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57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组织中。
它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或创伤引起,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反应和改变。
2.影像学检查方法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方法:2.1 腹部CT扫描: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肠系膜的增厚、结节形成和脂肪层的浸润等表现。
2.2 腹部MRI扫描: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肠系膜和脂膜的图像,能够显示病变范围、程度及相关结构的受累情况。
2.3 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肠系膜腔和脂肪层的异常回声,并可以评估血流情况。
3.影像学表现3.1 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可出现不对称性的增厚,厚度通常大于5mm。
3.2 结节形成: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上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融合成片状。
3.3 脂肪层浸润: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腹腔内观察到局部或弥漫性的脂肪层浸润,脂肪密度减低。
3.4 血管增粗:肠系膜脂膜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肠系膜血管扩张和增粗。
4.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肠系膜:位于腹膜的内层,固定于胃肠道,包裹着肠道组织。
5.2 脂膜:肠系膜外的一层脂肪组织,具有保护和支撑肠系膜的作用。
5.3 炎症反应:机体对感染、损伤或其他刺激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5.4 自身免疫: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的异常现象,导致炎症和损伤。
5.5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X线扫描得到断层图像,可以观察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5.6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脏器官的高清影像,对组织结构和病变进行评估。
5.7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进展刘中银【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12【总页数】3页(P1406-1408)【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诊断【作者】刘中银【作者单位】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指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在文献上有很多名称,1924年首先由Jura[1]提出MP这一概念并进行描述;1927年由Gudinehet等[2]提出了回缩性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RM)这一名称,Ogden等[3]于上世纪60年代始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以后文献提到的名称包括肠系膜Weber-Christian病、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缩窄性肠系膜炎、多灶性肠系膜和腹膜后硬化、肠系膜脂性营养障碍、肠系膜黄色肉芽肿、脂质硬化性肠系膜炎等[4]。
目前“肠系膜脂膜炎”被多数学者接受。
本文就MP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MP的认识。
1 病因及临床表现MP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非特异性肠系膜炎症,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与手术、创伤、感染、缺血、化学损伤、免疫异常、肿瘤因素等有关。
Daskalogiannaki等[5]在其发现的49例MP病例中,伴有恶性肿瘤34例;Scudiere等[6]也认为,MP与腹部恶性肿瘤有关;Sabate等[7]发现其所收集的患者中,有52.9%(9/17)曾有过腹部手术史。
本病有时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在应用碘剂、磺胺类或普萘洛尔后诱发,也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近年来发现患者血中的溶蛋白酶较常人高,可造成小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血栓及闭塞。
另发现病情严重者有α1-抗糜蛋白酶的缺陷[8]。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儿童少见,可能与儿童肠系膜脂肪含量较少有关[5,9]。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李浩;王飞;石岩;王业庆【摘要】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P)的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M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 37例MP患者中,24例(64.86%)没有明显症状,13例(35.14%)有症状者常见症状为腹痛(10/13)、腹胀(6/13)、体质量下降(5/13).CT扫描均显示小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多发小结节,假包膜征见于23例患者(62.16%),脂肪环征见于20例患者(54.05%).37例患者中,21例(56.76%)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16例(43.24%)为非肿瘤患者.结论 MP患者多数不具有明显症状,而具有比较典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且多数患者伴发恶性肿瘤,MP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伴随现象.若CT发现MP,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患有恶性肿瘤.【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23【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恶性肿瘤;CT【作者】李浩;王飞;石岩;王业庆【作者单位】徐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 221005;徐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 221005;徐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 221005;徐州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江苏徐州 22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多在CT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我院是肿瘤医院,在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中发现肠系膜脂膜炎并非罕见。
本研究旨在总结肠系膜脂膜炎的CT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恶性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M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年龄为(59.3±9.5)岁。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二、背景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和脂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外伤等。
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够帮助观察肠道壁的增厚、血管扭曲和脂膜的厚度等特征。
