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变换3
- 格式:ppt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13
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变换、平移及旋转变换变换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利用几何变换解题在数学竞赛中经常用到,本文介绍几何变换中的基本变换: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变换、平移及旋转变换。
一、轴对称变换把一个图形F沿着一直线l折过来,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F'重合,我们就说图形F 和F'关于这条直线l对称。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l的对称点,这条直线l叫做对称轴,如右图。
轴对称图形有以下两条性质:1.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点到对称轴上任一点的距离相等。
例1凸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且AC⊥BD,已知OA>OC,OB>OD,求证:BC+AD>AB+CD。
分析:题中条件比较分散,故考虑“通过反射使条件相对集中”,注意到AC⊥BD,于是以BD(AC)为对称轴,将BC(AD)反射到BC'(AD'),把有关线段集中到△ABO内,利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易证得结果。
证明:∵AC⊥BD,且OA>OC,OB>OD,于是以BD为对称轴,作C点关于直线BD为对称点C',以AC为对称轴作D点关于AC的对称点D'。
连结BC',AD'相交于E点,则BC=BC',AD=AD',CD=C'D'。
∴BE+AE>AB①EC'+ED'>C'D'②①+②,得BC'+AD'>AB+C'D'。
∴BC+AD>AB+CD。
注:(1)本题的结论对于凹四边形仍然成立;(2)还可将四边形推广成2n边形,也有类似结论。
其证明思路也完全相同,读者试自证。
二、中心对称变换如果平面上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A'的连线段都通过一个点O,且被这一点所平分,则这个变换叫做中心对称变换(亦称点反射或点对称),点O叫对称中心,点A和A'叫做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如果一个图形F在中心对称变换下保持不变(还是自身),则这个图形F 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案有何共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同时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通过观察中国象棋棋盘,画五角星,梯形对折等合作交流,让学生总结结论:一个图形的一部分,以某一条直线为对称轴,经过轴对称能与图形的另一部分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确定通过学生对课件中各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只有一条,有的不止一条,甚至无数条。
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课件中两个形象的图形,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区别一个图形两个图形联系1.都是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能重合.2.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两个部分就是关于这条对称轴成轴对称。
三、例题讲解例1、小莹要制作一个风筝,为了放飞时能保持平衡,风筝应设计成轴对称图形.如图是她设计的对称轴左侧部分的图形,直线AE为对称轴.(1)设点B,D关于AE的对称点分别为G,F,请将这幅风筝图形补充完整;(2)△ABC与△AGC全等吗?(3)AE与∠BAG有什么关系?(4)分别连接BF,DG,你发现它们的交点与AE有什么位置关系?四、应用练习,巩固新知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梯形B、直角三角形C、角D、平行四边形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为()ABC D与其他三.3、下面是我们熟悉的四个交通标志图形,请从几何图形的性质考虑,哪一个..个.不同?这个图形是:(写出序号即可)五、课堂小结,分层作业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与同学分享。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2017——2018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姓名:吕欢工作单位:水城县比德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七年级上册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那么再平面执教坐标系中关于两条“轴”对称的图形它们的顶点坐标有怎样的关系呢?同学们经过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系统的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再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物体的位置,认识了点与左边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能根据坐标描点,进而连线形成图形。
对于将相应的图顶点坐标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变化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置关系,从而学生自行的探索和发现图形的对称性与坐标变化的情况,本节课中“中心对称图形”作为本节课的拓展知识点与难点,因为同学们还没有认识“中心对称图形”,所以该拓展内容作为了本节课探索的难点。
同时,使用动态PPT演示关于“中心对称图形”成为了我设计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2、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能力目标】:1.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1.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有趣的图形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通过“坐标与轴对称”,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明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轴对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探索过程,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知识后进行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几何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对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运用坐标来表示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坐标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学素材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变换案例,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变换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轴对称变换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巩固坐标与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二数学轴对称变换【本讲主要内容】轴对称变换轴对称变换的概念,用尺规及坐标画轴对称图形。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的图形运动称为轴对称变换。
2. 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要作出与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有以下两种方法:(1)用尺规作图由于连接任意一对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平分,因此作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可以用尺规作出图形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再连接成图形即可。
