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凉山州区域发展分析姓名:sf学号:df 专业fsdf一、区域基本概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2009年全州总人口473.04万,其中彝族231.07万,占总人口48.85%;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藏、回、蒙古等民族占3.47%。
凉山州平均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因海拔较高,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二、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地形条件。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
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
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
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捉供了优越条件。
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
木里西部与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为5958米,为全州最高点。
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仅为325水,是全州最低点。
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
2、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
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凉山州区域概况简述201212140327王兰凉山州,全名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少数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占地面积 6.04万km²,其下辖17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截至2011年有户籍人口487.3万,常住人口454.10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0%。
因气候、地形、民族特色等因素,凉山州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伴随着各景区的扩建、修缮、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雅西高速的通车运行,凉山州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讲不再是个谜团。
关于这个地区的概况,这里将简单的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发展现状(以2012年数据为例)和未来趋势阐述我对该区域的认识。
一、凉山州目前区域概况:(一)凉山州自然概况:1.自然环境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
处在100°15′E~103°53′E和26°03′N~29°27′N之间。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因地势地貌的原因,境内每年夏季是泥石流、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高发期,凉山州境内多地还是地震多发区,安宁河谷断裂带几乎纵贯南北。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份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17℃,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幅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
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30~306天。
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塑料大棚”。
凉山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5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美丽经济西昌迈上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作者:黄世涛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第03期有这样一座城市,环保成绩捷报频传,经济发展高歌猛进。
她近几年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等,还入选2023年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同时,她连续三年在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全国百强县榜单中争先晋位,2023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5位,居全省榜首。
她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
西昌何以实现生态越好经济越强?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市”发展路径,明确“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双向转化,推动生态保护向美丽经济进阶。
数年耕耘,西昌,这颗祖国西南的高原明珠,迈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互促共赢的道路。
水清景美,城市更添魅力碧波浩渺,山色入镜。
漫步在邛海边,冬日和煦的阳光披洒身上,微风穿过疏林轻拂脸颊,此时此景心旷神怡。
游客三五成群伫立岸边,静静浸润在绿水青山之间。
“到西昌,必到邛海”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共识。
2024年1月上旬,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一行到西昌市调研“美丽四川”建设情况,虽然不少专家也是这里的常客,但他们无不真切感受到,邛海越来越美,重见总有惊喜。
邛海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既调节西昌区域气候,又是城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被称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
水清景美的邛海不仅入选了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西昌市一张靓丽名片,而且为西昌新时代发展生态文旅,做强美丽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邛海之滨,保存完好的建昌古城是西昌又一名片,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昌市历史悠久,曾是古南丝绸之路上对外交流的重要节点,汉置邛都,后名建昌,再改为西昌。
2021年下半年,西昌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古城一经重现天日便惊艷世人。
以彝族民歌文化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作者:宋阿依姆刘海清来源:《民族学刊》2023年第06期[摘要]彝族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彝族民歌除旋律特征、演唱风格和歌词内容有着鲜明特点外,还饱含彝族人民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生产生活的独特审美与解读。
