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格式:doc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33
国学经典⼤全 近年来,谈国学的⼈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
国学是以先秦诸⼦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主从关系;以下是⼩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 1 ⼀、⼗三经 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 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 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 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 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得 8、《春秋公⽺传》——三科九旨,⼀统⼤同 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是⾮难辨 10、《孝经》——百善之⾸,⽴国之基 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 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成圣贤 13、《孟⼦》——民贵君轻,王道荡荡 ⼆、其他 1、《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外,意在诗外 2、《尚书⼤传》汉、伏胜——劫后馀⽣,似伪似真 3、《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感应,儒术独尊 4、《⼤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嫡派 5、《⽩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 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朝编定,千载不移 7、《经学历史》清、⽪锡瑞——六经致⽤,孔教救国 三、史部 (⼀)⼆⼗六史 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家之⾔ 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朝国史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且周,疏⽽不漏 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部书 5、《晋书》唐、房⽞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志,⼏占⼀半书 7、《南齐书》南朝梁、萧⼦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 8、《梁书》唐、姚思廉——⼀洗六朝芜冗之习 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 1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秽史扬名 1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 1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 1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 1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江南 1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国合述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国分述 2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不掉 21、《辽史》元、脱脱等——怎⼀个“乱”字了得 22、《⾦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意 2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其陋⽆敌 24、《明史》清、张廷⽟等——⼀波三折,百年乃成 2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之⼒,千钧之功 26、《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 (⼆)别杂史 1、《逸周书》——收之圣⼈,失之圣⼈ 2、《国语》——风云⼀代,春秋⼋国 3、《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睥睨天地 4、《列⼥传》汉、刘向——⼥⼦⽆才便是德 5、《吴越春秋》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说 6、《越绝书》后汉、袁康——吴⾔越语,君问⾂答 7、《⼈物志》三国魏、刘邵——知⼈善任,书中伯乐 8、《华阳国志》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 9、《⼭海经》——⼭中奇谭,海外奇观 10、《⽔经注》北魏、郦道元注——别开⽣⾯,妙不可⾔ 11、《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犹闻 12、《⼤唐西域记》唐、⽞奘——遐⽅异俗,绝壤殊风 13、《⼤业拾遗记》唐、颜师古——隋炀⼀世,烟花⼀现 14、《贞观政要》唐、吴兢——君贤⾂忠,长治久安 15、《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16、《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宋元易⿍,蒙汉交锋 17、《五代史补》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补史 18、《蛮书》唐、樊绰——滇⽔之边,云天之南 19、《吴地记》唐、陆⼴微——⼤唐江南,全景苏州 20、《唐六典》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 21、《通典》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 22、《史通》唐、刘知⼏——为史者宜置于座右 23、《桯史》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 24、《⽂史通义》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 (三)野史 1、《穆天⼦传》——思接千⾥,神驰⼋极 2、《晋五胡指掌》明、张⼤龄——兴废始末,焕焉在⽬ 3、《唐摭⾔》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 4、《开元天宝遗事》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 5、《洛阳缙绅旧闻记》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 