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新探究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九含
- 格式:pdf
- 大小:308.66 KB
- 文档页数:9
绝密★ 启用前2020 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 卷一、单项选择题 (共 20 小题 ,每题 3.0 分 ,共 60 分 )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食品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一样深度的分布状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甲、乙、丙一同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进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散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根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目比值就是能量传达效率2.有一食品网以下图,假如能量传达效率为10%,各条食品链传达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添l kJ 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荒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爱取食大粒种子、蚂蚁独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 年~ 1977 年间,在某一实验地区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目影响的有关研究。
以下有关剖析正确的是()A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所有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目会先增添而后保持相对稳固D.啮齿动物可经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目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目特色之一。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种群的 S 型增添是受资源要素限制而表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生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目的增添会受密度限制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一样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同样D.培育瓶中细菌种群数目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添的限制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品链:甲→ 乙→ 丙→ 丁,此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 b、 c、 d,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取的能量必定大于 a 所含的能量B.若 c>,则今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易遇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 b> c> d 且 a> b+ c+ dD.因为能量传达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目必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宽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样杂草和农作物。
单元过关检测(十)(建议用时:45分钟)1.(2019·安徽合肥九中测试)由腊梅凝集素基因控制合成的某种蛋白质能与蚜虫肠道黏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蚜虫吸收营养物质。
通过基因工程将腊梅凝集素基因转入烟草,可增强其抗蚜虫的能力。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以腊梅凝集素基因产生的mRNA作为模板按照________原则获得cDNA片段,以获取腊梅凝集素基因片段。
为使腊梅凝集素基因在烟草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
(2)将表达载体导入烟草细胞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将腊梅凝集素基因转入烟草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________。
(3)将转基因烟草幼苗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隔区种植,并接种等量的蚜虫,一定时间后用________法统计蚜虫的种群密度,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转基因烟草具有抗蚜虫能力。
解析:(1)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腊梅凝集素基因产生的mRNA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获得cDNA片段,进而获取腊梅凝集素基因片段。
为使腊梅凝集素基因在烟草细胞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2)将表达载体导入烟草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在该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目的是吸引农杆菌感染烟草细胞(因为酚类化合物能够吸引农杆菌向其移动)。
将腊梅凝集素基因转入烟草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转化。
(3)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将转基因烟草幼苗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隔区种植,并接种等量的蚜虫,一定时间后统计蚜虫的种群密度,若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内的蚜虫密度低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则说明转基因烟草具有抗蚜虫能力。
答案:(1)碱基互补配对启动子终止子(2)农杆菌转化法吸引农杆菌感染烟草细胞转化(3)样方转基因烟草幼苗区内的蚜虫密度低于非转基因烟草幼苗区2.(2019·北京昌平三中期中)为增加油菜种子的含油量,研究人员尝试将酶D基因与位于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肽基因相连,导入油菜细胞并获得了转基因油菜品种。
单元过关检测(三)(建议用时:分钟)一、选择题.(·江西南昌二中期末)合酶是合成所需的催化酶,分子结构由凸出于膜外的亲水性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性尾部组成。
当+顺浓度梯度穿过合酶,使与形成。
下列关于合酶的分析,错误的是( ).可推测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合酶.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有合酶.合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合酶催化和形成需要温和的条件解析:选。
原核生物的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为各项生命活动供能,而合酶是合成所需的催化酶,故可推测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有合酶,错误;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上都有的合成,有合酶,正确;由“合酶是合成所需的催化酶”可知,合酶具有催化作用,由“当+顺浓度梯度穿过合酶”可推测,合酶具有运输作用,正确;细胞内酶催化都需要温和的条件,正确。
.(·江西抚顺七校高三月考)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均低于最适温度)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三支试管随着反应的进行,酶促反应速率均不断下降.甲、乙、丙三支试管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点上移.不同浓度的底物导致乙、丙两试管中反应速率不同解析:选。
由图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每条曲线的斜率下降,所以酶促反应速率都下降,正确。
因为均低于最适温度,甲的反应速率最大,所以应是甲>乙>丙,错误。
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点不会上移,错误。
不同的温度导致乙和丙试管中的反应速率不同,错误。
.(·江苏高考冲刺预测卷四)科学家从线粒体中分离出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并且发现该物质(简称)不仅在能量储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的复合体。
生化实验还证实,当某些物质存在时,还可以把缓慢水解为和磷酸。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物质水解的过程可能需要其他物质共同参与.物质同时具有类似于水解酶及合成酶的活性.线粒体中若缺少物质,可能无法与磷酸结合形成.线粒体中形成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解析: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7全国Ⅱ卷)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答案 B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且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项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不影响膝跳反射的完成,B 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因此,胰腺可作为效应器,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
2.下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兴奋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D.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细胞呼吸,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答案 A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
兴奋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图乙b处有突触小泡,a、b点在上一个神经元上,c、d点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且ab=bd,b和c之间有突触,所以a 处先兴奋,d处后兴奋,指针偏转2次;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不能逆向传递,a点不兴奋,d 点兴奋,所以指针偏转1次。
本套资源目录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能量流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第1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9·浙江稽阳联考)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升高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B.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C.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D.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解析:种群的数量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相关,出生率升高,数量不一定增加,A错误;自然环境中,生物受多种条件制约,增长曲线一般表现为“S”型,B正确;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C错误;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D错误。
