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治疗耳聋
- 格式:pdf
- 大小:320.10 KB
- 文档页数:1
骨桥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中的应用江晨艳;刘政;康雪然;吴皓;石润杰【摘要】目的探讨骨桥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儿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对5例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的患儿,行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的同时于乳突腔骨质表面植入骨桥的骨传导装置(BCI),术后3~4周佩戴骨桥听觉处理器,评价患儿听力及言语功能的改变.结果随访3~14个月,术后纯音测听平均听力改善29.62 dB HL,平均气骨导差为20.58 dB HL,平均言语识别阈值提高43.46 dB HL,无眩晕、耳鸣、脑脊液漏及皮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骨桥植入对于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儿听力及言语功能改善明显,该方法操作简单,手术可与耳廓再造同期进行,减少了手术周期和费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5页(P514-518)【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骨桥【作者】江晨艳;刘政;康雪然;吴皓;石润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125;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125;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125;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不明原因引起的胚胎时期第一、二鳃弓及第一鳃沟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外耳、中耳甚至内耳畸形。
耳鼻咽喉科人工耳蜗植入术治疗常规人工耳蜗是一种能够使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
此项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全聋的常规方法。
人工耳蜗由体内和体外两部分装置组成,体内植入装置包括接受刺激器和电极系统。
体外携带装置包括言语处理器,外部线圈和麦克风。
其工作原理是,外界声音由言语处理器的麦克风采集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特殊的编码处理,生成一种能保留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电脉冲,再由发送装置变为无线电波通过戴在耳后的电磁感应线圈发射到体内。
植入体内的接收线圈收到信号后,按照指令通过植入耳蜗内电极刺激听觉神经使聋人产生听觉。
由于人工耳蜗是利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因此,对于语前聋儿童患者手术后需要接受听觉言语训练。
一、手术适应证L年龄:语前聋为1〜17岁,最好在5岁以前,语后聋患者任何年龄都可以接受手术。
2.耳聋的程度:双耳为重度聋至极度聋,即在纯音测听的语言频率区,平均气导听力损失大于80dB。
对于语后聋患者,如果其有助开放短句识别达不到50%,而听力损失大于75dB也可以使用人工耳蜗(美国FDA的补充标准)。
对于婴幼儿需要进行多项客观测听检查和行为测听后进行综合评估。
3.助听器和其他助听装置无效:改善听力婴幼儿及语前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前须试用大功率助听器3〜6个月。
助听器要由有经验的听力师来选配,并借助声场等听力设备进行听力评估。
4.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5.有完整的听力语言康复教育计划。
对语前聋儿童,家长需要准备听力语言康复的条件和教学计划。
二、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包括内耳严重畸形病例,例如Michel畸形、无耳蜗畸形等;听神经缺如;严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语言训练者;严重的精神疾病;中耳乳突有急、慢性炎症尚未清除者。
2.相对禁忌证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不能控制的癫痫;没有可靠的康复训练条件。
分泌性中耳炎和胶耳并非手术禁忌证。
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
国内骨传导助听器标准应用研究报告助听器作为听力障碍人群补偿听力功能、改善生存状况的最常用康复辅具,根据助听方式不同可分为气传导助听器和骨传导助听器。
骨传导助听方式是通过颅骨振动将声能量传导至内耳,再由内耳解析为神经电信号从而刺激听觉神经形成声音感知过程。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国内骨传导助听器应用现状,包括技术特点、产品标准以及其临床适应症,旨在推广骨传导助听器临床应用。
一、引言听力障碍是老龄化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当听力下降时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和精神健康、社会参与融入等社会功能。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听力障碍人群已达4.66 亿,预计到2050年,全球听力障碍人群将达到9亿。
因此,听力障碍及其康复研究更加值得努力和重视。
我国听力障碍者大多数选用助听器作为主要的语言听力康复手段,其助听效果好坏取决于助听器选型及其专业化验配评估。
相比于气传导助听器,骨传导助听器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以及相应的临床适应症,近些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与临床应用。
但目前,国内对于骨传导助听器技术特点、产品标准、临床适应症等方面研究还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骨传导助听器临床应用推广,也极大地影响了部分听力障碍者选配潜在效能最优的个性化骨传导助听器。
二、技术特点骨传导助听器与气传导助听器在技术实现上基本相似,均采用麦克风拾取环境声音信号,通过数字芯片进行语音信号处理后驱动扬声器工作。
