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 不远游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经典名言的后半句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太坑人!01.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释义: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哭晕的理由:不是不让你出去啊有木有……0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释义: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有害的。
哭晕:就是告诉你,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求啊!03. 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释义: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
孔子知道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哭晕:老人家的意思是两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墨迹啥?!04.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原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道济禅师(活佛济公)释义:这句话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话说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还强迫寺里和尚吃肉。
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答应不屠城,我就吃肉。
”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念着这句话。
他是为了城里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
哭晕:济公认为只是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吃肉。
而济公自己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
某些人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做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05. 老来多健忘。
原文:“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释义:这句就很好理解了吧~重点是不忘相思呀!哭晕:人家诗人是想跟老婆表白浪漫一下的说:无论老成啥样,神马都不记得都不会忘了想你。
并不是说自己老了就痴呆了!06. 闭门造车。
原文:“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朱熹《〈四书〉或问》卷五释义: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阅读精选(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是什么意思?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务必有必须的去处。
在那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职责: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那里的在家或不远游能够有多重好处: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必须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个性强调“游必有方”。
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阅读精选(2):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是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安排好一会才出去,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词语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务必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方:原由,道理。
详细解释有些人以为孔夫子意思为,有父母,就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
这是曲解圣贤的意思了。
如果是这样,夫子教导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空谈?再者,如果家境贫寒,难道让父母跟着你饥寒交迫?这不仅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讲“不孝有三”,何为“不孝有三”?古人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恰恰是鼓励人们去开创事业,为禄为仕,以奉养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释为方向、去处,这是不对的,而就应解释为“理由、道理”,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即对孝的兼顾。
因此,你常回家看看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也是最低层次的孝。
三一文库()〔父母在不远游优秀作文〕父母在不远游是为了更好的孝敬父母,更好的帮助父母。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父母在不远游优秀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父母在不远游优秀作文(一)父母在,不远游人雁南飞,回眸一瞥见您噙泪,掬一把月,把手放心坎处,手揽蹉跎记忆,怎能安好自重?苍颜白发,心事密透花鞋针针怨对。
只追乘风捉序,倾尽所有在时间还在职刻,尽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尽孝尽善,在双亲为逝,在家人团聚之时,宁暂弃尘世世事烦扰,抱膝绕坐,无惧人世间事事何为。
不远游,不抛孤寡。
孔子在千年的历史轮回中早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养。
不敬,何以别乎?”尽孝尽善,非仅有财物供与双亲,非仅有好的物质奢侈生活,父母心里,最在乎的,莫过于子女的多伴左右。
记得有这样一个广告:已是年三十,一家之人本该其乐融融围坐一桌,乐呵呵吃着年夜饭,可老人准备了满满一大桌饭菜,正静坐待子女回家欢度过年之时,电话响了“妈,今年我回不来了,不回来吃饭了,同事聚会难得,就这样啊,挂了啊”“妈,今年公司有事耽误了,回不来了,您先和爸吃吧”……嘟嘟――老人无奈关下电话,喃喃道:“忙,忙,你们都忙!”望着电视里的老人,心里不禁一阵颤抖。
老人花白的双鬓在亮亮的灯下刺得人心生咯咯疼。
疮痍的岁月痕迹扒了她满脸,究竟是岁月带去的青春 ?还是为子女操劳的痕迹?广告最后,用几个白字在黑幕上打下这么几个大字:过年了,请回家看看父母。
人们历经了尘世种种聚散,尝试了各式各样烟火,目睹了处处分离痛苦,是该承担,是该珍惜他们给予我们的沧桑。
几世几生的命运回转沉浮,在过往人来去不见的街头,是有多么难得此生我们可以做他们的子女,是有多么难得才换来一世的父母情份。
有人说在可选择范围内两人相爱的概率是:0。
000049(百万分之四十九),那么父母有了我们的概率又是多少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如此人生憾事,恐会令你追悔莫及。
不是我们缺少时间陪伴父亲母亲左右,也不是我们有太多这样那样的事困扰,而是我们自身并没有一颗十分迫切想回家的心。
没有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真正含义让我们的经济行为选择失误展开全文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
而且应该说受这句话毒害了好多年,好多人,致命我们的一些经济行为选择左右失度,前后两难,以至于使很多人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赚钱的可能。
有的父母经常以这句话要求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甚至有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上大学都必须在当地,就业也必须在当地。