6、《⼤宋宣和遗事》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 7、《靖康传信录》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 8、《蒙鞑备录》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 9、《圣武亲征录校注》清、王国维校注——弯⼸⼤漠,⽴马中原 10、《元朝秘史》元、佚名——黄⾦家族黄⾦册 11、《备倭记》明、⼘⼤同辑——空⾔空语,纸上谈兵 1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正史 13、《南明野史》清、三馀⽒——江⼭已逝,苟延残喘 14、《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 四、⽬录 1、《崇⽂总⽬》宋、王尧⾂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 2、《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 3、《书林清话》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 4、《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书⽬答问》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 6、《四库全书总⽬提要》清、纪昀等——经史⼦集,纲举⽬张 五、⼦部 (⼀)诸⼦ 1、《⽼⼦》春秋、李⽿——道不可道,⽞之⼜⽞ 2、《庄⼦》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 3、《公孙龙⼦》战国、公孙龙——⽩马⾮马,名不符实 4、《韩⾮⼦》战国、韩⾮——⼈⾮有爱,法本⽆情 5、《淮南⼦》西汉、刘安——荟萃诸⼦,旁搜异闻 6、《列⼦》战国、列御寇——⼊乎其内,出乎其外 7、《墨⼦》战国、墨翟——兼爱其仁,⾮攻其义 8、《荀⼦》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 9、《孙⼦兵法》春秋、孙武——知⼰知彼,百战不殆 10、《⽂⼦》春秋、⾟钘——杂糅百家,道为其旨 11、《关尹⼦》春秋、关尹——九阳⾄极,⼤道其成 12、《鹖冠⼦》战国、鹖冠⼦——深浅莫测,真伪难辨 13、《吕⽒春秋》战国、吕不韦——市门悬赏,⼀字千⾦ 14、《晏⼦春秋》战国、晏婴——传记⿐祖,⼩说滥觞 15、《管⼦》战国、管仲——九合诸侯,⼀匡天下 16、《商君书》战国、商鞅——任法明术,强兵弱民 17、《慎⼦》战国、慎到——天道因循,贵势尚法 18、《尹⽂⼦》战国、尹⽂——名有三科,法有四程 19、《邓析⼦》春秋、邓析——操两可之说,设⽆穷之辞 20、《论衡》东汉、王充——疾虚妄,斥⿁神 21、《盐铁论》西汉、桓宽——朝野对话,官民争胜 22、《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辩风正俗,观微察隐 23、《申鉴》东汉、荀悦——政之⼤经,法教⽽已 24、《新论》汉、桓谭——⽣死相待,形神相依 25、《新书》西汉、贾谊——伤逝贾⼦,绝代鸿⽂ 26、《孔丛⼦》汉、孔鲋——圣⼈之⾔,后世之教 27、《太⽞经》汉、扬雄——⽞⽣万物,九九归⼀ 28、《颜⽒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29、《刘⼦》北齐、刘昼——礼教为先,⽆为是务 30、《⾦楼⼦》梁、萧绎——常笑淮南之假⼿,每嗤不韦之托⼈ (⼆)儒家 1、《法⾔》西汉、扬雄——儒学正统,孔圣独尊 2、《说苑》西汉、刘向——分门别类,稽古谈史 3、《新序》西汉、刘向——嘉⾔懿⾏,可叹可敬 4、《新语》汉、陆贾——秦所以亡,汉所以兴 5、《忠经》汉、马融——天下⾄德,莫⼤乎忠 6、《孔⼦家语》汉、佚名——孔⽒家学,源远流长 7、《朱⼦语类》宋、朱熹——师徒问答,教学相长 8、《传习录》明、明——⼼外⽆学,传⽽习之 9、《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边之事,⽇常之理 10、《⼀贯问答》明、⽅以智——⼀以贯多,不妨⽭盾 (三)释家 1、《⾦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万事皆空,当如是观 2、《楞严经》唐、般剌密帝译——众⼼本净,修禅⾃明 3、《⽆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修德⽆量,往⽣极乐 4、《肇论》东晋、僧肇——有即是⽆,⽆即是有 5、《法苑珠林》唐、道世——华枝春满,天⼼⽉圆 6、《坛经》唐、慧能——本来⽆⼀物,何处惹尘埃? 7、《童蒙⽌观》隋、智顗——⽌以收⼼,观以启悟 8、《弘明集》梁、僧祐——道以⼈弘,教以⽂明 9、《祖堂集》五代、静、筠禅僧——中⼟失传,海外遗踪 10、《五灯会元》宋、普济——佛法如灯,代代相传 (四)道家 1、《抱朴⼦》晋、葛洪——求仙炼丹,谈⽞论道 2、《⽆能⼦》唐、⽆名⽒——天地⽆⼼,万物同归 3、《化书》五代、谭峭——化之为道,流转⽆穷 4、《太平经》——⽊兰树下,神⼈问答 5、《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摄道藏之英,略诸⼦之奥 6、《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内外兼修,天⼈合⼀ 7、《⽼⼦想尔注》——道为⾄尊,积善成功 8、《太上感应》——祸福⽆门,惟⼈⾃召 9、《海内⼗洲三岛记》汉、东⽅朔——海上有仙⼭,虚⽆缥缈间 10、《真诰》南朝梁、陶弘景——众真降授,三君⼿书 (五)杂家 1、《吴⼦》战国、吴起——内修⽂德,外治武备 2、《⿁⾕⼦》——潜谋于⽆形,常胜于不争 3、《三略》旧题汉、黄⽯公——揽英雄之⼼,⽴不败之地 4、《六韬》旧题周、姜尚——⽂韬武略,兵书之祖 5、《素书》三国、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 6、《忍经》元、吴亮——⼀忍成仁,百忍成圣 7、《长短经》唐、赵蕤——长谋短术,王霸雄图 8、《梦溪笔谈》宋、沈括——⾛笔天下,纵谈百科 9、《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医,岐伯释疑 10、《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医科圣典,药学⼤全 11、《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画宗六法,⽓韵为上 12、《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画史之祖,遗泽千秋 13、《法书要录》唐、张彦远——意在笔先,法成书后 14、《海岳名⾔》宋、⽶芾——别寻蹊径,独阐精微 15、《林泉⾼致》宋、郭熙——近⽔遥⼭皆磊落 16、《棋经⼗三》宋、张拟——成败纵横界,⽣死⿊⽩间 17、《乐府杂录》唐、段安节——⼤唐之⾳,歌舞升平 18、《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名花美⽂两倾国 19、《茶经》唐、陆⽻——临溪烹茗,缓缓醉矣 20、《酒经》宋、朱肱——壶⾥乾坤⼤,杯中⽇⽉长 21、《随园⾷单》清、袁枚——烹天下美⾷,品⼈间⾄味 22、《九章算术》汉、张仓——⼀问⼀答,百题百解 23、《氾胜之书》汉、氾胜之——农耕之本,趋时得法 24、《营造法式》宋、李诫——指划⽅圆,丈量天地 25、《天⼯开物》明、宋应星——天⼯巧夺,开物成务 六、笔记 1、《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魏晋风流,尽收眼底 2、《⼤唐新语》唐、刘肃——事关政教,⾔涉⽂词 