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用spss分析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文章结构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4. 实证分析 (3)4.1因子分析 (3)4.2 聚类分析 (8)5 结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省之间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各省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正确引导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的质量,有必要对全国各省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做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经济水平和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2 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将描述各省份城镇居民全年现金消费支出的八个指标压缩成两个综合指标( 称为主成分) , 这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八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在指标压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各省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在综合因子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根据消费差异将全国31个省分为四类。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X1=α11F1+α12F2+…+α1m Fm+α1ε1,X2=α21F1+α222+…+α2m Fm+α2ε2,…Xp=αp1F1+αp2F2+…+αpm Fm+αpεp,其中:x1,x2,x3,…,xp 为p 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 为m 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X=AF+αε,其中:F=(F1,F2,…,Fm)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ε=(ε1,ε2,…,εp)为特殊因子;F 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αij)p×m 为因子载荷矩阵,αj 称为第j 个因子对第i 个变量的载荷系数. 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我要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与政策选择。
主要从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城市化地区差异的特点与类型以及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的不同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影响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地理背景我国的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资源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各地相差悬殊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在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产生巨大影响。
下面可从4个要素来分析地理背景:第一、是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第二、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第三、从人口分布来分析。
第四、从经济发展基础来分析。
第一,从地貌与生态环境来分析。
我国的地势地貌由西向东成明显的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为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常年低温缺氧,除少数海拔稍低的宽阔平川地带外,基本上不适宜人类生存。
其土地总面积要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耕地和人口还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
第二个阶梯,是介于海拔1000-2000米之间,由一系列高山、高原和盆地所组成。
在中国要占全国2/5的第二个阶梯有要占全国1/4的人口和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由于过度的耕伐、伐木和开发林木,已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成为在全国可持续发展威胁最大的生态脆弱地区。
第三个阶梯,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第三丘陵组成。
为最适于农耕和人类生存的地区,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和3/4的人口。
第二,从自然资源的要素来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不少而人均资源相对平衡的国家。
对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还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南北的差异很明显。
就从能源资源来看,北方的煤炭和油田储存量很丰富,而且分布很集中。
铁矿和非金属矿也较丰富。
随着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工矿城市相对较多。
而南方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但是水电的开发的程度很低,而且有一些大型的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所需的职工不多,也很难形成城市规模。
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
很明显的是南多北少,而土地资源却正好相反,是北多南少。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城市化的目的:城镇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以货币形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以货币形态为表现形式的GDP总量。
因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单纯通过城镇化所实现的GDP总量增长,是无法持续的。
就静态而言,我国农村的货币化程度较低,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所拥有的居宅还不能货币化衡量,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广阔农村规模巨大的非货币化土地将实现的货币化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个地区的GDP总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拆迁而导致大量农村居宅迁建或流通,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一个地区的GDP规模。
但通过城镇化所实现的上述GDP增量增长,只是存量土地和住宅货币化的结果,社会财富总量并没有增加任何价值原子。
可见,以存量资产货币化为切入点的城镇化并不能实现GDP的可持续发展。
从动态来看,一些人从农产品利润较工业品利润要低的这个角度,认为进入城市化之后,作为工业用地的土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
这种判断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具体言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产生的效益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主要取决于土地工业化之后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以及工业产品的先进程度;土地工业化之后所生产的产品是否会污染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
如果土地工业化严重污染了环境,那么,土地工业化所形成的污染部分必须从工业化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中扣除;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创造经济效益的来源。
如果土地工业化仅仅依靠土地与当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那么,这种经济效益的实现仅仅是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形态,不能就此认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此外,还要考虑土地工业化之后所生产的工业产品消费群体构成。
如果这些工业产品主要直接或间接用于本国居民的基本消费或满足本国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那么,这种条件下城市化的目的与我国不断提高居民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从工业品的最终用途来看,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土地工业化之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如果土地工业化所生产的工业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这种出口所积累的外币无法通过进口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那么,这种假设条件下所实现的经济效益,仅停留在外汇储备形态上,只有在通过进口从国外购买相应产品之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
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城镇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本文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对其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东、西部小城镇的定义小城镇是指该地区半城镇化到城镇化转型时期,城镇人口在1 万以下的城镇,多为农业转型时期的产物。
东、西部是以长江为分界线,位于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东部地区,西面则是西部地区。
二、城镇化发展差异甘肃省和江苏省作为东、西部地区的代表,其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