(2)用坐标找出对称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坐标画出已知点和对称点的位置,再连接成图形。
【解题方法指导】例1. 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轴对称图形。
l l lA B AB BAC C C(1)(2)(3)分析:由于△ABC有三个顶点,因此只要分别作出A、B、C三个顶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连接成三角形即可。
解:对于(1),作AD⊥l于D,延长线段AD到A',使A'D=AD作BE⊥l于E,延长线段BE到B',使B'E=BE作CF⊥l于F,延长线段CF到C',使C'F=CF顺次连接A',B',C'△A'B'C'即为所求。
对于(2),方法同(1),但由于点B在直线l上,因此点B关于l的对称点B'与点B重合,也在直线l上。
对于(3),方法同(1)''(1)(2)(3)评析:要注意点在对称轴上时,它关于l的对称点也在对称轴上;点在对称轴异侧时,它们关于l的对称点仍在对称轴异侧。
例2. (1)写出点(-2,3)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2)写出点(2,0)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3)写出点(3,2)关于x=1的对称点的坐标,关于y=1的对称点的坐标;(4)若点(-3,1)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为(3,1),写出该直线;(5)若点(-1,-2)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为(-1,2),写出该直线。
分析:(1)x轴,y轴为对称轴,不难找出(-2,3)点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中考数学几何三大变换之轴对称真题与分析轴对称、平移、旋转是平面几何的三大变换。
由一个平面图形变为另一个平面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
轴对称具有这样的重要性质:(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在初中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变换的知识,是中考数学的必考内容。
结合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我们从下面九方面探讨轴对称和轴对称变换:(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2)线段、角的轴对称性;(3)等腰(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4)矩形、菱形、正方形的轴对称性;(5)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6)圆的轴对称性;(7)折叠的轴对称性;(8)利用轴对称性求最值;(9)平面解析几何中图形的轴对称性。
一、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典型例题:例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B。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
因此,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B、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C、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例2.在以下绿色食品、回收、节能、节水四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因此A、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B、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C、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D、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3.下列几何图形中,对称性与其它图形不同的是【】【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的定义,分别判断各选项,然后即可得出答案:A、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B、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C、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D、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变换在几何变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较多的和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相结合.轴对称的性质:①.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②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1.抓住对称轴,找准对应点,根据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确定图形中的边,角的相等关系;2.理解基本图形中的重要关系: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沿EF折叠,点D的对称点是D′,点C的对称点是C′,则有①ED=ED′,CD=C′D′;②∠C=∠C′,∠D=∠D′,∠DEF=∠D′EF;③等腰△GEF中,GE=GF.3.求角的度数的问题,一般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来求解;4.求线段的长度的问题,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或借助全等三角形,或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例1.如图,将△ABC沿DE,DF翻折,顶点B,C均落在点G处,且BD与CD重合于线段DG,若∠A=36°,∠AEG+∠AFG的度数为().A .100°B .102°C .108°D .117°例2.如图,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与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开.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若AB BM 的长为( ) N ABC D EF M AB .2C .3 D.例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BC=4,∠B=60°,点E是边AB上的一点,点F是边CD 上一点,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EF折叠,得到四边形EFGC,点A的对应点为点C,点D的对应点为点G,则△CEF的面积_____.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10,点E在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恰落在边AD 上的点F处;点G在AF上,将△ABG沿BG折叠,点A恰落在线段BF上的点H处,有下列结论:①∠EBG=45°;②AG+DF=FG;③△DEF∽△ABG;④S△ABG=32S△FGH.其中正确的是()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将矩形纸片的两个直角分别沿EF、DF翻折,点B恰好落在AD边上的点B′处,点C恰好落在边B′F上.若AE=3,BE=5,则FC=______.3.如图1,点D为△ABC边BC的延长线上一点.(1)若∠A∶∠ABC=3∶4,∠ACD=140°,求∠A的度数;(2)若∠ABC的角平分线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过点C作CP⊥BM于点P.求证:1902 MCP A ∠=︒-∠;(3)在(2)的条件下,将△MBC以直线BC为对称轴翻折得到△NBC,∠NBC的角平分线与∠N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如图2),试探究∠BQC与∠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每道试题10分,总计100分)1.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AB 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的长为()A B.3 C.2 D.2.