2·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全面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表现,包括增厚、增强、水肿等。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一定优势,可以观察到肠道壁的充血、水肿和脂肪浸润等特征。
四、影像学表现1·肠道壁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最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就是肠道壁的明显增厚。
增厚部位通常呈现节段性分布,以回肠和盲肠最为常见,常伴有弥漫性腹腔气液或脂液积聚。
2·肠系膜增强:CT增强扫描时,肠系膜和脂膜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强,在炎症发生时,肠系膜的增强程度明显大于正常情况下,且呈团块状分布。
3·肠道血供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常伴随肠道血供改变,CT或MRI检查可见纵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扭曲和增粗。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示例图像。
2·相关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以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为主要特征。
2·影像学检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通常采用薄层扫描,可进行增强扫描以更好地观察血管和炎症灶。
2·磁共振成像(MRI):MRI提供了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和炎症的程度。
常用的序列包括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伴随病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肠系膜的增厚,可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和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MRI中肠系膜呈现高信号。
2·肠腔变窄:由于肠系膜的增厚和炎症的影响,肠腔可出现狭窄。
在CT扫描中,可见肠腔变窄,MRI中肠腔呈现狭窄及变形。
3·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和增生。
在CT和MRI中,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增大,并伴有炎症的信号改变。
4·脂肪炎症: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范围主要包括脂膜的炎症反应。
在CT和MRI中,可见脂膜的密度减低,信号异常,呈现炎性改变。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1·腹部CT扫描影像资料2·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资料3·结肠镜检查结果报告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主要发生在肠系膜和脂膜之间,可导致肠系膜和脂膜的病变。
2·腹部CT扫描:一种通过X射线扫描腹部器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肠系膜和脂膜的显像。
3·磁共振成像(MRI):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具有较好对比度的人体影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腹膜后脂肪组织和肠系膜。
本文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
其中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影像学表现1. 腹部脂肪层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表现是腹部脂肪层的局限性增厚,形成一种固定的“帽子征”。
这是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纤维化和肿物形成所引起的。
CT上可见脂肪层的密度增高,呈现为软组织密度。
2. 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脂肪层的增厚可能伴随着腹腔内包块形成。
这些包块通常由于局部纤维化和脂肪坏死所致,包块通常呈现为低密度区域。
3. 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可能导致肠系膜和血管的结构改变。
CT扫描上可见肠系膜的增厚和血管的压迫或闭塞,这可能导致肠系膜血供不足和肠梗阻的发生。
4. 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可能伴随着腹腔内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淋巴结通常是由于炎症所致的反应性增生。
CT扫描可以明确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
诊断价值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CT可以显示肠系膜脂肪层的增厚、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以及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表现可以提示肠系膜脂膜炎的可能性,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肠炎、淋巴瘤、肠系膜动脉瘤等。
因此,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腹部脂肪层增厚、腹腔内包块形成、肠系膜和血管的改变以及淋巴结的增大。
这些表现对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然而,单独的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肠系膜脂膜炎,还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疑似患者,应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随访,以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特征,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1: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影像学表现:1.1 肠系膜增厚: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常常表现为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的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可达3-4mm。
1.2 混浊的脂肪:正常情况下,肠系膜脂肪应呈现均匀的高密度。
而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中,脂肪组织常常呈现混浊的低密度,其内部可能有散在的块状高密度。
1.3 富血供征象: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常常表现为充血和富血供征象,即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多发的小动脉和静脉。
1.4 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常常伴随着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的体积比正常情况要大。
2: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另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评估肠系膜脂膜炎的表现。
以下是具体的影像学表现:2.1 肠系膜增厚: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肠系膜的厚度,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肠系膜厚度常常增加。
2.2 强回声线:超声图像上可以观察到肠系膜中的强回声线,这是由于炎症导致的纤维化和增生。
2.3 淋巴结增大: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体积,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淋巴结常常呈现增大。
3:结束语以上就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的详细介绍。
通过腹部CT扫描和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评估肠系膜脂膜炎的病情,并为治疗提供参考。