但是,骨传导助听器与气传导助听器也存在下列的本质区别。
(一)扬声器研制不同人体骨导听阈值是不断变化,在低频段(约500Hz)要求达到70dBHL以上,而在2100 Hz左右仅要求30dBHL便可满足应用要求。
显然,人体颅骨与耳道的听阈差异显著,因此,骨传导助听器输出即骨振器与气传导助听器扬声器研制技术及选型完全不同,骨振器扬声器应根据人体骨导听阈曲线进行研制开发。
(二)数字语音处理技术不同由于颅骨和耳道语音信号传输通道介质相差巨大,其对应的输入—输出语音信号频率响应系统函数也完全不同,骨传导语音相比于气传导语音存在着低频成分厚重、高频成分衰减严重、声音沉闷等特征。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C013)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是医学和康复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在适应证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术后调机和听觉言语康复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参考的指南。
我们在2003版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指南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临床医生、听力和言语康复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中国的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提高整体治疗康复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师、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言语治疗师、康复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家长等共同组成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适应证的选择一、患者的选择标准人匸耳蜗植入主要用于治疗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适应证的选择1.语前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植入年龄通常为12个月~6岁。
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但要特别预防麻醉意外、失血过多、颛骨内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目前不建议为6个月以下的患儿植人人工耳蜗,但脑膜炎导致的耳聋因面临耳蜗骨化的风险,建议在手术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尽早手术。
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
③无手术禁忌证。
④监护人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⑤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
2.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幕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
③无手术禁忌证。
④ 植入者本人和/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二、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内耳严重畸形,例如M rhe 1畸形;听神经缺如或中断;中耳乳突急性化脓性炎症。
植入听小骨后应注意什么植入听小骨是一种治疗耳聋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将听小骨植入患者的内耳,以便改善听力。
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植入听小骨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术后需要保持患处的卫生。
术后的伤口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同时,患者需要避免用力挖耳朵,避免使伤口受到不必要的刺激。
其次,术后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和用药指导。
医生通常会开具一些药物,例如抗生素和止痛药,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托规律服用,确保及时控制术后的疼痛和预防感染。
此外,术后患者需要避免用耳道的外力,尽量避免强烈的声音刺激。
在术后的初期,听小骨需要时间适应患者的身体,患者需要尽量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避免在高音量下听音乐等。
另外,植入听小骨后的患者需要避免打喷嚏和用力咳嗽。
术后植入的听小骨需要时间扎根,避免用力打喷嚏和咳嗽,以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植入听小骨后的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听力回复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康复情况做出评估和指导。
患者需要按时前往复诊,如有任何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此外,术后患者还需要避免头部受到剧烈碰撞。
术后的听小骨需要时间适应患者的身体,患者需要避免从事一些高碰撞性的活动,避免头部不慎受到碰撞。
最后,术后的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饮食建议和生活方式指导。
医生通常会给患者一些饮食上的建议,比如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进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同时,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生活作息。
总的来说,植入听小骨后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术后的个人卫生和伤口护理,遵守医生的用药指导,避免外力和刺激性的行为,定期复诊,遵守医生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的顺利进行。
