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戏剧阅读指导难点攻略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散文、诗歌、小说并列的戏剧文学,指供表演使用的剧本。
我们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鉴赏。
尽管近些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从未选考过戏剧,各地的模拟卷也较少涉及剧本阅读,但并不意味着今后就一定不会考查。
鉴赏戏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清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剧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渗透于剧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中,它是题材的基本内容,情节运动的基本动力,主旨显现的决定性依据。
把握住了戏剧冲突,就等于抓住了总纲,纲举而其目自张。
如何理清戏剧冲突呢?我们知道,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不管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推进入手进行分析。
分析时,可把一场戏分解为若干小单位,进行微观把握,省去不重要、交代性的情节细节,仔细研究主要事件、主要场次的描写,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作综合分析。
如《窦娥冤》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直至行刑的全过程,按情节的开展,这折戏可以划分为三个场景:被押赴刑场的情景,与婆婆诀别时的情景,临刑时的情景。
抓住其中的“指天斥地”、“发下三愿”这两个主要场面,不难把握此折展示的是窦娥与元代贪官污吏之间的矛盾。
此外作者着意写窦娥要求避开前街去后街,为的是怕自己的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温顺善良的美好心灵。
如此善良的人却蒙冤而死,从而更深刻地批判了毁灭美的黑暗现实。
品味戏剧语言。
戏剧里有两种语言: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幕落的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文学作品欣赏之戏剧作者:汪茂吾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2年第19期知识点扫描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这里所讲的戏剧是指剧本,即戏剧文学,它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活动、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这是剧本最主要的部分,内容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解题金钥匙戏剧的欣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把握矛盾冲突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并且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把握矛盾冲突,就把握住了剧本的情节。
如话剧《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全剧的主要矛盾,人物的性格等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展示出来的。
二、揣摩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
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因此,揣摩人物的语言,才能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
如歌剧《白毛女》中,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的一段唱词:“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
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
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
”这段唱词,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花天酒地、不顾穷人死活的恶霸地主形象。
三、探究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穿插在戏剧故事情节之间的必要的提示,是对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补充。
因此,探究舞台说明,可以更好地把握剧本的人物形象,进而领悟剧本的主题。
如话剧《雷雨》中,当实业资本家周朴园要佣人鲁妈拿雨衣,顺带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时的一段台词中的舞台说明: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北大考研戏剧概论北大考研戏剧概论复习笔记概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戏剧的发展受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戏剧概论是一门研究戏剧艺术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戏剧作品和其背后的创作理念。
历史回顾:戏剧起源于古希腊,当时的戏剧以神话题材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开始注重角色的心理刻画和社会意义的表达。
随着现代主义的出现,戏剧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人性的冲突。
戏剧元素:戏剧由多个要素构成,其中包括剧本、演员、舞台布景、音乐等。
剧本是戏剧的基础,它包含角色对话、情节发展等内容。
演员通过演技将角色形象呈现给观众。
舞台布景和音乐则为戏剧提供了更具场景感和情感诱导的效果。
戏剧类型:戏剧根据表现形式和风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悲剧以人物悲剧命运和道德冲突为主题,喜剧则以幽默、讽刺等手法进行呈现。
历史剧则以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演员的演绎再现历史场景。
戏剧理论:在戏剧概论中,学生会学习到不同的戏剧理论和学派,比如传统昆剧、现代主义戏剧等。
传统昆剧强调舞台美学和音乐表达,而现代主义戏剧则更注重剧情的破碎性和角色心理的揭示。
通过学习不同的戏剧理论,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对戏剧艺术的理解。
戏剧分析:戏剧概论中,学生也需要学会对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
分析戏剧作品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剧本结构、角色刻画、舞台表演等。
评论则需要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并支持观点的理由。