以城镇化率为指标,江苏省城镇化率在2019 年已经达到了71.8%,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之列;而甘肃省城镇化率在同年仅为3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省小城镇数量较少,但这些小城镇的城镇化率较高,街道化程度也较高,譬如盐城市大丰区,已全面完成了行政村村庄制度特殊规划。
而甘肃省小城镇数量较多,在城市化进程中属于相对较晚的阶段。
虽然在新冠疫情之后,许多城市居民选择回到甘肃的小城镇生活,为城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从整体发展来看,甘肃省的城镇化进程要落后于江苏省。
三、教育水平差异教育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江苏省和甘肃省的教育差异较大,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同。
江苏省拥有全国知名的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市场化经济成熟,高校师资队伍构成合理,加快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也成为了该地区教育优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甘肃省的教育资源较少,大量学生需要到其他省份接受更好的教育。
四、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江苏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较于甘肃省更加先进,高速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齐备,为物流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江苏省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城市综合体建设,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大连湾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当前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既受经济因素也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增长和政策因素影响尤为突出,而中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国家层面上的城市化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受到自然与区位条件、国家与地方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
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反映在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均匀的特征。
一、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现状
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人均GDP之间密切相关,由于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城市化水平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以2009年为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59%(各省区的城镇总人口与对应各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以省级为单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全国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最高的上海城市化水平达88.6%;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如贵州、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其中最低的西藏(23.8%)与最高的上海(88.6%)相差近4倍。
二、用区位熵的方法分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
区位熵法又称专门化率。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城市化水平区位熵法计算公式:
Q=S/P,
式中,Q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S为该区域GDP
P为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Q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下表是以2010年全国及各省的GDP和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各省城市化水平。
区位熵值即表示城市化水平。
根据以上中国各省份区位熵值绘制以下图表:
根据以上图表呈现的数据起伏状况,把各省城市化分水平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2.36以上,包括2.36。
即上海、北京、天津。
其城市化进程早,发展迅速。
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变成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第二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1.04到2.36之间,包括1.04,不包括2.36。
即江苏、浙江、内蒙、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吉林。
主要特点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级市总人口增长快,小城市获得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分布渐趋合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因此城市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81到1.04之间,包括0.81,不包括1.04。
即河北、湖北、重庆、陕西、黑龙江、宁夏、山西、新疆、河南、湖南、青海。
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四个等级
区位熵值在0.45到0.79之间,包括0.45,不包括0.79。
即海南、江西、四川、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贵州。
其主要因为除海南,地处较封闭地区,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少数名族较多,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三、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①区位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背景的区位差异在总体上奠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和长期态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远快于中部和西部,这与它们位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联系便利快捷、易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②经济拉动。
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拉动,是形成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根本因素。
沿海地区大多以外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劲,对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也就更高;而在东北、北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拉动效率比较低。
③政策导向。
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早、范围广,在财政、金融、外资、外贸政策和体质变动因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非国有投资更大程度地向东部地区汇集,导致我国城市化省际差异进一步拉大。
如上海、北京、天津因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持续走高;又如国家近年大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建设项目,势必会推动南海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四、城市化协调发展对策
①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性支持。
应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于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的传统模式,而重在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城市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政策性诱导投资;要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环保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②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全国统一、城乡统筹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2.93%,该数据是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而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得来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高达44.9%。
超过10%的差异说明,中国有超过1亿人虽身在城市,但由于户籍的限制,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游离在城市之外。
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合作。
要强化城际间的交通网络,弱化行政区划,强化市场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区划合作机制。
研究城市化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
尽管中国城市化研究取得了
长足进步,但还基本停留在城市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方面,尚需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因此也将面临诸多对于发展进程客观判断和评价的课题,需要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化的规律问题,需要解释不同时期城市化的影响因素,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研究理论体系以服务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