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生产论成本理论和生产理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把生产函数和成本结合起来,就可以分析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或厂商的利润函数。
本章讨论的企业或厂商,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得其利润最大化,具体体现为利润最大化。
本章分析生产者行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对供给定理的理解,本章只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不涉及货币因素,因而是一种实物关系。
难点在于各种产量的变化规律、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一部分考查重点1、生产和生产函数2、短期生产函数3、长期生产函数4、等成本线和最优生产要素组合5、生产的经济区域6、规模报酬7、齐次生产函数与欧拉定理8、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二部分主要内容解析一、生产和生产函数1、生产(1)厂商在微观经济分析中,生产者亦称厂商,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包括个人、合伙和公司性质的经营组织形式。
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2)生产要素生产中的投入程总生产要素。
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产品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四类:①劳动(L):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②土地(N):包括土地和地上、底下的一球自然资源。
③资本(K):包括资本品(实物形态)和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④企业家才能(E):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2、生产函数的概念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如果1x ,2x ,…,n x 表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数量,Q 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21n x x x f Q =假定生产者只投入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K L f Q =3、常见的生产函数(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①概念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的。
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所在1. 引言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生产理论关注如何最大化产出并优化生产过程;而成本理论关注如何合理控制成本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概念、原理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2. 生产理论生产理论是研究如何最大化产出利用有限资源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1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生产理论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合这些生产要素以实现最佳产出效果。
2.2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生产函数包括线性生产函数、凸生产函数和孤立生产函数等。
生产函数的选择和优化,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3 规模报酬规模报酬是生产规模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它描述了产出如何随着输入要素的增加而变化。
常见的规模报酬类型包括递增报酬、递减报酬和不变报酬。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规模报酬类型以最大化产出效果。
2.4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生产要素输入下,企业实际产出的水平。
生产理论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培训和生产过程优化等手段,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3. 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研究企业经营过程中成本产生和运用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3.1 成本构成成本构成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租金、固定资产折旧等;而变动成本是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
成本理论将成本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测。
3.2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单位产品生产增加一个单位所需的额外成本。
它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决策,如决定增加产量是否值得,并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生产规模。
3.3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企业可以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成本与生产理论成本与生产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究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生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成本与生产理论的关系,包括成本分类、生产要素与成本的关系、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等。
一、成本分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大类。
固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固定工资等。
可变成本是随着产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雇佣临时工等。
了解成本分类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要素与成本的关系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不同的生产要素对成本的影响也不同。
劳动力成本通常较高,特别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而言。
而土地成本则受到地理位置和供需关系的影响。
资本成本则包括借贷利息、设备购置费用等。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于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三、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短期成本分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某些要素是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成本分析。
例如,当某个企业在短期内需要按照原有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无法通过增加劳动力或扩大厂房来提高产量。
此时,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控制问题。
长期成本分析则考虑了生产要素的可变性。
当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或减少生产规模时,就需要进行长期成本分析。
这涉及到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要素、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成本最优化的目标。
总结起来,成本与生产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探讨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通过合理分类成本、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以及进行短期和长期成本分析,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理解成本与生产理论对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本与生产理论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支出。
生产理论则研究了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本文将就成本与生产理论展开论述。
一、成本分类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用到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
成本可以被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大类。
固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随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支出。
例如,企业租用的厂房、设备折旧费、经理人员的工资等都属于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无关,无论生产多少产品,这些成本都会存在。
可变成本则是与产品数量成正比的成本。
例如,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劳动力的工资等都属于可变成本。
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这些成本就会随之增加。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合理地组织和利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
劳动力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它指的是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时间。
资本则是指企业拥有的各种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生产资金。
土地则是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
创新则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方面的努力。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输入和生产输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一般以数学方程的形式表示,其中输入变量为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变量为产品。
通过生产函数的分析,可以确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成本与产量关系在生产理论中,成本与产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成本的变化会对产量产生影响,而产量的变化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
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成本曲线来描述。
典型的成本曲线包括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总成本曲线是表示企业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总成本情况。
它呈现出一个U形曲线,一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后来又逐渐趋于平稳。
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变化规律决定。
平均成本曲线是表示单位产品成本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变化情况。
