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
- 格式:xlsx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
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一、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根据IEA (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
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
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
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
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
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
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
农、林、牧、渔、水利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206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41.8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14.525金属矿采选业362.3639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401.0405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4.879纺织业1390.848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31.597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81.1309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61.75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328.95化学工业14328.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06.93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186.73金属制品业337.2099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38.47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95.553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4.65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1.757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65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58.2109279.3378废品废料21.1268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消费总量(万吨)76166.7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32.730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41.97836建筑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049.8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3575.2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486.065其他行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3260.913生活消费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597.539各行业碳排放量总产出亿元240200.618322.230.076279农、林、牧、渔、水利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206969319.800000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41.8420166.1338322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14.52511673.25189107金属矿采选业362.363911409.89783891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401.04055389.9753213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4.87967432.28543478纺织业1390.84832614.5080603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31.597824157.2896786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81.130915046.14533862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61.75920793.6360704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328.9530148.60972328化学工业14328.8693251.058525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06.9340064.0738766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186.7382081.79211344金属制品业337.209924496.787423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38.47266270.3313883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95.553458703.359833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4.658245894.9435237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1.757956567.6080574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65277137.4642882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279.337813655.4897865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消费总量(万吨)76166.7543748.4871031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32.73062241.1241298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41.978361741.08274693建筑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049.86102343.300771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3575.2549267.85581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486.06564694.40423其他行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3260.913192334.1753各行业碳排放量总产出亿元万吨各行业碳排放量0.0298471730.5772967790.1811427550.0317587330.0744048820.0310664080.0426450750.0095870770.0186845790.1087716811.603024190.1536589150.319661090.5139597040.0137654730.0217061290.0135520930.0059844990.0039202270.0055555720.0204560791.7410146050.3269477790.024110490.0102582170.275539660.0229705310.016954415单位产值碳排放量。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怎么核算?(1)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具体核算参考生态环境厅、省统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四川省碳排放强度表征指标及核算方法(试行)》(川环函〔2019〕774号)。
(2)核算方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GDP)按照国家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十三五”期间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燃煤排放量+燃油排放量+燃气排放量+本地区调入电力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地区调出电力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中:燃煤排放量=当年煤炭消费量×燃煤综合排放因子。
燃油排放量=当年油品消费量×燃油综合排放因子。
燃气排放量=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燃气综合排放因子。
本地区调入电力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地区调入电量×四川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本地区调出电力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地区调出电量×四川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调入或调出电量数据可从各地区电力公司、能源平衡表或电力平衡表获得和核证。
调入、调出电量均采用四川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3)排放因子:单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理论上随着燃料质量、燃烧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因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而有所差异。
考虑到年度数据获取的滞后性和可比性,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数据核算采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动态数据,未发布更新数据前可参考“化石燃料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表”。
四川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15年为0.1357 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2016年为0.1031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后续年份以国家发布数据为准;国家暂未发布数据的年份,暂以邻近年份数据进行核算。
化石燃料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表。
中国制造业执行的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和减少碳排放。
其中之一就是制定并执行适用于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解释和说明中国制造业执行的碳排放标准,并对其概述进行全面地讨论。
文章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标准概述、实施碳排放标准的效果与影响分析。
首先,在“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部分,我们将介绍什么是碳排放标准及其在中国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还将探讨执行这些标准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接下来,在“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标准概述”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这些标准是如何被制定和修订的,并简要介绍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我们还将说明哪些制造业领域适用这些标准,并介绍执法机构的角色。
最后,在“实施碳排放标准的效果与影响分析”部分,我们将评估执行碳排放标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标准在国际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作用评估。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制造业执行碳排放标准的全面解释和说明,并概述相关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主题,我们将能够了解中国制造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果。
文章也旨在引起读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并为未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 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2.1 什么是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标准是指政府为控制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制定的法规或指导性文件。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行业和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能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达到国家或地区设定的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目标。
碳排放标准通常包括企业总体碳排放限额、单位产值或产品能源强度的限制要求等内容,旨在通过限制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促使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各行业碳排放资料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各个行业的碳排放情况对于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至关重要。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行业的碳足迹和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程度,从而找到减少碳排放的方法与策略。
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2019年中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约为1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一数字显示出电力行业在碳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减少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钢铁行业是另一个碳排放较大的行业。
根据研究数据,2018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约为19亿吨。
钢铁行业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燃煤,因此其碳排放量相对较高。