3、《幽闲⿎吹》唐、张固——偶记君⾂事,尽话朝野闻 4、《中华古今注》五代、马缟——考辨名物,注释古今 5、《北梦琐⾔》宋、孙光宪——孤唐五代,乱世碎影 6、《唐语林》宋、王谠——唐⼈世说,风俗可辨 7、《容斋随笔》宋、洪迈——笔记之珍,南宋之冠 8、《⽼学庵笔记》宋、陆游——放翁虽⽼,其学弥⾼ 9、《鹤林⽟露》宋、罗⼤经——博⽽匪滥,醇⽽寡疵 10、《东京梦华录》宋、孟元⽼——千古繁华⼀梦中 11、《湘⼭野录》宋、⽂莹——佛家闲笔,野外别传 12、《梦粱录》宋、吴⾃牧——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13、《铁围⼭丛谈》宋、蔡絛——边城梦回,流⼈呓语 14、《渑⽔燕谈录》宋、王闢之——宦海退居,⼠林清议 15、《唐才⼦传》元、⾟⽂房——诗才济济,诗风泱泱 16、《西南夷风⼟记》明、朱孟震——光照西⼟,风越南疆 17、《古今风谣》明、杨慎——古今多少事,且听风中谣 18、《陶庵梦忆》明、张岱——前尘已逝,往事堪嗟 19、《旧典备征》清、朱彭寿——⼤清国故,殚见洽闻 2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读古⼈之书,揣今世之争 21、《廿⼆史劄记》清、赵翼——考正史之得失,究历代之兴废 22、《陔馀丛考》清、赵翼——读书偶得,治学深究 23、《⼴东新语》清、屈⼤均——粤风岭俗,⾝经⽬睹 24、《⽇知录》清、顾炎武——⽣平志业,皆在其中 25、《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 七、类书 1、《艺⽂类聚》唐、欧阳询——随类从事,因事辑⽂ 2、《初学记》唐、徐坚——⾮⽌初学,可为终⾝ 3、《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天地⼈物,包罗万有 4、《太平⼴记》宋、李昉等编——故事渊薮,⼩说⼤成 5、《七修类稿》明、郎瑛——考辩史馀,论载典外 ⼋、⼩说 1、《搜神记》晋、⼲宝——谁道天下⽆神,且看⼈间有⿁ 2、《游仙窟》唐、张鷟——误⼊神仙地,迷堕温柔乡 3、《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说⿁谈狐,⼊世三分 4、《断鸿零雁记》民国、苏曼殊——⾏云流⽔,孤僧情悟 5、《西游记》明、吴承恩——求⼼证性,历难成佛 6、《⽔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官逼⼈民反,替天⾏道 7、《三国演义》明、罗贯中——青梅煮酒,谁是英雄 8、《⾦瓶梅》明、兰陵笑笑⽣——酒⾊财⽓,四⼤皆空 9、《喻世明⾔》明、冯梦龙辑——世事多讽,喻以导愚 10、《警世通⾔》明、冯梦龙辑——世情多⾇,警以劝俗 11、《醒世恒⾔》明、冯梦龙辑——世⼈多醉,醒以戒⼼ 12、《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重翻旧曲,再酿新蒸 13、《⼆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世风⽇下,近事堪忧 14、《型世⾔》明、陆⼈龙——末世颓风,树型正俗 15、《清平⼭堂话本》明、洪楩——⼝传⼼授,话皆有本 16、《封神演义》明、许仲琳——成王败寇,周⾰殷命 17、《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撰,冯梦龙、蔡元放改编——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18、《红楼梦》清、曹雪芹、⾼鹗——⼗年⾟苦,字字⾎泪 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魃魅魍魉,毫发毕现 20、《醒世姻缘传》清、西周⽣——冤仇相报,两世姻缘 21、《镜花缘》清、李汝珍——海外寻仙不辞远,⽉华空驻⽔空流 22、《七侠五义》清、⽯⽟昆——除暴安良,快意恩仇 23、《⽼残游记》清、刘鹗——棋局已残,吾国已⽼ 24、《侠义风⽉传》清、名教中⼈——窈窕淑⼥,侠⼠好逑 25、《孽海花》清、曾朴——孽海浮沉,早登觉岸 九、集部 (⼀)总集选集 1、《晚清⽂选》——世上风云,笔底波澜 2、《六朝⽂絜》清、许琏——风⽉⽆边,黯然销魂 3、《骈体⽂钞》清、李兆洛——俪句偶语,⽚⾦漱⽟ 4、《古⽂观⽌》清、吴楚材、吴调侯——天下⾄⽂,⼊我毂中 5、《楚辞章句》汉、王逸注——悲莫悲兮,屈⼦怀楚 6、《⽟台新咏》陈、徐陵——艳歌多寂寞,离恨不堪闻 7、《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千年乐府,⼀编尽览 8、《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诗家胜境,⽓象万千 9、《敦煌变⽂》——佛家俗讲,圣窟遗稿 10、《宋诗钞》清、吴之振等编——独辟蹊径,别寻理趣 11、《元诗别裁集》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宗唐承宋,风味⾃成 12、《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诗教温柔,⼈伦敦厚 1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浮辞尽弃,艳歌莫论 14、《全唐五代词》——词坛初景,春光烂漫 15、《全宋词》——词坛盛景,风华绝代 16、《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选编——词坛晚景,⼣阳⽆限 17、《挂枝⼉》明、冯梦龙——语笑天然活⽣⾹ (⼆)别集 1、《曹⼦建集》三国魏、曹植——贵胄清华,超然⾼蹈 2、《陶渊明集》晋、陶潜——归去来兮,采菊东篱 3、《韩愈集》唐、韩愈——才雄百代,⽂动⼋表 4、《柳宗元集》唐、柳宗元——⽂道合⼀,不平则鸣 5、《欧阳修集》宋、欧阳修——天地⾃在,⼭⽔从容 6、《苏轼集》宋、苏轼——⼤江东去,千古风流 7、《张载集》宋、张载——天地⽴⼼,万世太平 8、《元好问集》⾦、元好问——⼀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9、《明集》明、王守仁——⼼外⽆物,知⾏合⼀ 10、《⼈境庐诗草》清、黄遵宪——我⼿写吾⼝,古岂能拘牵 ⼗、戏曲 1、《西厢记》元、王实甫——⼀见钟情,终成眷属 2、《窦娥冤》元、关汉卿——不分好⽍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 3、《琵琶记》元、⾼明——琵琶弦断,谁⼈堪听 4、《牡丹亭》明、汤显祖——相寻梦⾥路,飞⾬落花中 5、《娇红记》明、孟称舜——⽣死相随,不离不弃 6、《桃花扇》清、孔尚任——桃花扇底烟尘绝 7、《长⽣殿》清、洪昇——此恨绵绵⽆绝期 ⼗⼀、⽂论 1、《⽂⼼雕龙》南朝梁、刘勰——体⼤思精,笼罩群⾔ 2、《⽂笔要诀》唐、杜正伦——虚字助词,句⾸何⽤ 3、《诗品》梁、锺嵘——诗分三品,⼈分三等 4、《⼆⼗四诗品》唐、司空图——诗中有品,品中有诗 5、《⽂镜秘府论》⽇、遍照⾦刚——六合四声,诗格⼤成 6、《本事诗》唐、孟棨——不究其根,孰明厥义 7、《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追本溯源,望题思义 8、《六⼀诗话》宋、欧阳修——诗话先河,醉翁绝笔 9、《瓯北诗话》清、赵翼——五代⼗家,诗坛独步 10、《词源》宋、张炎——穷乐律之本源,奉雅词为依归 11、《本事词》清、叶申芗——词缘于事,情动于中 12、《⽩⾬斋词话》清、陈廷焯——豪怀不肯同零落 13、《⼈间词话》清、王国维——⼈间阅尽,境界天开 14、《闲情偶寄》明、李渔——信⼿拈来,皆成妙旨 15、《宋元戏曲史》清、王国维——曲学祧祖,风⽓⾸开 国学经典 2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1.国学的定义和意义2.国学的内容分类3.国学的价值和作用4.国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正文:【国学的定义和意义】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累的瑰宝。