人工耳蜗植人术病人健康教育目前,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帮助不能借助助听器恢复听觉的重度和极重度耳聋病人恢复听觉的一个有价值的方法,国际及国内已将人工耳蜗作为重度耳聋的常规治疗。
人工耳蜗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基于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螺旋器神经纤维与神经节细胞大部分仍存活的事实,将连接到体外的声电转换器上的微电极经鼓岬开窗插入耳蜗鼓阶内,并贴附于耳蜗蜗轴骨壁上,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将模拟的听觉信息传向中枢,使病人重新感知声音。
目前在临床广泛运用的人工耳蜗产品有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的Nucleus系列产品、奥地利MedicalElectronics公司的MED-EL系列产品和美国AdvancedBionics 公司的Clarion系列产品。
【疾病特点】1.常见病因成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与中毒、感染、爆震及噪声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特发性突聋、全身其他系统器官慢性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害有关。
儿童耳聋与孕期母亲患病、用药及儿童早产、出生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围生期危险因素、遗传病史等有关。
2.病人选择标准①语前聋病人的选择标准: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佳年龄为12个月至5岁;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言语能力无明显改善;无手术禁忌证;家庭和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②语后聋病人选择标准:各年龄段的语后聋病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无手术禁忌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3.手术禁忌证内耳严重畸形,如MiCheI畸形、无耳蜗畸形等;听神经缺如;严重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语言训练;严重的精神疾病;中耳乳突有急慢性炎症尚未清除。
对于最后一类病人可先行病灶清除,3~6个月后再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4.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伤口不愈合或血肿形成;面瘫(发生率约为2%);非听性刺激,包括面神经刺激、疼痛等;电极脱位需再次手术;植人体发生故障需手术更换,据欧洲统计,10年后有5%的病人需要更换,主要原因为外伤、机械故障及更换新产品。
骨导助听器的原理是什么骨导助听器是一种能够通过震动声音来传达到耳朵的听觉设备。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骨传导技术,将声音传输到内耳而绕过外耳和中耳。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骨导助听器能够提供给那些由于耳朵本身的问题而无法听到声音的人们帮助。
骨传导助听器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意大利科学家达尔文尼发明的,而今天的骨导助听器则是在科技进步和医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结果。
骨导助听器的主要部分包括振子、骨传导部件和耳机等。
通过这些部件的协同工作,骨导助听器能够将声音通过机械振动直接传递到听觉神经。
当外界声音进入骨导助听器时,声音首先通过内置的振子转化成机械振动。
这个振子通常由磁体和线圈组成,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在磁体周围产生磁场,从而使其开始振动。
这种振动具有高频感应、美容感应、牙科引导等多种不同的应用。
随着振动的发生,这些机械振动通过骨传导部件(通常是位于眼镜架或头戴式设备上的骨饰)进入到颅骨或面骨。
由于骨骼是一个振动的媒介,它会传导声音的机械振动到内耳。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是负责接收和处理声音信号的重要器官。
当机械振动到达内耳时,它会通过液体的传导作用引发内耳内的毛细胞运动。
这些毛细胞负责转换声音信号为电信号。
电信号最终通过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大脑将其解读为声音。
骨导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这一骨骼和内耳的传导机制,使得那些无法通过正常耳朵听到声音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骨导助听器并不能完全替代正常耳朵的功能。
因为声音是通过骨骼传导而不是通过空气传导,因此骨导助听器传递的声音可能有一定的失真和降低音质的情况。
另外,骨导助听器的使用也需要经过医生的诊断和调试,以确保其能够根据听者个体的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设置。
总体来说,骨导助听器通过骨传导技术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骨骼和内耳传导最终到达听觉神经,使得无法通过正常耳朵听到声音的人们能够重新感受到声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导助听器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会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其性能和适用性。
骨传导原理的应用范围1. 介绍骨传导原理是一种利用颅骨通过振动将声音传导到内耳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空气传导方式,骨传导可以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将声音传输到内耳,从而实现音频的感知。
骨传导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骨传导原理的应用范围。
2. 医疗领域骨传导技术在医疗领域中有多种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范围:•助听器:骨传导助听器是一种帮助听力障碍患者的设备。