但是,我们经常忽略了这句话实际上是三句话而不是两句话,整个文字表述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知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
大概的意思是说: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为人子者应该在父母跟前侍奉和陪伴,不要去远的地方;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一定要去远方,必须及时告知父母自己要去的地方,以及去的原因和理由。
可见,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要求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要及时告诉父母在什么地方以及现状是什么?以便让父母放心而不担心自己。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都滥用了圣人之言,并以此成为约束和束缚子女的枷锁。
很多人以“父母在,不远游”的圣人古训来教育子女,必须留在自己的身边,如果离开自己的身边到远方工作和生活就是不孝,从而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职场压力。
大学有一个同学,上学是在外地读大学。
毕业时父母坚决要求回到身边工作,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
每当聚会碰到一起时,这个同学都十分感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而失去了自己的在好前程呢?如果留在外地,说不定也会发展的很好。
另外一个同学则恰恰相反,毕业时主动回到了父母身边工作,并在一个金融机构就业。
后来,组织上几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求他去外地分公司担任一把手,但是他由于不愿意去外地而失去了多次升职的机会,最后也只是在当地的分公司任副总经理。
当然,作为年轻人要考虑父母的感受,要照顾父母是必然的,特别是独生子女,照顾父母责无旁贷。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成为事业发展的枷锁,作为父母更应该积极支持子女更好的发展。
如何理解“父母在,不远游”作者:来源:《创新作文(3-4年级)》2017年第05期孔子一生屡次远游,其中两次周游列国,累计长达十四年之久。
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去世,母亲也于他十七岁时去世。
孔子和南宫敬叔到现在的河南洛阳向老子、苌弘请教,算是他的第一次远游。
这一年,孔子已经三十四岁了。
而后,他在齐国待了两年。
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卫国,一年后回到鲁国。
第三年再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列国周游。
可见,孔子远游,都是在他父母去世之后发生的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释义: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要轻易出门远行,尽量守在父母身边尽孝。
如果一定要出门远行,必须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子女对父母孝顺,才是真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解读:如果孔子五六十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世,他可能就不会周游列国,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鲁国,或者做官,或者授徒。
他能几度远游,和他父母不在人世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晚年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心酸地对一位父母健在,但是准备离开父母远游的朋友说:“要是我的父母能多活些年头,我才不会走那么远、那么久呢。
”孔子说这一番话,是为了打消朋友远游的念头。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求生存、图发展而称霸天下,广纳人才。
因此,出现了一个高端、巨大的“国际人才市场”。
当时,人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往来十分自由,并不像今天这样有严格的国境管理制度。
有志之士随时可以离开本国,到其他国家去寻求安身立命、飞黄腾达的机会。
所以,远游对当时的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的环境下,孔子劝他人谨慎出游,除了要给父母尽孝的原因之外,可能还和他自己的辛酸经历有关。
他十余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回到故乡时仍是“行囊空空”。
孔子所说的“不远游”,当然不是绝对不能远游的意思,而是“不轻易远游”“不动辄远游”的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孔子说:“父母在,不愿游,游必有方。
”说的是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
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客服过兴邦的世界大串联时代,”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机可当天打个来回,全球通手机游漫全球,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
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往往误了大事。
疾病或急迫有事,难以召回,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
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孝顺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信常通,几天一封信,一旦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释念放心而已。
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为了把我们养大成人,供我们上学深造等等,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方百计的保证我们的用度开支。
年幼的我们曾多少次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我们长大,等我们学有所成,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
斗转星移,当年的苦孩子已然大学毕业步入工作岗位了,她要结婚,要买房,要买车,要买电器,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子,要给孩子攒学费~~~~~生活陷入新的一轮循环中。
而且好像虽然自己已经努力了,可还是同人家有不小的距离。
在那样的忙碌中,他忽视了远在老家或退休住在城市另一角落的双亲,他没注意到他们的白发皱纹,没注意到他们日益衰老的身躯,没注意到他们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
也许,他还在想:等我再有些钱,有些闲钱,就请他们上大饭店好好吃一顿,让他们出去旅游,给他们买个大电视~~~~~当你去赞这些”闲钱“的过程中,忽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些”闲钱“已经无法再花费出去了,你的父母已经不需要了。
他们或者已不能再去吃海鲜,也许已不能再去旅游,也许已不能再坐起来看电视~~~~也许他们已经走了,永远的离你而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理解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
这句话咱都不陌生吧?那到底啥意思呢?其实啊,这句话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咱最好别跑太远。
但要是真的想出去闯荡闯荡呢,也得有个方向,有个计划。
咱先说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部分。
你想啊,父母把咱拉扯大不容易。
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了,就希望咱能在身边陪着。
要是咱一下子跑得老远,他们肯定会担心啊。
他们会想咱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受人欺负。
而且,父母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咱不在身边,他们得多孤单多无助啊。
