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智神妙录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6.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8.一只脚落在了一朵紫罗兰上,紫罗兰却把花香留在了那脚后跟,这就是宽容。
《致命紫罗兰》9.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10.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
《追忆似水年华》11.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意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
《巨人传》12.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
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3.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尤利西斯》14.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
《总统先生》15.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
《基度山伯爵》16.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泰戈尔诗选》17.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
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
《包法利夫人》18.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
《先知》19.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收藏本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恢复默认设置默认风格默认风格qimoshenjian 重登录 |隐身 |用户控制面板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退出我的收件箱 (0) 切换用户身份新手上路修行之路论坛→修行之路→【道家丹道、修仙】→道乡集帖子评论选取类型:中立支持反对选取观点精彩,一针见血观点独到说得很对你说得有道理选取观点你说得没道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简直是胡说八道观点标题:验证码:观点内容:(不支持HTML)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您是本帖的第 976 个阅读者树形打印收藏推荐修复标题:道乡集jsdghzg等级:论坛游民文章:10积分:304注册:2005年3月19日楼主小大个性首页 | 短信 | 好友 | 信息 | 搜索 | 邮箱道乡集道乡集崂山白云洞王道长全启传授崂山道人玄中子朱文彬校阅《大成》、《道乡》修真全集序一挽近世风不古,人欲横流。
耳所闻者皆淫声,目所睹者皆邪色。
芸芸众生,非汲汲于声色,即耽耽于货利。
求一蔑视富贵利达,而能超凡越俗,卓然有以自立者,盖亦鲜矣。
吾友朱君彬,善根早具,夙慧前因。
幼即慕道,数梦崂峰。
及壮,经商青市,遇王君卓群,为授《周易》一经,颇有所获。
复归同善社,治身心性命之学。
门径既窥,渐摩益力,身心交泰,性命双修,令人望而为有道之士。
突飞猛进,尤觉歉然。
年事虽高,道心弥笃。
果也至诚感召,巧遇机缘。
偶入崂峰,邂逅赵捡院泰昌、王道长全启,慨赠丹经《大成捷要》一部、丹经《道乡集》一部。
书中所载,皆仙师秘传,不二法门。
朱君由是简练揣摩,道复大进。
虎伏龙降,坎离既济,精神焕发,身健颜童。
复乎尚矣。
癸酉冬,朱君出示全集示余,且嘱付梓,以广流传。
余循诵一过,其中奥义秘诀,玄窍天机,无不详尽。
不啻诸仙师面命耳提,金针暗渡。
噫,兹编一出,岂独有裨世道人心,行见朝天阙免轮回者,莫不以为是津梁也。
余愧谫陋无文,聊赘数语,以志朱君乐道之诚心,济世之善念。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白话文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有着一段被誉为“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一个关于三位智者的传说,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三宝——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菩提慧命、道家的无为而治。
这三位智者,分别来自不同的流派,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相遇,从而展开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对话。
首先是代表儒家的智者,他身着华丽的儒袍,手持经书,眼睛中透露出一种温和而智慧的光芒。
他说:“仁者爱人如己,义者行事合乎道德,礼者尊重他人,智者通达万物,信者守信于人。
这五德乃是儒家之本,为天下立法之道。
”接着是代表佛家的智者,他头戴僧帽,身着袈裟,面容庄严而慈祥。
他说:“菩提慧命,即是觉悟之心,慧命即是智慧之命。
菩提者悟道之心,慧命者洞悉万象之智。
人生苦海,惟有悟道智慧,才能超脱生死轮回。
”最后是代表道家的智者,他身披道袍,面容苍老而神秘,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气息。