结语:戏剧概论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戏剧艺术和理论,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剧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戏剧概论的核心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语文戏剧知识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戏剧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习和了解戏剧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丰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中常见的戏剧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戏剧的定义及特点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人物角色的对话和行动,以及舞台布景、服装等元素的运用,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思想。
戏剧作品的特点是具有舞台性、表现性和综合性。
舞台性指的是戏剧作品通常在舞台上演出,要考虑到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的因素。
表现性强调戏剧以人物对话和行动作为表现手段,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
综合性体现在戏剧作品需要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戏剧概论戏剧概论是戏剧的基础和起始点,包括戏剧的起源、发展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同学们需要了解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相关知识。
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剧种。
而西方戏剧则以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对于西方文化和艺术影响深远。
第三部分:戏剧元素及其表现形式戏剧的核心元素包括剧本、角色、台词、舞台布景和导演等。
剧本是戏剧表演的基础,包括剧情、角色性格等内容。
角色是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将其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台词是角色在剧中所说的台词,通过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舞台布景是指舞台上摆放的道具和布景,用来反映剧情和环境。
导演是戏剧演出过程中的指导者,负责整个演出的艺术指导和调度。
第四部分:戏剧演出的要素和形式戏剧演出是戏剧创作的最终呈现形式,要素包括演员的表演、舞台布景和音效等。
演员的表演是戏剧演出的核心,包括情感的表达、动作的塑造和声音的运用等方面。
舞台布景的设计对于戏剧演出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通过建构舞台背景来烘托气氛和营造剧情。
音效则通过音乐、声音的运用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的情节和人物。
文学概论(陈太胜、王一川北师大)抒情、修辞与诗西方文学的三分法(抒情、叙事和戏剧)。
中国文学的四分法(诗、小说、戏剧和散文)。
在西方,诗一般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两类。
在中国,叙事诗的写作在文学史中是相当少的,抒情诗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抒情诗可分为用文言文写成的古诗和用白话文写成的新诗两大类;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经由译者再创造的新诗。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的魅力来自于奇妙的语言所给予人的审美的愉悦,古代希腊人将之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这是一种特别注重修辞的语言。
一、抒情与诗抒情(lyric)一词在希腊文中源于七弦琴(lyra),原意是指用七弦琴伴奏的抒情小曲。
在英文中,其复数形式即是指抒情诗。
抒情、叙事与戏剧是欧洲文学传统中的三种基本文类。
这种文类上的三分法划分,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种类的三个概念,同时,也自然包含了对作者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写作时所体现的语言特征的界定。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类,抒情诗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体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紧密地联系于表现什么(情感)和如何表现这两个问题。
1.抒情诗的表现对象:“心境”一类事物的独特性往往是自身能够辨明与他者相异的东西。
抒情诗的独特性正存在于他和叙事文体、戏剧文体的差异中。
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古代文学选本中读到这样一个段落: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宋蒋捷《虞美人》)稍有古典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首词,而词乃是中国古典极为典型的一种抒情体式。
这确实是南宋诗人蒋捷写的一首词,叫《虞美人》。
这首词看起来像是一篇短小的“故事”,分述了少年、壮年和而今(老年)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经历。
然而,这个小故事是被编织在“韵文”这一抒情性极强的“织体”之中的,是为表现一种内心的情境服务的。
也就是说,这个小故事着重表现的不是某种故事,而是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时不同的心境。
戏剧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戏剧的文学特点1. 戏剧性戏剧是一种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冲突、矛盾和矛盾,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张力。
戏剧中的人物往往会在剧情的推动下产生各种心理波动和情感运动,从而使戏剧增加了一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舞台性戏剧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动作和对话来展现戏剧的内容。
因此,戏剧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舞台性,能够通过演员和舞台表现出来。
3. 时间性戏剧是一种有着严格时间顺序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展现人物的发展和故事的进展。
因此,戏剧作品在构思和创作中要求对时间的推移有清晰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呈现戏剧的情节。