如图,在扇形OAB中,∠AOB=110°,将扇形OAB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点O恰好落在AB上的点D 处,折痕交OA于点C,则弧AD的度数为A.40°B.50°C.60°D.70°3.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为BC 边的中点,把△ABE 沿直线AE 折叠,B 点落在点B ′处,B ′B 与AE 交于点F ,连接AB ′,DB ′,FC .下列结论:①AB ′=AD ;②△FC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③∠CB ′D =135°;④BB ′=BC ;⑤2AB AE AF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 .2B .3C .4D .54.已知点P (3,﹣1),那么点P 关于x 轴对称的点P ′的坐标是()A .(﹣3,1)B .(3,1)C .(﹣1,3)D .(﹣3,﹣1)5.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如图所示折叠后,再展开.如果∠1=56°,那么∠2=______.6.如图,点P在∠AOB内,点M、N分别是点P关于直线OA、OB的对称点,线段MN交OA、OB于E、F,若∠EPF=α,则∠AOB=_____.7.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上运动,以AD为折痕△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B′ED=90°,则BD的长是________.8.将三角形纸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BF=_______.9.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张矩形纸片OBCD按图1所示放置.已知OB=10,BC=6,将这张纸片折叠,使点O落在边CD上,记作点A,折痕与边OD(含端点)交于点E,与边OB(含端点)或其延长线交于点F.问题探究:(1)如图1,若点E的坐标为(0,4),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________;(2)将矩形沿直线12y x n=-+折叠,求点A的坐标;问题解决:(3)将矩形沿直线y kx n=+折叠,点F在边OB上(含端点),求k的取值范围.10.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点P在射线BC上,将△ABP沿AP向右翻折,得到△AEP,DE所在直线与AP所在直线交于点F.(1)如图1,当点P在边BC上时:①若∠BAP=30°,求∠AFD的度数;②若点P是BC边上任意一点时(不与B,C重合),∠AFD的度数是否会发生变化?试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若点P在BC边的延长线上时,∠AFD的度数是否会发生变化?试在图中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结论;(3)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点E为线段DF的中点,如果存在,求BP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轴对称变换在几何变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较多的和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相结合.轴对称的性质:①.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②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1.抓住对称轴,找准对应点,根据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确定图形中的边,角的相等关系;2.理解基本图形中的重要关系: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沿EF折叠,点D的对称点是D′,点C的对称点是C′,则有①ED=ED′,CD=C′D′;②∠C=∠C′,∠D=∠D′,∠DEF=∠D′EF;③等腰△GEF中,GE=GF.3.求角的度数的问题,一般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结合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来求解;4.求线段的长度的问题,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或借助全等三角形,或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例1.如图,将△ABC沿DE,DF翻折,顶点B,C均落在点G处,且BD与CD重合于线段DG,若∠A=36°,∠AEG+∠AFG的度数为().A .100°B .102°C .108°D .117°【答案】C例2.如图,对折矩形纸片ABCD ,使AD 与BC 重合,得到折痕EF ,把纸片展开.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EF 上,得到折痕BM ,同时,得到线段BN ,若3AB,则BM 的长为( ) N ABC D EF M A .332 B .2 C .3 D .23【答案】B例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6,BC =4,∠B =60°,点E 是边AB 上的一点,点F 是边CD 上一点,将平行四边形ABCD 沿EF 折叠,得到四边形EFGC ,点A 的对应点为点C ,点D 的对应点为点G ,则△CEF 的面积_____.73【精细解读】解: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证△BCE ≌△GCF ,得到CE =CF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教案1一. 教材分析《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坐标系中进行对称变换。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引导学生利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坐标系中进行对称变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坐标系进行对称变换。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学会在坐标系中进行对称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在坐标系中进行对称变换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轴对称的性质。
2.利用直观教具,如图形、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在坐标系中进行对称变换的方法。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初步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图形的性质。
提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哪些?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坐标系进行对称变换。
示例:已知点A(2,3),求点A关于x 轴的对称点B的坐标。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坐标系进行解决。