他说:“无为而治,即是顺应自然之道,不逆自然而行。
人若能悟道于无为,顺势而为,便可无忧无虑,安享自在。
”三位智者的对话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感悟。
有人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有人认为佛家的菩提慧命是超脱生死的途径,有人认为道家的无为而治是追求自然的境界。
然而,也有人认为三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各有所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古老的传说中得到启示。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尊重他人、坚守道德、通达万物、守信于人;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时,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菩提慧命,悟道觉悟、洞悉万象、超脱生死轮回;在处理社会事务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无忧无虑、安享自在。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不仅是古代智者的对话,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思考,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情怀的人。
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他人多一分宽容,对待自己多一分宽厚,用善良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用慈悲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西游原旨-刘一明西游原旨西游原旨序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丘真君之所著也。
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
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
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邅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篐棒可毕。
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异端傍门之妄作;穹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
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还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元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
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憺漪道人汪象旭,未达此意,妄议私猜,仅取一叶半简,以心猿意马毕其全旨,且注脚每多戏谑之语,妄诞之辞。
噫!此解一出,不特埋没作者之心,亦且大误后世之志士。
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为何书者,皆自汪氏始,其遗害尚可言乎?继此,或目以顽空,或指为执相,或猜以采战,或疑为闺丹,千枝百叶,各出其说,凭心自造,奇奇怪怪,不可枚举,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
我国朝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教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
但其辞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犹不能尽彰,未免尽美而未尽善耳。
予今不揣愚鲁,于每回之下,再三推敲,细微注释,有已经悟一子道破者,兹不复赘,有遗而未解,解而未详者,逐节绎出,分析层次,贯串一气,若包藏卦象,引证经书处,无不一一释明,俾有志于性命之学者,原始要终,一目了然,知此西游乃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庶不惑于邪说淫辞,误入异端傍门之途。
坐忘论· 司马承祯信敬第一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那么道可长,蒂固那么德可茂。
然那么壁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诛。
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
况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有闻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仰慕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上勤行,得道必矣。
故庄周云:堕肢体,黜伶俐,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
