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刘伶
- 格式:pptx
- 大小:351.56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摘要:一、竹林七贤简介二、裸奔故事的背景三、裸奔事件的过程四、裸奔事件的影响五、故事背后的思考正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魏晋时期,主人公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时期一批具有高尚品质、独立思考的文人雅士,他们崇尚老庄,讲究自然无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话说有一天,竹林七贤在山水之间游玩,突然下起了大雨。
他们不顾风雨,在竹林中尽情地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雨越下越大,七贤之中有一位名叫刘伶的人,突然脱掉衣服,裸奔起来。
他的举动让其他六位贤士惊讶不已,但随后他们也纷纷效仿,一起裸奔。
这个裸奔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人对此表示不解。
然而,竹林七贤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们认为这是追求自然、摆脱束缚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个事件,后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荒诞的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们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竹林七贤的裸奔事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佳话,传颂千古。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奇闻轶事,更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们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过于拘泥于世俗的规范,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是否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世俗的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实、自由的生活。
总之,竹林七贤裸奔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它传达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
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与痴的名人例子
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泰始初年,刘伶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但因其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不愿继续做官,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而罢。
在《刘伶与酒》中,记述刘伶好老庄之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肆,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
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
刘伶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北宋司马光记载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日:“死便埋我。
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明代于谦的《醉时歌》也称“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骑鲸飞上天”。
刘伶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一生喜欢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一旧袍,手理捧着一本书人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如痴如醉”。
历史上的刘伶是谁刘伶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因嗜酒如命而出了名,又称为酒仙。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刘伶,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刘伶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
曾为建威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
史书记载于《晋书列传十九——刘伶传》中。
刘伶的生平简介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他的主要作品有《洒德颂》和《北芒客舍》,文学风格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颇有建安之风骨,但是由于当时的西晋,管制较严,因此他的文字又采用了比兴、象征等一些修辞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文章轻灵肆意,语言幽默,对人与景地刻画都不看不见有雕琢的迹象,仿佛浑然天成。