它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礼仪、法律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
国学知识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的内容分类】国学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部:主要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2.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3.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4.集部: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如《楚辞》、《文选》、《全唐诗》、《红楼梦》等,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
5.蒙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教育读物,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国学的价值和作用】国学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提升文化素养:学习国学知识,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国学知识,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促进社会和谐:国学知识强调道德、礼仪、仁爱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4.指导人生道路:国学知识中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如《论语》、《道德经》等,可以指导人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虽然国学知识来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教育领域:在现代教育中,国学知识被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如《论语》选读、《道德经》讲解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什么是国学“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者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含医学、戏剧、书画、星象数术等;按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化、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教育教育角度分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国家机器认可的学问,是一个民族赖以传承和沿袭的学问,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国学中儒、道、释三家之学说,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弟子规》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事,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对人格的养成、养正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如《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的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它主张把“孝”贯穿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与此同时,《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书五经”是人们熟悉的一个词组,从某些方面来说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五经》共同成为国人生活的基础柱石。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四书》《五经》呢?南宋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国学内容大全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国学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12个方面进行概述。
1.经学:经学是国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经典文献。
这些文献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制、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3.道家思想: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欲的哲学思想。
4.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5.佛教: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特色,如禅宗、净土宗等。
6.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强调长生不老、神仙修炼和宗教仪式。
7.历史学: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等多种体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8.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如《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
9.艺术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
10.科学技术:包括古代的数学、天文、医药、农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成就。
11.宗教与信仰:除了佛教、道教外,还包括祖先崇拜、儒家礼教等宗教信仰和仪式。
12.社会习俗与伦理:包括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了学术研究,还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和传统习俗。