答案:B2.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B.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C.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D 错误。
答案:D3.(2019·陕西西安质检)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A正确、C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D错误。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34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2.(2018福建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5.(2018宁夏银川九中四模)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单元滚动检测九生物与环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2.(2016·德州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3.(2016·大庆模拟)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5.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7.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单元过关检测(九)(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三)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亲代的性别比例,而子代的性别比例正常,B错误;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C正确;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D错误。
2.(2019·辽宁锦州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C。
由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在a~b之间波动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A错误。
由图甲可知在b~c年间,前半段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
图乙中第3年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种群数量波动,C正确。
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λ≈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也为增长型,D错误。
3.(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模拟)研究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轮牧区:草地采取围栏轮牧;过牧区:常年不断过度放牧。
单元过关检测九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8·全国Ⅲ,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2.(2019·洛阳质检)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A 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单元过关检测(六)(建议用时:分钟)一、选择题.(·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在确定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和赫尔希与蔡斯进行的实验有重要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共同点是将与蛋白质分开.他们都选用了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病毒展开研究.两个实验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两个实验表明: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解析:选。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正确;艾弗里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肺炎双球菌,赫尔希与蔡斯选用的实验材料是噬菌体和大肠杆菌,错误;两个实验中都有细菌的培养过程,都应用了细菌培养技术,正确;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是遗传物质,即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正确。
.(·江淮十校联考)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的培养基中获得的.培养时间过长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培养时间过短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搅拌不充分会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解析:选。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错误;培养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标记的实验结果,不影响标记的实验结果,因此、错误;搅拌不充分会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使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正确。
.如图为分子的片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是⑦.聚合酶可以切断⑤.复制时聚合酶催化形成①②之间的化学键.⑥构成分子的基本骨架解析:选。
图中⑦是脱氧核苷酸单链,构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应是④;聚合酶能将解旋,可以切断氢键⑤;复制时聚合酶催化形成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①②之间的键是同一个核苷酸内的化学键;⑥是碱基对,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经检测得知,一双链分子中鸟嘌呤的数目为,其占碱基总数量的比例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与鸟嘌呤互补的碱基比例是-.该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比例是.该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与鸟嘌呤不互补的碱基数目是(-)解析:选。
单元过关检测(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北武昌实验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命系统中最大的结构层次是生态系统B.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其生活不需要依赖活细胞D.高等植物的个体水平以下包括组成个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解析:选B。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的次序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最大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圈,A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以活细胞为宿主,所以其生活需要依赖活细胞,C错误;高等植物的个体水平以下包括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没有系统,D错误。
2.(2019·山西沂州一中期中)我国卫生部将猪流感病毒正式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H和N分别指的是病毒表面两大类蛋白质——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病毒表面的两类蛋白质是在类脂层内合成的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C.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定含有C、H、O、N、P化学元素D.利用高温等常规方法难以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解析:选C。
病毒表面的两类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由题图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B错误;该病毒的RNA含有C、H、O、N、P化学元素,C 正确;高温可使该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从而杀死病毒,D错误。
3.(2019·山西大同一中高三开学检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中保卫细胞向左移动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中呈现p字母C.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D.视野中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解析:选C。
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单元过关检测(四)(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双峰一中月考)如图为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细胞在分裂前期时,一对①分开,其间有星射线相连B.乙细胞在分裂前期时,无①出现,但会从两极发出纺锤丝C.甲细胞在分裂末期时,③向内凹陷,形成环沟D.乙细胞在分裂末期时,⑤聚集发展成新的细胞膜解析:选D。
甲细胞为动物细胞,①为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构成,此时,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说明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乙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不含有中心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时,植物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为细胞膜,动物细胞在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环沟;⑤为细胞板,植物细胞在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2.(2019·甘肃临夏中学高三期末)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女性色盲患者的体细胞分裂后期含有两个X b基因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叉互换发生在分裂前期C.分裂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两倍D.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多于92个解析:选D。
