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7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
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
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
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
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
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
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5)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12-30T01:28:59.84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韩秉洋索鹏程张帅范泽宇韩昊甫[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神经根压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椎腿痛,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压迫到神经或者的波反神经根,韩秉洋索鹏程张帅范泽宇韩昊甫华北理工大学?063210摘要: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神经根压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椎腿痛,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压迫到神经或者的波反神经根,伴随腰腿疼痛,也可发生在腰臀部肌肉或者筋膜等造成发射性下肢不适,也存在部分假性坐骨神经痛症状,应该加以区分并鉴别诊断。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引言:腰椎间突出是一种退行性改变,病发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且神经功能改变多种多样,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仍需区分不同症状下疼痛改变,以便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本文基于当前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鉴别诊断措施,为此综述如下,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椎间盘性疼痛作为疼痛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椎间盘的疼痛并不一定是由疝出导致的,因为很多情况下病人的椎间盘并不会显示出太多的异常[1] 。
值得注意的事,人体的腰间盘组织是由多种神经所控制的。
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若患者直腿抬高的实验结果是阳性,要让患者做脊髓造影来确定发生病变的准确位置。
椎间盘患者因为神经根长时间受到压力会导致周围的肌肉萎缩,患者椎间盘疼痛时一般都是放射状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检验结果会呈阳性。
2.关节突关节病变椎间滑膜关节不稳定或者滑膜关节的神经被压迫都会引起滑膜关节的病变和疼痛。
人体中的各个关节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关节腔内发生病变或者产生炎症时的疼痛感与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很高的相似度有时会难以辨认[2] 。
有些患者患病后症状并不明显,通过X光线可以发现,滑膜关节的异常,但是有时候病症明显的患者利用X光线来检查身体却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所以,在对患者做检查时,要加一些辅助手段,例如做CT和MRI,可以提高对病情的判断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后续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杜心如写在课前的话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诊断、进行鉴别;与其有相同症状与体征疾病主要有腰椎管狭窄、肿瘤和结核,还有一些内脏疾病。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掌握上述疾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
一、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压迫神经和刺激为主造成的症状。
而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神经根受压缺血,表现为容积减少,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到挤压;其结果是导致静脉的回流障碍、瘀血,最后出现神经根的动脉供血发生改变,出现神经根缺血;以间歇性跛行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包括大腿后、小腿外、足底、足背等的疼痛。
开始走路的时候不疼,以后逐渐加重,休息以后缓解,再走再疼。
可表现为疼痛、麻木和胀痛。
而骑自行车不痛,因为骑车的时候椎管相对宽敞,这时候神经根缺血反而有所改善,也就是骑车能骑40里,走路不到400米。
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是正常的,下肢的血运末梢循环也是好的,这点和动脉缺血有明显的不同。
脉管炎也可造成间歇性跛行,它涉及的血管主要是四肢的中小动静脉,它可以继发神经病变,所以产生的症状是缺血性的疼痛;范围往往是以肌肉为主要表现,小腿后部的肌肉,三头肌为最疼。
表现为一走就疼,休息就好,有时候这种间歇性跛行不走也疼。
足背动脉的脉搏搏动会减弱或者消失;皮温较低。
病人下肢静脉曲张和腰椎狭窄并存也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但是同时还会出现小腿的酸胀、沉重感。
这可能是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是既有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又是有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体征。
二、腰椎肿瘤腰椎肿瘤也产生腰疼,它刺激神经根以后也产生放射痛。
但是腰椎肿瘤疼痛的特点是夜间痛,肿瘤的病人往往是晚上疼的厉害。
白天轻、晚上重,这与腰间盘突出症的白天重、晚上轻正好相反;疼痛是活动轻、休息重。
腰椎肿瘤的病人平片或者CT,会发现有椎体的破坏。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血液性疾病也会出现腰疼,并产生放射痛;同时有贫血、无力等其他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约占总发病人数的98%。
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约占60%,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次之。
【病因病机】腰部有5个椎间盘,牢固地连结两个相邻的椎体。
每个椎间盘由3部分构成,椎间盘外周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内有乳白色透明胶状体,富有弹性的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为透明软骨构成,紧密附着于坚强的前纵韧带。
纤维环的后部最薄弱,较疏松地附着于薄弱的后纵韧带,在椎管腔前壁后纵韧带尤为薄弱。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呈半液体状态或胶胨样,随着年龄增大,其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多,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除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靠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故当椎体病变时,椎间盘不易被吸收消失。
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实现椎骨之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弹性很大,具有与气垫相仿的压缩、伸展作用,可吸收由各种原因产生的震荡力,亦可因压缩力不匀而向前、后、左、右倾斜。
腰部前屈时椎间盘前方承重,髓核后移;腰后伸时椎间盘后方负重,髓核前移。
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间盘不断地承受脊柱纵轴的挤压力和牵拉力。
(一)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基本原因。
因年龄增长,椎间盘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造成椎间盘容易破裂的内因。
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外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猝倒时臀部着地等,腰部直接外伤引起本病者比较少见。
1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
发病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
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间突出最多。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早就有论述。
如《素问·刺腰痛篇》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说明本病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
这与西医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冉的症状基本相似。
【解剖生理】椎间盘是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除第13颈椎之间,慨椎和尾椎之间无椎间盘外,其余椎体之间均存在,成人共有椎间盘23个(图5-8)。
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随年龄的增长,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髓核的变性从20岁后即开始,20~30岁之间施展阐发为形状逐渐模糊,与纤维环之间分界不清;30岁以后随着水分吸收的加快髓核逐渐出现纤维化,50岁以后可退变为纤维软骨。
【病因病机】(一)内因1.解剖结构的因素: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纵贯脊柱的全长,加强了纤维环的后面,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
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故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自然结构的弱点,使髓核易向后方两侧突出。
2.椎间盘的退变和发育上的缺陷:椎间盘随年龄的增长,可有不同水平的退变。
至30岁以后,退变明显开始,由于负重和脊柱活动的机会增多,椎间盘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力的挤压、牵拉和扭转应力,因而容易使椎间盘发生脱水、纤维化、萎缩、弹力降落,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稳定性降落,最后因外伤、劳损、受寒等外因导致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椎间盘的变性、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出现腰痛、放射痛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然而,腰痛和放射痛是许多脊柱疾病的共同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方法及其与其他常见脊柱疾病的区别。
鉴别诊断方法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痛和放射痛,常常伴随以下症状:•神经根型疼痛:腰痛往往放射至下肢,呈现出典型的放射痛模式,如坐骨神经痛。
疼痛可由体位转换、咳嗽、打喷嚏等局部刺激引起。
•运动功能障碍:肌力减退、腱反射减退,甚至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征象,如直腿抬高试验或坐骨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牵涉症状:可能会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等。
2. 脊柱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常见的脊柱疾病:2.1 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典型症状包括腰痛、放射痛及神经系统症状,但在脊椎活动度的改变和姿势不稳定时症状明显加重。
不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疼痛放射范围较狭窄,症状往往集中在下肢特定的区域。
2.2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早期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包括腰痛和放射痛。
然而,脊柱结核的特点是进行性的潜伏期,疼痛往往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并伴随其他症状,如进行性贫血、发热、消瘦等。
2.3 腰椎骨折腰椎骨折通常是由外伤引起的,既往有明确的外伤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腰椎骨折的疼痛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但骨折后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并伴随脊柱畸形和运动障碍。
鉴别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包括:1. 详细病史采集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时间、起病方式、疼痛性质、疼痛部位及放射范围等,可以获得疾病的特点、持续时间和诱因等信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