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计》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7
《草帽计》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未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
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草帽计》教学设计(精选14篇)《草帽计》篇1设计理念:整合三维目标,以读为教学主线。
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有效的教学。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贺龙同志足智多谋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了解贺龙神机妙算的指挥才能。
难点: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2分)1、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家利用自己的智谋取胜的战例,谁能说说呢?(例如:诸葛亮“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
)2、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以智取胜的故事(板书课题:草帽计。
)齐读课题,引导学生用“计”组词。
二、读(15分)1、大家课前读过课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如果遇到生字、词怎么办?(生答)请大家采用这些办法把课文读通畅,读流利。
(生自由读书。
)2、看着同学们读书认真的样子,我相信,不用老师教,大家肯定会读屏幕上的词语。
幻灯出示:湘西汗流浃背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丢盔弃甲血肉横飞匪军神机妙算(指名读、正音、释义。
)3、下面,我想请同学读一读课文,你觉得哪些段落读得比较熟练了,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你还觉得哪些段落比较难读?愿意再试着读一读吗?(在指名读书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进行评点。
)三、悟。
(12分)1、我们换一种读书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内容时,抓住“六要素”。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下面请同学拿起笔,边默读边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会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
(生默读、作批注,师点拨。
)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看看哪位同学善于思考,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先交流,再提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草帽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帽计的巧妙和智慧。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草帽计的巧妙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帽计的巧妙。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分析草帽计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帽计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草帽计的来源和意义。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分析草帽计的巧妙之处草帽计的设计原理。
草帽计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草帽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类似的智慧计策,并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共同交流学习。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7.作业布置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草帽计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草帽计的巧妙和智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提高了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作业布置注重巩固和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课文原文及注释。
3.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草帽计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4.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时,觉得草帽计最巧妙的地方在哪里呢?”“哦,小明,你觉得呢?”“我觉得草帽计利用了视觉错觉,让人从远处看以为是士兵,这样就能迷惑敌人。
《草帽计》课文导读: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
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机来了。
贺龙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
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
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察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
”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
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首命令,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
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不把草帽统统仍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这时,蒋介石的一团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
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
匪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
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
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
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
《草帽计》教案(精选15篇)《草帽计》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草帽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主体课文,第五单元是以“智谋”为主题的组合单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情节生动,脉络清楚。
全文运用了很多,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说明智慧的重要性。
我们还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贺龙的军事才能,也要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熟读课文,做批注笔记,写摘录笔记;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合作交流,对文章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课后能够认真修改、整理、完善的课堂笔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弥补不足,巩固提高。
三、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必须深入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语言中去,走进文本深处。
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
通过对比阅读,解决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目标:1、深入研究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
2、通过对比红军扔草帽和白军抢草帽的场面,以及红军扔草帽前后的想法进行比较,感受贺龙同志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用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草帽计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必要因素以及感受贺龙的军事才能。
六、教学难点:尽量少的文字概括草帽计的过程。
七、学生准备:阅读与课文相关资料八、教师准备:阅读与课文相关资料、课件九、教学过程:(一)激趣复习引入1、用简要的“金蝉脱壳”小故事引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张老师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呢——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名将毕再遇带兵与进犯中原的金兵决一死战。