他曾经在王戎的幕府下参军,协助王戎治理幕府事务,但是他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难以做军中表率。
晋朝初年,他入官为朝,但由于他为人率直,不肯做趋炎附势之人,在朝庭策问之中每次都坚持自已的意见,强调无为而治,而被朝庭所不容。
和他一同入朝为官的人都已经位居高位,在仕途上节节高升,只有他一人被排挤在朝门之外。
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精神的压力使他十分苦闷。
为了排泄心中的郁闷之情,他就开始借酒消愁,时间长了,就嗜酒如命,常年宿醉,原本就不佳的面貌,显得更加不堪,也因此他再无缘于朝庭,直到嗜洒寿终。
刘伶的小故事刘伶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
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不足以使您的拳头舒服啊。
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於把拳头放了下来。
竹林七贤的五言诗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这七个人经常在山阴的一片竹林里喝酒,弹唱,下棋,聊天,超然物外,风雅之气很浓。
因此被称作“竹林七贤”。
他们的诗句有
1、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寒鸡思天曙,振翅吹长音。
——魏晋刘伶《北芒客舍诗》
意思:月亮被云层遮住昏暗不明,漆黑夜晚黝黑阴森。
半夜时分啼叫的鸡以为天将亮,煽动翅膀发出长长的鸡啼声。
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意思: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3、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
意思:登高极目远望,只见悠悠的江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旷野。
一只倦鸟独自向西北飞去,而我却像失群的孤兽孤独地来到了东南方。
竹林七贤刘伶介绍酒仙刘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是好友。
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并且做了不少的诗。
下面由本人为大家介绍竹林七贤之刘伶,希望能帮到你。
刘伶是哪里人呢?刘伶,大约出生于公元221年,字伯伦,是沛国人,也就是现在安徽宿州人,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但由于刘伶话很少,不喜交流,没有做什么官职,因此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刘伶这个人,身高不到一米五,长相还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格十分豪迈,胸襟开阔又不拘小节,只有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投机,遇见就有说有笑,倘若没有看到就一直沉默寡言。
原本,刘伶还做了一个参军,主要就是协助治理“领军都督幕府”事务,既然做了总指挥部机关,就应该要给全军做表率,只不过刘伶整天蓬头垢面,衣服不好好穿还吊儿郎当,一点都没有做官的样子,不仅如此,刘伶此人特别正直,他入朝为官从来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也就导致了刘伶被朝廷所不容,同僚都被提升为高官,只有他被逐出朝廷之外,因此,刘伶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因为抑郁不得志,刘伶有点像借酒消愁的样子,每天就是和就一起作伴,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刘伶就已经嗜酒如命,不能自己了。
虽然之后朝廷有意让他再度为官,但刘伶已经没有做官的想法了,之后刘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这些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世事的态度,对礼法的蔑视使得刘伶彻底与朝廷绝缘,最终也是嗜酒寿终了。
刘伶名言名句是什么“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有衣库,你们为何入我裤中”,这一句是刘伶的名言。
这句话来缘于有一次他喝酒醉的很厉害,把自己全身都脱光了在房间里瞎闹,然后他有一个朋友去他家里找他,见到他全身裸露的样子,便对他提出了意见,说他的行为不合适。
然而刘伶一点都没有尴尬的意思,反而很理直气壮的对客人说:天和地都是他的房子,而他的房屋是他的衣裤,是你们一定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的,你们还好意思说我不好。
从此之后,这句话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刘伶的不修边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01014383段富臣品评刘伶魏晋时代是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随着东汉政权的崩溃,儒家经学思想失去了钳制人心的统治地位,思想空前解放,个体生命的价值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的觉醒。
说起魏晋文化,不得不谈起的便是竹林七贤。
史书有记载:‚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此七人皆因道同而聚,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俗而崇放达。
