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归因 实现自我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章习题一、选择题1.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2.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运气”,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3.学生对学习结果归因为“老师评分不公平”,它是。
A. 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B. 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C. 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D. 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4. “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其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受到强化或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所致”,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归因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5. “学生学习动机低下是因为他(她)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学习这一任务”,这一观点最能体现的是。
A. 成就动机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需要层次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6. “有些孩子认为,只要我不努力学习,那么考不好也并不能说明我很笨”,这一现象最适合用下列哪种理论进行解释。
A. 自我价值感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归因理论D. 自我效能感理论7.根据耶可斯-多德森定律,下列哪个表述正确。
A.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B.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C.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D.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且受任务难度影响8. 有些小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一面小红旗。
这种学习动机是。
A. 内部动机B. 外部动机C. 内化动机D. 近景动机9.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人是。
A. 海德B. 罗特C. 韦纳D. 麦克莱兰德10.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B. 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C. 个体的身心状态D. 个人的知识水平11.根据自我价值感理论,有些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是因为。
教育心理归因教育心理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归因,即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因素。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类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归因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解释和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失败的归因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根据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和智力等。
外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和运气等。
内部归因倾向于使个体对自身有更高的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个体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提升;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转嫁。
教育心理归因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来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对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他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运气。
这样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减少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感。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时,所使用的一种心理机制。
这种机制是基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推理,通过对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事件的原因和责任。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其原因。
比如,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出于善意或道德信仰;而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出于自私或恶意。
这种归因方式被称为结果归因,它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结果归因往往会忽略掉行为的背景和因素,导致对行为原因的判断不够准确。
归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归因方式,即过程归因。
过程归因强调行为的背景和因素对于行为原因的影响,它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结果。
通过过程归因,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的行为而产生误解和矛盾。
这时候,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处理矛盾和冲突。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表现不佳的同事时,我们往往会认为他是懒惰或无能;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考虑到他可能是因为工作环境或个人问题而导致表现不佳,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更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而不是仅仅责怪他。
同样地,当我们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行为时,归因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原因,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归因理论对于人们的行为解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过程归因的方式来解释他人行为,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摘要:为引导大学生的进行合理归因、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并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三者之间的特点、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但是,也有研究从正面证实了那些积极归因方式的人能够更好的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
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归因模式,同时归因方式也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3、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方式、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Abstract: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duct of reasonable attributed to college students,enhance their self-efficac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the research discuss the attributional style,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from document materials,It will befrom the feat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o do the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document materials , 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people who take a nega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which affects their study and life.However, other research has also confirmed from the positive attribution of those positive people who arebetter able to deal with things in school and lif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are more healthy.2、Self-efficacy has an effact of people's attributional style, at the same time,attributional style is impacting. Individual`s self-efficacy.3、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al style on the negative events, and the self-efficacy experience, will influence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Key-words:attributional style,self-efficacy,mental health在个体毕生发展的历程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他们一般都处在自己一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时期,所以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他们都勇于去承担责任(归因于内在因素>。
归因理论案例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归因。
这个理论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周围的事件归因于某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篇文章将介绍归因理论的案例,以及它们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案例一:工作场所受挫失败某公司的销售部门不断地努力,但销售额一直没有提升。
