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市华蓥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1.82 KB
- 文档页数:5
第8期收稿日期:2012-06-01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专项子项目(200804006/RHH04);贵州省林业厅重大项目(黔林科合[2010]重大01)作者简介:许丰伟(1983-),男,山东曲阜人,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恢复与碳储量评价,(电话)158********(电子信箱)xfw21@;通讯作者,丁访军(1969-),男,贵州习水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电话)0851-*******(电子信箱)ding3920034@。
第52卷第8期2013年4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52No.8Apr.,2013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许丰伟1,高艳平2,何可权3,丁访军2,戴全厚1(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3.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贵州独山558200)摘要: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t /hm 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
不同密度和坡度人工落叶松林的生长状况调查报告摘要:对15a生人工落叶松的生长状况、虫害现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人工落叶松林的死亡、发育不良、虫害危害与密度和坡度有关。
胸径、冠幅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虫害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多。
关键词:造林密度和坡度;生长及虫害状况;人工落叶松林调查地设在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李子园林场的138林班,选择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滩地、坡地、疏林地3块地作为样地。
人工落叶松林近20a在我国西北成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山地,均有落叶松的分布。
在甘肃小陇山林区分布较广,有针阔混交、针叶混交和成片的纯林。
人工落叶松林又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用材林之一。
调查者在2008-2009年对不同密度、不同坡度的人工落叶松林的生长发育和虫害状况进行调研。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人工林由于密度设置不当,致使林木个体生长不良,害虫入侵,群落衰退。
调研人工林的密度、坡度,对培养高品质的木材和发挥森林公益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落叶松是甘肃省小陇山林区广泛栽植的人工林树种,落叶松耐干旱、瘠薄,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栽植成活率高。
但近年来落叶松的造林密度相当大,虫害危害十分严重。
所以对调研落叶松的造林密度,适地适树,虫害发生原因很有必要。
因此本调研选择了李子园林场为调研对象。
通过对李子园林场138林班全面踏查,样地取证和室内分析,在不同密度、坡度条件下对人工落叶松林的生长不良状况、虫害现象找出根源,为当地人工落叶松林的经营提供参考。
1调研区概况调研区设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李子园林场范围,本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根据天水气象站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10.90 ℃,7月平均气温23 ℃,1月平均气温-18 ℃,极端最高气温38.30 ℃,极端最低气温-24 ℃,年平均降水量507.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9%,无霜期184.80d,年平均日照时数 2 098.70h,年平均蒸发量 1 420.20mm,最大冻土深度37cm,土壤主要是山地褐土和山地棕壤。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养分积累过程与分配格局的
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马尾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林种,其人工林面积广泛,经济效益
显著。
然而,马尾松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养分的大量消耗,会引
起土壤贫瘠化、土壤侵蚀等问题,进而影响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养分积累过程与分配格局,可以为合
理管理和经济利用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改善林地生态
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
(1)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过程以及生长趋势分析;
(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叶片中有关养分含量的调查和分析;
(3)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分配格局分析;
(4)对马尾松人工林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研究方法:
(1)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样方调查,测定样方中树木高、胸径、地径等重要参数,并根据样方数据建立生物量方程进行生物量估算;
(2)通过采样、化验等方法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叶片中的养分含量进行分析;
(3)根据得到的样方数据和解剖学知识,分析马尾松人工林不同部位(例如叶片、根系等)的营养分配格局;
(4)参照已有的马尾松人工林管理经验,分析其对土壤养分消耗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4. 预期目标和成果:
(1)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特征和养分含量、分配格局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其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管理模式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马尾松人工林管理措施,以延缓土壤贫瘠化进程,并促进林地经济效益的提高;
(3)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马尾松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一、马尾松种植技术:
1. 地点选择:马尾松喜欢生长在光照良好、排水良好的土壤上,选择适宜的地点是
种植成功的关键。
2. 种植方法:常用的种植方法有直播法和育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一般选择育苗法育苗效果更好。
3. 施肥措施:马尾松生长快速,对土壤的养分需求较高。
种植前应充分施入有机肥料,并在生长季节进行适时的追肥,以保证马尾松的正常生长发育。
4. 病虫害防治: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松毛虫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
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对马尾松的损害。
二、马尾松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1. 木材产量丰富:马尾松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生长周期较短。
从种植到收获一般
需要15-20年左右,每公顷可获得200-300立方米的木材产量,成为一种理想的经济林
木。
2. 材质优良:马尾松木材纹理清晰,质地坚硬,当中含有丰富的树脂物质,使其具
有一定的防腐性能,适合用于建筑、家具等多个领域。
3. 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马尾松木材质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相对稳定,有效保障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4. 生态环境效益:马尾松具有良好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
土壤退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马尾松种植技术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
在选择适宜的地点、合理施肥和科学防治
病虫害的前提下,马尾松的种植可以有效提高木材产量,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并为生态
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摘要: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 t/hm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
在净生产力方面,3个林龄的林分净生产力以中龄林最高,达到10.949 5 t/(hm2·a);其次是成熟林,为9.152 6 t/(hm2·a);幼龄林排后,为8.566 4 t/(hm2·a);乔木层净生产力也是中龄林最高,达到5.479 5 t/(hm2·a),大于成熟林的5.040 1 t/(hm2·a)和幼龄林的1.941 4 t/(hm2·a)。
该林场马尾松林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比较而言在国内处于低水平,因此应加强林场马尾松林的经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林分结构和密度调整,加大林相改造力度,从而提高林分生产力及群落整体生态效益。
关键词:马尾松;林龄;林分;生物量;净生产力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是指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上的生物有机体干物质的质量[1]。
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依靠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由此使森林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