至于刘伶其人,晋书记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
‛在现代人眼中也大概是一副十足的丑陋与猥琐的形象吧,然而他却又是何以与才高八斗、玉树临风的嵇康、阮籍等人而列于竹林七贤之中?‚(伶)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
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
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好一个‚死便埋我‛,其性情率直如此,对死生之事如此豁达,怎不令人欢喜。
再者,刘伶对老庄思想透彻的理解,又何尝不被人所叹服?然则最重要的想必还是刘伶的醉酒。
竹林七贤之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等人均是才高八斗,留名青史,唯有刘伶以喝酒成名,独写过一篇文章《酒德颂》传世,但却丝毫没有降低刘伶的才气,鲁迅评刘伶,说‚真的隐士是看不见得‛,刘伶正是如此。
‚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
‛刘伶的一生,自知酒中趣。
所谓人生,生忘形,死忘名,刘伶真个是看透了人生世界。
关于刘伶醉酒,世说新语曾记载‚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好一个天生刘伶,真个难以想象出刘伶的老婆当时的表情,想必是对刘伶又爱又恨吧。
世说新语十个人物介绍
好的,以下是《世说新语》中的十个著名人物介绍:
1. 刘伶:字伯伦,晋代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自然、无为,喜好饮酒,书法造诣也很高。
2. 阮籍:字嗣宗,晋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但深受压抑,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苦闷。
3. 嵇康:字叔夜,晋代文学家、音乐家。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自然、无为,喜好饮酒,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4.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风格影响深远。
5. 王戎:字茂叔,晋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性格豁达,喜好饮酒,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6. 谢安:字安石,晋代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主持过“淝水之战”。
7. 裴楷:字叔则,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草圣”,他的草书风格影响深远。
8.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治国良才”,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9. 陶渊明:字元亮,晋代文学家、诗人。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自然、无为,喜好饮酒,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10. 慕容垂:字永奇,前燕建立者慕容孛之子,前燕、前秦、后燕三朝元老,著名将领。
他是前燕时期最强的将领之一,曾打败过苻坚。
【名人故事】刘伶简介刘伶个人资料中文名:刘伶别名:字伯伦、酒仙、中国品酒第一人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魏晋所处时代:魏晋时期出生地:沛国(治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出生时间:约公元22年逝世时间:公元300年职业:文学家、诗人成就:中国品酒第一人、竹林七贤之一代表作品:《酒德颂》《北邙客舍》刘伶简介刘伶字伯伦(约22年-300年),沛国人(治今安徽宿州),魏晋时期文学家、诗人,西晋著名的名士组合“竹林七贤”之一,靠喝酒独享大名的千古醉人。
父亲刘进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大将。
著作有骈文《酒德颂》、五言律诗《北邙客舍》等。
刘伶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
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
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刘伶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时,协助治理“领军都督幕府”事务。
但身处统辖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机关,需要给全军做表率的人,他却天天蓬头垢面不讲卫生,衣服也不好好穿,行为还吊儿郎当。
晋朝初年,刘伶入朝,他不趋炎附势,力陈己见,宣扬无为之化的主张,为朝廷所不容,同僚均被擢为高官,唯独他被逐出朝门。
为排泄郁闷,他常借酒消愁,久而久之,嗜酒如命,不能自已。
公元266年(晋武帝泰始二年),朝廷派特使到杜康村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
而刘伶不愿做官,听说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
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
从此,刘伶彻底与朝廷绝缘。
罢了官以后的刘伶,日日“醉乡路稳宜频到”,终于嗜酒寿终。