所以啊,咱要是能在父母身边,多陪陪他们,那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呢,咱也不能就因为这句话,就啥也不敢做了。
现在这个社会,机会那么多,咱要是不出去闯闯,怎么能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呢?所以啊,“游必有方” 就很重要了。
咱要是想出去,就得有个目标,有个计划。
不能瞎跑一气,到最后啥也没捞着。
比如说,咱要是想去别的城市工作,那就得先想好去干啥工作,住哪儿,怎么生活。
然后呢,还得经常跟父母联系,让他们知道咱在外面挺好的。
这样,他们也能放心一点。
我就有个朋友,他特别想出去闯闯。
但是他又担心父母不同意。
后来啊,他就跟父母好好谈了谈。
他把自己的计划都告诉了父母,还说会经常回来看他们。
父母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是也觉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
最后,他就放心地出去了。
现在啊,他在外面发展得还不错,也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寄东西。
他父母也很开心,觉得孩子长大了。
其实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不是要限制咱的自由,而是要让咱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别忘了父母。
咱可以出去闯,但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要是实在回不去,那就多打打电话,视频一下。
让父母知道咱心里有他们。
朋友,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你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纠结过呢?不管咱怎么选择,都要记住,父母是咱最亲的人,他们永远都在等着咱回家。
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能好好陪伴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的意思“父母在,不远游”,谚语,意思是父母在世,儿子不出远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方:原由,道理。
「父母念子之心,无时或释。
故父母在世,子不能无故远离,远离须有正常之事。
」这是我们为人子体会、体谅父母那种念子之心。
哪个父母不牵挂自己的儿女?古德说得好,「父母一百岁,常忧八十儿。
」一百岁的父母,他儿女是八十岁了,一百岁的人还想着八十岁的孩子。
真正是像古诗所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母念儿女没有一时一刻停息。
这个「或释」,释就是放下,放不下儿女。
那儿女就得体谅父母,处处想到父母的挂念,不要让他太忧虑,所以父母在世,『父母在,不远游』,儿女不能无故远游。
这个意思不是一步不出门,不是这个意思,还是可以出门,但是不是无缘无故,无缘无故不就是离家出走了吗?这不可以,扔掉父母不管了,那是大不孝。
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刀耕火种,男耕女织,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空间就在本巷、本村、本乡、本县、本市、本国。
这样的生产方式又产生了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由此也便重人伦,厚情谊。
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
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
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父母在不远游申论如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也不反对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外出奋斗。
一方面,父母在不远游体现在:
1学习过硬本领后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在工作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能实现自身价值。
2在生活上照顾陪伴父母,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
3规划好陪伴父母时的工作,做到两者平衡。
4、创新方式,以现代互联网传播助老爱老的美德,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游必有方体现在:
1、要树立远大志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奋斗终身。
2、国家大义时能舍小家为大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因此,子女
要平衡事业和家庭,孝顺父母返乡创业一样能有所成就,但国是最大家,国家有需要也要能舍小家为大家。
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
“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的古老传统,它的意思是父母健在,子女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作为子女,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安度晚年。
这是人的常态。
另外,因为工作或者做官不得已常年在外,必须首先安顿好父母,或者把父母请到工作的地方以尽孝道。
因为父母年迈,行动不便,身体衰弱,作为儿女应当好好侍奉,让他们安心、放心。
很多人认为孝敬父母就不远游,这是墨守成规的表现。
但他们只是看到前部分而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
这句话有3成意思1、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
好让父母安心。
2、就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
比如去周游列国寻求知识之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这地方玩玩就算。
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
所以“游必有方。
”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
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大游行家徐霞客,从小立志遍游五岳。
19岁时,父亲去世,服丧三年,想外出游历,又惦念家有老母,很是踌躇。
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与催促下,开始了早年的出游。
但所到之处都是交通比较方面,路途不算遥远的地方。
每次出游时间都不长,游罢归来,总要将旅途见闻向母亲细说一番。
母亲80岁的时候,徐霞客还陪母亲一同浏览了附近宜兴县的善卷洞和张公洞两处“景区”。
第二年,母亲去世,徐霞客怀着悲伤服丧三年。
之后,徐霞客才放心地游遍祖国大江南北,直至去世,既留下了珍贵文献《徐霞客游记》,又留下了徐霞客孝敬父母的千古佳话。
其实,从古至今不仅孝顺父母的例子非常的多见,没有及时孝顺而导致终身遗憾的例子也非常的多。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永久的悔》中这样喟叹: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正应在我身上。
在他病故后,他的遗愿就是将他的部分骨灰由儿子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让他回到“母亲身边”。
现在,父母在儿女依然远游的情况是很多的,但这并不能成为儿女忽略对父母关心的理由。
因为不能常常在父母身边,儿女需要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慰藉。
每逢佳节,父母都盼望着能见上儿女一面,作为远在他方未能赶回父母身边尽孝的儿女,应该尽可能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在信息发达、科技先进的现代,有很多方法能与父母沟通。
我认为孝顺是要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作为儿女,要心里惦记着父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有孝心,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孝敬父母。
即使工作再忙,儿女也可以请几天假,回家看望年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