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活化塑造美丽湖南乡村
- 格式:pdf
- 大小:204.26 KB
- 文档页数:2
蓝印花布:小染缸里的大世界雷振梁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芙蓉国里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瑶族人的“阑干斑布”和“蜡缬”。
着蓝印花布衣、穿蓝印花布裙、盖蓝印花布被,曾是邵阳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女性的一种习俗,姑娘们穿上蓝印花布制成的衣裳显得格外的清秀靓丽,因而蓝印花布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被国务院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绵延千年的发展历史邵阳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苗瑶蜡染,经过长期发展,在唐宋时期迎来了兴盛。
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进行染印的印染工艺。
《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明清两朝,邵阳由于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因而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邵阳因此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以其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至今仍散发着东方文化迷人的芬芳。
新中国成立后,邵阳蓝印花布依旧行销。
据介绍,当时,仅邵阳县城就有8家大的印染作坊、30多家中小印染坊。
到上世纪70年代,邵阳五峰铺尚有染坊20多家,“做被单、面巾、挂帘、衣服、手帕之类,染坊整天都忙不过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逐步兴起与发展,蓝印花布逐渐被机械印染花布所取代。
传统的手工染坊每况愈下,面临着关门停业的困境。
1986年,五峰铺镇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关闭。
至此,邵阳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邵阳蓝印花布成为了一段历史,尘封在邵阳人的记忆里。
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技艺文化的重视,邵阳蓝印花布这一民间瑰宝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已关闭20多年的蒋氏印染作坊重新开放并对外进行蓝印花布的印染展示。
2013年8月,一个集传承、保护、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邵阳蓝印花布产业化企业——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邵阳蓝印花布之乡应运而生,从而给邵阳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创新46芙蓉国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湖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以下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
1. 湘绣:湖南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刺绣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著名,常见的湘绣作品有花鸟、人物、山水等。
2. 瓷器:湖南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区之一,以岳阳青瓷、汝窑白瓷、常德富贵花为代表,其中岳阳青瓷以其色泽浓艳、釉面细腻受到国内外的青睐。
3. 剪纸:湖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湖南剪纸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剪纸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4. 花鼓灯:花鼓灯是湖南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岳阳花鼓灯最为著名。
花鼓灯是结合了民间舞蹈、杂技和灯光等元素的传统表演,独具一格,寓意吉祥。
5. 湘西土家布艺:湘西土家布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和绣线技巧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各种服装、鞋袜、家纺等。
土家布艺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
6. 竹编:湖南竹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美的追求。
湖南竹编制品种类丰富,如竹篮、竹帽、竹椅、竹筛等。
以上是一些湖南的民间工艺品介绍,每一种工艺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反映了湖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湖南郴州的民间工艺有哪些湖南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间工艺传统。
以下是郴州的一些代表性的民间工艺:1. 剪纸:郴州的剪纸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
郴州的剪纸作品以寓意吉祥、美好为主题,其特点是细致、精美,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
剪纸作品常见的图案有花鸟、动物、人物、神仙等。
2. 扎染: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工艺,也是郴州的代表性民间工艺之一。
扎染工艺使用手工制作的木板雕刻出花纹,然后将布料放在雕刻过的木板上,通过压花进行染色。
扎染作品的花纹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木雕:郴州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木雕作品通常以花草、动物、人物为主题,栩栩如生。
木雕工艺精湛,刀法独特,形象逼真。
郴州的木雕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4. 竹编:竹编是郴州的传统工艺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竹编作品结构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独特。
竹编制品种类繁多,如篮子、扇子、糖果盒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郴州的竹编茶具。
5. 打银器:打银器是郴州的另一项传统工艺。
打银器是一种利用银片进行铺贴和铗刨的工艺,然后通过反复擦拭,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光泽。
打银器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精细,常见的作品有茶具、餐具、文具等。
6. 彩陶:郴州的彩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彩陶工艺采用土质细腻的黄陶制作而成,然后釉描彩绘或彩绘,最后烧制而成。
彩陶作品造型丰富多样,图案精美细腻,色彩鲜艳夺目。
彩陶作为郴州的一张名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摆件等。