总经理认为这是因为销售人员没有足够努力,而销售人员则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行为归因”,即具体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个人的行为或个性特点,或者它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对销售额的影响,而销售人员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案例二:运动员取胜失败一名羽毛球选手在比赛中输掉了第一局比赛,他归因于自己的技巧不足。
然后,他在第二局比赛中赢了,他归因于自己的训练和执着精神。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个性归因”,即某种结果和特定个性特征或行为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选手需要意识到输掉比赛不是因为他的技巧不足,而是对手比他更好。
赢得比赛,则还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方法和精神状态。
案例三:道德归因的自我保护倾向一名学生做了一张卷子,卷子得分较低后,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难度大或教授讲授不够好。
但当得分较高时,他则归因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这种情况下称为“自我保护倾向”,即由于想要保护自尊心而导致的归因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学生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并寻找改进方法,而不是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而对于成就和成功,也要注意到其他的因素,以克服自我保护倾向。
归因理论不仅可以被应用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和机构中。
了解不同的归因偏差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员工和团队的困难,以便实现更好的组织目标。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指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自我归因分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等多种形式。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是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是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
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
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
他们的父亲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
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
等了一个小时,当他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是,发现他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玩具太多了,他不知道玩哪一个,又怕弄坏里挨父亲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是,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力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的马粪,附近一定会有漂亮的小马。
引导积极归因,激发学习动力摘要: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巨大,它不仅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以激发学习动力本文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为切入点,在学生成败体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引导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并阐述了在归因引导中应引起注意的若干事项,确实有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归因倾向、归因引导、学习动力一、引言(我们知道,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自己的成绩是否会更好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不同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属的解释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赫尔曼·凯洛特斯基(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结果或事件,推断出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自身内部特质、动机或能力等因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 内部归因的特点内部归因是一种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推断过程,它强调个体个性特征、能力、动机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认为该行为源于被观察者的内部因素,例如个性、态度或能力,则会进行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的一个经典实例是对他人成功的解释。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如果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即内部因素,那么他会认为成功是由于他人的努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为积极。
2. 外部归因的特点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外部因素。
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发生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非个体内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时间不足、任务过于困难等外部因素,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情况性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能力或动机的问题。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社交交往等领域。
1. 个体行为解释归因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个人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方式。
通过了解其他人的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预测其后续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归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归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理解维纳三维归因理论,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合理的归因方式,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认识到合理归因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从而能够积极进行合理归因,坦然面对成败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会合理归因的具体方法。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对学习生活中的成败事件进行合理归因,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游戏法、心理测验法、心理小品、微视频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反口令”①游戏规则:教师给出口令,学生做相反动作。
例如,教师说“向左转”,那么学生就要“向右转”,教师说“向上看”,那么学生就要“向下看”。
②寻找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谈谈游戏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③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合理归因》师:刚才大家积极寻找了游戏成败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这些事有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对我们的行为结果寻找原因,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归因”。
对于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来说,学习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我们平时也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我们的考试成败进行归因。
那么以往我们对考试成败所做的原因分析是否合理呢?怎样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我们的不断进步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合理归因。
2.讲授新课课堂活动一:心理测验——我的归因风格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己的归因风格。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1。
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单选) 2.正处于(青年中期),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3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1)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规律(2)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规律(3)个体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规律(4)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4。
大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5大学生情绪感的两极性6.生意志发展的特点(选择)(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堕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时常伴有信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7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8.强化与惩罚的比较: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
9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10。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11。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3。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14. 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性。