希望本文能对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肠系膜脂膜炎时有所帮助。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胃肠道疾病,指肠系膜和脂膜发生炎症和纤维化,常伴有肠壁增厚和淋巴结增大。
2:影像学表现:指通过影像学技术观察到的病变特征和改变。
3:腹部CT扫描: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观察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4:超声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进行成像和诊断的检查方法,适用于评估腹部疾病。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影像解剖及概述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
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
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
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
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
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
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
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
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
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
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
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
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
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
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
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
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得CT表现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腹膜就是覆盖于腹壁与腹腔脏器表面得一层薄膜,由内皮与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得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得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与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得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就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得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与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得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就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得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得改变等。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MP)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P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6例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
所有病例均进行全腹部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
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
6例以肠系膜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雾状影,密度均匀;2例表现为肠系膜内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索条影,索条中间夹杂密度较淡的雾状影。
6例有假包膜形成。
4例血管周围出现脂肪环征。
有占位效应,周围肠管可见受压移位。
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脂膜炎;腹膜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一种疾病,它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沿肠系膜血管走行区域分布,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肠系膜脂膜炎的报道较少。
作者通过对8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8例行腹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的患者。
男5例,女3例,年龄41-76岁,平均54.5岁。
其中2例经组织病理证实,其余6例根据CT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仅3例有腹痛的症状而行腹部CT检查,其余均无任何症状,为CT检查时偶尔发现。
1例患者肺癌;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例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2例经3-6个月复查,病变未见明显变化。
2.CT诊断标准:小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高,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界限清楚,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可推压邻近肠袢但不侵犯,且除外肠道及腹膜后肿瘤及感染性病变[1]。
所有病例均由3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生达成一致后做出诊断。
3.技术参数应用Philips 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机或Philips Brilliance 256iCT扫描机,扫描采用120kV,240~360 mA。
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症状、CT影像特点及病理分析翟建春; 石安斌; 杨秋云; 方文亮; 吴继雄【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03【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肠系膜脂膜炎; CT检查; 病理; 鉴别【作者】翟建春; 石安斌; 杨秋云; 方文亮; 吴继雄【作者单位】中信惠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广东惠州 51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572.2肠系膜脂膜炎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好发于小肠系膜,以空肠系膜最为常见[1]。
病理表现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纤维化及坏死,形成“假肿瘤肿块”,属于良性类瘤样病变[2]。
该病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且血管炎、风湿病、肉芽肿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3]。
本文以我院收治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为例,总结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症状、CT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该病临床确诊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收治23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及治疗确诊。
男13例、女10例。
年龄18~72岁,平均(53.4±9.9)岁。