4. 叙事性戏剧是一种具有叙事特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因此,戏剧作品在叙事方面要求有着一定的技巧和手法,能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故事情节。
5. 艺术性戏剧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它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因此,戏剧作品在创作中要求有着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感。
二、戏剧的表演形式1. 舞台表演戏剧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动作和对话来展现戏剧的内容。
因此,戏剧的表演形式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
2. 人物造型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是一种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等手段来营造人物的形象和气质的艺术形式。
人物造型通过服装的选择、化妆的处理以及道具的使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从而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舞台布景戏剧的舞台布景是一种通过舞台背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和情境的艺术形式。
舞台布景通过布景的设计、道具的使用以及灯光的处理来营造戏剧的场景和情境,从而增加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表演技巧戏剧的表演技巧是一种通过声音、肢体和表情等手段来展现戏剧内容的艺术形式。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 1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
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解戏剧的表演艺术与文学内涵戏剧是一种融合了表演艺术和文学内涵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本的叙述,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舞台展示给观众。
戏剧的表演艺术和文学内涵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戏剧的魅力。
一、戏剧的表演艺术戏剧的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动作、声音和情感表达来传达剧目的内涵和故事情节。
演员通过身体的姿势、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将角色的内心想法和情感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演员的身体语言和动作具有很大的表现力,能够将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视觉冲击力传递给观众。
除了身体语言和动作,演员的声音也是戏剧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语言的语调、节奏和音量的变化,演员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同时,声音的优美和和谐也能够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戏剧的故事和主题。
演员在表演时还需要有较高的表演技巧。
比如,演员的台词要准确、流利,要根据剧本和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进行适当的语气和语速的调整。
此外,演员还需要具备感知和吸收观众反馈的能力,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二、戏剧的文学内涵戏剧的文学内涵是通过剧本的叙述和人物的对白来传达的。
剧本是戏剧的核心,它通过文字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具象化。
剧本需要包含丰富的故事线索、情节和对话,以及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戏剧的剧本通常由对白和舞台指示两部分组成。
对白是角色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展示。
对白需要确切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情感状态,同时要与剧情相符合,以便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剧目。
舞台指示部分描述了舞台的布景、灯光、音效和演员的动作等。
这些描述可以帮助导演和演员理解剧本的意图,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舞台设计和表演。
戏剧的文学内涵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上。
通过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和言谈举止,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感同身受其中。
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也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和人类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学戏剧学学习总结理解戏剧作品的表演与创作文学戏剧学学习总结:理解戏剧作品的表演与创作在文学戏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深入了解和理解了戏剧作品的表演与创作。
通过分析各种经典戏剧作品,我发现了其中的艺术之美,领悟到了戏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提升了我自身的创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戏剧作品表演与创作的一些总结和理解。
一、戏剧作品表演艺术的特点戏剧作品的表演艺术是通过舞台上演员的演绎来展现的。
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方式,将剧本中的角色形象展现给观众。
在表演中,要注意把握角色的人物特点,刻画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存在。
此外,戏剧表演还需要注重舞台的布置和道具的运用。
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的设计以及合适的道具,可以为观众创造出逼真的戏剧场景,增强戏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戏剧作品的创作过程在理解戏剧作品的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我也探索了戏剧作品的创作过程。
戏剧的创作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下我的理解。
1. 筹备阶段:在创作之前,需要明确戏剧作品的主题和目标观众群体。
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选题、确定剧情和角色以及编写剧本大纲等。
