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5.52 MB
- 文档页数:34
西安西安,古称“长安”,常住人口约900万,加之流动人口共1300万。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西安北客站”将是未来中国铁路的核心枢纽。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并且是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的西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
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已撤销),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现为副省级城市。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
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将承担伟大复兴使命近年来,西安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以史为鉴,树立高瞻远瞩的眼光,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先进的制度为保证,在全球化格局中重新审视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定位。
国务院把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城市西安的战略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学生适合阅读的城市规划类书籍推荐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于学生适合阅读的城市规划类书籍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在本文中,将为大家推荐几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城市规划类书籍,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1.《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由刘铁男教授撰写,是一本介绍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它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城市的起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2.《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一本经典教材。
该书由詹姆斯·E·拉契撰写,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方法。
它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详细讲解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于理解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一本由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哈洛德·加尔文特撰写的城市社会学著作。
该书通过对城市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人口、社区、阶层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城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帮助学生从社会学的角度了解和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思考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由理查德·P·加尔与邦尼·J·埃默里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经典教材。
该书从地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交通、居住空间等方面的内容。
它通过图表、示意图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对城市规划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西安市407库未来规划
大西安新时代“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美丽西安建设初见成效,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
三中心: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两高地: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
一枢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西安样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建成代表国家形象、引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要对标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重大使命,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对全国经济版图的支撑作用,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高,城市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跻身世界城市、文化名都行列,大西安全面复兴迈上新台阶。
西咸新区简介及总体规划示意图
西咸新区规划面积882平方千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新区。
区域定位为门户新区,即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国际性空港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西部地区国际经济交流的平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的增长极和助推器。
功能定位为科技新区即根据国家赋予西安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基地的要求,利用陕西科研资源的优势,建设成为西部乃至中国一流的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中心,西北内陆地区以外向型高端知识创新职能为特征的产业新区。
01 西咸新区区域位置及规划范围图
02 组团范围图
03 大都市空间发展格局图
04 大都市空间交通结构图
05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城市规划书籍推荐清单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了解和学习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我在下面为你推荐几本优秀的城市规划书籍。
1. 《城市规划原理》(作者:Peter Hall)《城市规划原理》是一本经典的城市规划教材,作者Peter Hall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城市规划学家。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内容。
它对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非常有帮助。
2. 《城市经济学》(作者:Arthur O'Sullivan)这本书内容结构清晰,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
它介绍了城市发展的经济原理、城市劳动市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城市财政等相关内容。
它对于理解城市规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非常有帮助,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经济工具来评估和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
3. 《城市的哲学: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未来》(作者:Alexander von Hoffman)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城市的本质和意义。
它引导读者思考城市的文化、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问题的新思路。
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感兴趣的读者。
4. 《城市生态学》(作者:Richard T.T. Forman)《城市生态学》是一本介绍城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经典教材。
书中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生态系统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5. 《城市的美学》(作者:Kevin Lynch)这本书主要关注城市的外观、形式和空间布局对于人们的感知和认知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城市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美学和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西安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将西安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此之前,国务院只对北京和上海明确使用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提法。
这意味着西安自1954年取消直辖市后再次进入国家视野,意味着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定位和整体影响将由此大幅提升。
在西安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宝根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
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是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的拉大,也不仅是经济意义上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和气象的盛大和精神活力的迸发。
文化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是城市动力、魅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探讨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文化品质、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气质、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风貌等深层次问题。
西安在全国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在于,她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
在这四大优势中前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
在打造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今天,我们应自觉继承西安历史上高度重视文化的优秀传统,延续和创造适应并引领时代的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
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定位与建设战略的意义在于:其一,它将促使人们自觉认识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从而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文化维度放在重要地位。
其二,它将大大推进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世界性大城市的功能和吸引力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色。
假如雅典、罗马、开罗没有自身丰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它就不会成为世界名城。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关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几点建议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建设。
西安应该以保护历史遗产为基础,结合国际化大都市的需求,对城市进行全面规划。
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推行自动驾驶技术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同时,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休闲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提升软实力。
西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可以举办更多的国际文化艺术展览和音乐演出,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来西安交流表演;同时,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西安学习。
第三,加强对外经济合作。
西安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促进对外经济合作。
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推动西安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宽贸易渠道,提高西安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第四,加强教育与科技创新。
西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
应该加强与国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来西安工作和创业。
最后,优化营商环境。
西安应该采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效率。
建立健全企业投诉处理机制,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措施,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体而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软实力提升、经济合作、教育科技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和改善,相信西安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推动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