助听器通过将声音转换为振动信号传导到颅骨,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刺激内耳,使听力受损的患者能够感知声音。
•骨导植入器:骨导植入器是一种手术植入式设备,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听力损失。
通过将骨传导植入器植入颅骨中,可以使得听力受损的人能够通过振动将声音传输到内耳。
•听力筛查:骨传导技术也可以用于听力筛查。
通过将声音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
3. 军事和安全领域骨传导技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范围:•通信设备:军事特种部队和安全人员常常使用骨传导通信设备。
这些设备通过将声音以振动的方式传导到颅骨,实现对话和通信。
•头戴式显示器:骨传导技术可以用于头戴式显示器中的音频输出。
通过将声音通过颅骨传导,使用者可以听到音频信息,同时仍能保持对周围声音的感知。
•听觉警报系统:骨传导技术还可以用于军事和安全领域中的听觉警报系统。
通过直接刺激内耳,而不经过外耳和中耳,提供紧急警报和警示信息,以确保安全。
4. 娱乐和体育领域在娱乐和体育领域,骨传导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以下是一些例子:•耳机:骨传导耳机是一种新兴的耳机类型。
这种耳机通过将音乐或其他声音以振动的方式传导到颅骨,使得使用者能够享受音乐同时仍能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运动耳机:骨传导耳机在运动领域中也很受欢迎。
这些耳机通过颅骨传导的方式,使运动者能够听到音乐或来自手机的指导语音,同时不会影响对周围的情况感知。
•可穿戴设备:一些可穿戴设备中也使用了骨传导技术,例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
感音神经性聋的分类与治疗作者:杜语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4期感音神经性聋是指因耳蜗或听觉传导途径各处的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而中耳及外耳道对听力损失无影响。
耳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在听力学上,耳聋是指在言语频率(0.5、1.0、2.0 KHz)上平均听力损失>75 dB HL,听力损失小于该数值的称为听力下降。
广义的耳聋指所有程度的听力下降,并以轻、中、重度来区别。
本文所指的耳聋包括所有程度的听力下降。
在听力学上,感音神经性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纯音听力图上气骨导听力曲线的差距<10 dB HL;②声导抗中的鼓室图为A型;③耳声发射检查可出现患耳检查通不过(提示耳蜗毛细胞死亡)。
感音神经性聋分类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噪声暴露、衰老、病毒和细菌感染、耳毒性药物、缺血、自身免疫、基因和内分泌疾病等。
不管病因如何,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病变的部位是恒定的,故本文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对其分类。
耳蜗性聋耳蜗毛细胞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产生兴奋蜗神经末梢所需的正常电活动量而产生的耳聋,常见于耳毒性药物中毒。
神经性聋蜗神经的病变使听毛细胞的电活动不能引起蜗神经的应有兴奋或电活动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上传至脑干的过程受到障碍所引起。
如内耳道内的听神经瘤压迫听神经。
神经性聋与耳蜗性聋的听力学表现差别为前者耳声发射检查通不过,后者则可以。
脑干性聋脑干病变对蜗神经的冲动上传到皮质听中枢产生妨碍而引起。
如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病变压迫或损害脑干内的听觉神经纤维。
皮质性聋大脑两侧的皮质中枢病变妨碍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感觉和综合分析所致。
皮质性聋与脑干性聋合称为中枢性聋。
核心提示因导致聋的病因很多,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且不尽相同,故迄今尚无一个完整的学说能对感音神经性聋进行科学的解释。
但不同原因引起的感因神经性聋表现出不少共同的特点:①内耳基底膜增厚、钙化及透明变性;②耳蜗内、外毛细胞萎缩,支持细胞减少;③螺旋韧带和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节细胞退变,耳蜗神经纤维变性;④听觉中枢通路和核团也可能发生改变,如细胞萎缩、减少,核团体积减小等。
骨导式助听器原理
骨导式助听器是一种利用骨传导技术来传送声音的助听设备。
它与传统的耳机
或耳道式助听器不同,它不是通过空气传导声音,而是通过将声音振动传输到颞骨,再通过颞骨传导到内耳,从而实现听觉的辅助。
骨导式助听器的原理相对复杂,但通过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骨导式助听器的核心部件是振动器,它可以将声音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
当我
们戴上骨导式助听器时,振动器会将声音振动传输到颞骨上。
颞骨是头部的一部分,它与内耳相连,可以传导声音信号。
当声音振动到达颞骨时,它会引起颞骨振动,进而传导到内耳,激发听觉神经,最终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与传统的耳道式助听器相比,骨导式助听器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通过外部的声
音传导到耳蜗,而是直接通过颞骨传导到内耳,避免了外部声音传导的阻尼和衰减,从而能够更清晰地传达声音信息。
同时,骨导式助听器也避免了耳道受损或感染的风险,更加舒适和安全。
另外,骨导式助听器也可以通过振动传导声音,而不需要通过耳蜗,因此对于
一些耳蜗功能受损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职业或者运动爱好者来说,骨导式助听器也更适合他们,因为它不会影响外部环境的声音,可以更好地保持周围环境的感知。
总的来说,骨导式助听器利用骨传导技术,通过振动传导声音到内耳,从而实
现了听觉的辅助。
它的原理相对简单,但却能够为一些特殊群体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骨导式助听器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的人带来听觉上的帮助。
骨导式助听器对听力康复效果的评估引言:听力损失是一种常见的听觉障碍,严重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功能。