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
此那么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故经云:信不足,有不信。
谓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断缘第二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
弃事那么形不劳,无为那么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
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故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或显德露能,来人保已;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
凡此之类,皆应绝之。
故经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故庄子云:不将不迎。
为无交俗之情故也。
又云: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假设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收心第三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
静那么生慧,动那么成昏。
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由所托之地。
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
况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当中,安不舍彼乎?能不得此乎?因此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故经云:至道当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
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
分假设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
佛教成语选编佛教成语选编1.一口吸尽西江水2.一切众生3.一佛出世,二佛生天4.一佛出世,二佛涅槃5.一动不如一静6.一丝不挂7.一尘不染8.一瓣心香9.七手八脚10.七颠八倒11.人穷智短12.八面玲珑13.三生有幸14.三灾八难15.三姑六婆16.三教九流17.三头六臂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9.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20.千差万别21.口碑载道22.大千世界23.大吹大擂24.大吹法螺25.大发慈悲26.大慈大悲27.大彻大悟28.女大十八变29.寸铁杀人30.弓折箭尽31.不二法门32.不可言宣33.不可思议34.不即不离35.不看僧面看佛面36.五体投地37.六耳不同谋38.六根清净39.匹马单枪40.天花乱坠41.天女散花42.少见多怪43.认贼为子44.心心相印45.心到神知46.心花怒放47.心领神会48.心猿意马49.手忙脚乱50.方便之门51.水中捞月52.水泄不通53.水涨船高54.水到渠成55.水乳交融56.火烧眉毛57.火中生莲58.牛鬼蛇神59.牛头马面60.牛头不对马面61.仙露明珠62.功德无量63.功德圆满64.半斤八两65.半路出家66.只重衣衫不重人67.四大皆空68.打成一片69.生老病死70.白玉无瑕71.吐丝自缚72.因果报应73.因风吹火74.回头是岸75.在劫难逃76.多口阿师77.好肉剜疮78.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79.安身立命80.有口皆碑81.死马当活马医82.百了千当8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84.老僧入定85.肉眼凡胎86.自由自在87.自作自受88.衣钵相传89.佛口蛇心90.佛是金妆,人是衣妆91.佛眼相看92.佛头着粪93.作贼心虚94.冷暖自知95.君子一言,快马一鞭96.忍俊不禁97.见兔放鹰98.邪魔外道99.依草附木100.味同嚼蜡101.呵佛骂祖102.拂袖而去103.披毛戴角104.抛砖引玉105.拈花微笑106.拖泥带水10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08.泥牛入海109.泥船渡河110.沿门托钵111.盲人摸象112.金刚怒目113.门外汉114.勇猛精进115.急来抱佛脚116.恒河沙数117.指东话西118.皆大欢喜119.看风使舵120.看破红尘12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122.若即若离123.降龙伏虎124.面壁功深125.香火因缘126.香花供养127.香象渡河128.借花献佛129.冤有头,债有主130.哼哈二将131.家丑不可外扬132.旁门左道133.破颜微笑134.神通广大135.笑面夜叉136.臭肉来蝇137.茹苦含辛138.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39.唯我独尊140.将错就错141.张三李四142.得未曾有143.得其三昧144.救苦救难145.杀人不眨眼146.清规戒律147.现身说法148.庄严宝相149.逍遥自在150.逢场作戏151.雪上加霜152.顶礼膜拜153.单刀直入154.寻行数墨155.拣佛烧香156.森罗万象157.游山玩水158.无佛处称尊159.无事不登三宝殿160.无风起浪161.猢狲入布袋162.