为了减少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汽车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数据,全球汽车行业的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了约12.8亿吨。
汽车的使用对于移动和交通系统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
应对汽车行业的碳足迹,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同时,提高燃油标准和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也能够减少汽车行业的碳排放。
建筑行业同样对碳排放有一定的贡献。
建筑行业在工程施工和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根据数据估计,全球建筑行业在碳排放中占比约为39%。
因此,推广节能建筑和低碳装修材料,不仅能减少建筑行业的碳排放,还能节约能源和资源。
航空航天行业也是一个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
根据统计,航空业的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了约9.7亿吨。
航空业的碳排放主要是由于燃料的燃烧产生的。
为了减少航空业的碳排放,一些航空公司已经开始投资研发生物燃料和推广节油飞行技术。
除了以上几个行业,还有很多行业的碳排放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化工行业、农业行业、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等。
对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从而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
制造业论文碳排放强度论文: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
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
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1]。
ma & stern同样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分析了1971-2003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在能源结构中引进了生物质能[2]。
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巨大。
为了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全面的碳排放系数表对于理清各行业的排放情况及制定相应政策至关重要。
在我国,各行业的碳排放系数不尽相同,可以通过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来全面了解不同行业的排放情况。
以下是我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表:1. 农业- 粮食种植:1.5kgCO2/kg- 蔬菜种植:1.2kgCO2/kg- 畜牧业:3.0kgCO2/kg- 渔业:0.8kgCO2/kg2. 工业- 钢铁制造:2.5kgCO2/kg- 煤炭加工:3.0kgCO2/kg- 石油加工:2.8kgCO2/kg- 化工生产:2.3kgCO2/kg3. 建筑业- 房屋建设:1.7kgCO2/m2- 道路建设:0.9kgCO2/m2- 桥梁建设:1.2kgCO2/m2- 土地整治:2.0kgCO2/m24. 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0.7kgCO2/tkm- 铁路运输:0.3kgCO2/tkm- 航空运输:2.5kgCO2/tkm- 船舶运输:1.5kgCO2/tkm5. 能源行业- 煤炭燃烧:2.8kgCO2/kg- 石油燃烧:2.5kgCO2/kg- 天然气燃烧:2.0kgCO2/kg- 新能源利用:0.0kgCO2/kg以上数据为我国各行业的典型完全碳排放系数,其中单位kgCO2/kg 表示每生产1kg产品所排放的CO2排放量,单位kgCO2/m2表示每建造1m2建筑所排放的CO2排放量,单位kgCO2/tkm表示每运输1吨货物/乘1人公里所排放的CO2排放量。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其中,工业和能源行业的碳排放系数较高,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而农业和建筑业的碳排放系数相对较低。
针对不同行业的排放情况,政府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和措施。
中国碳排放行业排放量、排放结构及碳汇测算分析碳排放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个概念包括某个区域、某个群体或者某个生物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考虑到全球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比重近80%,并且相对于其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更容易引起气候变暖,因此,学术界对于碳排放多数仅研究二氧化碳。
全球温室气体结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衡量碳排放水平概念多样,碳排放总量及单位GDP碳排放量为主流指标。
碳排放水平的衡量指标具体有:从国际公平原则角度提出国家碳排放总量,从人际公平原则角度提出人均碳排放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累积碳排放量,还有从效率角度提出碳排放强度等等。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碳排放总量衡量制定减排计划: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到1990年的25%水平,美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新西兰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0%~20%;俄罗斯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25%。
能源活动通常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碳排放量和75%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来自于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
能源活动中主要依靠化石燃料燃烧和燃料逃逸排放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能源碳排放系数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能源消费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指工业生产中除能源活动碳排放外通过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
一般包括建材产品、化工产品、金属产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水泥、石灰、钢铁、电石、合成氨等。
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
固体废弃物焚烧的碳排放主要是废弃物中的矿物碳(例如塑料、纺织物、橡胶等)在焚化过程氧化产生的,其排放量主要由废弃物中碳含量比例决定。
碳排放指标体系
碳排放指标体系是用于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碳排放情况的体系。
该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 总体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碳排放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量为衡量指标,如年度碳排放量。
2. 人均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以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量除以人口数为衡量指标,如年度人均碳排放量。
3. 产业部门碳排放量:衡量某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该部门的碳排放量为指标。
4. 能源碳强度:衡量能源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以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为指标。
5. 温室气体强化指数(GHGI):衡量某个特定活动或产品的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通常以单位活动或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指标。
通过建立和采用碳排放指标体系,可以对碳排放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比较,为制定和实施减排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碳排放指标体系也可以用于跟踪减排行动和政策的效果,评估减排目标的达成情况,推动碳市场的发展。
农、林、牧、渔、水利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206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41.8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14.525
金属矿采选业362.3639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401.040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4.879
纺织业1390.848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31.5978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81.1309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61.75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328.95
化学工业14328.8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06.9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186.73
金属制品业337.209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38.47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95.553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4.658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1.757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652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258.2109279.3378
废品废料21.1268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消费总量(万吨)76166.7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32.730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41.97836
建筑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049.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3575.25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486.065
其他行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3260.913
生活消费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597.539
各行业碳排放量总产出亿元
240200.6
18322.230.076279
农、林、牧、渔、水利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206969319.800000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641.8420166.1338322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14.52511673.25189107金属矿采选业362.363911409.89783891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401.04055389.9753213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94.87967432.28543478纺织业1390.84832614.5080603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31.597824157.28967860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81.130915046.14533862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61.75920793.6360704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328.9530148.60972328化学工业14328.8693251.058525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06.9340064.0738766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2186.7382081.79211344金属制品业337.209924496.787423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438.47266270.3313883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95.553458703.359833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4.658245894.9435237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1.757956567.6080574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65277137.46428825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279.337813655.4897865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消费总量(万吨)76166.7543748.4871031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732.73062241.1241298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41.978361741.08274693建筑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049.86102343.300771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3575.2549267.85581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1486.06564694.40423其他行业柴油消费总量(万吨)3260.913192334.1753
各行业碳排放量总产出亿元
万吨
各行业碳排放量
0.029847173
0.577296779
0.181142755
0.031758733
0.074404882
0.031066408
0.042645075
0.009587077
0.018684579
0.108771681
1.60302419
0.153658915
0.31966109
0.513959704
0.013765473
0.021706129
0.013552093
0.005984499
0.003920227
0.005555572
0.020456079
1.741014605
0.326947779
0.02411049
0.010258217
0.27553966
0.022970531
0.016954415单位产值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