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知识大全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国学知识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我们将系统地介绍一些国学知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言,强调超越言语和名实的对立,追求心灵的解脱。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3.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解脱”和“慈悲”,主张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教诲,强调世界的虚幻和人生的短暂。
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慈悲和解脱的精神。
4.文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等,这些经典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经典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5.艺术传统。
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总结。
国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文学经典、艺术传统等多个方面。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实用版)目录一、国学的定义与意义二、国学的主要内容1.儒家经典2.道家经典3.佛家经典4.诸子百家5.诗词歌赋三、国学的价值与影响四、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国学的定义与意义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道德、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国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学的主要内容1.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主张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家经典道家经典以《道德经》、《庄子》等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科技、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3.佛家经典佛家经典包括《金刚经》、《心经》、《华严经》等,传入中国后与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家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古代中国人的心灵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
4.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如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
各家学派各有所长,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5.诗词歌赋古代中国的诗词歌赋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美与悠久,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三、国学的价值与影响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学习国学,可以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国学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处理现实问题、提升个人品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全文
摘要:
1.国学的概念与意义
2.国学经典的种类与价值
3.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4.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正文:
【国学的概念与意义】
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法律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感恩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的种类与价值】
国学经典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孟子》等众多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阐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等,对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提升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以传承和发扬国学经典为己任,通过教育、研究、传播等多种途
径,使国学经典深入人心。
如今,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学经典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国学经典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还能够指导我们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国学经典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丰富内心世界,使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查阅全网不同平台对国学定义不同?最全面的是莫过于百科上所阐述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来源于百度百科简单而言:国学狭义上指的是:以先秦诸子和后世儒道二教及其衍生的学说,内容范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国学广义上指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其中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孝经》、《春秋》、《诗经》、《论语》、《乐经》、《尔雅》等。
“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春秋左传》、《尚书》、《山海经》、《永乐大典》、《战国策》、《吴越春秋》、《晋书》、《通典》等。
“子”:《老子》、《孙子》、《孟子》、《墨子》、《列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管子》、《淮南子》等。