发人深省163.善男信女164.菩萨低眉165.超凡入圣166.开山祖师167.圆孔方木168.摇头摆尾169.极乐世界170.猿猴取月171.当头一棒172.当头棒喝173.万古千秋174.万劫不复175.万家生佛176.万籁俱寂177.叶落知秋178.叶落归根179.解铃还是系铃人180.游戏三昧18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82.电光石火183.电光朝露184.顽石点头185.僧多粥少186.梦幻泡影187.对牛弹琴188.敲骨吸髓189.紧箍咒190.纶音佛语191.聚沙成塔192.蒸沙成饭193.暮鼓晨钟194.担雪填井195.昙花一现196.磨砖成镜197.醍醐灌顶198.随波逐流199.头头是道200.龙蛇混杂201.龟毛兔角202.韩卢逐块203.骑牛觅牛204.骑驴觅驴205.想入非非206.宝山空回207.悬驼就石208.馨香祷祝209.鉴貌辨色210.驴前马后211.钻冰求酥212.钻冰取火213.鹦鹉学舌214.称心如意215.舍身求法216.群魔乱舞1.一口吸尽西江水禅宗比喻融贯万法。
养性延命录原文及译文前言一、人与天:人类既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又生活于相应的大自然环境内,必然与天这个大自然有着密切不可分关系。
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养生家一贯关切和研究的课题。
此书引《列子》之言:「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
」即是说:人生存和死、身体强弱盛衰,与天地是有密切关联、与万物是互相适应的。
因此,只有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生存。
这是养生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强调无论在饮食衣服、生活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天道」、「天时」。
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人天关系的重要一环;但人天关系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
当然是依自然界客观规律对之进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瞎改胡来。
「我命在我不在天」古代养生家们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形生智愚,天也;强弱寿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顺应自然(天道)与发挥人的主动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人类就是在这种与天道既对立又统一中前进,中国的养生文化也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积累而丰富起来。
注:「天道」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天时」指四季的更替变化。
二、形与神:“形体”和“精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此书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
……故人所以养生者也,所托者形也。
神形离别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
」《西升经》:「神生形,形成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因此要养生取得长寿,非从形与神(即身、心)两方面着手不可。
在养神方面:许多养生家根据道家的清静无为、清虚自守思想,提出“清静养神”的方法。
如严君平《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列子》:「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乐育堂语录(三)乐育堂语录:(三) 二十六人生在世,除却性命以外,皆是幻景。
莫说得丧穷通有命所在,非可求之而得,即使求得来,亦是幻化之物,焉能与我共生死而一致?何如性命二字为我生生之本,可以保固形骸,覆护英灵,极之千万年而不变。
无奈世人昏迷,甘自沉沦于爱河欲海之中,而不知修性炼命以保其天真,良可慨矣。
吾师为世人悲,更为尔生虑也。
尔等既入吾门,愿学吾道,第一要看破这个迷,打穿这个孽网,方不为他所牵缠。
莫说思虑营营,事为扰扰,不能成丹。
即使斩得他断,祛得他去,而一心在欲,一心在理,究属拖泥滞水中,未能干干净净。
幸而有成,亦妖狐野怪之类,不足论也。
生等已明此旨,谅亦消遣得去。
以吾观之,静处似可无事,而当物交客感之会,又未免尘情交累。
即如某生,尔子将家屋搞坏,此是尔之孽缘,如此正是消尔孽,降尔福,何为以此隐忧竟成心腹之病?不知逆来顺受,是即非载道之器、成道之资矣。
由是推之,举凡人世毁谤之来,在人视为祸患灾殃,而在修道者受之,正是消前孽而招后福,人方戚戚而忧者,吾正欣欣而喜也。
只缘尔后起修士认理不明,见道不真,不免与红尘而俱滚焉。
吾师今日所言,是生等贴身之病。
总要自家握算,我是学何等事,为何等人,竟与世人同荣枯、共名利,又何以为超凡入圣之作用哉?总之,学道人日用饮食与人无异,只是于人所争趋者视之淡然,于人所轻弃者不胜珍重,外面同乎流俗,存心异于凡人,老子所谓“和光混世”者,此也。
吾愿生等效之。
他如富贵功名,概属身外事物,毫不关我性分一丝半蒂,何苦重外而轻内哉?况修性炼命之学,无非窃天地之造化以为丹道,在目前求之即得,非若今世学人寻深山觅财主,而远以求之者也。