总体而言,湖南郴州的民间工艺丰富多样,不仅展示了湖南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和实用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国家的重要主题,它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发展协调。
湘西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拥有源远流长的土陶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加强对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促进湘西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湘西土陶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湘西地区的土陶制作工艺精湛,能够采用有机矿物和植物材料烧制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土陶制品。
传承湘西土陶技艺对于发掘地方文化遗产具有极大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加强对土陶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第一步,要制定一整套保护制度,确保土陶技艺得到世代传承。
应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引导年轻人加入土陶制作的队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具有传统土陶制作工艺的土陶师傅,要进行嘉奖和表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土陶制作的魅力。
第二步,创新土陶制作工艺,使之成为造福农村经济的产业。
在创新土陶工艺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新款式的土陶纪念品和家居用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强其经济价值。
通过电商和线下店铺的促销,增加土陶产品的销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购买土陶制品,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宣传湘西土陶文化,使其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品牌。
湘西土陶艺术独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作为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了解本地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需要加强对湘西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让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湘西土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对于历史人文遗产的保护,也是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推动。
乡贤回农村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的变化那可是日新月异。
但在这变化之中,农村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就好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贝。
不过呢,最近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乡贤开始回到农村,这可给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我想起之前去一个村子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来到了一个偏僻但风景优美的小山村。
村子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边的垂柳依依,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村里的老房子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
然而,和美丽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村里的传统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曾经热闹非凡的庙会变得冷冷清清,传统的手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就在大家都觉得村子的传统文化可能就这样慢慢消逝的时候,一些乡贤回来了。
他们带着在外面打拼积累的经验、资金和见识,决心要让村子重新焕发生机。
其中有一位乡贤,原本是在大城市里做企业的,他回到村子后,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传统戏曲。
这戏曲在村里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为没人组织,已经很久没有正经演出过了。
他自掏腰包,组建了戏曲班子,请来了村里曾经的老艺人当指导,还招募了一些年轻人来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年轻人可不愿意来,觉得这老掉牙的东西没什么意思。
这位乡贤也不着急,他先是带着大家去看了几场专业的戏曲演出,让他们感受戏曲的魅力。
然后又给大家讲了村里戏曲的历史和故事,说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就这么丢了。
慢慢地,一些年轻人心动了,开始加入到戏曲班子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戏曲班子终于在村里的广场上进行了一场演出。
那天晚上,广场上挤满了人,大家都好奇这新组建的戏曲班子能演成什么样。
当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粉墨登场,那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从那以后,村里的戏曲活动又热闹了起来,不仅逢年过节有演出,平时也经常组织排练。
还有一位乡贤,把村里的传统手工艺——竹编,进行了创新。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武陵地区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对策。
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这里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如苗族的花山节、火龙节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武陵地区的独特符号,也是吸引游客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强调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武陵地区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文化村落等方式,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和衰退的风险。
乡村振兴过程中,过分商业化和西化的倾向也可能威胁到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对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研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建立完善文化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的传承和振兴工作提供依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提高其吸引力和传播力。