2. 剧本创作:剧本创作是戏剧作品创作的核心环节。
在创作剧本时,需要注意故事线索的合理性、角色的个性化以及对话语言的表达等。
一个好的剧本是戏剧作品成功的关键。
3. 角色刻画: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我发现角色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变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
通过刻画角色的语言、行为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4. 舞台设计:在创作舞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戏剧作品的内容和氛围,通过布景、道具、灯光等手段给观众呈现一个立体的戏剧场景。
5. 排练与演出:创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排练和演出。
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演员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角色的表演,使得演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剧本中的角色。
三、对戏剧作品的理解与反思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戏剧作品的理解与反思也逐渐加深。
戏剧阅读知识点归纳总结戏剧是指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文学作品,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
戏剧创作既要有文学价值,又要有表演艺术价值。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既包括文学,也包括舞台表演。
戏剧表演不仅要求演员表演出色,还需要有精美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
在戏剧阅读中,读者需要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包括戏剧的特点、类型、戏剧的结构、表演技巧等。
戏剧的特点戏剧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台性:戏剧是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文学作品,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表演。
戏剧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2. 对话性:戏剧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在剧中,人物通过对话来展现情节,表达思想和情感。
对话是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影响着戏剧的表现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3. 舞台性:戏剧舞台化是指戏剧作品的表现方式以舞台为主,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作品的情节、情感和冲突。
戏剧表演不仅要求演员表演出色,还需要有精美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
戏剧的类型戏剧按照其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悲喜剧等。
不同类型的戏剧在表现内容上有所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区别。
1. 喜剧:喜剧是一种以幽默、滑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喜剧的题材一般是生活中的荒诞、滑稽、可笑的事情,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来引人发笑。
喜剧的剧情通常是以欢乐的情节为主,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情感和冲突。
2. 悲剧:悲剧是一种以人物的悲惨遭遇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戏剧形式。
悲剧以身世悲惨、遭遇不幸为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的悲剧遭遇和命运的挣扎来展现社会和人性的悲剧。
悲剧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给人以悲伤和沉痛的感觉。
3. 历史剧:历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形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展现来表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剧一般以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主题,通过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情节来展现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陈太胜、陈雪虎文艺美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43人,下设民俗学、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共10个专业。
文艺学专业下设方维规、季广茂的中西比较诗学;陈太胜、陈雪虎的文艺美学;李春青的中国文化与诗学;曹卫东的西方文论。
二、考试的科目文艺美学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91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③3095现代文论与美学三、导师介绍陈太胜: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于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陈雪虎: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国近代文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博资料、课程辅导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QQ:893241226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
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
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戏剧文学分析报告模板戏剧文学分析报告模板:报告主题:戏剧文学分析一、引言在引言部分,首先需要说明选择该戏剧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目的,简要介绍该作品的作者、剧情梗概以及表达的主题。
二、剧本分析1. 剧本结构分析:对剧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包括起、承、转、合以及高潮、结局等部分的情节发展和安排。
2. 角色塑造分析:对主要角色进行个性特征的分析,包括外貌、性格、动机等,阐明角色与剧情发展之间的关系。