病程5天~2年,平均(0.3±0.5)年。
2例伴肝硬化、2例发病前有冠心病史、3例有慢性胰腺炎史、3例有手术史。
发病前8例出现慢性腹胀、腹痛症状,4例发热,3例消瘦、纳差,其余无症状。
1.2 检查方法 9例患者采用CT平扫,1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n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参数设置:电流210mA、电压120kV,螺距1,层厚5mm,间隔与重建层厚均为1mm。
标准模式重建,将获取薄层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300mgI/m1的欧乃派克100ml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速率3.0~5.0ml/s,注射25~35s和60~70s后行动脉期与静脉期双期扫描。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该病。
以下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的详细描述。
1.腹部CT扫描:a.肠系膜脂膜增厚:肠系膜和腹膜后脂肪组织灶状、结节状或弥漫性增厚。
b.巴氏间隙(pouch of Douglas)积液:在女性患者中常见,表现为位于子宫后方、直肠前方的液体积聚。
c.肠系膜血管增粗:CT图像上可见肠系膜血管增粗、扩张,伴有增强。
2.腹腔超声:a.肠系膜脂肪回声增强:肠系膜脂肪组织回声增强,呈现高回声。
b.弥漫性肠壁增厚:超声图像显示肠壁增厚,呈现为肠壁回声增厚。
c.邻近脏器受压变形:肠系膜脂肪组织炎症水肿可导致邻近脏器的压迫和变形。
3.磁共振成像(MRI):a.脂肪抑制序列显示:使用脂肪抑制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肠系膜脂膜的炎症变化。
b.弥漫性或局灶性肠系膜增强:MRI图像上显示肠系膜或腹膜后脂肪组织的增强。
c.邻近器官受压或变形:相比CT,MRI对邻近器官的受压和变形更易于观察。
4.经内镜:a.肠系膜血管影像:通过内镜可直接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变化,如增粗、扩张等。
b.肠壁炎症变化:内镜检查可观察到肠壁的红肿、水肿和溃疡等炎症变化。
5.小肠钡剂造影:a.小肠壁增厚: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壁的增厚,呈现为钡剂充盈的小肠壁增粗。
b.弥漫性或局灶性肠系膜改变:钡剂造影可显示肠系膜或腹膜后脂肪组织的异常改变。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和腹膜后脂肪组织的炎症和增厚。
2.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X射线照射获得多层次的断层图像。
3.巴氏间隙:位于女性盆腔的一个解剖空间,也称为直肠子宫窝。
4.腹腔超声:利用超声波探测器对腹腔进行检查和成像的一种无创医学检查方法。
5.脂肪抑制序列:一种MRI图像采集技术,通过抑制脂肪信号,增强炎症信号的显示。
6.MRI:核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成像的一种医学技术。
2024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一、概述肠系膜脂膜炎(MP)是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Ju1a 在1924年首次描述其为"回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1emesenteritis,Ogden等在1965年将其命名为肠系膜脂膜炎,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脂肪坏死和纤维化形成为典型特征,主要累及小肠系膜,空肠最为常见。
有研究称该病的发病率在0.16%~0.34%,男女比例约2~3:1,50岁以上多发,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体重减轻等,肠梗阻较少见。
该病的其他命名包括Pfeiffer-Weber-Christian病、黄色肉芽肿性肠系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收缩性肠系膜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瘤病和肠系膜脂肪肉芽肿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M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以独立发生,也可能与腹部手术或夕M 灯、胆结石、恶性肿瘤、血管疾病、肿块、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
1 .腹部夕M灯及手术:Mahafza等的一项研究纳入了4758例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例,其中90例诊断为MP,其中的49%既往有腹部手术史。
该研究中,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MP患病率为9.2%(44/476),明显高于无腹盆部手术史患者的1.1%(46/4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提示其可能与腹盆部手术或创伤相关,可能存在的MP遗传易感者在经过腹盆部手术或创伤后,结缔组织的愈合及修复反应异常,进而可能导致肠系膜脂膜炎的发生。
2 .恶性肿瘤:MP与潜在的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尚不清楚,目前很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与MP之间有一定联系。
vanPutte-katier等对94例MP患者(48.9%合并恶性肿瘤)的五年随访研究显示,MP患者既往发生恶性肿瘤和/或并发恶性肿瘤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Scheer等对143例MP患者(74.8%合并恶性肿瘤)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MP在恶性肿瘤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恶性肿瘤组。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1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概述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肠病,它主要累及肠系膜和脂膜,通常与其他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
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自身免疫反应和基因遗传有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和评估中,影像学检查起到关键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1. 腹部X线:可评估肠袢的扩张、排气情况和钙化结节等,但其对肠系膜脂膜炎的检出率较低。
2. 腹部超声:可观察到肠段的厚ening,肠壁的回声增高,肠系膜的局部增厚,以及淋巴结的异常增大等。
3. 腹部CT扫描:是肠系膜脂膜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包括肠壁增厚、肠袢粘连、脂膜的异常增厚以及淋巴结的增大等。
4. MRI检查:在确定肠系膜脂膜炎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方面,MRI比CT更有优势。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不需使用放射性物质。
典型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肠壁增厚:肠壁的增厚是肠系膜脂膜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在CT图像中,肠壁呈圆形或卵圆形增厚,并且密度均匀一致。
增厚的肠壁还可能同时伴有层状剥脱的表现。
2. 肠袢粘连:肠袢粘连是肠系膜脂膜炎的另一个常见表现。
在CT图像中,肠袢之间出现沟壑状的粘连,致使肠袢之间无法自由移动。
3. 脂膜增厚:脂膜增厚是肠系膜脂膜炎的特征之一。
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肠系膜脂膜增厚,并且呈现出局部块状或连续的增厚区域。
4. 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脂膜炎还伴随着淋巴结的异常增大。
CT图像中可以观察到淋巴结的增大,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5. 其他表现:少数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还可以出现肠系膜下脂肪块状或结节状的密度异常,并且伴有腹腔积液的形成。
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包括肠壁增厚、肠袢粘连、脂膜增厚、淋巴结增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