凉山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凉山彝族民歌是促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立足于凉山地区民众的生活,从彝族民歌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促进凉山彝族民歌文化振兴、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和整理凉山地区毕摩音乐和民歌传承人的音视频,运用频谱信息检索方式,对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内容等进行音乐分析,探究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传承保护凉山彝族音乐的策略,丰富当地民众精神生活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彝族民歌;文化振兴;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95-10一、凉山彝族民歌文化发展现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处于川西南,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凉山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传说、丰富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凉山彝族民歌是儿童时期天真无邪的游戏,是青年时期男婚女嫁的红绳,是老年时期歌声里的暮景桑榆。
作为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凉山彝族民歌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彝族精神家园,故而凉山彝族民歌作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而备受国内外的瞩目。
凉山彝族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活态文化,大致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现代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摘要: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占地极广,呈现出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这种情况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存在问题和障碍,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且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上来看,由于区域性、文化因素等影响,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资源和技术上都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在同步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的要求下,需要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明确,并提出优化和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对策研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域性差异,各地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主要经济发展动力都是有所差别的,但总的来说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需要针对现阶段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少数民族经济的内涵分析所谓少数民族经济,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一个宏观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理论上分为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地区经济两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中,这部分理论分属于民族地区化研究的范畴。
这实际上也就是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研究向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转变[1]。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落后和贫困现象被掩盖和忽视,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区域发展来讲属于不利影响。
例如,我国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包括了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两个部分,如果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蒙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出现落后或相对薄弱的现象,则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且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内蒙古地区的范围要比按照民族人口的分布所划定的范围更广。
但如果换作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这个民族的藏族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总地区人口的90%以上,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可以参照单一的人口指标或者地区指标进行判断。
浅探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摘要】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本文从县域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特点,发展现状,政策支持,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对策。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地方贡献。
通过深入挖掘县域文化产业的潜力,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解决存在问题和挑战,可以进一步推动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地方形象和吸引力。
随着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现状、政策支持、问题、挑战、对策、未来发展、地方贡献1. 引言1.1 县域文化产业的定义县域文化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以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创意、设计、传媒、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
它是地方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体,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还能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心。
在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人才培养。
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四川省各县域文化产业在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实现了现代文化的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县域文化产业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现代产业和创新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的县域文化产业正在迈向新时代,各地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2 四川省县域文化产业现状一是多元化发展。
