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故事10篇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国学 ||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舜的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