3. 情节分析:对剧本中的关键情节进行分析,包括事件发展的起因、变化和结果,归纳主要情节线和次要情节线,讨论情节的合理性和感染力。
三、主题分析1. 主题挖掘:通过对剧本中重要情节和角色的分析,确定该作品的核心主题,并寻找其表达方式。
2. 主题的意义:分析该主题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人物对主题的回应和冲突,探讨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艺术手法分析1. 对白的艺术处理:分析剧本中对白的风格和习惯用语,讨论其对角色特点、情绪表达和观众心理的引导作用。
2. 舞台设构和舞台语言:分析舞台设构和舞台语言在剧本中的运用,研究其对剧情呈现和观众感官体验的影响。
3. 表演手法:分析角色扮演、动作表演、声音表演等表演手法的运用和效果,探讨其与角色塑造和情节表达的关系。
五、剧本评价在剧本评价部分,客观地论述剧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编剧的角度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六、结语在结语部分,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强调该剧本的独特之处和对戏剧文学的贡献,为进一步研究该剧本的价值提出展望。
以上是一个戏剧文学分析报告的模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最重要的是要客观、深入地分析作品的结构、角色、情节、主题和艺术手法,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2、戏剧的总体审美特点1、基于剧本的动作性:戏剧基本的也是唯一的表演是动作(含行为动作和语言),而动作又分单向和双向的,双向的动作推动故事发展(完成叙事部分),单向动作展示内心冲突(完成抒情部分),故事情节引发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推动故事情节,两者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戏剧情境,创造出艺术形象,这个艺术情境就叫戏剧性。
没有动作推动、仅有叙述人叙述的故事与抒情,不叫“戏剧性”。
2、基于艺术的假定性:所谓的艺术假定性是指,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达到了艺术中“情理真实”的标准,它不是生活本身——就是说它是假的;但是人类的情感经验让我们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意义。
所谓的现场假定性就是,在剧场的条件下(剧场本身,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化妆、演员……),将剧本中的艺术假定性搬上舞台,即戏剧性的剧场化,也叫剧本舞台化。
3、基于演观赏的直观性:戏剧的直观性不仅包含舞台上物化了的一切,而且还包含演员本身,戏剧的重要构成材料是演员的身体,通过演员的身体表演,可以将空间的直观形象(造型和行为动作)、与时间上的直观形象(文学化的、个性化的语言)统一于演员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广义的“戏剧直观性”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
4、基于演出的仪式性:戏剧最初起源于宗教仪式,后来又与舞蹈相结合,所以在演出时为了增加效果,有许多仪式性的动作,这也是戏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京剧结尾时热闹的场面和固定的音乐;《哈姆莱特》里主人公死后尸体被高高抬起绕舞台一周表示隆重等。
答案第 1 页共页3、话剧和戏曲的四个审美侧重1、表现在戏剧性上:话剧侧重客观再现和主观合理,一定要再现客观环境,剧本符合生活逻辑,人物关系设置要合理,体现外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戏曲的情节和场景往往不符合生活逻辑,外在的情境和造型完全是为了烘托气氛甚至仅仅为了唯美的“好看”,而主体情感上是符合逻辑甚至道德伦理的。
而雷雨的客观环境就是周家,一切设施都符合生活逻辑。
周家常年不开窗,压抑阴沉的屋子预示了雷雨中周家的悲剧即将上演。
最新戏剧概论基本知识1、戏剧构成的五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2、戏剧的四方面特征: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
3、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其中上面的四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分类的主要因素或者间接因素)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第一部分:从舞台呈现样式区分舞台呈现样式这个角度来把握。
戏剧可分为:1、话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自从产生了话剧,中国戏剧的“戏曲一元化”格局就被打破了,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二元格局,这是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
2、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技巧性的美声为主要表演手段,音乐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注意:3、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4、傀儡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当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画片,卡通片。
5肢体语言来表现剧本。
来传达剧情、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戏曲——表演艺术与多种因素的结合,是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第二部分:从剧情构成内容三要素不同区分1、情节、性格、思想这三者成为构成戏剧作品内容的三大要素,因其在剧中的所占比重不同,便造成了不同的戏剧类型。
2、传奇剧、通俗剧、佳够剧。
此类剧以骑着离奇的情节取胜。
3、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都是重思想轻情节与性格。
问题剧: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政治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4、性格剧和心理剧:分别一情节或思想作为剧情构成的重心。
文学概论之戏剧陈太胜北师大英语里的戏剧(theatre)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theatron,意为“看的场所”,一个观看事物的地方。
在英语中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drama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tran,原意是“做”,或“动作”,意为做某件事情,采取某种行动。
在希腊人看来,戏剧就是一种摹仿动作的艺术,是再现人的行为的艺术。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一般而言是指表演的戏剧,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文学领域中谈论戏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话题,这主要在于,我们不仅可以坐在剧院中观赏戏剧,也可以坐在家中通过一本书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是王实甫的戏曲。