四川省各地的县域文化产业涵盖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姓名:4545学号:6班级:一班凉山州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等不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及其发展条件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一)、全凉山州总体概要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著名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主体部份。
总人口为402.4万人,其中汉族占53.78%,彝族占42.61%,人口密度为67人/平方公里。
土地总面积9611万亩,人均23.9亩,其中耕地1.2亩,非耕地22.7亩。
全州共辖17个县市,按地形、地貌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地形区,即西昌、冕宁、德昌、会理、会东、宁南等五县一市为主的中部、南部丘陵河谷平坝区;雷波、美姑、金阳、昭觉、布拖、普格等六县为主的东部、东北部大小凉山山原区;木里、盐源、甘洛、越西、喜德等五县为主的西部、西北部高山峡谷区。
境内地表起伏悬殊,海拔绝对高度相差5634米(最高的木里县夏俄多季山峰海拔5959米,最低的雷波县金沙江河谷大岩洞海拔仅325米)。
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全州从低山河谷到中山丘陵、高山依次呈现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的不同气候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4.5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33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60.3%。
财政收入达到14.42亿元,年均增长12.94%,与1995年相比增长61.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5元。
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1999年实现增加值33.85亿元,已占到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25.2%,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64.4%。
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全州250万贫困人口中,已有170万越过“五八”标。
全州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的研究于秋竹㊀(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㊀从凉山彝族起源与迁徙历史演变入手开启对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源㊁迁㊁种㊁法㊁器㊁礼㊁艺7个大部分的多层次和全方面的诠释与意蕴,以史鉴今探寻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深度内涵与丰富内容,以期对凉山彝区发展乡村旅游㊁农耕文化传承与融合㊁农业可持续发展㊁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价值意义的研究㊂关键词㊀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㊀G12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8-0223-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51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tudyontheImplicationandModernValueoftheFarmingCultureofLiangshanYiAutonomousPrefectureYUQiu⁃zhu㊀(CollegeofAgriculturalSciences,XichangUniversity,Xichang,Sichuan615000)Abstract㊀ThispaperstartsfromtheoriginandhistoricalevolutionofmigrationoftheLiangshanYipeopletoexplainthemulti⁃levelandall⁃roundmeaningofthesevenmajorpartsofLiangshanYipeople sagriculturalculture:source,migration,species,method,instrument,ritualandart.ToexplorethedeepconnotationandrichcontentofLiangshanYi sfarmingculturebylearningfromhistory.Withaviewtoprovidingcultural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theinheritanceandintegrationoffarmingcultur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theconsolid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chievementsandtherealiz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inLiangshanYiDistrict.Keywords㊀LiangshanYiNationality;Farmingculture;Implication基金项目㊀国家民委教改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 (SZ21038);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CSZ221069);凉山州民族文化研究基金规划项目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凉山彝族农耕文化传承研究 (2021-10)的研究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㊀于秋竹(1980 ),女,吉林四平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教育基本理论㊁农业经济管理及作物学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10-09;修回日期㊀2022-10-20㊀㊀农耕文化是我国勤劳劳动人民积淀下来极富智慧的文化集合,承载了关于农业劳动观念㊁生产技术㊁劳作工具等传统文化内涵[1];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与厚重深沉,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千年乡愁留念的延续,是农业繁荣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传承利用价值㊂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居于四川境内西南部,地理区域位于通往 南方丝绸之路 的重要通道上,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综合形成垂直分布的农业生态系统,适合从事传统农耕生产㊂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㊁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地区,其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劳作生活,繁衍生息,彝族先民的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要及重要地位,因而创造积淀出极具民族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彝族农耕文化㊂1㊀源:凉山彝族起源形成与地理分布彝族作为中国第6大少数民族,区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滇㊁川㊁黔㊁桂4省(自治区),聚集在楚雄㊁红河㊁毕节㊁六盘水㊁凉山等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有过众多自称他称㊂彝族自称 诺苏 和 纳苏 等,代表 黑 或 虎 之意㊂在彝族思想理念中黑具有尊贵高尚之意,而虎代表威猛和力量,被彝族先民敬奉为重要图腾崇拜㊂ 苏 表示群体㊁人们㊁家族的意思㊂直至解放初期,彝族选择了鼎彝(泛指青铜礼器)的 彝 (大型盛酒器,为酒器中所谓的 庙堂之器 ,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其他称谓㊂因可考究的文史志记载甚少,学术界关于彝族族源问题始终各执一词,但其中彝族源自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这个说法最具有真实历史吻合性,但不管哪种学说成立,都可以肯定的是彝族先民至少在5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我国西部广袤地区,聚居于此并开始繁衍生息㊂彝族随着历史进程推进,因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出现了分化现象,其中有一支从未建立过国家,但以联合成部族发展民族的方式聚居在现今四川凉山地区㊂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核心地区曾遍及滇㊁川㊁黔㊁桂4省(自治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和滇西及贵州的 小凉山 的地区,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历经长期的历史演变[2]㊂有谚语说 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 ,意为大凉山山脉镶嵌山间盆地地貌舒缓平整,相反小凉山山脉众多地势高耸陡峭㊂总体来说凉山彝族分布的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都恶劣,多为地形地貌复杂的高寒山区,少见平原河谷地带㊂虽然在古代社会凉山彝族生活在条件比较艰苦的西部地区,但彝族先民却用饱满的热情与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创造出辉煌的民族历史㊂彝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而且也衍生出了独具民族魅力的文化艺术,彝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也是彝族人思想与精神的重要体现㊂2㊀迁:凉山地区彝汉分布及迁徙历史凉山彝族地区,大致是指彝语北部方言区,包括凉山州㊁乐山市马边县㊁峨边县㊁丽江市宁蒗县(以上为彝族自治地方)㊁乐山市金口河区㊁雅安市石棉县㊁汉源县㊁甘孜州九龙县㊁攀枝花市盐边县㊁米易县㊁攀枝花市仁和区㊁宜宾市屏边县㊁泸州市叙永县(以上县区有较多彝族乡)等地的彝族聚居区㊂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8):223-226㊀㊀㊀凉山地区彝汉关系长期互动发展,两族人口均是长期持续迁入凉山地区的㊂彝汉迁徙路径基本表现为,汉族是翻山按水系前行,彝族是渡河按山脉前行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上的差异㊂汉族以稻作农业为主,主要在平坝河谷地区活动;而彝族大多半农半牧,畜牧以羊㊁牛与马居多,畜牧业在整个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3]㊂农作物原以荞麦㊁燕麦等为主,后大量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主食,相应的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有所提升㊂凉山彝族先民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民族思想,而且也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民族习俗和农耕文化,这也为现代彝族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㊂任何民族在形成㊁发展和成熟阶段,都要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㊂源于上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同样经历了多次民族存亡的大事件,古代西部拥有比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资源条件,这为彝族先民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㊂目前全境而言,2020年凉山州年末户籍人口533.12万人,增长0.4%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06.85万人,占总人口的57.56%;彝族人口为288.75万人,占总人口的54.16%,彝汉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㊂实际凉山州辖区有多个汉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如会东县汉族人口约占90%,会理县汉族人口约占83%,宁南县汉族人口约占77%,德昌县汉族人口约占75%,西昌市汉族人口约占75%,冕宁县汉族人口约占65%㊂与此相对,凉山腹心地区多个县汉族人口低于5%㊂这是典型的 大杂居,小聚区 的格局㊂3㊀种:凉山彝族作物种植结构历史发展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凉山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 随畜迁徙,无定常处 的半牧半农迁徙的状态㊂直到东汉魏晋时期,彝族先民从游牧或半游牧的经济生活发展到定居于河谷地带,开始正式从事畜牧业或农业耕作,其中农耕劳作作为凉山彝族最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族人对农耕生产倾注大量劳动力和精力㊂因为凉山彝族长期对游牧生活固有习惯的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彝族种植农作物区域范围也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种植业与畜牧业在凉山彝族区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为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㊂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彝族人民总结和掌握了一系列传统农业生产技术㊂在铁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的情况下,特别是拥有较多山地和较少劳动力的凉山彝族,选择了更为经济实效的刀耕火种式的耕作方式,运用足够的生态智慧,解决好与自然的关系㊂农田因地势不同而种植不同气候类型作物,以获得高产优质并稳定粮食保障㊂多数耕地每年只种一季,土地利用率不高,一般安排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采取3 5年耕种一次的轮休耕的方式[4]㊂凉山彝族早期以荞麦㊁燕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种植农作物,是凉山彝区本地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的重要农作物[5]㊂彝族种植苦荞和燕麦不仅仅是农耕生产需要,同时也被赋予彝族世代相传的生命记忆和精神象征,一直从未退出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历史舞台㊂水稻㊁麦类㊁粟㊁麻㊁甘蔗等农作物在凉山有悠久的种植历史[6],随着彝汉聚居区融合扩展出现种植面积增加的趋势,凉山彝族种植相对有限,传播速度缓慢,除了凉山彝族不喜种植汉作农耕作物外,更多是因为作物收获后需要经过复杂加工才能成为食物,但食之易饿,产量较低,从根本上不符合彝族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些可能是种植面积不高的原因㊂而直到清代玉米㊁马铃薯㊁青稞㊁豆类㊁油菜等大范围引种推广,对凉山彝区种植结构带来很大影响㊂马铃薯㊁玉米和青稞是作为外来作物被汉族㊁藏族等其他民族移民迁徙到凉山地区而引入传播的,彝族主要是借鉴其他民族带来的农耕文化生产模式,搭配本地农作物进行种植㊂这些农作物种植历史演变发展与清代移民垦殖㊁改土归流的政策,大量汉㊁藏等其他民族移民迁徙㊁凉山彝区外来作物大面积引入传播,尤其与汉族移民迁入凉山彝区带来的汉作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7]㊂凉山彝族区域大部分彝族主要种植粮饲作物,反而对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兴趣不高㊂简单归纳其原因如下:早期彝族长年从事畜牧业生产,牲畜饲养依赖于粮饲作物;彝族又多以大量粮食作物作为家庭日常食品消耗,可以解决生存温饱问题并满足生活需求;在以物换物的商业交易中,也多以粮食作物作为度量单位㊂4㊀法:凉山彝族天文历法与汉族历法同异比较彝族古代天文历法是彝族灿烂古文明的一种集中体现,从日月星辰的运动方向㊁相互间方向的变化来观察和把握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㊁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世界进行观察㊁研究从而总结出来的科技成果㊂彝族多种天文历法的发现,更是震惊世人,时至今日,广大凉山彝族人民在农业耕作劳动和社会关系组织过程中仍旧保留着使用传统历法的习俗㊂彝族太阳历根据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以定寒暑季节,由节令把1年均分为上下2个半年,各占5个太阳月,以十二生肖纪日轮转,1圈12d为一周,计3圈36d为1个月,10个月为1年360d,剩下5d作为过年日㊂每隔3年加1d为闰日㊂大寒期间为过年日;大暑期间过火把节㊂大寒之后是立春,由寒转暖;大暑之后是立秋,由热转凉㊂在我国历史上这种10月历曾是夏代的历法㊂彝族十二兽历用十二神兽肖纪年纪月纪日,川滇黔彝族与汉族十二生肖纪年法类似㊂彝族均会根据历法进行推算年岁,用以纪月纪日,同时认为人与五行关系密切,并与 