刘伶生平评价刘伶,其酒量、酒德、酒疯都堪称一绝,人送绰号“天下第一酒鬼”、“饮坛北斗”。
刘伶墓址关于刘伶墓有几个版本,一说在山东枣庄峄城;一说在江苏淮安楚州区;一说在河北保定徐水;但在安徽利辛一说比较准确。
民国乙丑《涡阳县志》载:“李门集东八里有刘伶墓。
”今利辛县张村镇三里湾村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有刘伶庙,民国初年庙已拆除,遗有残碑。
28新悦读于平淡晓畅之中透出一股散淡意韵。
而《酒德颂》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另外一个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
大人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篇文章以颂酒为名,表达了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
好酒如命刘伶好酒,世人皆知。
“竹林七贤”都好酒,只是酒量有大小之别,酒品酒德也有高下之分。
其中刘伶,称得上“醉魁”。
刘伶嗜酒如命,狂饮无度。
山涛可以饮酒八斗,换算成今天的单位,一斗是3升,八斗就是48斤酒。
而著名的狂士阮籍,醉酒六十日不醒。
即便如此,这二人都喝不过刘伶,可见刘伶酒量非同一般。
“醉魁”之称货真价实。
刘伶常常喜欢坐着鹿车,拿着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随其后。
并说:“我死了,便把我埋了。
”刘伶醉酒还留有“鸡肋尊拳”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刘伶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
”对方听完,笑了起来,最后把拳头放了下来。
刘伶终生纵酒,狂饮无度,还留下了“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说的是刘伶有一次喝了杜康的酒,回家后昏死,妻子按照他的吩咐将其掩埋,直到三年后,杜康嗜酒不羁,以酒为名的刘伶文/程新兵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他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参军,后因无所作为而被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再次召刘伶入朝为官,他拒绝出仕,随后选择与酒为伴,逍遥地过完一生。
世人评价刘伶,始终绕不开一个酒字,为酒生,为酒终,这大抵便是刘伶一生的写照。
气质别具刘伶自幼丧父,全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小就为生计愁,或许是食不果腹,又或是颠沛流离,在苦难中长大的刘伶天生一副小身板。
“竹林七贤”之中,刘伶是出身最差,个子最矮的那一个,身高据称不到一米五。
刘伶天生容貌丑陋,史料和文学作品多是这样描述刘伶:“文人酒痴”“一米四几的汉子”“容貌丑陋”“与世无争”……如果单看这些描述,刘伶是很难与名士挂钩,更别说跻身“竹林七贤”之列。
竹林七贤的故事(二)竹林小报最初卖的好,其实一大半功劳要属于刘伶,因为魏晋当时风气压抑,士大夫习气和连年不断的战事、加上司马一党的专权使得众多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需要一点色情庸俗文章来调节减压。
刘伶是燕人,加上为人狂妄不羁,徒有虚名,七贤中都称他为燕狂徒,刘伶的言论往往带点情色,标题比较煽情,极富挑逗力,是标题党的代表人物。
比如,《天下兮好寂寞》其实是写他自己喝酒没人陪很寂寞想女人了,和天下没啥关系;《房市兮房事》其实是炫耀自己在梁溪一带买了三间茅房,还是独门独院,和诸葛亮的隆中有一拼;还有《傻冒兮借诗兮论》骂楚诗人屈原的《离骚》反而是惹了一身骚,因为刘伶不会写诗,只会写颂。
据晋史统计刘伶用的词汇开始还很新鲜,属于时尚流行的代表,由此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满足了一些色情狂的窥伺欲望,特别成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所以竹林小报的销量像竹子一样节节提高。
但后来,发现刘伶只会那么两句,别人就渐渐烦了,不管别人说啥,刘伶张口就是脏话啊,在魏晋当时传为笑谈,士大夫之间每天第一句话就是问你今天看到那个脏话的刘伶没有。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喜女色的一位。
几已达无酒不欢,无美不眠的境界。
酒色穿肠毒药,刘伶其实早已自知,但苦于中毒已深,因每天在竹林中以时评为名,时刻发表他的所谓脏话言论,其实内心也很厌恶,但为了能出人头地,特别是为了优厚的稿费,他还是每天重复着他的脏话陈词滥调。
从事这种厌恶性的工作,当然需要减压,酒色就成为刘伶的必需品,但从刘伶的《酒色兮那端兮哀愁》一文可以看出其实刘伶非常空虚,越沉迷酒色越空虚,越空虚越脏话,越脏话越需要酒色,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刘伶看到夫人是黄脸婆,自然更没兴趣了,于是在外寻花问柳,踏遍魏晋最有名的青楼妓院,后来虽然小报销量不行了,钱也不多了。
但还好,在妓女中也有特喜欢刘伶这样脏话论调的,干柴烈火,一拍即合,那女的芳龄十八,也不嫌刘伶老牛吃嫩草,甘愿倒贴,养着刘伶,成为魏晋时期一段风月佳话,又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开来,不知怎么回事,就传到刘夫人耳中,这下刘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总算刘伶老实安稳一点,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脏话,又开始酒色,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这道理。
世说新语刘伶不拘小节的事例