因此,毫不奇怪,在西方,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悲剧的,并且将之作为诗来看待,悲剧作家则被称为“悲剧诗人”。
戏剧在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抒情诗的显著特点是抒发情感,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一系列事件的富有意义的铺叙,而戏剧则是从舞台表演的效果来确定它的特色的,作为读者阅读的戏剧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受制于戏剧本身的这一特点。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作为表演的戏剧不像小说,是由演员扮演的角色来讲故事,演员的对话、行动构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为观众在剧院中欣赏一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与作为读者在家中阅读一部小说是不同的艺术体验。
通常的情况下,阅读是个体行为(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读者还是个人在阅读小说,很少受他人影响);而在剧院中,观众往往组成一个集体,一起欢乐、悲伤、叹息、紧张。
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灯光变化,而观众席是暗的,观众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戏剧表演中有观众与演员的交流。
好的演员甚至一边表演一边在观察观众的感受,并能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一般地讲,一部戏剧是用语言先在纸上写出来的(一般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简称剧本),语言(特别是台词)对于戏剧的确极其重要。
然而,戏剧表演并非离不开语言,有时,演员的沉默,欲哭无声的表情更能表现出他巨大的悲伤。
观众通过他的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甚至是外在的灯光变化都能感觉到演员的情感。
戏剧表演包含着剧本、导演、灯光、布景、服装、化装、道具、音效等因素,因此,戏剧表演是演员、导演、作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化装师等共同合作的成果。
戏剧表演更能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茶馆、酒楼、四合院、荒野通过舞台布景都能给人以“以假乱真”的感觉。
文学剧本(戏剧脚本)作为文学的戏剧更准确地说,应称为文学剧本,或戏剧脚本。
它的独特性还在于不一定非得作为演出的脚本才有价值,它也可以成为供人阅读的文学。
戏剧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很密切,像小说一样,戏剧也有人物、事件、情节与环境。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戏剧自古就与诗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用诗体的形式来写人物台词的戏剧称为诗剧。
而一首长诗有时安排几个人物,以写人物台词的形式来写诗,同样又可以称为诗剧,甚至是诗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他可能会去想象舞台的布景,想象灯光下盛装的演员的表演方式,想象演员出场和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说话的语调与声调的高低。
而普通的读者阅读剧本是将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来阅读的。
尽管阅读小说与阅读戏剧是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对话在某些小说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在戏剧中占有主体的地位,然而,读者还是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中来。
这样,剧本就成了讲述故事的一种特定形式,剧作家对演员和导演的提示性语言(例如人物出场与下场的提示、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的提示)就被视作叙事的另一种样式来看待。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曹禺的剧作《雷雨》第二幕,写的是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后重逢的情景: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在话剧中,台词是主体。
在上述一段话中,括弧里的部分即是舞台提示,都是对演员的提示,一共三处,第一处提示演员的动作,第二处提示演员说话声音的高低,第三处提示演员的动作。
这三处提示在这里有自身的功能,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一处表现出周朴园在三十年后重新意外地见到侍萍时的惊讶,第二处表现出朴园不敢大胆相认的胆怯,第三处表现出周朴园无法将相片上的人与眼前的人统一起来的惊讶。
因此,我们可以讲,剧本也同样是讲故事的一种形式,只是在一般的叙事作品中并不占很大份量的人物的对话在剧本中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台词,我们甚至可以说,剧本中的提示尽管也有人物动作的提示,但它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台词,亦即服务于表演的需要的。
像上述的第一处提示是周朴园的话的铺垫,第二处提示是直接提示话本身的声调的,第三处是用动作补充前面的惊讶之情。
如果我们将上述这段话改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段落,那么它可能就成为如下的样子:“哦,你,你,你是——”周朴园徐徐地立起,惊讶地望着鲁妈。
鲁侍萍平静地说:“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哦,侍萍!”周朴园愈加惊讶了,又低声说:“怎么,是你?”“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你-侍萍?”周朴园一边轻声说,一边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眼前的鲁妈。
“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在这段以对话为主的改写的叙事性段落中,与上述剧作中曹禺的原作的根本不同,即在于那些括弧中的提示性的语言在这儿变得和对话平起平坐了。
而且,可以想象,一个小说家在写这一关键性的段落时,可能还远不止于此。
一个现代的小说家即使是在“周朴园徐徐地立起,惊讶地望着鲁妈”一句后面写上长达3000字的周朴园的心理活动,也无可厚非。
同样,小说家甚至可以将小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暂时终止,转入对周朴园与侍萍从前的故事的追述,用上8000字的篇幅,也未尝不可。
而且,一个肯定会出现的叙述者已经隐隐约约地出现了。
一旦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变成了小说中的段落,慢慢地,肯定会在中间出现一个讲故事的人。