女性色盲患者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分裂后期含有4个X b基因,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C错误;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核DNA分子数是92个,人体细胞线粒体中还有DNA,故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DNA 分子数多于92个,D正确。
3.(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检测)如图甲、乙是某哺乳动物(含2N条染色体)的体细胞一次细胞分裂过程曲线图,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或DNA的含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可能是DNA含量变化,乙图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化B.CD、EF段均与新核形成有关C.MN段与着丝点分裂有关D.BC段只包含前期和中期,NE段包括后期解析:选D。
单元过关检测(九)(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三)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 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亲代的性别比例,而子代的性别比例正常,B错误;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C正确;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D错误。
2.(2019·辽宁锦州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C。
由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在a~b之间波动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A 错误。
由图甲可知在b~c年间,前半段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
图乙中第3年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种群数量波动,C正确。
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λ≈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也为增长型,D错误。
3.(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模拟)研究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11~2018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鼠种样地均值禁牧区轮牧区过牧区子午沙鼠37.6639.2220.7032.53三趾跳鼠29.4829.6929.2429.47五趾跳鼠7.969.8826.5214.79阿拉善黄鼠 4.75 4.599.10 6.15黑线仓鼠 5.15 1.07 1.38 2.53小毛足鼠14.9414.129.5212.86长爪沙鼠0.05 1.00 3.34 1.46短耳仓鼠0.000.430.200.21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轮牧区:草地采取围栏轮牧;过牧区:常年不断过度放牧。
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査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失解析:选C。
分析题表可知:同种动物在不同样地中的捕获量不同,说明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A正确;啮齿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B正确;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有影响,C错误;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失,D正确。
4.(2019·广东广州高三模拟)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完成的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
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酵母菌计数方法为抽样检测法B.本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同解析:选D。
酵母菌逐个计数比较困难,故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三组实验的结果不同,可能是温度、pH或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等外因造成的;三组实验酵母菌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不同,b组环境容纳量最大;a、b曲线交点处两曲线对应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无法说明两者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同。
5.(2019·广州深圳普通高中模拟)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生态园。
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丰富度,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C。
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而目测估计法是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的,B错误;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能导致本地其他物种生长受到威胁,反而使得农业生态园的丰富度降低,进而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6.放牧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节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B.图中种群密度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和植食者的采食速率决定D.若该植物种群密度长期维持在K值,则说明该植物所处的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该调节作用使该种群密度有一个稳定的平衡点K,K点左侧即种群密度较低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K点右侧即种群密度较高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将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A、B正确;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除了受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影响外,还受到植食者的采食速率的影响,C正确;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单一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准确说明群落演替的情况,D错误。
7.(2019·广东揭阳惠来期末)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能量数值[千卡/(m2·年)]动物种类摄取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34.5031.0030.90.10小蜘蛛(肉食)12.6011.9010.00 1.90盐沼蝗(植食) 3.71 1.370.860.51黄鼠(植食) 5.60 3.80 3.69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解析:选D。
收割蚁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0.1÷31.0×100%=0.32%,A正确;盐沼蝗的摄入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2.34÷3.71×100%=63%,B正确;黄鼠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生长效率较低,C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不同是因为各种动物的消化功能有差异,D错误。
8.如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
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C.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但会使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属于科学研究,利用了其直接价值,B错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 错误。
9.(2019·河南郑州嵩阳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短日照植物黄麻南种北移可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解析:选B。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短日照植物黄麻南种北移可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10.(2019·山东潍坊一中高考预测卷二)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如图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受破坏的程度较轻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解析:选D。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正确;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增长率大于零,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正确;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C正确;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二、非选择题11.(2019·新疆乌鲁木齐高考适应性训练)科研机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开展了连续若干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 值(L =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中数值表示某一年末(如“1”表示第一年末)。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________内所有生物及其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图中甲的L 值不变,出现该现象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可知:乙种群在前三年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填“持续增加”或“持续减小”或“先增大后减小”)解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图中甲的L 值不变,结合题意可知此时甲的L 值相当于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的λ值,说明甲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L 倍)增长,即种群甲的数量呈“J”型增长,因此可知出现该现象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