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设计.. 共70页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70
地铁车站深化设计方案地铁车站的深化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乘客出行体验和安全保障。
首先,地铁车站外观设计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地铁车站的标志性建筑特色。
可以考虑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采用玻璃幕墙等透光材料,使车站外墙形成透明感,增强建筑与乘客的互动性。
同时,可以在车站外墙和屋顶上设置特色装饰,如艺术装置、彩色灯光等,增加车站的夜间美观度,提高车站的辨识度。
其次,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要注重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首先,内部的布局应该合理,因地制宜,考虑到站台与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减少乘客的换乘时间。
其次,在乘客通行的通道上设置导向标志和指示牌,方便乘客快速找到站点和换乘信息。
此外,应考虑到车站内的座位、候车亭、广告牌等公共设施的设置,使乘客在车站内等候的时间更加舒适和愉快。
乘客的出行体验也是地铁车站设计的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和便利度,可以在车站内设置自助售票机、自动取票机等设备,方便乘客购票和进站。
另外,可以在站台等候区域设置LED显示屏,及时播放列车抵达时间、等待时间等实时信息,方便乘客掌握列车动态。
同时,在车站内设置方便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出行的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扶手等,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最后,安全保障是地铁车站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可以在车站内设置监控摄像头和安全警报系统,及时监测车站的安全状况,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报警。
此外,车站内设置防护设施,如防撞柱、防滑地坪等,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另外,为了方便乘客疏散和逃生,在车站内设置明显的应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并配备应急照明和指示标志,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深化设计方案需要从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设计、乘客出行体验和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提升,从而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和提高地铁运营效率。
地铁设计车站建筑9 车站建筑9.1 一般规定9.1.1 车站的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的要求,并应处理好与地面建筑、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及施工时交通组织之间的关系。
9.1.2 车站设计应满足客流需求,并应保证乘降安全、疏导迅速、布置紧凑、便于管理,同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和防灾等设施。
9.1.3 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和售、检票口(机)等部位的通过能力,应按该站超高峰设计客流量确定;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应按本规范第28.2.11条的要求进行校核。
超高峰设计客流量应为该站预测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或客流控制期高峰小时客流量乘以1.1~1.4超高峰系数。
9.1.4 车站设计应满足系统功能要求,合理布置设备与管理用房,并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集约化设计。
9.1.5 车站的地下、地上空间宜综合利用。
9.1.6 车站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9.1.7 地下车站的土建工程不宜分期建设,地面、高架车站及相关地面建筑可分期建设。
9.2 车站总体布置9.2.1 车站总体布置应根据线路特征、运营要求、地上和地下周边环境及车站与区间采用的施工方法等条件确定。
站台可选用岛式、侧式或岛侧混合式等形式。
9.2.2 车站竖向布置应根据线路敷设方式、周边环境及城市景观等因素,可选取地下多层、地下一层、路堑式、地面、高架一层、高架多层等形式。
地下车站埋设宜浅,高架车站层数宜少,有条件的地下或高架车站宜将站厅及设备、管理用房设于地面。
9.2.3 换乘车站应根据地铁线网规划、线路敷设方式、地上及地下周边环境、换乘量的大小等因素,可选取同车站平行换乘、同站台平面换乘、站台上下平行换乘、站台间的“十”形、“T”形、“L”形、“H”形等换乘及通道换乘形式。
9.2.4 车站出入口与风亭的位置,应根据周边环境及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布置。
出入口位置应有利于吸引和疏散客流;风亭位置应满足功能要求,并应满足规划、环保、消防和城市景观的要求。
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车站入口设计:车站入口应该具有醒目的标识和指示,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入口,并提供舒适的等候区域。
入口处可以设置大型的玻璃幕墙,增加自然光线的进入,并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车站内部布局:车站内部应该合理布局,确保乘客的流动性和舒适性。
可以设置宽敞的站台和通道,方便人流的通行。
站台上可以设置座椅和候车区域,为乘客提供休息的场所。
同时,应该设置足够的出入口和紧急逃生通道,确保乘客的安全。
3. 车站装饰设计:车站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利用科技手段增加乘客的体验感。
可以使用LED屏幕展示实时列车信息和广告,提供便利的服务。
车站的墙面和地面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植物装饰,增加舒适感和美观度。
4. 照明设计:车站的照明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乘客的视觉需求和舒适感。
可以使用柔和的灯光,避免刺眼的强光。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照明系统,根据人流量和时间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声音设计:车站的声音设计可以包括列车到站和离站的提示音、安全警示音等。
可以利用音响系统播放音乐或者提供公共广播服务,为乘客提供愉悦的音乐环境或者实用的信息。
6. 艺术装置设计:车站可以设置艺术装置,增加文化氛围和艺术品味。
可以邀请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进行创作,将车站打造成一个艺术展示的场所,为乘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应该注重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体验感。