作轴对称图形作轴对称图形(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什么叫做轴对称变换.2.如何作出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二)能力训练要求经历实际操作、认真体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从实践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2.初步认识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1.轴对称变换的定义.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教学难点1.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2.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Ⅰ.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在前一个章节,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相关的性质问题.在上节课的作业中,我们有个要求,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种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现在来看一下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生甲]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得到的两个图案是关于折痕成轴对称的图形.[生乙]准备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且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也是对称的.[师]大家回答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Ⅱ.导入新课[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几种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由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电脑演示下面图案的变化过程)大家看大屏幕.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大家看大屏幕,从电脑演示的图案变化中找出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体会对称轴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在图案设计中的奇妙用途.[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看看,得到了什么?改变折痕的位置并重复几次,又得到了什么?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动手做)结论:由一个平面图形呆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师]我们把上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动手做一做.(课件演示)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上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 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回答下列问题.(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一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将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注:为了保证剪开后的纸条保持连结,画出的图案应与折叠线稍远一些.投影仪演示学生的作品.[生甲]相邻两个图案成轴对称图形,相间的两个图案之间大小和方向完全一样.[生乙]都成轴对称关系.[生丙]得到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轴对称图形.[师]下面我们做练习.Ⅲ.随堂练习(课件演示)(一)如图(1),将一张正六边形纸沿虚线对折折3次,得到一个多层的60°角形纸,用剪刀在折叠好的纸上随意剪出一条线,如图(2).(1)猜一猜,将纸打开后,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2)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3)如果想得到一个含有5条对称轴的图形,你应取什么形状的纸?应如何折叠?答案:(1)轴对称图形.(2)这个图形至少有3条对称轴.(3)取一个正十边形的纸,沿它通过中心的五条对角线折叠五次,•得到一个多层的36°角形纸,用剪刀在叠好的纸上任意剪出一条线,•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至少含有5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二)回顾本节课内容,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通过轴对称变换来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利用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在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案时,要注意运用对称轴位置和方向的变化,使我们设计出更新疑独特的美丽图案.Ⅴ.课后作业(课件演示)(一)如下图所示,取一张薄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沿斜边上的高线对折,将得到的角形沿黑色线剪开,去掉含90°角的部分,拆开折叠的纸,并将其铺平.(1)你会得怎样的图案?先猜一猜,再做一做.(2)你能说明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吗?应用学过的轴对称的知识试一试.(3)如果将正方形纸按上面方式折3次,然后再沿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又会怎样?为什么?(4)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3次呢?答案:(1)得到一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2)按照上面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2条对称轴;因此(1)•中的图案一定有2条对称轴.(3)按题中的方式将正方形对折3次,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4条对称轴,•因此得到的图案一定有4条对称轴.(4)当纸对折2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2条对称轴;当纸对折3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4条对称轴.(二)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花边.(三)收集并欣赏1~2个对称的中国民间剪纸图案,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Ⅵ.活动与探究如果想剪出如下图所示的“小人”以及“十字”,你想怎样剪?设法使剪的次数尽可能少.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设计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提示学生利用轴对称变换的应用.结果:“小人”可以先折叠一次,剪出它的一半即可得到整个图.“十字”可以折叠两次,剪出它的四分之一即可.板书设计备课资料艺术作品中的对称许多著名画家在作品中运用简单的图形创造出了奇妙的韵意.•法国著名画家V.瓦萨雷利于1969年创作了名画《委加.派尔》,画中仅仅用了“圆”形图案,就形成了一幅动态的轴对称图形!在从古至今的艺术创作中,不仅画家大量运用了对称,许多别的艺术家也经常运用对称的手法.如雕刻家威廉斯.多佛1971年在加蓬《非洲人的设计》中创作的“木制卫兵雕像”就是典型的雕刻艺术中的对称.带状装饰图案的做法油漆工只需要不断移动镂花模板(可以直接移动,也可以将翻转与移动相结合),就可以完全一条美丽的镶边图案.感兴趣的话自己试一试.§12.2.1作轴对称图形(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2.轴对称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2.培养学生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衔接与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应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数张.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变换的概念,•知道了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可以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那么具体过程如何操作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下面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一个图案.(课件演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的另一半:[生甲]这个图案(1)左右两边应该完全相同,画出的整个图案的形状应该是个脸.[生乙]图案(2)画出另一半后应该是一座小房子.[师]大家能把这两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吗?[师]我们利用方格纸来试着画一画(教师发给每人一张方格纸,且纸上画有图).……[师]画好了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Ⅱ.