助听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听力康复设备,通过放大和改善声音传导来帮助听力受损的人们恢复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能力。
而近年来,骨导式助听器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助听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评估骨导式助听器在听力康复中的效果,并且探讨其优势和限制。
一、骨导式助听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骨导式助听器通过骨骼传导的方式将声音传达到内耳,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空气传导。
这种传导方式绕过了外耳和中耳,直接激发内耳中的听觉神经,使得听力受损者可以感知到来自外界的声音。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三个步骤:1. 骨传导装置接触患者的头部,将声音震动传递到颅骨。
2. 颅骨骨折作为传导介质,把声音传播到内耳。
3. 内耳中的听觉神经被激发,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声音信息到大脑。
二、骨导式助听器的优势:1. 较高的可听性:与传统的空气传导助听器相比,骨导式助听器具有更好的可听性。
由于绕过了外耳和中耳,传达声音到内耳的路径更直接,从而增加了声音的清晰度和可懂性。
2. 减少反馈噪音:助听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响声往往会干扰听觉体验,降低听力康复效果。
而骨导式助听器由于采用颅骨传导技术,有效减少了反馈噪音的产生,使得声音更为纯净。
3. 适用于特殊听力损失类型:骨导式助听器适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听力损失,如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耳炎、先天性耳蜗异常等。
相比之下,传统的空气传导助听器可能无法满足这些特殊需求。
三、骨导式助听器的限制:1. 不适合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骨导式助听器在应对重度听力损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其传导声音的方式,对于严重受损的听觉系统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放大增益,导致听觉恢复效果不佳。
2. 需要适应训练:刚开始使用骨导式助听器的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训练,以适应颅骨传导的声音感知。
这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 成本较高:相较于传统的空气传导助听器,骨导式助听器的成本较高。
骨导式助听器与植入式助听器的比较助听器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有困难的人们改善听力的设备。
在助听器市场上,骨导式助听器和植入式助听器是两种常见的选择。
本文将对这两种助听器进行比较,从使用适应性、舒适度、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骨导式助听器。
骨导式助听器通过将声音传导到头骨,来达到改善听力的目的。
它将声音通过骨传导技术传递给内耳,绕过了外耳和中耳,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这种助听器的使用适应性较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听力障碍。
由于骨导式助听器不需要穿戴在耳朵上,所以对于有外耳道畸形或存在耳道问题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此外,由于骨导式助听器可以使外耳完全敞开,所以用户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和助听器中的声音,避免了听力障碍和环境交流的障碍。
然而,骨导式助听器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由于声音是通过振动传导到内耳的,所以它的音质相对而言较差,尤其是在较高频率的声音处理上。
其次,骨导式助听器对于某些具体的听力障碍可能效果不佳,例如对于中耳骨化症等特殊情况。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对于位置的固定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确保助听器和头骨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否则可能影响声音传导效果。
植入式助听器是通过手术将助听器部件植入耳朵或头骨的一种助听器。
它的优点在于其良好的音质和表现力。
植入式助听器的声音传导直接到达内耳,减少了外界噪音的干扰,同时也保留了自然声音的细节。
由于其内部部件的微小尺寸和接近内耳的位置,植入式助听器的音质相对于骨导式助听器更加出色。
然而,植入式助听器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需要进行手术植入,所以植入式助听器对于一些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适用,例如听力神经损伤等。
此外,植入式助听器的手术风险和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手术需要在医院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工作也需要耐心和时间。
在成本上,一般情况下,骨导式助听器的价格相对较低。
骨导式助听器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部分型号可以直接佩戴在眼镜上,而不需要额外的设备。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 (2013)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人工耳蜗植入是医学和康复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因此在适应证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术后调机和听觉言语康复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参考的指南。