建立乡村振兴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合作机制,加强政府、学术界、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
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又面临一定的挑战。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非遗工坊在改造乡村面貌中的作用说起非遗工坊,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高大上,听起来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离我们老百姓挺远的。
其实不然,非遗工坊可不是那种只能看不能动的“宝贝”,它们其实是咱们乡村面貌改变的重要力量。
咱们的乡村,原本是那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到城市化来袭,城里的人搬进来了,乡村就成了另一个样子,钢筋水泥一层层盖起来,把那些传统的老屋、老作坊都给淹没了。
非遗工坊的出现,给了这些乡村新生命,让咱们的家园焕然一新。
你看看啊,非遗工坊的作用就像是给老旧的乡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这里变得更有活力了。
那些传统手艺,像是做泥塑、织布、制陶、刺绣、打铁的,都通过这些工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老一辈人原本觉得这些手艺快要失传了,年轻人也看不上这些“古董”活儿,但通过非遗工坊的推广,大家渐渐意识到,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家乡的骄傲,更能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不得不说,乡村面貌的变化,非遗工坊也是一大功臣。
先说说它们的外观吧,咱们的工坊一般都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元素,木梁瓦檐啊,石墙土屋啊,别提多有味道了,光是看着这些房子,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尤其是那些依山傍水的村庄,非遗工坊一建成,立马成了村里的地标。
外面看着古香古色,里面却是现代化的设计和设备,既能保留传统风貌,又不失时尚感,这样的结合真是妙不可言。
肯定有人会问,非遗工坊到底怎么帮乡村改变面貌呢?这可得好好讲讲了。
首先啊,非遗工坊吸引了大量游客,咱们这里不是大城市,人流不多,但游客一来,咱们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就能销得火热。
许多外地人进了工坊,看到那些匠人把一块块泥土捏成形状独特的泥人,或是用布条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就忍不住掏钱包了。
你想啊,原本这些手艺可能只在少数老百姓手里流传,现在却成了大家共同的财富,带动了本地的经济。
非遗工坊不仅仅是卖点手工艺品那么简单,它还给乡村带来了很多工作机会。
年轻人本来都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没什么时间回家。
而这些工坊却让他们看到了家乡的新希望,许多年轻人开始回到村里,参与到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做工艺、卖货、带项目,人人有事做,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魅力乡土美丽记忆标题书法:苏显龙湖南长沙沙坪村温婉湘绣传古韵颜珂袁雨田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村,是湘绣的集散地,其销售量至今仍占全国湘绣产品总额的七成。
老街入口处,“中国湘绣之乡”的巨大牌坊,展示着村里人最为自豪的“文化名片”。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
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后来又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等绣系的优点,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是人们对湘绣的赞誉。
湘绣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
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到清光绪末年,刺绣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尤其在长沙周边农村地区,是家家户户的副业。
史料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
”其中,尤以沙坪为盛。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
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迪,正为节后就要交货的几笔订单操心,“这会儿正是湘绣销售的旺季,销售量比平时至少要增长百分之十几,工人们都得加班加点赶工。
”“母友相传,邻亲相授”,是沙坪人记忆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为湖南家乡民间文化艺术写一段推荐语案例一:茶陵湘剧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在代代传人的艰苦努力下,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湘剧的传承和发展中,茶陵湘剧吸收、融汇了湘东地方音乐和民间表演技艺,角色行当增加到12个,使湘剧的音乐、表演程式更加丰富多彩。
生旦净丑,百味人生;戏里戏外,悲欢离合。
在重重困难下,剧团成员始终选择坚守湘剧艺术。
他们也有机会谋求更好的出路,然而甘愿清贫、淡泊名利,只为心中的热爱、为群众的喜爱、为展现湘剧艺术的魅力。
他们是一群生活中的小人物,却是艺术殿堂的朝圣者。
茶陵湘剧剧目十分丰富,挖掘、整理、改编、演出的湘剧传统剧目就有230多出。
《白兔记》《生死牌》《拜月记》等一大批湘剧代表性剧目,充分展示了湘剧的艺术魅力。
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的《乌纱梦》《兰钏记》《玉姑》等剧目获得省、地(市)奖励。
现代湘剧《洣水魂》使茶陵湘剧再放溢彩,荣获全省县级专业剧团优秀剧(节)目展演“金奖”,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由国家艺术基金重点剧目扶持立项的现代湘剧《云阳壮歌》,目前在长沙、井冈山、浏阳、株洲等多地巡演。
屹立不倒的舞台,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这个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传统剧种,成为中国戏剧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案例二:一块能立于堂门百年不腐的堆字牌匾,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泥书技艺。
以勺为笔,以匾为纸,用泥浆挥洒成字,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上四已对这项制作技艺烂熟于心,而如今知道这项技艺的人却少之又少。
泥书技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它就藏在街头巷尾的招牌上,而我们未曾了解。
让泥书活下去,得到传承,我们都需要更加了解它,现在就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泥书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