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三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243.5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其一)[新课入门须知][知作者]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越中览古》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一剪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代表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等。
5.《今别离》(其一)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知背景]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长恨歌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学习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1、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知识链接之背景介绍: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其一)[新课入门须知][知作者]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越中览古》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一剪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代表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等。
5.《今别离》(其一)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知背景]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5.《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如《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大旗。
[知常识]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五言诗属于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名称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3.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它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一、字音识记1.不能寐.(mèi) 2.掷.人去(zhì)3.玉簟.秋(diàn) 4.罗裳.(chánɡ)5.绸缪..(chóu móu) 6.万钧柁.(tuó)二、词语释义1.夜中..不能寐 夜中:中夜,半夜2.薄帷鉴.明月 鉴:照3.孤鸿号.外野 号:哀号4.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5.荡荡空中景.景:通“影”,月光6.欲言无予和.和:音hè,应和7.日月掷.人去 掷:抛开8.有志不获骋.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9.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竹席10.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空中11.一刻既.万周 既:已经12.不许稍绸缪..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13.虽有万钧柁.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14.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三、名句默写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5.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6.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7.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了解行文脉络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2.《杂诗十二首》(其二)3.《越中览古》4.《一剪梅》明月鸿雁融情于景心头眉头5.《今别离》(其一)二、把握文章主旨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2.《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写诗人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3.《越中览古》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4.《一剪梅》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5.《今别离》(其一)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知识。
一、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只是单纯的写景吗?请简要分析。
答:提示:这两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
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提示:这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鸿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二、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答:提示: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答:提示: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越中览古》,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越王和将士们当时的心情、神态又是怎样的?答:提示:一、二两句写的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
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
“尽锦衣”三个字,淋漓尽致地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凯旋归来时喜悦得意的神情烘托出来。
6.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情感?答:提示: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
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
四、阅读《一剪梅》,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7.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谈谈你的理解。
答:提示: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请作简要赏析。
答:提示:①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情感。
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阅读《今别离》(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9.分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提示:“倏”字写出了船行之速,离人远去之快,烘托出送行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古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答:提示: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写法来表现近代人对别离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