刘伶,字伯伦,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人,也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的个性豪放、不拘小节,对待生活的态度潇洒自然,胸襟开阔。
他的一生以酒为伴,甚至被誉为“酒仙”。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许多与酒相关的轶事,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刘伶病酒”这一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刘伶因为饮酒过量而生病。
当他的妻子前来探望并劝他戒酒时,他反而要求妻子为他准备酒肉,并发誓自己若能饮醉而死,就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她。
令人震惊的是,当他醉酒后,真的向神明许愿要转世为牛马。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刘伶对酒的痴迷和他对生活的独特态度。
除此之外,刘伶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即他裸体待在家中的行为。
有一天,有人看见刘伶脱光了衣服裸体待在屋里,便责备他。
但刘伶却非常自然地回应:“我把天地当作我的房子,把屋子当作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这一轶事进一步展现了刘伶不拘小节、性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总的来说,刘伶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格独特的文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个性,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独特存在。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三)刘伶刘伶:酒海里的一条船“一醉三年”夸好酒坐在一辆鹿拉的车上,提着一壶美酒,车后跟着一个肩扛铁锨的仆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隆重登场了。
炎炎烈日下,构想着鹿车载美酒的画面,我们试图沿着当年刘伶出洛阳南行的土路,去寻找鹿车留下的历史痕迹。
在一棵大树下,一位纳凉的老人让我找到一丝寻古探幽的感觉。
让我们惊喜的是,他说起刘伶竟然头头是道,刘伶“一醉三年”的故事,尽管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听来却非常有趣。
传说有一天刘伶出洛阳城往南,来到杜康开的酒店门前,只见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
”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一看当然不服气,心想:店主人也太孤陋寡闻了,他不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酒量,竟敢夸此海口。
我刘伶喝遍大江南北,也没醉过半天。
既然你口气这么大,我就把你所有的酒都喝干。
刘伶憋着气进了酒店,杜康便端出酒来。
刘伶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可他不依。
直到三杯酒下肚,刘伶才叹道:“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甜,三杯酒一下肚,只觉得天也转,地也旋,只觉得桌椅板凳、盆盆罐罐把家搬。
”他果真喝醉了,出店门后一路摇摇晃晃往家走去。
刘伶一到家就醉倒在地,以为自己要死了,但还是难舍美酒,就对老婆交代:“我要是死了,把我埋在酒池里,填上酒糟,把酒盅、酒壶给我放在棺材里。
”说完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老婆只好按照他说的安葬了他。
三年之后,杜康来找刘伶,对刘伶的老婆说:“刘伶三年前喝了我的酒,还没有给酒钱呢!”刘伶的老婆听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你还来要酒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
”他们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只见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如生前一样。
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睁开了眼,嘴里还说道:“好酒!好酒!”真实形象与鹿车境界传说中的刘伶是个潇洒公子,但真实的刘伶形象如何呢?市大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郑贞富说,史书中记载的刘伶形象欠佳,他“身长六尺,容貌甚陋”。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题解】任诞,指任性放纵。
这是魏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为日的。
名士作达的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
第7 则记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就道出了这一点。
他们不管男女有别。
婚丧礼节等,执意我行我素。
第7、8 则记阮籍不顾“叔嫂不通问”的礼制,与嫂话别;醉后睡在酒家妇旁边。
第2、9、11 则记阮籍在母丧期间纵酒,以致亲友来吊唁时仍醉态朦胧,裴楷只好无奈地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
其次就是不分场合。
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不管为官居家,都毫无节制地饮酒。