导入新课[师]如何作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图形都是由点组成的.因为我们来作一个点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点.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所以,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A′,可采取如下方法:(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2)在垂线上截取BA′,使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好,大家来动手画一点A关于直线L对称的对应点,教师口述,大家来画图,要注意作图的准确性.……[师]画好了没有?[生]画好了.[师]好,现在我们会画一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那么一个图形呢?•大家请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1),已知△ABC和直线L,作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师]同学们讨论一下.……[生甲]可以在已知图形上找一些点,然后作出这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应点,再按图形上点的顺序连结这些点.这样就可以作出这个图形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了.[师]说说看,找几个什么样的点就行呢?[生乙]△ABC可以由三个顶点的位置确定,只要找A、B、C三点就可以了. [师]好,下面大家一起动手做.作法:如图(2).(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2)类似地,作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3)连结A′B′、B′C′、C′A′,得到△A′B′C′即为所求.[师]大家做完后,•我们共同来归纳一下如何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归纳: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应点,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师]看来在作一个平面图形关于直线轴对称的图形,找一些特殊点是关键.下图中,要作出图形的另一半,哪些点可以作为特殊点?并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师]大家作个简单讨论,共同来完成这个题.[生]在图形(1)上找三个点,在图形(2)中找一个点就可以,如下图:[师]现在我们来做练习.Ⅲ.随堂练习课本P41练习 1、2.1.如图,把下列图形补成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提示:找特殊点.答案:图(略)2.用纸片剪一个三角形,分别沿它一边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折,•看看哪些部分能够重合,哪些部分不能重合.答案:本题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将自己剪出的三角形的情况进行表述.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如何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在按要求作图时要注意作图的准确性.求作一个几何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可以转化为求作这个图形上的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的对称点,连结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45习题─1、5、8、9题.(二)预习内容P43~P46.Ⅵ.活动与探究[探究1]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过程:把管道L近似地看成一条直线如图(2),设B′是B的对称点,•将问题转化为在L上找一点C使AC与CB′的和最小,由于在连结AB′的线中,线段AB′最短.因此,线结AB′与直线L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结果:作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结AB′,交直线L于点C,C为所求.[探究2]为什么在点C的位置修建泵站,就能使所用的输管道最短?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该问题就是证明AC+CB最小.结果:如上图,在直线L上取不同于点C的任意一点C′.由于B′点是B点关于L的对称点,所以BC′=B′C′,故AC′+BC′=AC′+B′C′,在△A′B′C′中AC′+BC′>AB′,•而AB′=AC+CB′=AC+CB,则有AC+CB<AC′+C′B.由于C′点的任意性,所以C点的位置修建泵站,可以使所用输气管线最短.板书设计§12.2.1作轴对称图形(二)一、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称点A′,方法如下:(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2)在垂线上截取BA′=AB.则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二、例1三、随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已知△ABC,过点A作直线L.求作:△A′B′C′使它与△ABC关于L对称.作法:(1)作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2)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3)点A在L上,故点A的对称点A′与A重合;(4)连结A′B′、B′C′、C′A′.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2.已知a⊥b,a、b相交于点O,点P为a、b外一点.求作:点P关于a、b的对称点M、N,并证明OM=ON(不许用全等).作法:(1)过点P作PC⊥a,并延长PC到M,使CM=PC.(2)过点P作PD⊥b,并延长PD到N,使得DN=PD.则点M、N就是点P关于a、b的对称点.证明:∵点P与点M关于直线a对称,∴直线a是线段PM的中垂线.∴OP=OM.同理可证:OP=ON.∴OM=ON.3.为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一块圆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三角形、矩形组成(三种几何图案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圆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你画出你的设计方案.答案:略。
《轴对称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轴对称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小学阶段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图形全等的具体应用,是与平移、旋转等知识相关联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方式,也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轴对称,了解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和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过程,通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快乐,感受轴对称的美,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物,为学生们学习本节知识奠定了感性基础。
其次,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丰富的现实情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们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发现。
考虑到学生们缺乏学习的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对概念分析不清,把握不透。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调动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识别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难点是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