我们在 2003 版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指南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临床医生、听力和言语康复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中国的人工耳蜗植人工作,提高整体治疗康复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涉及到医学、听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师、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言语治疗师、康复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家长等共同组成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协同开展工作。
适应证的选择一、患者的选择标准人工耳蜗植入主要用于治疗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适应证的选择1.语前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植入年龄通常为 12 个月 -6 岁。
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但要特别预防麻醉意外、失血过多、颞骨内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目前不建议为 6 个月以下的患儿植人人工耳蜗,但脑膜炎导致的耳聋因面临耳蜗骨化的风险,建议在手术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尽早手术。
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聋患儿配戴助听器 3 -6 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行人工耳蜗植入;极重度聋患儿可考虑直接行人工耳蜗植入。
③无手术禁忌证。
④监护人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⑤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
2.语后聋患者的选择标准: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
骨导式助听器对听力障碍婴儿的早期干预效果研究引言:听力障碍是婴幼儿常见的发育障碍之一,对其正常语言和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早期干预对婴儿的听力障碍至关重要,而骨导式助听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被广泛用于婴儿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骨导式助听器对听力障碍婴儿早期干预的效果,并提供相关研究证据。
1. 婴儿听力障碍的影响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婴儿语言和认知发展,导致沟通能力受限、学习困难等问题。
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婴儿听力和语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青睐。
2. 骨导式助听器的原理和应用骨导式助听器通过振动颅骨传递声音信号到内耳,绕过耳蜗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改善听力障碍。
其主要适用于传导性听力障碍、中耳炎、小耳畸形等病因导致的听力损伤。
3. 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证据以往的研究显示,骨导式助听器在婴儿早期干预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一项针对听力障碍婴儿的临床试验发现,通过骨导式助听器的早期干预,婴儿的语音感知能力和语言发展有了明显改善。
另外,通过观察干预前后婴儿的听力水平,也发现使用骨导式助听器对听力障碍婴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听力水平。
4. 骨导式助听器的优势和不足与传统的空气传导助听器相比,骨导式助听器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骨导式助听器可以绕过外耳道,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使听力效果更为直接和明显。
其次,骨导式助听器在使用过程中相对舒适,不会引起耳朵不适。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骨导式助听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感染性耳病以及骨传导效果差的个体,其效果可能不如传统助听器。
5. 未来研究的方向虽然骨导式助听器在婴儿听力障碍早期干预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更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更长的随访时间以及更多的对照组,可以进一步验证骨导式助听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此外,也需要考虑骨导式助听器在不同年龄段婴儿中的应用效果和副作用。
结论:骨导式助听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对听力障碍婴儿的早期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骨导式助听器对失聪患者听力康复的可行性研究引言:听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但有些人可能由于先天缺陷、疾病或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失聪。
失聪对个人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并对个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传统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常见的听力康复设备,但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失聪患者,特别是那些由于耳蜗或中耳病变造成的听力丧失。
然而,骨导式助听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听力康复设备,可以直接通过骨传导将音频信号传递到内耳,为失聪患者提供听力恢复的可能。