“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昭明文选》、《乐府诗集》、《柳河东集》、《王荆公集》等。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儒家“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大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包含了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
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可谓是养生长寿的不二法门,《道德经》更是世人修身养性的传世经典。
兵家、法家的用兵之道和治国之道,讲的则是君臣之礼权谋之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学的核心内容,阴阳相调、天地运转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天地运转,化生万物,天地有正气,天地的德行是世人应当修习的道义准则。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2.诸子百家3.诗词歌赋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2.历史3.哲学4.艺术四、国学流派与学派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阴阳家五、国学的价值与应用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人际交往与沟通3.道德伦理观念4.现代生活中的国学应用六、国学的传承与弘扬1.传统国学教育2.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3.国学的国际影响力正文: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丰富知识、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国学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夏、商、周、秦、汉等历史阶段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到了唐代,国学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宋、元、明、清等朝代,国学继续发展,各类学术流派纷呈,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
这些著作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各抒己见,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3.诗词歌赋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质和审美情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国学中的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文学领域的瑰宝。
2.历史历史学科涉及古代史、近现代史、地方史等方面。
国学中的历史著作有《史记》、《资治通鉴》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什么是国学?当前,大家都在谈国学,但国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国学?国学应该学些什么?国学应该怎么学?我们应该把这几个基本问题了解一下。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或“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
国学有三个概念: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先秦诸子的思想从各个不同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有深远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而一般提到的国学,则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而不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先秦诸子思想和学说都是国学的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
据此,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总结:第一,国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都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唐诗宋词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国学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譬如,遇上家庭中“红杏出墙”之类的变故,为骑士精神所哺育的普希金,会用决斗的方式与情敌做了断;而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很可能会拜托黑社会老大去把情敌做掉。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
总之,要清醒地认识国学。
国学是什么“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背景。
20世纪初叶,随着腐败的满清政权走向灭亡,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自从出了孔夫子,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
而科举制度,又把知识分子牢牢地束缚在做八股文的轨道上,脱离不了四书五经。
因此整个教育体系就是死读儒家经典,而与自然科学绝缘。
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的四书五经不堪一击,西方的新潮理论让中国士大夫们的满腹经纶无从招架,从而迫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睁开眼睛去看世界,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于是就产生了所谓西学,又叫新学。
特别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归罪于三从四德,父子君臣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
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白话文,主张废除科举,废除跪拜等封建礼节,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张文字改革,主张废除私塾,开办新式学堂,等等。
国学是什么国学是什么?按照老外的学科分类,国学属于中国研究(Chinese study)的一部分。
