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724.01 KB
- 文档页数:10
布列松摄影作品浅析专业班级:新闻学1001班学号:20100012104姓名:王文娟布列松摄影作品浅析"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生于1908年8月22日卒于2004年8月3日,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一生偏爱黑白摄影,喜爱 Leika135 相机与 50mm 标准镜头。
反对对照片裁剪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
他同时也是知名的马格兰摄影通讯(Magnum Photos)社创办者。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他逝世后,称他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欣赏(分享)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生平被誉为当代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
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师从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摄影,并结识了一些摄影家,为他们的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摄影艺术的信念。
布勒松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1931年,22岁的布勒松去了一趟非洲象牙海岸,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镜头已经发霉,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买了一台莱卡相机,从此这架相机成了他一生的旅伴。
从非洲回国后,布勒松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仍然从事摄影工作。
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在1936年至1939年之间,布勒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了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勒松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
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
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
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个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他还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时刻。
1946年,布勒松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摄影作品分析范文拼贴的魅力大卫。
霍克尼的作品梨花公路当艺术家遇上照相机,他的摄影作品也会带有他绘画的风格。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拼贴摄影的风格形成纯属偶然,一次,来参观他绘画作品的观众将许多宝丽来胶片忘在他的家中,大卫用它们拍摄了些建筑物的照片,并把这一系列照片粘在他的画板上,形成一张大照片,照片拼贴画从此展开。
后来大卫开始使用35mm胶片,大卫的巅峰之作是一幅巨大的拼贴画,名叫“梨花公路”,为了拍摄此相片,查找了该地区几十年以来的气象预报,确定了十来天都是晴天的拍摄时间,找好角度后,他甚至在拍摄地搭了个帐篷,就像坐牢一样,他使用35mm相机,每天只能在阳光最充足的两个小时内拍照,最终耗时8天完成这幅作品。
有趣的是他将这几天使用过的酒瓶、饮料瓶也拍摄进去,几百张照片最终拼贴又花费了几天时间,最终大作完成。
由于是拼贴画,这幅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中每一部分都使用小光圈以营造大的景深效果,表现的每一部分都相当清晰,无论是前景中的破百事可乐罐子,还是远景中地平线上的山脉,有人戏称,就连“f64”小组也会嫉妒她的景深。
这幅作品的拍摄地点都是在相距不远的几平方米之内,对外进行扇形样的发散式拍摄,大卫尽量掌握好各种方位的透视关系,以达到真实的透视效果。
纪实摄影作品分析黑白低调,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是总体的作品氛围。
给观者造成视觉上的压抑感第一幅作品的主题是这个孩子,面部娇嫩的孩子,但是眼神却透出一种忧伤,一种不应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忧伤,而抱着她的,是救援人员的头盔,表明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灾难现场拍摄的。
第二幅作品也同样出现了手这个元素,不同的是,这是两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手上的皱纹和沟壑,包括指甲的残缺,说明这两双手是经历过各种劳作的手,为了生活,这两双手显出了更多的老态,更多的沧桑。
而且,这很明显是两个老太太的手。
从她们手腕上的银质饰品上可以看出来。
脚下的水泥地,也暴露出她们的居住环境,阴暗和潮湿,地上的水渍还隐约可见,地板的裂缝不断涌出潮气来,老人的手上有很多黑色的元素,指甲被磨平,甚至磨伤,说明她们在从事与脑力无关的工作,也就是体力劳作,或者在煤场刨煤,或者在分拣什么矿石之类的东西。
1.[模范监狱所见]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
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幺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
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2.[亭亭玉立]1927年,韦斯顿的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访问一个画家朋友时,他带回了一批贝壳。
他对它们进行长时间的曝光,试验各种可能想到的组合安排,布光,运用背景。
这些贝壳照片带着一种强有力的形体感和神秘的内在生命。
这使得它们跟以前出现过的静物照片具有了显著的区别。
3.[婚礼上的妒忌]捧花女孩简.斯奇罗特气愤地看着送戒指男孩里基.罗夫忙着和别的女人亲热,即使那女人是新娘。
摄影师准确的抓拍到人物妒忌时的表情。
4.[乡村医生]1948年,史密斯被《生活》杂志派往科罗拉多州的克瑞米林拍一个工作中的医生。
这次史瑞米林之行也促成了史密斯第一本摄影作品集的诞生。
史密斯曾经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美国空军来到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
但最终,由于他的成果不受编辑的肯定,史密斯被子辞退。
他认为如果使用得当,摄影将促进改良和理解的伟大力量,他认为实事摄影不在于事先如何安排,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含能被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读者所领悟。
就像这位抽着烟,端着几乎末碰的咖啡的杰瑞亚尼医生那样,史密斯也在捕捉着此际和下一时刻之间的人生的感觉。
5.[雕塑家贾柯米蒂]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
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
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6.[亲战游行]这位穿戴整齐的游行者所佩的徽章上写着﹕“上帝保佑美国,支持我们在越南的孩子们。
”但事实与他的期望正好相反。
《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布列松作品赏析《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法国摄影师卡蒂埃-布列松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将形式与光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瞬间捕捉,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画面。
首先,这幅作品的构图独具匠心。
布列松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作为前景,将目光引向远处的海报和舞者,以及更远处的梯子和水坑。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营造出一种深度感,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透视的力量,仿佛自己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生动的场景。
其次,布列松对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
在黄昏时分,光线柔和而暗淡,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他巧妙地利用这种光线,将火车站后面的栅栏和海报上的舞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舞者的身影,在暗淡的光线中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布列松还通过细节的捕捉和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流动的诗意。
水坑里的涟漪、海报上的舞者、远处的梯子,这些细节都在瞬间被捕捉下来,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画面。
这种流动的诗意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还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涌动。
最重要的是,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
他认为,摄影的本质在于捕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
在这幅作品中,布列松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瞬间,让舞者的身影、海报上的舞者、水坑里的涟漪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
这种瞬间的捕捉和呈现,不仅展示了摄影的艺术魅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是一幅充满诗意、情感和艺术性的摄影作品。
它充分展示了卡蒂埃-布列松对形式、光线和瞬间的独特理解和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部分经典作品:
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2.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3.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4.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5.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6.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7.男孩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
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布勒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是名符其实的.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抓拍究竟在摄影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这些名作当中可以体会到.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
8.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9.轧金子(1949,上海)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10.门里门外(1949,北京)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1.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mm或90mm等镜头拍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1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