公㊁母 配合而成10种命运,体现了敬畏自然,与之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再与12属相配合,形成60年轮回 纪年周期表 ,用于占算彝族婚姻生辰等大事,甚至与人生命运相匹配㊂彝族十八太阳历产生于远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代,1个月20d,1年18个月,另加5d祭祀日㊂十八月历所用为一种自然历,虽然从内容上看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但也包含着自然物候现象,例如一年各月名称中有风吹月㊁鸟鸣月㊁萌芽月㊁开花月㊁结果月㊁天乾月㊁雨水月㊁河涨月㊁天晴月㊁草枯月㊁叶落月㊁霜临月㊁过年月等等,彝族先民就是据此安排农业生产生活㊂每月用 20 纪日的记数法比较原始,源于孩童借助于自身所有的双手双脚共20个指(趾)以识数记日的原始时代㊂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彝4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族和云南宁蒗县西番人即普米族,在解放前拿粮交租或粮食交换时,采用20筒(盛粮的竹筒)为1个单位来计量,甚至于所耕种土地面积不以亩来计算,而是以土地所产粮食有几个20筒来计算,或者折算牲畜价格也是按照几个20筒(粮食)来计算㊂汉彝天文历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谐发展相互融合㊂彝族大量文献史诗中包含了大量物候与农时的描述,共同验证了彝汉历法具有共同特征[8],特别是彝族12月历法与汉族传统阴阳农历法在农学思维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汉彝民族的农耕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也是农业文明中 月令 文化的表现㊂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先民对农业物候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农事操作的农业哲学智慧,促成凉山州彝族区域民族农耕文化凝聚成多元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形成了丰富多彩又极具魅力的民族特色㊂5㊀器:凉山彝区传统农具使用的研究传统农具通常是指我国农民精耕细作过程中发明创造用以改变农业对象的手工器具装备,直到如今还有部分农事劳动生产仍在使用的劳作工具[9]㊂我国地大物博㊁地域辽阔,不同民族㊁不同区域㊁不同环境㊁不同劳作㊁不同文化造就了传统农具具有鲜明性与多样性[10]㊂传统农具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被人民在实际农业生产经验基础上不断推陈创新与手工改造,传统农具在时间实践检验之下,充满农业哲学智慧与手工工匠精神,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1-12]㊂凉山彝族早期主要居住在高寒偏僻山区,开始农耕时采用都是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方式,彝族先民也合理利用所处的地理环境㊁水利㊁气候㊁土壤等条件,根据农事操作具体要求制造和改进农具,在选材上秉承 取于自然㊁好用耐用㊁搬扛方便 的原则,不断对农具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凉山彝区高寒山区耕作的地理环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㊂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木㊁竹㊁石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原料,加以设计㊁打磨㊁组装等简单手工加工后用于农业生产㊂木质农具多利用植物枝条自然状态和材质性质,经过剥皮㊁捆绑㊁修型等,有些甚至不经过加工直接使用,如木叉㊁木丫㊁连枷㊁木槌等㊂竹质农具以竹子作为原材料,多数经过劈㊁砍㊁篾等形成细条状,按照需求编织成各种用具㊂铁质农具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冶炼铁业兴起,代替了木㊁石等材料的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农具史上出现的一次大变革㊂凉山彝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杂合居住的形式决定了所形成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融合的过程,该区域所使用并传承下来的传统农具,不仅结构简单且设计轻巧实用,适应彝族人民居住地域环境,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极具民族区域特色的彝族农耕文化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化小型机械农具在凉山彝区得到规模推广和广泛应用,导致部分传统农器逐渐消失,但在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使用小型传统农具来完成农事作业,例如丘陵地带或者地块边缘等㊂传统农具的适用性㊁实用性和功能性沿用至今,是现代农业机械无法完全替代的㊂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操作传统农具进行农耕作业,体验农耕文化和劳作的乐趣,可以说传统农具让农耕文化更加具体而充实㊂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凉山彝族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新兴材料嵌入使得传统农具变得更为耐用和灵巧㊂而汉族区域内农耕农具伴随着农耕技法也传入彝区,使得大量传统农具越来越趋于相同,从侧面推动了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促进共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㊂6㊀礼:凉山彝族传统节日礼仪中的农耕文化意蕴仪式与节日是一种古老且重复并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和象征性的表现组成的㊂仪式礼仪和节日文化综合了信仰的神圣㊁诗学的哲理㊁艺术的种类㊁神话的叙事㊁行为的表演㊁心理的情结㊁文化的类型[13]㊂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和承载着厚重丰富的文明内涵,其灵活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彰显民族文化与弘扬情操美德,有助于促进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融合㊂凉山彝族传统节日有彝族年㊁火把节㊁赛装节㊁庆年节㊁跳公节㊁补年节等,节日民俗文化礼仪存在于自然崇拜㊁图腾崇拜㊁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社会观念中㊂凉山彝族节庆文化历史灿烂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形式异彩纷呈,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㊁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㊂盛大节日民俗文化礼仪制度中也多数包含着农耕礼仪,是居住于高寒山地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实践中积累并传承至今的祈求丰收㊁五谷丰登的仪式活动㊂彝族传统节日 火把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是凉山彝族场面最隆重㊁规模最盛大㊁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4]㊂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彝语称为 都则 ,意为 祭火 ㊂关于火把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都与彝族崇拜火的民族本性关联㊂该节日举行的祭祀㊁文体活动㊁社交礼仪等目的是用火驱虫除害㊁保护庄稼生长㊂火把节已成了彝族 照田祈丰年 