例如第28 则记周伯仁喝酒“尝经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第12 则记人和猪共喝一瓮酒。
他们以为这就是名士风流。
第53 则记王孝伯之言,可说有点睛之妙,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除此以外,他们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
例如第47 则记王子猷雪夜忽忆邻县戴安道,立刻乘船去拜访,经一夜才到,可是又及门而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其余如赌博、抢劫、偷拿别人财物、酒后唱挽歌、言谈不检点、等等,都是故意放纵自己的表现。
至如第31 则记殷洪乔去上佳时替亲友带了百来封信,走到半路,把信全都扔到了江里,声称自己“不能作致书邮”。
这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赖行径、与名士任诞似无甚关系。
任诞的动机,各人或有不同。
第13 则记阮籍不同意自己的儿子“亦欲作达”,可见阮籍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要借酒浇“胸中垒块”(第51 则),而他的儿子只是为了追求名士风度,无怪他要反对了。
有的名士借作达以避乱世,有的名士要求在官场中保留一些个性自由,不失人的真性,其任诞言行对反礼教来说,有一定意义。
刘伶《酒德颂》原⽂和译⽂刘伶《酒德颂》原⽂和译⽂ 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魏晋时期⽂学家、诗⼈,"⽵林七贤"之⼀。
下⾯我们⼀起来阅读刘伶《酒德颂》原⽂和译⽂。
欢迎⼤家阅读! 原⽂: 有⼤⼈先⽣者,以天地为⼀朝,万朝为须臾,⽇⽉为扃牖,⼋荒为庭衢。
⾏⽆辙迹,居⽆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
⽌则操卮执觚,动则挈(⽊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缙绅处⼠,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乃奋袂攮襟,怒⽬切齿,陈说礼法,是⾮锋起。
先⽣于是⽅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思⽆虑,其乐陶陶。
兀然⽽醉,豁尔⽽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译⽂: 有⼀个德⾏⾼尚的⽼先⽣,把天地开辟作为⼀天,把万年作为须臾之间。
把⽇⽉作为门窗,把天地⼋荒作为庭道。
⾏⾛没有⼀定轨迹,居住⽆⼀定房屋。
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意,随遇⽽安。
⽆论动静都随⾝携带饮酒器具。
只是沉湎于杯酒,不知道其他的。
有显贵公⼦和仕宦处⼠,听到我的'名声。
议论着我的⾏为。
于是便敛起袖⼦,绾起⾐襟,张⽬怒视,咬⽛切齿。
陈说礼仪法度,事事⾮⾮⼀起产⽣。
先⽣在这时候正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
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坐。
枕着酒曲,垫着酒糟。
⽆思⽆虑,其乐陶陶。
昏昏沉沉第地喝醉,⼜猛然清醒过来。
安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
仔细地看,看不见泰⼭的形体。
感觉不到寒暑近⾝。
利欲动⼼。
俯瞰万物,犹如萍之浮于江海,随波逐流,不值⼀提。
中国酒界三仙之醉仙刘伶纵观中国文化,在渊源流畅的中国历史中,酒一直是民族灵魂深处的一个烙印,它与茶一起成为中国重要文化遗产,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酒名人和酒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大精神的中国酒文化,但是说道中国酒名人,最有名的应该算这三个人,他们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逾越的三座大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酒界三仙,即酒仙杜康、醉仙刘伶、诗仙李白。
能够和酒仙杜康齐名,刘伶自然有其非凡之处。
刘伶,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
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
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
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民间传说刘伶是王母娘娘的书童,因为醉酒打翻王母娘娘的花瓶,王母娘娘因此将其贬下凡间,后来又派杜康下界把在人间恋酒的刘伶带回天庭。
最绘声绘色的不外乎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将醉仙刘伶和酒仙杜康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除此之外,刘伶还是魏晋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中国历史上喝酒最有名的人,虽然竹林七贤皆善酒,但是只有刘伶最为出名,因为他的人生座右铭就是“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因为喝酒喝出名声了,历史上刘伶还是第一个,所以被后人奉为醉仙。
史书记载,刘伶,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
平生嗜酒,因不满朝廷的专权横暴,不远千里北上徐水访友张华。
张华以当地佳酿款待,嗜酒如命的刘伶饮罢赞为琼浆,欣然提笔著《酒德颂》,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之块垒”,并乘兴作诗。
