更加注重理性思辨。
他们善于思考社会问题,独立思考并对现实进行较深入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叙事性强:第三代诗人相对于前两代诗人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叙述。
他们用更为直观的语言,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
这种叙事性的特点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广泛的传播性和接受性。
3. 反传统反诗歌性:第三代诗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诗歌形式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他们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诗歌形式相抗衡,更加重视个体意识和独立性。
4. 城市化特征:相比于第一代诗人和第二代诗人,第三代诗人更多地在城市生活和成长,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都市化的特征,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第三代诗人是富有批判精神和新时代意识的一批诗
人,他们对于诗歌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有着独到的看法,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
Elements of Classic Poetry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ts
作者: 林平乔
作者机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湖南长沙410002
出版物刊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第三代诗人;古典诗歌;古典意象;古典意境;古典诗意
摘要:作为一种潜在的诗学因子,古典诗歌传统一直沉淀在第三代诗人的精神血脉中,制约、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创作中对古典意象的现代采撷、对古典意境的现代转化、对古典诗意的现代扩延上。
在他们倾心于西方诗歌英雄与西方诗歌理论的先锋表征下,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观照一直是他们自觉的文化追求。
透过第三代诗人对古典诗歌资源的理论思考以及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不难发现:只有不断眷顾、接通悠久的古典诗歌传统,中国新诗才更有底气,更有生机,更有前行的动力。
“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探析
金梦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第三代诗人”们所创作的“第三代诗歌”以其特有的平民意识、反崇高、反传统、冷抒情等艺术手法无所顾忌地表达着自己对诗歌、诗歌与政治权利话语、诗歌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本文试从“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创作者思想等审美特征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现代诗作者的生存背景环境来对“第三代诗歌”中体现的平民意识、平民情感等审美特征进行解读,试图从中揭示“第三代诗歌”中所蕴含的现代人对社会、对历史文化的思索以及对现有诗歌权威体制的讽刺与反抗.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金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第三代诗歌”的青年亚文化审美特征
2."云综艺"的审美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
3.“云综艺”的审美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
4.唐传奇叙梦文本叙事空间的结构形态与审美特征探析
5.“感兴”机制下的墨戏审美特征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第三代诗歌解构传统的策略
第三代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重新发现“人”、与“神”对话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历史的反叛,并在对语言的反叛中实现与之共谋,进入一个新的诗歌创作世界,达到对抗朦胧诗,消解传统诗歌的目的。
标签:第三代诗歌;传统;反叛
加缪在《反叛与艺术》中认为,人的处境是荒诞的,在荒诞的境遇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叛”。
对荒诞的体验是个人的苦难,而从反叛的行动起,人的苦难意识便具有了集体性,便成为众人的冒险行为,所以“我反叛,因而,我存在”。
在进入艺术分析之前,加缪分析了两种反叛: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历史的反叛。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反叛是人起来反抗自身的条件和整个世界,是对人的目的和世界的目的持否定态度,这是一种绝对否定的态度,矛头指向上帝。
形而上学反叛者虽然不是无神论者,但他们以秩序的名义辱骂神明,并且把上帝指责为死亡之父、万恶的渊薮。
形而上学的反叛因为其否定一切的立场,最终必将导致虚无主义。
历史的反叛在逻辑上是形而上学的继续,它将历史当成绝对价值,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进行反叛,即通常说的“革命”。
加缪认为,所有的“革命”都容忍恶存在,都将暴力、杀戮合法化。