的传统节日,强化彝族民族自我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促进各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进步㊂究其根本,火把节源于对火的崇拜以及反抗不公㊂彝族祖先使用火把消灭害虫,赶走恶魔,守护家园㊂古代典籍中对蝗灾的记载比比皆是,农耕时代把庄稼视作身家性命,把虫害视为生产活动的最大威胁之一㊂彝族人民以火把消灭害虫,是保护农田庄稼进而为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农业资源保障,折射出彝族人民对丰衣足食的向往,也彰显了彝族人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自信和乐观㊂凉山彝族火把节所体现的生命观,认为人间万物都是出自上天恩赐,应饱含向往自然㊁尊重自然㊁尊重生命的理念,都体现在火把节严肃礼仪活动中㊂在火把节期间,不论亲疏,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分享美食,其乐融融㊂这不仅是联系感情的方式,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良好途径㊂事实上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开放的,不仅是彝族人民的节日,也是包含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㊂火把节中透露的人际交往理念和52251卷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于秋竹㊀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的研究社会和谐理念,与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同向而行的㊂彝族年 顾名思义就是彝族人的新年,在彝语中 彝族年 被称为 库史 ㊂正常情况下 彝族年 都在农历十月举行,时间与 火把节 一样也是3d,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其中以昭觉㊁美姑㊁布拖㊁喜德等县彝族年最具代表性㊁最富有民族特色㊂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祭祀活动,彰显彝族对于祖先的敬仰之情㊂彝族年丰富繁杂的民俗事象,反映出彝族历史文化㊁经济生产㊁人伦纲常㊁风俗礼制㊁民俗服饰㊁餐饮饮食㊁农耕礼仪㊁思想理念等诸多文化内容㊂透过这些祭祀与庆贺性系列活动所蕴含生活生产场景和民族特色风俗,可探究彝族经济社会发展㊁文化历史变迁轨迹,对于人文学科及其涵盖范畴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㊂7㊀艺:凉山彝族手工技艺上对农耕文化的呈现彝族先民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理地貌复杂,交通偏僻不便,鲜有对外交流,手工技艺遗产基本上保持本民族的艺术特征㊂作为图像形态艺术形式,凉山彝族手工技艺类文化遗产上的精美图案是彝族对生产生活中意识具象的高度概括和情趣提炼,以其独特的魅力㊁神秘色彩㊁博大精深㊁强大生命力世代相传,鉴于精神图腾表达情感与传达向往,反映着彝族特有的群落架构及社会文化,较为完整地表现出彝族民族文化意识[15]㊂凉山州彝族服饰㊁漆器和银饰以独立的视觉设计符号和图腾艺术内涵,潜移默化地表达着对农耕文化的信仰及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先民的生存环境演变及采集文化信息有关㊂彝族先民将从大自然和农业劳作中观察到的日月星辰㊁河流山川㊁风雨雷电㊁花鸟鱼兽㊁日常用具㊁崇尚色彩等物象,或以神话传说或民族故事为题材,或借助借喻㊁比拟㊁象征等手法,或按照手工技艺表现形式和造型变化不同,或以自身认知与信仰崇拜的方式,将潜移默化中的意识具象简练概括,打散分解㊁拼接重构出彝族手工技艺文化遗产上图形,其蕴藏民族历史㊁文化传统㊁价值取向,审美情怀和精神追求等深层次的寓意[16-20]㊂彝族先民将敬畏自然㊁信奉万物㊁崇拜图腾表现在手工技艺艺术品上传承至今,也为彝族宗教活动㊁生产生活器物㊁建筑营造建设㊁服饰设计制度㊁重大节庆民俗㊁农耕文化传承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题材来源㊂8㊀结语通过对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变的探析,具体通过源㊁迁㊁种㊁法㊁器㊁礼㊁艺7大部分对凉山彝族农耕文化意蕴和现代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对民族地区农耕文化传承与融合起到理论支撑作用㊂目前凉山州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大小凉山彝区,具有典型的 大杂居,小聚区 的格局,历史上彝汉两族都经历漫漫迁徙路,表现为汉族是翻山按水系前行;彝族是渡河按山脉前行,是汉彝农业生产方式差异及受到彼此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的原因㊂凉山彝族世代根据当地地势和气候不同进行农事调整,对农业生产倾注大量劳动力㊂主要种植粮饲作物用于有效解决生存温饱,但随农作物种类增加和外来作物引种传播,对凉山彝区农业种植构成带来很多影响㊂凉山彝族早期农耕时采用都是刀耕火种原始耕种方式,使用工具基本上就地取材,加以设计㊁打磨㊁组装等简单手工加工用于农业生产中㊂与汉族农耕文化相互融合借鉴过程中,凉山彝区彝汉传统农具也逐渐趋于同化状态,依然存在少量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农具㊂凉山彝族拥有丰富节日民俗文化资源,震惊世人的彝族古代天文历法㊁精湛的手工技艺,潜移默化间表达着对农耕文化的信仰与及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愿景,其蕴含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㊂充分挖掘凉山彝族的农耕文化资源,直接关系着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凉山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㊁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㊂参考文献[1]凌礼清.浅析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文化学刊,2021(10):46-49.[2]阿苏克的莫.凉山彝族农耕文化现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3]马史火.浅析我国彝族社会传统家庭中农耕文化的传承[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8341-8342.[4]李浩淼.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及发展策略研究:以苦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50-52.[5]蒋俊方,贾星.凉山彝族的苦荞种植和饮食文化[C]//林汝法.苦荞产业经济国际论坛论文集.太原:‘荞麦动态“编辑部,2006:121-124.[6]朱圣钟.论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水稻的种植及其影响因素[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6-80.[7]朱圣钟.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J].中国农史,2006,25(2):12-21.[8]阿苏克的莫.从彝族谚语看农耕文化的传承[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2-126.[9]王荧,杜何琪.情感寄托㊁地方性知识与传统农具的延续:以云南德宏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具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3):73-80.[10]梁柯欣.山西传统农具的种类与功能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20.[11]杨雪梅.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62-67.[12]安正乾.武陵山区传统农具的哲学意蕴[J].铜仁学院学报,2017,19(5):95-97,106.[13]白史各.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4(3):14-16.[14]朱安义.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6(3):86-87.[15]李雪章.浅析昭通彝族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J].民族论坛,2012(6):107-109.[16]陈春戎,王玮.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在软装陈设品及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艺术,2020(6):96-102.[17]王婷婷.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族银器装饰图案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7.[18]付莎莎.少数民族典型图案的文化价值与图像再造:以凉山彝族漆器图案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21,11(4):65-69.[19]林晓华.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7):10-11,14.6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重难点17 植被带与与垂直地域差异(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①①①①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洋流B.地形洋流C.纬度大气环流D.地形大气环流(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①自然带分别是()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图中①①①自然带分布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