二十七生为此馆开端之人,须知天地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有命在。
人能听天安命,享了多少自在逍遥之乐!不然,先事而防之,当事而忧之,既事而忆之,此心憧憧扰扰,无有宁日。
难道如此眷恋,维天之命遂可转移耶?还不是以有用之精神置之无用之地耳,倒不如听乎天命,顺乎自然,日夜惟将此心收敛在虚无窟子中,到头来还有无穷受用。
《五灯会元》第一卷西天祖师与东土祖师(4)《五灯会元》第一卷西天祖师与东土祖师(4)二、【西天祖师】(3)【19、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
昔为自在天人。
﹝欲界第六天。
﹞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
﹝欲界第二天。
﹞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
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
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
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
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
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
」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
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
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
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
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
」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
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
」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
」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
阇夜多起塔。
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
【20、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十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
智慧渊冲,化导无量。
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
彼有学众,唯尚辩论。
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
﹝此云遍行。
﹞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
」祖曰:「汝师与道远矣。
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
」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礼佛,亦不轻慢。
我不长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杂食。
不动智神妙录
日本东海寺泽庵宗彭撰
1、无明烦恼住地
无明者,晦暗不明,智慧为闇所述。
住地者,迟滞之境。
佛法修行可分五十二阶位,若于任一阶位,心为尘所滞,即称住地。
住,止之意;止,心为尘所取。
就兵法而言,于眼剑来之剎那,若心有以剑攻防之意,则心为彼剑所滞,身心失念,即被斩杀,此称心有所住。
若眼观剑来,不分别思维,见剑则否,心无所住,亦无欲抢先机而反击之意,无有少法,是心所住,入彼剑所及之距,状若败势,逆取彼刃而溃敌手,恰如禅宗所云:“还把枪头倒刺人。
”此与无刀流之旨,有同工之妙。
主客交锋,此方彼方,己剑彼剑,拍子节奏,若于是中,心有所住,则行动缓顿,为彼所斩。
若临敌时有自身想,心则有住,故不应执着自身。
修行初始,心易受身形而紧绷,若心住于剑,则为剑所滞;若心欲抢先机,则为欲抢先机所滞,以要言之,若心有住,则失其念,佛法称此迟滞之心为无明住地烦恼。
2、诸佛不动智
诸佛不动智,虽云不动,非同草木,心遍十方,无有所住,是名不动。
佛法有不动明王尊者,右手持剑左持绳,利齿暴出目怒视,现愤怒相护持法,妨佛法者悉降服,自坐盘石妙不动,普遍十方一切剎,愤怒为相智为体,示现一切诸众生。
一般凡夫于是中作恐布想,不敢碍佛,离悟近者,则知此为不动智之体现。
去一切迷闇,不动智即明,身现明王心不动。
故不动明王者,一心不动,无有住处,但住众生心想。
若心有住,生种种分别,于分别中,心生黏滞,虽形能动,不能自在。
譬如临敌十人,以一剑应之,心无所住,即舍即取,以寡敌众,无有不足。
若心有住,于第一人或能取胜,于余诸敌,则心形黏滞。
观千手观音尊者,虽云千手持千宝,若于一手心有住,则余九百九十九手,不能妙用妙自在。
因心无有所住故,千手能随顺自在,以是具妙智不动,能示一身具千手,随顺自在无有碍。
如人于林中,心若住一叶,则不见余叶,行者悟此道,则了千手尊。
无知凡夫者,于身具千手,终难生信解,而起诸诽谤。
今得闻少分,不应诽谤亦不执着,以法为本真实观。
若仅观外相,而无有心法,犹不应轻率,以慢心攻击。
是故千手道,普门普示现,法门有种种,果位则不异。
自初学至不动智者,即回归本心,兵法亦如是。
行者初习剑时,无招无势,心亦无所住,若见剑来,亦不分别,心无所住,随机而应。
习剑日久,得种种知见,或持剑之法,或心之置所,于临敌手时,惊觉不自由。