它是通过将总成本除以产量得到的。
成本与生产理论分析经济理论中的成本和生产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成本是指为了进行生产活动而需要支付的资源和货币上的代价。
而生产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和技术手段将资源转化为可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本文将对成本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
首先,成本是生产的基础和动力。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过投入资源来进行生产,这些资源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成本的支付是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赚取利润的基础。
成本既包括货币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也包括非货币成本,如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
不同类型的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其次,成本是影响生产利润的重要因素。
成本与利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成本的增加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压力,因为成本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企业如果不能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降低其他成本来弥补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就可能会减少利润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成本的控制和降低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然而,成本并不是唯一影响生产和企业利润的因素。
在生产理论中,除成本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需要考虑。
其中之一就是生产规模效应。
生产规模效应是指企业在一定生产规模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和平均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大规模生产中,企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规模经济,通过扩大销售规模和分摊固定成本来降低单位成本。
生产规模效应在决定企业生产方式、产品定价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产要素的替代性。
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可供选择。
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效率来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这要求企业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机会成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灵活的生产要素配置和资源优化。
管理经济学–生产理论1. 引言生产理论是管理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深入研究生产理论,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利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产理论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模型。
2.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企业用来进行生产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技术等。
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起着重要的影响。
2.1 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人们通过体力或智力劳动所提供的生产力。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合理配置和激励劳动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2.2 资本资本是指企业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
资本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能、改善生产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资本,以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
2.3 土地土地是指用于生产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等。
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产能和效益。
2.4 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获得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企业生产过程中输出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生产函数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递减法则。
3.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它描述了输入的生产要素与输出的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 = A \\times F(L, K)$$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力的数量,K表示资本的数量,F表示生产函数。
3.2 边际产品递减法则边际产品递减法则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会导致边际产品递减的现象。
第五章成本论一、成本的概念1.机会成本概念: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 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总成本隐成本: 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 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企业→获得更多的的报酬3.利润正常利润{企业所追求的(又称作超额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以隐成本计入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所以说: 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 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二、短期总产量和总成本1.公式()→L(Q)→(Q)(Q) (是产量的函数)φ(Q)(可变成本)b(不可变成本)图平移截距为不可变成本2.短期总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只能延不可变成本线移动三、短期成本曲线相互关系(描述)曲线是一条有水平的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在每一个产量上, 曲线和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不变的成本.(关系:拐点)曲线和曲线在同一个产量水平上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C,在拐点以前, 曲线和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以后, 曲线和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
(描述)曲线随产量的增加呈一直下降趋势。
(描述)曲线, 曲线和曲线均呈U形特征。
(交点)先于和转为递增, 曲线和相交于的最低点F, 与曲线相交于的最低点D。
(两个间的距离)高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当于, 且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但永远不能相交。
3.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边际成本递增边际产量→边际成本从而决定了曲线的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 以及短期成本曲线间的相互关系4.曲线间的几何推导(1)由曲线到曲线相应点的线段斜率→随着产量水平增加→降低(2)由曲线到曲线(3)由曲线到曲线(4)由曲线和曲线到曲线在某一个Q下, 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 是生产Q2的最小的的值, 同时又必是相应的的值5.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数学关系的推导)(1)与之间推导(Q)(Q)(Q)(Q)→*0*1结论第一, 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二, 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变化规律相反)(2)与推导*L(Q)*1结论第一, 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二, 曲线和曲线的交点与曲线和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司制企业。
企业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科勒创立的企业理论是产权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企业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在生产中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指在生产中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该规律强调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增加一单位的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因此任何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
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
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在长期生产中,企业要确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到最大时的适度规模。
不同的行业中适度规模的大小事不同的。
市场是生产要素分工的边界,企业是生产要素交易费用的边界。
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成本是决定厂商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不同角度考察,它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类型。
按厂商在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能力,成本还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分。
短期成本分析说明了厂商在短期生产中由于不能对固定成本进行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各类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期内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短期生产中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短期成本变动(即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成本理论阐述了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由于长期内厂商可以选择最优的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可以由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曲线(表示短期生产规模)推导而得;长期变动成本(即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