米兰·昆德拉认为:“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第三代诗人在对“人”重新发现与对神的反抗中,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历史的反叛,并在对语言的反叛中实现与之共谋,进入一个新的诗歌创作世界。
一、重新发现“人”
(一)自觉的普通意识
作为一个人,首先作为一个普通人,第三代诗人自觉地摆出了自己的位置,不管这个位置是高还是低是对还是错,他们不在乎,他们以普通人自居,“他们不以为生活欠了他们什么,他们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使命感,他们是一群小人物,是一群凡人,他们要写什么不知道……他们顶顶重要的是生活……”
其次,平凡事走入诗中。
在以前的诗中有许多重大的题材和事件,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有诗人对历史、对社会发出的深刻的思考和展示的事件的丰富性、复杂性,在第三代诗中,平凡的小事进入了诗的领域,“在我们认为什么都可能是‘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虚幻的怪诞的胡思乱想。
门外一个人的叹息以及阴天里蚂蚁搬家等等”(新口语宣言),“那些偶然、无谓、不确定的等等琐事成为我们表现人类日常性最为得心应手的契机”(日常主义宣言)。
诗歌近乎生活现象,日常琐事,什么都可能是诗。
(二)裸体越过圣地
第三代诗歌中女性诗歌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力量。
这里所谓的女性诗歌,不只
是女诗人写的诗歌,而是女诗人拆解固有的女性话语,以真正的女性姿态书写女性生理与精神,以躯体与性的方式来与自己对话,体认女性特殊的生命意识,重建独立的女性话语的诗歌。
她们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以“找一个男人来折磨/长虎牙的美女在微笑”的方式,瓦解男性中心的话语模式,在男权的天空下竖起一面女性的旗帜。
中国女性诗歌历来是男性诗歌的一个补充,往往是在诗人性别方面作为异于男性的一个因子,蔡文姬、李清照等的诗歌抒写着与男性一样的哀愁一样的情思,在诗歌中较少表现自己作为女性所特有的东西。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她们把矛头对准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权威,抨击几千年来的封建父权制,要求摆脱男性中心,重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以舒婷为代表的女性诗人,是伴随着朦胧诗的主体意识觉醒而产生的,是以个体人性话语反叛以往价值体系,同时以女性的性别向男性提出一种独立的要求。
她的《惠安女子》、《神女峰》、《致橡树》表述了女性从渴望反叛到反叛再到重建男性中女性地位的过程,不管是以个体反叛以往,还是对平等双方的吁请,都是在一个柔弱的姿态下,向强者乞求,让男性分给我一部分权利,是从男性“肋骨”中发出的呼喊。
能从一个独立的人、真正的女性地位、独立的立场上发出自己声音的是第三代女诗人。
在翟永明、唐亚平、伊蕾、陆忆敏、海男、张真、小君、虹影、林雪等笔下不仅有个体人性话语的反叛,更有性别意识的觉醒及对生命意识女性经验的强调。
她们的诗歌以异于前代人的姿态为当代诗歌掀起了新的一页。
正如谢冕先生所说:“在中国年青的女诗人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宇宙,她们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地发现了自己的身体,身体内部的感觉,那些仅仅属于女人的一切体验——生理的和心理的。
也就是说诗歌一下找到了过去未曾深掘甚至是没有真正发现的一个巨大主题:女性的精神性别。
”
二、与“神”对话
(一)文化反抗
第三代诗人是从反抗朦胧诗中崭露头角的,在对朦胧诗的反抗中形成了一些反抗秩序,文化反叛是这一秩序的一个中心环节。
第三代诗人不满足文化史官的角色与对典籍、注脚的发掘。
在反对文化诗的过程中形成反文化观。
在反文化大潮中,最前卫的要数四川的“非非”,他们认为:“反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根本性的深刻怀疑,是对人类文化进程的忧郁。
‘反文化’所提出的是一种人类性的问题。
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却以各种方式来束缚和控制人,它成了人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造成了人的异化。
在西方,这种异化表现为人的商品化,人被化为商品的悲剧。
在东方则表现为伦理系统和政治权力对人的压抑束缚。
因此,‘反文化’就作为人挣脱文化束缚的期待而出现了。
”。
在反文化时,对文化进行重新界定。
非非集团的干将蓝马在《前文化导言》中说:“‘文化’,不过是这样一种‘人类行为’——人类为了作为‘社会化的群体’来对宇宙万事万物进行‘利于人类的’操作,而将宇宙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符号化处理’的‘人类行为’。
这一行为无论对所谓物质的宇宙还是对所谓的精神宇宙都采取了同等粗暴的态度——处置!符号处置!”文化成了“符号化处理”的工具。
人们按照约定的指令进行操作,文化只是一块接受“创造神”的场地不能创造与发现。
蓝马认为:“‘前文化’不是‘史前文化’,不是‘任何文化’亦不是‘潜文化’。
”为了使读者能进一步理解前文化,他又举了许多例子:“风”这个词就是文化语言,它在英语民
族中是“wind”(这足以说明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约定)——但是有各式各样的风。
各式各样的风作为风本身,是前文化语言:它没有语义,但又能使你知道些什么难言的东西。
“前文化”概念的提出使非非主义具有了自己的反文化观。
这个可能的概念促使人们对文化进行新的反思,审视自己既成的文化,具有警策和提醒作用。
撇开这个概念正确与否、是否合乎逻辑不论,它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至少表明他们是思考的一群,这种独特的思考就是这个概念提出的意义。
为了实践前文化思维,他们在文学实践上采取了“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是感觉还原。
《非非主义诗歌方法》这样写道:感觉还原:摒除感觉活动中的语义障碍。
这个障碍使人与世界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