如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A.I-II-III B.I-II-IV C.II-IV-V D.IV-V-VI6.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①风速大①坡度大①土层薄①蒸发强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
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
8.(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浅析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摘要:凉山州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等不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凉山州以独特的形式形成的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等方面出现了结构不完善,技术性差等问题,另外凉山州的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也日益凸显,这使得凉山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将深入分析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凉山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录前言一、凉山州的区域位置分析1、区域基本概况2、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地形条件气候特征水能资源生物资源3、经济社会背景分析近期经济工业发展成就二、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经济不明显2、政府缺乏支持力度,资金人才短缺3、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4、人口问题严重5、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做到因地制宜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三、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策略1、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2、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3、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和整合发展4、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5、推广人才强凉战略,加强基础教育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7、转变职能,创新机制8、政策制度支持四、结语五、致谢六、参考文献前言区域特色经济是建立在西方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在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需求下,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国家,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显得尤为突出。
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特色经济成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研究对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凉山州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利用文献法,实际调查法等方法,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文章从特色经济产生的背景、内涵和特征入手,深入探析了区域特色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川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发布时间:2022-12-01T05:23:54.442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第15期作者:马得城[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郡县治,天下安。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马得城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郡县治,天下安。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支撑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
近十几年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现在四川是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最多的省份,有183个县(市、区),包括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和4个自治县。
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有120个,占四川县域地区总数65.6%,比2012年增加35个。
然而,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瓶颈问题:规划不科学,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产业同质化现象较重,发挥“市带县”作用不足,跨地区联合协作有待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等。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全州辖2市15县。
长久以来,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等因素影响,凉山州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县与县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低水平、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本文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其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彝族人口占98%以上,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典型的彝族聚居重点县,在深度彝区最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凉山州美姑县为立足点,以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彝区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并指导推进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一、彝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过去的一段时间,美姑县实现了“两个五年规划”无缝衔接,并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并以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西昌为例提出了发展策略。