这也被视为是戏剧文体与叙事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
特别是一旦我们觉得光靠这种场景描写还不足以表现这一悲剧性场景的意义时,一旦我们像古代话本小说中说书人那样在这个戏剧性场景后面加上类似于“对周朴园来说,这种见面实在是太突然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之类的话,叙述者的身影就会在小说叙事中完全显现出来。
二、戏剧文体现在,我们谈论戏剧的时候,一般都会分为西方古典戏剧、中国古典戏曲与现代戏剧三个不同的概念。
1.西方古典戏剧(悲剧和喜剧)西方的古典戏剧从古希腊开始就分为两大不同的剧种:悲剧和喜剧。
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在欧洲源远流长。
它涉及的题材是主人公的逆境与不幸,处理的对象是身份高贵的人物,多是国王、英雄与贵族。
它的艺术效果是“悲”,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即是“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古希腊的许多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即写主人公由于无法逃脱的命运而遭致不幸或毁灭的故事。
因而,悲剧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而恢复这种是非颠倒的世界的方式则是以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为代价的。
典型的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而莎士比亚的一些悲剧被称为“性格悲剧”,即写主人公由于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悲惨的结局的故事,如《奥赛罗》。
喜剧这个词源于希腊文“komos”,意思是狂欢。
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它的题材往往是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与庸俗,处理的对象多是出身卑微的人。
在喜剧的创作中,经常充满了偶然性事件,充满了误会与巧合,剧作家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台词常常幽默、诙谐。
喜剧表现出来的人物在生活中不合逻辑的种种偶然性的事件,常常使观者为之捧腹大笑,它的艺术效果是“笑”。
在欧洲历史上,还有一类喜剧,一般称为浪漫喜剧,它的出发点不是嘲笑人们的愚蠢,而是赞美人们的幸福与美德,像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2.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曲”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戏中唱的曲,是与“散曲”相对应的概念。
20世纪初年的王国维,首先明确地用“戏曲”一词来统称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代成熟的戏剧诞生于元代,当时称为杂剧(北方的戏曲),是融合此前的各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
在杂剧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小说、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元杂剧的名作。
元代末年,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的南戏(南曲戏文)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南方的戏曲),至明代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至清代又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样的杰作。
到清代,在北方的戏曲中心北京出现了以安徽二簧戏为基础,吸取诸种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的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把歌曲、宾白、舞蹈和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
作为表演的戏曲的脚本的文学剧本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又以韵文为主的文学剧本。
一个戏曲剧本称为本,一般一个戏曲都由一本构成,也有多本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戏曲故事的,像《西厢记》由五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桃花扇》则由上本和下本共两本组成。
每本戏曲一般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单位构成,杂剧中称为“折”,而且每本多由四折组成,明清传奇中称为“出”,像《牡丹亭》多达55出,《桃花扇》上、下本各20出。
“折”和“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又往往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像杂剧中的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一般由曲词、宾白、舞台提示三部分组成。
曲词的作用主要是抒情,但又不限于抒情,同时还有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功能,这种曲词是在传统的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诗歌形式,往往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以符合于唱的需要。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主要是白话,也有部分韵语。
对白与话剧中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
舞台提示包括提示人物的活动时间、空间,人物的出场离场,还包括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在杂剧中往往将对动作与表情的提示称为“……科”,如“长吁科”即是提示人物作长叹的表情样子的意思,“把酒科”即是提示人物作把酒的动作的样子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很重要,但似乎更为重要的是要写好曲词,而曲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抒情,尽管它也对叙事(讲故事)起着相当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像《牡丹亭》中十分有名的《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中,情节十分简单,即长亭送别这一个小小的事件,要论整折戏的艺术性,无疑是其中写得十分出色的曲词。
3.现代戏剧西方的现代戏剧开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称为悲喜剧、正剧或市民剧,这种戏剧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严格的界限,特别是悲剧只写高贵的人物,而喜剧只写地位低下的人物这一做法,从而将这两种剧种融合为新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