国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哲学研究部分。
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等。
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已经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
庄子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也影响了全世界。
中国哲学说的就是包含这些,中国哲学思想重在体悟,与西方哲学思想相比,更注重伦理。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就是伦理学。
经学一般指的就是儒家经典之学,国学中的哲学经典书籍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孟子的《孟子语录》,王阳明的《传习录》,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周易》等。
第二,艺术研究部分。
艺术研究包括文学研究,绘画研究,建筑研究,舞蹈研究等部分。
其中文学研究包括先秦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明清文学等。
包括诗词,小说,散文等部分。
文学研究部分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的各个优秀诗人,词人,小说家的的作品,也可以称之为国学经典。
比如先秦文学的《诗经》,李白的诗词作品,陶渊明的诗词作品,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曹雪芹的作品。
文学作品注重情感抒发,托物言志。
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感受诗人写作的心境。
学会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备受国人喜爱。
李白的各种诗词,我们也都耳熟能详。
第三,语言学研究部分。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
这三门学科,在古代也被称之为小学。
主要研究的是中国文字的演变,假借字,语言的发声等主题。
中国文字历经甲骨文,再到如今的汉字,其中的演变规律,就是文字学所要研究的。
训诂学研究文献的语法,修辞,词义等主题。
音韵学也就是声韵学,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声韵系统等规律的一门学问。
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统计法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对后代影响深远。
第四,宗教研究部分。
怀古诗篇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
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词,作者辛弃疾。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一、作品原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注释译文1、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长远悠久。
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鍪,音móu。
万兜鍪:千军万马。
坐断:占据、割据。
休:停止。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2、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做,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一、作品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注释译文1、注释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淘:冲洗。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与大乔合称“二乔”。
英发:英俊勃发。
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如苏教版)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注:一樽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
是“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
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2、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三)西塞山怀古一、作品原文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注释译文【注解】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王濬,晋益州刺史。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一、作品原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chóu 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注释译文1、注释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踟蹰: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宫阙:宫建筑。
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2、译文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唉!一朝建立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日积月累: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咏物诗篇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一)墨梅《墨梅》为题画诗,有三位诗人作过《墨梅》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另外两首的作者是宋代的张嵲与居简。
一、作品原文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注释译文1、注释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天地。
2译文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开朵朵,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是多么的好,只要让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