通过合理的布局、现代化的装饰、智能化的系统和艺术化的设计,打造一个宜人的、具有个性的地铁车站环境。
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一、背景介绍地铁已成为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多,地铁车站出入口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好的地铁出入口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还能有效地分流人流、优化交通流动,提升城市形象。
二、出入口位置选择1. 交通便利性地铁车站出入口的选择应考虑附近道路的交通状况,尽量选择交通便利、接驳线路多的位置,方便乘客出行。
此外,出入口的位置还应尽量避开拥堵的道路,避免因人流、车流集中导致交通阻塞。
2. 人口密集度地铁车站出入口应选择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地区,目的是为了提供便捷的乘车条件,减少行走距离和等候时间。
同时,出入口的位置也应与附近商业区、办公区等有机衔接,方便周边居民进行购物、办公等活动。
三、出入口布局设计1. 出入口的功能分区出入口设计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例如,设置明确的出口通道和入口通道,便于人流的有序流动;设置安检通道和票务通道,提高出行效率;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等。
2. 主入口与支出入口的设置地铁车站应设置一个主入口和若干个支出入口,主入口一般位于地铁车站的正门或最繁忙的一侧,供大量乘客进出;支出入口则分布在周边不同的位置,供周边居民或办公人员使用。
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出入口拥堵和人流聚集。
3. 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的选择地铁车站出入口可以根据场地情况选择平面布局或立体布局。
平面布局适用于场地较为宽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广场、人行道等来引导人流;而立体布局则适用于场地狭小、人流密集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楼梯、扶梯、电梯等设施来分流人流。
四、建筑形式与空间设计1. 建筑与环境融合地铁出入口的建筑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不违和不突兀,可以采用类似当地文化特色或地标建筑的设计元素,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应考虑到地铁站周边的景观、绿化等要素,营造宜人舒适的环境。
2. 明亮舒适的空间地铁出入口的空间设计应注重照明和通风,尽量保持明亮、开放的感觉,让乘客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下也能感受到舒适。
地铁车站模板地铁车站是城市交通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成千上万的乘客每天的出行需求。
一个良好的地铁车站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还可以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地铁车站的设计模板,希望能够为您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灵感。
首先,地铁车站的入口设计非常重要。
入口处需要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方便乘客快速找到车站。
同时,入口处应该设置遮阳和防雨设施,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入口处的设计还应考虑到乘客的流量,合理安排通道和安检设施,确保乘客安全有序地进出车站。
其次,车站站台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站台应该宽敞明亮,设置舒适的座椅和候车区域,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在站台设置数字显示屏和广播系统,及时向乘客发布列车信息和注意事项。
站台的设计还应考虑到乘客的换乘需求,合理设置换乘通道和指示标识,方便乘客快速换乘。
此外,车站的装饰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车站的装饰应该与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可以在车站设置艺术装置和文化展示,为乘客的候车时间增添一些乐趣和文化体验。
同时,车站的装饰还应考虑到乘客的视觉舒适度,避免过于刺眼和杂乱的装饰风格,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车站环境。
最后,车站的安全设计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车站应设置监控系统和安全警示设施,确保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紧急情况下,车站应该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设施,保障乘客的安全和逃生畅通。
车站的安全设计还应考虑到老幼病残乘客的出行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和便利设施,为所有乘客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需要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舒适度和安全性。
希望以上的设计模板能够为您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祝您的设计工作顺利,为城市的交通出行添砖加瓦。
地铁车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铁车站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地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铁车站设计的主要因素,包括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
3. 学生能够了解地铁车站与城市规划、交通布局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地铁车站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地铁车站方案,并运用绘图、演示等手段展示成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有地铁车站提出改进意见和优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关心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对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重视,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交通、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铁车站基本概念与结构:介绍地铁车站的定义、分类,分析地铁车站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地铁车站的基本知识。