在《酒德颂》中吟出了:“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的饮酒境界和豁达人生。
传说刘伶饮酒后,完全沉醉于美酒之中,竟大醉三载,后卒于遂城。
遗冢至今尚在,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人为刘伶修建了一座“酒德亭”,迄今犹存。
因为刘伶的到来,徐水竟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悠久酿酒名城,目前就有很多酿酒企业,其中最有名的还算传承了千年的刘伶醉厂,据考古发现,在刘伶醉老厂中,出土了中国历史悠久的白酒酿造遗址,可以上溯到金元时期,比成都元代水井坊遗址还要早。
昔晋室南迁,中原人士多避地江左。
时竹林中有七贤,皆以文采风流见称于世。
其人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谢安也。
七贤各具特色,相与游处,号为“竹林七贤”。
嵇康,字叔夜,性刚烈,好老庄之学,不喜与俗人为伍。
其文辞清丽,尤善弹琴,尝作《广陵散》以抒怀。
阮籍,字嗣宗,才情横溢,善饮酒,性好放纵。
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言辞激昂,有“青天白日”之句。
山涛,字巨源,为人谦和,喜读经史,尤好书法。
其文辞典雅,著有《山涛集》。
向秀,字子期,才思敏捷,善辩。
其文辞华美,著有《向子期集》。
刘伶,字伯伦,性放旷,好饮酒,善属文。
其诗多讽刺时政,言辞犀利,有“竹林七贤,独我刘伶”之句。
王戎,字浚明,才子佳人,善书法,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其文辞清新,著有《王戎集》。
谢安,字安石,风度翩翩,善辞令,工书法。
其文辞流畅,著有《谢安集》。
七贤相与游处,或吟诗赋词,或弹琴饮酒,或谈笑风生。
竹林之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彼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七贤以文会友,寄情山水,以求超脱尘世。
一日,七贤相聚竹林,共论天下大事。
嵇康曰:“世之俗人,皆如蚁附膻,竞逐名利,不知何以为乐。
”阮籍闻言,大笑曰:“吾辈生于尘世,岂能免俗?但求心中所好,亦足以自得其乐。
”山涛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何不把握当下,尽情享受?”向秀曰:“人生如梦,何须执着?唯有心中无碍,方能自在。
”刘伶曰:“竹林七贤,独我刘伶,饮酒作乐,何须多言?”王戎曰:“山水之间,最能陶冶性情,吾等当以山水为师,求道于自然。
”谢安曰:“世事如浮云,唯有道德文章,方可传世。
”七贤之言,各抒己见,彼此互相启发。
竹林之中,谈笑风生,宛如仙境。
后世之人,多有仰慕,称之为“竹林七贤”。
今译:昔日晋朝南迁,中原的文人士大夫纷纷避难到江东。
那时,竹林中有七位贤人,他们因文采风流而闻名于世。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谢安。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相互交往,被称为“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群体之一。
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精神,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中,选择隐居山林,以文学艺术为乐,成为后世所推崇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竹林七贤的故事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政权更迭不断,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七位志同道合的豪杰相聚在草庐竹林之中,结成了一种特殊的友情和团队。
他们是谢安、阮籍、王戎、嵇康、刘伶、阮咸、阮瑀。
谢安,江陵谢氏的后裔,宰相谢安的长子。
他有统筹全局的政治智慧,为后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能以平静的心态处事,不为利益所困扰,被誉为圣贤。
谢安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以其睿智和胆识获得了大家的敬重。
阮籍,字子厚,扬州富家子弟。
他才华横溢,有纵横捭阖之才。
虽然阮籍出身高贵,但他对权势的傲慢使他在宦官乱政中饱受冤屈。
在竹林七贤中,阮籍最具浪漫主义精神,他放浪形骸,颠覆传统,以个性化的态度生活着。
王戎,字子房。
王戎才华横溢,文武全才。
他谦和有礼,且富有正义感。
王戎以才名不得官职,但他并不担忧功名,而是专注于文学创作。
他是七贤中最为深沉内敛的一个。
他以清雅的作品传世,受到后人的景仰。
嵇康,字元君,字梁阳。
他有志于守道,反对当时的动乱社会风气。
他追求纯粹的道德,议论时政,主张修身齐家,促进社会稳定。
嵇康以其道德准则和学问的独特见解在七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刘伶,字幼安,才华出众的人物。
他是一位酒徒,酗酒成性,却不骄矜,深爱自由和享受人生。
刘伶的诗歌充满了忧伤和无奈,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阮咸,字长卿,乐安人。
他是陶渊明的朋友,与其潜心耕读、隐居田园。
阮咸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博闻多见的品质,被誉为“夙有周邵之意”。
阮瑀,字茂世,甘泉人。
他随名将霍去病平定西域回来,因海岛生活而有豪气。
阮瑀性格豪放,喜欢宴会娱乐,但他也秉持礼法和正直的品质。
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聚会,会谈文学艺术和政治问题,共同追求自由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