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元日》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30
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春节,风俗,抱负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赏析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古诗《元日》原文及及注释《元日》原文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射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解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化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间亮而暖和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喧闹、快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喧闹快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芒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间辉绚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妙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剧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理想和乐观自信的心情。
《元日》古诗词《元日》古诗词1元日田家① 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A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
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
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
)。
“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古诗三首《元日》、《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课件内容一、《元日》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
2. 创作背景:公元1085年,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新政,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这年元旦,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新政的信心。
3. 诗歌赏析:(1)诗题:《元日》,意为新年第一天。
(2)诗中所描绘的新年景象: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欢度佳节,祈求丰年。
(3)诗人对新年的期望: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4)诗人的政治抱负:通过推行新政,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688-742),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王之涣任洛阳县令时,登上了鹳雀楼,领略了壮丽的河山风光,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登鹳雀楼》,意为登上鹳雀楼观赏风景。
(2)诗中描绘的美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黄河之水壮观,白日依山尽的景色令人陶醉。
(4)诗人的人生感悟:人生苦短,应该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将进酒》1.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2.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天,与朋友们畅饮作乐,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年秋天,李白又在长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写下了这首诗。
3. 诗歌赏析:(1)诗题:《将进酒》,意为劝酒歌。
(2)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宴席上美酒佳肴,宾客们欢聚一堂,畅谈人生百态。
(3)诗人对美酒的赞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苦短,应该珍惜当下,尽情欢乐。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看破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亦作“屠酥”,“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
另一种说法是指屠
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
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