2. 地铁系统运行原理:讲解地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信号系统、列车运行、换乘方式等,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掌握地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
3. 地铁车站设计因素:分析地铁车站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如安全、舒适、便捷、环保等,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地铁车站设计的重要性。
4. 地铁车站与城市规划:探讨地铁车站与城市规划、交通布局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地铁车站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第一章绪论1.1我国地铁发展的现状及展望我国地铁建设事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 起步阶段。
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建设,于1969年10月建成北京地铁1号线,全长23 .6 km。
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 . 1 km, 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
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发展阶段。
我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地铁。
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20世纪9 0年代: 政府调控阶段。
进入90年代, 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地铁。
由于项目多且造价高, 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办60号文, 暂停了地铁项目的审批。
同时,国家计委开始研究制定地铁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
该阶段为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地铁的规划和建设。
1999年以后: 建设高潮阶段。
在这段时期, 国家的政策逐步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地铁交通, 全国已建有地铁的城市达10个, 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23个。
该阶段地铁建设速度大大超过之前的30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家就推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逐步发展地铁交通的政策。
随后在80年代末, 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再次明确其在基本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地铁交通以其速度快、运能大、污染少的优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新世纪开始, 国家首次把“发展地铁交通”列入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发展纲要, 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国内地铁建设以大城市与省会城市为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地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大连、武汉、南京、香港和台北这10个城市, 它们多为直辖市、省会城市, 其中北京, 上海,广州和香港的通车里程已超过100 km。
正在建设或已获得批复建设地铁的城市还有23个, 分别是重庆、成都、苏州、杭州、无锡、宁波、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西安、郑州、南昌、长沙、合肥、青岛、福州、泉州、东莞、广佛线、贵阳、昆明、南宁、澳门。
车站建筑设计原则1.车站设计要针对哈尔滨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哈尔滨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做出功能完善、安全可行、技术先进、造价合理的实施设计方案。
2.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的要求,在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应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历史文物及市民出行的影响。
3.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车站建筑设计应体现交通功能的特点,以人为本,合理吸引和组织客流,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的要求,方便乘客集散、乘降和换乘,包括与其它轨道交通线、公交线路、自行车等的换乘,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4.车站规模应根据远期预测客流的集散量和车站本身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
其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机等均要与该站客流通过能力相适应,同时满足事故紧急疏散客流的需要。
5.设计客流按远期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并考虑高峰小时内客流的不均匀性,计入超高峰系数,取超高峰系数1.1~1.4。
处于突发客流较大的车站视实际情况而定。
6.根据路网规划考虑与其他轨道线路的换乘,并选择合理的换乘方式。
远期线路换乘站(新疆大街站)要在总体上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留置切实可行的接口。
换乘车站设计时,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需满足远期换乘客流的需要,并考虑资源共享。
7.车站的防灾设计要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其它有关规定。
车站的紧急疏散能力,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将一列车乘客及站台上候车乘客、工作人员在6min内疏散完毕。
8.车站考虑平战结合,能满足按6级防护等级进行平战转换。
9.车站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
10.车站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11.在满足行车组织、运营管理和设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车站规模,压缩建筑体量,简化设备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结构体系,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