本文将探讨骨导式助听器对失聪患者听力康复的可行性。
一、骨导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骨导式助听器是一种通过骨传导将声音传输到内耳的设备。
当声音通过骨导式助听器产生振动时,振动传递到颅骨,进而到达内耳,刺激听觉神经,使患者能够感知声音。
相比传统助听器,骨导式助听器绕过了外耳和中耳的传导路径,直接刺激内耳,从而提供一种全新的听力康复方式。
二、骨导式助听器在听力康复中的优势1. 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骨导式助听器不会受到外界噪音的干扰,因为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直接传输到内耳。
这为失聪患者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听觉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声音,提高语言和社交能力。
2. 提供个性化的听力恢复方案:骨导式助听器可以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效果。
它可以调整音频频率、音量和其他参数,以适应患者的特殊需求。
3. 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传统助听器可能导致外耳道感染、耳塞、过敏等问题,而骨导式助听器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
它是通过颅骨传导声音,因此不会对外耳道和中耳产生压力或不适感。
4. 提高听力感知的清晰度:骨导式助听器对于那些由于耳蜗或中耳病变导致听力丧失的失聪患者尤为适用。
它直接刺激内耳,绕过损坏的耳蜗和中耳结构,提供更清晰的声音感知。
三、骨导式助听器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骨导式助听器在失聪患者听力康复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骨导式助听器在提高患者听力感知、提高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骨导听力损失的补偿及工程实现作者:李晓燕涂凯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9期李晓燕涂凯(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1500)摘要:为了了解助听器对骨导听力损失的补偿效能,使用助听器专用测试系统对骨传导助听器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让50位中重度和部分极重度的听力损失的听障人群佩戴骨传导助听器,并对助听效果进行测试。
根据每个人的听力损失情况,对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得听力补偿曲线与听障者的听力曲线相符,结果表明骨传导助听器对听障者的听力损失有明显的补偿效果,同时言语可懂度也基本满足实际需要。
关键词:骨传导助听器听力损失听力补偿言语可懂度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31-02人类感受声音的方式常见有两种:一种为气传导;另一种为骨传导。
气传导方式的传导路径为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骨传导方式的传导路径为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1]。
听力损失越严重,引起听觉的声音强度就越要大,听阈也就越高。
听力损失按照病变性质分为传导性、感应神经性和混合性。
本文以本公司研究的骨传导助听器为例,说明骨导听力的补偿及工程实现问题,为后续更进一步的了解骨传导技术,便于用骨传导助听器更好的解决听障者的听力问题。
1 研究对象本文的测试对象主要为中重度和部分极重度听力损失的50位听障者,年龄12~90岁,患有先天性聋、后天药物性致聋、老年性聋等常见耳疾。
对测试对象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得到他们的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
从他们的听力曲线可以得出,大多人在低频听力损失程度较轻,高频听力损失严重。
2 助听器2.1 助听器的主要构成本文所使用的骨传导助听器为大功率全数字式助听器[2],采用助听器专用信号处理芯片实现降低背景噪声、控制动态范围、多频段均衡、自动增益控制等功能特点。
TrekStor骨传导助听器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广义上讲:凡能有效地把声音传入耳朵的各种装置都可以看作为助听器,狭义上讲:助听器就是一个电声放大器,通过它将声音放大,使聋人听到了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声音,这种装置就是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个能将微弱的声音扩大到适应人耳需要程度的放大器。
助听器的基本部件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耳塞、电源,以及多种性能控制开关所组成。
传声器是把外界声波能量转变为电能的换能器。
助听器所用的传声器主要有电磁式、压电式、驻极体式,近年来以驻极体传声器用的较多,因它绝缘性能好,频率范围宽,灵敏度高。
传声器在助听器中的换能效果是相当低的,也就是只能把很少一部分的声量转换为电能。
因此必须要认真考虑传声器的转换功能。
主要的判断指标有灵敏度、频率响应特性、失真及固有噪声。
传声器的灵敏度,也就是效率,当然希望它尽可能高一些,以便减轻电路放大器的负担。
放大少一些,可以减小电路噪声。
传声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在有用的频率范围尽可能平直、均匀,不希望有尖锐的高峰与低谷出现。
助听器的放大器是由晶体管电路和集成电路组成的低频(音频)放大器,它要求低电压、高增益、宽频带、微功耗。
助听器的输出换能器—耳机有气导和骨导两种。
前者输出声音,后者输出振动,目前用气导耳机的助听器占绝大多数。
助听器的特性指标由于目前骨传导助听装置的研究还不成熟,关于骨传导的评定只有一种用专门的仿真乳突测试加速度的评定标准。
所以下面将对普通助听器的特性指标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指TrekStor导骨传导助听装置的设计。
a音量控制助听器的音量控制表现在由佩戴者随时可调的电位器,以选择他所合适的音量。
一般的可调范围为30-60dB ob音调控制助听器的音调控制是强调改变接收信号的高音部分还是低音部分。
实际上,在强调高音的时候,是衰减一部分正常信号的低音成分,以突出高音的作用。
通常音调控制功能中用N 表示低音(正常音),用H表示高音,少数助听器也用L表示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