渐学渐参访,积聚见地心要,于身形剑法,皆回向初学无有知见时,概因地果位本一如故。
譬如算数,自一至十,于进位时,一十相邻。
复观音乐,十二调:一壱越,二断金,三平调,四胜绝,五下无,六双调,七凫钟,八黄钟,九蛮,十盘涉,十一神仙,十二上无。
最低壱越,最高上无,初音终音,紧密相邻,故至高至低,至实至空,大智若愚,无华巧之饰。
以是义故,无明住地,不动妙智,本来一如,无心无念,动静自在,不为烦恼所缚。
譬如田中稻草人形,其相离持弓箭,本无守护作物之心,而鸟兽见之径自逃散。
世间众道究竟,亦复如是。
相虽种种,无住为要,无心无念,如稻草人形。
痴愚无智者,以无智慧故,不能显锋;具甚深智者,不露锋芒;一知半解者,有聪无智,示其小慧,甚为可笑,今出家众,状似有道而作佛事,应以为耻。
后论理事修行,理者为尊,其究竟则不取万物,唯舍一心。
然若无事之修行,纵得其理,身形不得自在。
有事无理之修行,亦复如是。
故理事修行,如车两轮,不可缺一。
3、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者,两掌相击至有音声,无一发可容之隙。
掌击之声鸣,非经思量而后有。
于交锋时,心住彼剑,便显间隙;若彼剑与自形间,无一发可容,则彼剑己剑,本无差别。
此理与禅宗公案同,佛法以无住为要,呵迟滞之心,称其为无明烦恼。
4、石火之机
此意与间不容发同,非关快慢,以无住为要。
心若有住,则为人所伺;心欲速疾,则为欲速疾之念所滞。
江口游女,有咏歌云:「浮生若梦,为求心止。
」此实兵法之要。
若问:「如何是佛?」「佛法心要?」于彼声将绝未绝之隆,或举拳,或答之以「一枝梅花」、「庭前柏子树」。
此答非关善恶,无思量处,贵心无住故。
若心无住,则不为六尘所滞,此不动心,若经思量,寓于文字,则美言藻饰,亦是烦恼分别。
石火之机,迅如闪电。
譬如有人,呼彼名字,彼不经思量,诺应之,此非经思维之心,即不动智。
若闻名字,思维分别,则心为尘所动,是为凡夫。
法门虽三万六千,以明心为要。
未明心之人,心随业转。
世或有缘觉,自明其心,是事甚难。
欲以文字,以明其心,是事亦难。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世间学问,亦论是心,然理事有碍,不能一如。
参佛悟道者,恰如兔角,行未深故。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5、心之置所
心若置彼身,则为彼身所取;若置彼剑,则为彼剑所取;若置我剑,则为我剑所取,若置戒备,则戒备所取。
或曰:「心若置余所,则为余所取,故心置丹田,以应敌之机。
」以此为极意,然于佛法,此非究竟。
心置丹田,为次第法,同孟子所云「求放心」之阶。
若心置丹田而弃绝余事,则心为弃绝余事所取,不能自在。
或问:「若心置丹田,不能得自在,心应置何处?」答曰:「心不应有住,若心住于此,则心失于彼。
若心无有住,舍分别思,身心皆脱落,则全体在用,能遍于十方。
」故无有一处,是心所住,此为修行之要。
6、本心妄心
本心者,无住之心,全体在用。
妄心者,有住之心。
本心若有所住,即是妄心。
若失本心,不能全用,故不失本心,是事为大。
本心如水,妄心如冰,水洗万物,冰则不能。
冰水非异,若冰溶解,则具妙用。
心若有住,如水结冰,不能自在,去有住心,即为自由。
7、有心无心
有心者,心有所住,此为妄心。
无心者,虽云不动,非同草木,无有所住,不为尘所动,不即一事,不离一事,全体在用。
心若有住,则不自由。
譬如车轮。
若为固定,则不能转,心亦如是。
心住一处,则见不遍余色,闻不及余声,心有一物故。
若心无住,则能随应,然若有除事之想,则心尚存一物。
故不思维,尘自离心,是为无心。
行者修习渐久,火侯渐深,自得个中三昧。
若心汲汲,反不能至。
8、水上葫芦
若捺水上葫芦,一碰即转,无有所滞故。
行者之心,应如捺水上葫芦,片刻不留。
9、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行一事时,若心有事相,即为斯事所滞。
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于种种道艺,若心无住而行之,则堪称达人。
因心有执,而有轮回,生死相伴。
譬如赏花,心生赞叹之时,应无所住。
故古歌云:「花不迷人人自迷。
」
敬者,主一无适。
持剑挥剑,心住一所,不及旁务。
儒家事君,以敬为重,然于佛法,则非究竟,为次第法。
主一无适,不及旁务,戒慎恐惧,若以此境为常,日久反不自由。
譬如为绳所缚之猫,捕雀不得自在。
若捕不捕,善调练之而去诸缚,则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趣。
行者之心,亦复如是。
善以调练,去心散乱,能收能放,心无所住,自由无碍,方为究竟。
以剑而言,心不住彼,不住己,人空、我空、剑空,亦不住空。
昔镰仓无学禅师于中国时,为元兵所捕,于斩首之际,作「电光影里斩春风」偈。
无心之境,则电光迅雷之瞬,心无一念,人空我空一切空。
心无所住,能斩初春之风。
于斩春风时,亦无剑、手之想。
如是忘却心事,方堪称高人。
譬如彩女妙舞蹈,扇羽蝶形步莲花,若彼心欲妙扇、步,则心有住有罣碍,如是有心之作为,不堪极意为下乘。
10、求放心
孟子云:「求其放心而已。
」意为求散乱放逸之心回自身。
譬如鸡犬逃散而寻回舍。
心为身主,故莫放逸。
然邵康节云:「心要放。
」意为心若有缚,则不自由。
心若放逸,则摄心回身,如莲花出于淤泥,此为初学之阶。
其上者,如水精于淤泥中,不以为意,不为泥染,来去随意。
故孟子之求放心至究竟时,则为邵康节之心要放。
中峰和尚亦云:「具放心」、「具不退转」,即精进而行,无疲惫想。
身心性命,若不趋于上乘,则终于下乘
11、急水上打毯子,念念不留
置毯于激流之上,潮来浪去,毯不滞一处,心之作用,亦复如是。
12、前后际断
前心不舍,今心残留,则心有住,舍前心今心之隙,无有一处心停留,是为前后际断。
13、水焦上,火洒云
都云:「唯愿武藏野,今莫火燎原。
以此蔽天草,护隐夫与我。
」
谁解:「明日朝阳东方起,便是紫花淍零时。
」
世间无常,生死如电,行者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