15. 瞬时记忆(感觉贮存):暂存信息,不加工。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7±2个信息单位。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信息相对静止,可被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
16。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17.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强调发展人性,注重创造潜能的启发,引导认知与经验的结合,注重人的理性与情感的均衡发展,使学习者肯定自己,并进而促进自我实现。
归因训练的方法摘要:一、归因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1.归因训练定义2.归因训练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二、归因训练的方法与技巧1.外部归因法2.内部归因法3.稳定性归因法4.不稳定性归因法5.综合性归因法三、归因训练的实际应用1.自我提升2.解决问题3.增进人际关系四、归因训练的实践建议与注意事项1.了解自身归因风格2.培养积极归因习惯3.调整不合理归因4.学会倾听他人意见5.保持开放与谦逊心态正文:归因训练是一种通过调整个体对事件结果的归因方式,以提高自我认识、解决问题和提升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会产生各种归因,这些归因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掌握归因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归因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1.归因训练定义归因训练是指通过有意识地调整个体对事件结果的归因方式,以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2.归因训练在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归因训练在个人成长方面,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提升。
在人际关系方面,归因训练有助于个体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在心理健康方面,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个体调整心态,避免因为不合理归因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二、归因训练的方法与技巧1.外部归因法外部归因法是指将事件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环境等。
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帮助个体保持积极心态,不过分强调个人的成败得失。
2.内部归因法内部归因法是指将事件结果归因于个人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
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潜力,激发自我提升的动力。
3.稳定性归因法稳定性归因法是指将事件结果归因于长期稳定的因素。
自我归因的名词解释自我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解释和理解自己的行为时候所采取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过程。
自我归因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于事件和结果的解释方式,以及对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归因方式。
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解释,还能帮助我们探讨个人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自我归因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归因。
内部因素是指个人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能力、努力和才华等个人特质。
当一个人在取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而当他们面对失败时,他们可能会自责自己不够努力或者缺乏能力。
外部因素则是指个人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机遇和其他人的因素。
当一个人成功时,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幸运的机遇或者他人的帮助使其获得成功。
而当他们面对失败时,他们会将责任推卸给环境、他人或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
自我归因的方式会对个体的自尊心、动机和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的人往往有更高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则更容易感到挫败和失去动力。
这表明自我归因方式在塑造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自我归因也与个体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倾向于将学习成绩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更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并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成绩。
相反,倾向于将学习成绩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动机不足和学习困难。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时,应当注重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自我归因方式。
在实践中,自我归因理论为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当个体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了解自我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和解释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反思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个人可以逐渐培养正确的自我归因方式,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自我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在解释和理解自己的行为时所采取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过程。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它们给每个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帮助。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不仅有助于生活更为健康,还能提升团体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成果。
首先,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让你看待事物更加积极乐观,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基础上。
而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延伸自我归因,让自我感觉得到加强,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任何事情。
此外,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还能有效阻止自暴自弃,为每个人带来更多信心和自信,从而促进实现。
“天才在于勤奋”,“成功要靠拼搏”,这说明( AB)。
(多选 ) A、要想事业有成,人生辉煌,只靠智力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B、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能够决定智力开发的程度和方向C、智力因素不是很重要的,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D、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人们只要通过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心理”一词的含义可以有三种理解:(A.过程心理B.活动心理C.综合心理)D、体现着个体的价值境界以及不断追求完美的历史实践活动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动因可以分为( BCD)等方面。
(多选 )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本能需要 C、合群需要 D、自我肯定的需要当挫折产生时,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做到(ABCD )。
(多选 ) A、及时调整,以利再战B、积极转化C、合理宣泄D、冷静分析,正确归因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可以采用的解决途径是(ABC )。
(多选 ) A、心理调适B、心理咨询C、心理治疗D、心理锻炼当一个人处于困难时,能否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社会心理支持,主要取决于(AD )。
(多选 ) A、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支持网络B、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的情况C、当事人的人际关系网的大小D、当事人个人的特点对个体而言,健康的内容应包括(A.身体发育情况B.心理发展状态C.社会化的程度D.道德文明水平)。
对于自我调适原则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D )。
(多选 ) A、在认知上要树立起挫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观念,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它B、在态度上,遇到挫折时,客观而冷静的分析,不要逃避责任C、在态度上要正确对待“失败”D、在行动上要修订自己的目标制定有效的调查措施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常见的三种心理测试方法包括(A.观察法心理测试B.晤谈法心理测试C.测量法心理测试)关于放松训练说法正确的是(A.放松训练可以适度地降低你过度的紧张感B.放松训练不能解决冷淡或者缺乏冲动的控制等问题C.放松训练不能弥补工作技巧和专业训练的缺乏D.放松并不是一种万能药)。
@枫笙映黎的微博“小王很生气!骂了!”是一幅活生生的大众素描,读者似乎都有“在说我”的感受。
“小王开车路上行驶,有人横穿马路,小王骂了!小王横穿马路,行车差点撞了他,小王骂了!小王步行过街上,路边多脏乱,小王骂了!小王走在大街边,见城管清理违法摊点,小王骂了!小王和父母上公交,车上无人给父母让座,小王骂了!小王带儿子坐公交,儿子给老人让座,小王骂了!”小王对不道德、没规则事愤慨,但到了自己身上,道德、规则似乎成了累赘或装饰。
为什么?近日遇见一些抱怨,有些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或将遭受一些损失的情况下,劈头盖脸地指责别人,好像他们的问题全是别人造成的。
其实,仔细分析可发现,所有过错几乎全是自己酿成的,如已被告知可能存在风险而置若罔闻,本应属自己责任却怪罪别人没有帮忙,等等。
遇到麻烦或自己利益受损,毫不自我反省,一味责怪他人。
面对许多社会问题,也有类似现象,例如在大骂应试教育的同时,哪个学校或老师若想稍作教育突破,便会遭到谩骂者的指责,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孩子受到影响,经常是一边因“我”在谴责问题,一边还是在因“我”而制造问题。