《草帽计》赏析五年级语文教案《草帽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贺龙利用草帽设下计谋,迷惑敌军,不费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
赞扬了贺龙同志的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聪明才智。
课文脉络清楚,对事情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
草帽对红军战士来说,一是可以遮太阳、挡风雨,二是隐蔽在山林里不易被敌军发现。
但当红军面临天上敌机轰炸,地面白军追击的局面,前面又是一片空旷平坦的山场时,草帽除了遮挡骄阳以外,派不上其它的用场。
贺龙同志观察地形后,随机应变,命令全体指战员摘下草帽丢在路边。
而红军战士“一切行动听指挥”扔下草帽,与白军的无组织、无纪律,一窝蜂似的抢草帽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支军队不同的智慧和纪律是草帽计得以顺利施行的关键,当时正值“骄阳似火,酷热难熬”,所以贺龙同志料定敌人一定会戴上红军丢掉的草帽。
因此可以认为酷热的天气是确保草帽计成功的重要因素。
贺龙同志早已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当他看到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时,“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文章故事情节生动,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举世闻名、汗流浃背、镇定自若、摇头摆尾、骄阳似火、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人困马乏、喜从天降、得意忘形、丢盔弃甲、眉开眼笑、喜出望外、血肉横飞叫苦连天、神机妙算”等,这些成语从人物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加以描写,增强了语言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中“人困马乏”“得意忘形”“血肉横飞”“叫苦连天”等词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必须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此六要素,然后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
课文解读
《草帽计》讲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贺龙带领战士用丢掉草帽的办法引诱敌人上当,不仅躲过了对方的追赶,还让误戴红军草帽的敌人遭到自己战机的轰炸,刻画出一位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将领形象。
《草帽计》记叙了贺龙同志神机妙算、智斗白军、以弱胜强的故事。
第1自然段是事情的开头,简略交代了时代背景:红军长征;在贵州附近(山地);对阵双方分别是贺龙领导的红军和蒋介石领导的白军;敌军天上地上两路追击,敌强我弱。
第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展,是敌我双方的第一回合的较量。
第一句写当时天气非常热,“骄阳似火”“酷热”两个词语直写;“枯焦”“汗流浃背”通过写草木和人表现天气的炎热。
接着记叙“敌机来了”,贺龙同志命令部队“到山林中隐蔽”,敌机什么也没发现,就离开了。
贺龙同志“镇定自若”,用“智谋”瞒过了敌人,避免了我军的伤亡,这一情节有三个特别的作用:
(1)“草帽”在这里突显了天气的炎热。
草帽是遮阳用的,但指战员们戴着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说明当时炎热的程度,遮阳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草帽”又是后面“草帽计”很重要的道具,在这里自然地出现,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2)敌机“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也就是说,没有发现红军的踪迹,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来敌机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自然以为那是红军,不会想到真正的红军在戴草帽的队伍的前面。
假如敌机这时发现了红军,一来会狂轰滥炸,。
草帽计1934年夏天,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向贵州进发,遇到蒋介石派出的大量人马围追堵截,可以说是后有陆地追兵,上有敌机轰炸、扫射。
一天上午,骄阳似火,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快被烤焦了。
红军战士头上戴着有一颗五角星的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敌机声。
贺龙镇定地指挥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
敌机在空中盘旋了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迹就飞走了。
战士们刚要喘口气休息一下,侦查员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追上了了。
队伍在烈日下行军,翻过了一座大山,眼见是一块平坦的山场。
贺龙仔细地观察了地形,下了一道命令:“同志们,摘下草帽,丢在路边,继续前进!”战士们听到命令后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
现在正是酷热难熬、风雨集中的夏季,草帽是遮阳避雨的随身宝,为什么要丢掉呢?战士们虽然有些想法,但命令一定要执行。
战士们不情愿地摘下头上的草帽,丢在道路两旁。
贺龙看了,哈哈一笑,命令队伍迅速转移。
红军过去没多久,后面国民党一个团的追军急急赶来了。
白军都没带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眼冒金花。
他们突然发现山场里遍地的草帽,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抢着把草帽戴在自己的头上。
白军军官眼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也就不去阻止当兵的抢草帽,自己也抢了一顶草帽戴在头上。
白军带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又继续去追赶红军了。
正在这时,天空中又传来敌机的轰鸣声。
白军一点也不介意,知道飞机是配合他们追赶围堵红军的。
可是飞机上驾驶员不是这样想的。
他们这些天天天在空中飞呀飞呀,到处找红军,可是连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没少挨长官骂。
这回终于发现了这支带着戴着草帽的“红军”了。
再降低高度一看,看清了草帽上的红色五角星。
“没错,正是‘红军’”。
飞机上的驾驶员喜出望外。
几架飞机联合行动,向饿鹰抓小鸡一样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轰隆隆地一阵狂轰滥炸。
白军被炸得哭爹喊娘、血肉横飞,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草帽计》教材分析:课文讲述的是贺龙在革命战争时期,用智谋指挥部队,迷惑敌军,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的胜利的故事。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品格。
默读课文,在理解第三、四节意思,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这两节。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隐蔽、踪影、凌乱、举世闻名、人困马乏、争先恐后”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词语10个。
教学重点: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细复述课文片断。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构想: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通过学习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准备:电脑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草帽记”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很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计划、计算、计谋、计策。
问:什么叫“草帽计”?(利用草帽设计的计谋。
)3.你知道这个草帽记是谁想出来的吗?(贺龙)你对贺龙了解多少?交流资料简介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
湖南省桑植县人。
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
在长征中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中遭*致死。
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
指名分节读正音。
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了“草帽计”怎么样,请你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贺龙的“草帽计”真神。
草帽计的主要内容
哎呀呀,你知道草帽计不?那可是相当精彩啊!贺龙同志带领的队伍,就用这草帽计给敌人来了个大大的教训。
当时啊,敌人那是紧追不舍哪,部队正被敌人死死咬住,形势危急得很嘞!这可咋办?嘿,贺龙同志就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
大家都把草帽扔在了路边,你说敌人会咋想?
那敌人一看,这么多草帽,还以为咱们的部队都在这休息呢,傻乎乎地就上了当!他们戴上草帽继续追,哪里晓得这是个圈套哟!这不就像那老鼠掉进了米缸,以为有便宜占,结果是大坑等着它呢!等敌人钻进了包围圈,咱们的部队一通猛打,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哭爹喊娘哇!
你说这草帽计妙不妙?是不是让你也忍不住拍手称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