为什么?道理很明显,就是“我”在其中腾挪翻滚。
以我为中心,可以发展出自我、自利、自私等等。
自我(希腊语ego,英语self, oneself)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即本我的意识能动性,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
从中不难看出,自我只是以我感知我的存在、认识和处理与环境或世界相处,与自利和自私不同。
自私、自利已从认识上升到价值层次,有极强的自我占有、甚至不顾与环境相处的基本法则式的占有,为自己的事斤斤计较,关心自己不顾别人。
“自私”的构念可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但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为了自己利益不择手段。
于是,从“小王”、大量社会现实我们不难观察到两种现象:“自利性倾向”和“自利性归因”。
正确归因有的放矢正确归因,即把功劳归于该有的人,把责任归于该负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也是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正确归因有时候也被称为“有的放矢”,意思是要把责任和功劳投射到正确的目标上,而不是随意地指责或者夸赞某个人。
正确归因需要人们深思熟虑,不偏不倚地判断事情的真相,不被个人情感或偏见左右。
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维护公平和正义。
在生活中,总会有人因为一些事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往往是因为错误的归因导致的。
如果我们做出错误的归因,就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也会扭曲事情的真相。
而正确的归因可以让事情得到公正的处理,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正确归因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片面的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而正确的归因则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全貌,理解每个环节的责任和功劳。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确归因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争夺功劳或者推卸责任而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和矛盾。
而正确的归因则可以让每个人都得到公平对待,避免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必要的争执。
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团队内部的关系,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归因呢?我们需要尽量客观地看待事情,不被个人情感和偏见左右。
这样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不偏袒任何一方。
要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和看法,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我们需要注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责任,不随意诋毁别人,也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要学会从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以便在未来的处理事情时更加得心应手。
正确归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公平和正义,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努力培养自己的正确归因能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只是,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问题表征:指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
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心理健康:目前,心理健康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它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观察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就是观察、模仿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的案例分析这是一堂五年级的体育课程,目前的课程是X米速跑步。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男女各两组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练习前提出了要求,要做立卧撑五个。
即男女两对中没有战胜各自对手的,练习的一开始学生还为了比赛中胜负争论,如谁抢跑了,谁跑的时候脚踩线了等等。
练习了几次后,学生出现不协调的因素,“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
”教师使学生安定了下来,对学生们说了这么一席话。
“如果是比赛,你能因为对手的强大而要求调换对手或者是拒绝比赛吗?”“不能”。
学生的回答是坚决的。
“什么是虽败犹荣?相信大家都懂,能与强者同场竞技是一种荣耀,什么是强者,就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永不言败,即使明知是失败的结果,也要冲上去与之争个高低,这才是强者。
”听完老师的话那些要求换对手的学生不在言语了,只是接下来的练习更具竞争性。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其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考试之后的心理辅导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结果是几家欢喜,n家忧啊,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安慰:“失败乃成功之母。
”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是的,不一定。
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心理学上所谓归因,就是指原因总结,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理解为尝试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实现自我”。
一:个例分析
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初一学生,小学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
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
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
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总结: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小学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小学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
2.改进自己
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小学的一套。
初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小学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
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
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二:尝试自我归因: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
三: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
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
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
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
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
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四:正确归因的目的—完善自我
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
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
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用。
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
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
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
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
不骄傲,也不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
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
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
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
③失败归因错误。
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
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
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
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
好炫耀自己,
表现自己。
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
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例: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
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
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四: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思考,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
五:结束话题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话题的讨论让我们明白了:对待学习的成败只有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才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取得好成绩,才能“现实自我”。
能正确地认识到自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更主要的是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不要只看自己不足的一面,更要看到自己闪光一面。
就会有理想的自我在等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