标签: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一、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从混沌中走来,从生命之初的那天起就在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成长,接受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熏陶,滋生出本土文化原有的面貌。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但却无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的多元性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各种文化存在的权利。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系东北缘,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自古以来在汉藏文化的包围圈内,形成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地域文化塑造出区域特色经济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曾写到:“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在于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利用手工痕迹造就的不同民族、区域特色。
尊重历史,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宝贵遗产,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出发,以平等的文化尊重产生交流、互动,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塑造特色经济,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
2.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文化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经营活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运作的文化产业形态,才能向外辐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文化内涵,它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消费中被磨损,但是文化内涵却可以得到丰富和发展,获得更大的生命和潜在价值。
新时代凉山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推动新时代凉山彝区乡村农业产业的振兴,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寻找出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彝区乡村农业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推动彝区乡村农业产业的振兴,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彝区乡村农业一直是凉山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农业产业面临着发展瓶颈。
如何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下,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本研究将围绕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为彝区乡村农业产业的振兴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彝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对于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彝区乡村农业产业振兴路径,可以为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凉山彝族题材美术的新气象作者:***来源:《大观》2022年第08期摘要:以涼山几位画家及作品为例,分析当下的凉山彝族题材的美术创作现状。
在党中央积极倡导地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势。
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国画创作,艺术家们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感知方式,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承彝族文化脉络,又刻画出当前彝族人民内在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地域文化;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中心资助项目(YZWH1402)研究成果。
近年来,艺术形态普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相关艺术之间的浸润与渗透也愈发深入,美术创作尤其如此,更具有包容性与涵盖性,甚至可以说趋向多种造型艺术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
再加上党中央大力倡导地域文化的传承,这使得民族题材的美术事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那就是既注重视觉层面造型的民族特点与审美形式的表现,又注重深层内涵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一点在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就如同本土画家叶峰(彝文名瓦其比火)与卢德福(彝文名阿古扎摩)曾讨论的“画彝族”和“彝族画”的问题,这二者明显是不同的。
“彝族画”指的是凉山本土画家以自己的彝人文化为根本,以灵性的慧眼观察这片土地,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彝族人,他们的画笔里满溢深情,极富本部族的生命灵性。
如叶峰笔下的画作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的再现与记录,而具有了某种民族符号性特征,这一点从他的“大山”系列画中尤能体会到。
看叶峰的画,能够看到他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从他的《童年》《妈妈的女儿》等,到《大山之魂》《大山之云》《大山的呼唤》《大山之恋》等“大山”系列作品,不难看出他在一步步突破自己,打破旧有的绘画语系,蜕变出新的绘画语言。
这种蜕变充满生机,令人欣喜。
最可贵的是他的画作以全新的面目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石刻壁画、漆画到“毕摩画”等,这些过往的厚重积淀,才是他绘画生命的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凉山特色旅游文化1000字金沙江以西以北,安宁河以东,大渡河以南,由江河区隔出的这片6.04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厚重。
泸沽湖、邛海泸山、螺髻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景区景点闻名中外。
彝族歌舞、藏乡风情、摩梭母系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凉山,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
曾经,因为交通的闭塞,大美资源被淹没,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凉山大地,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凉山从文旅资源大州向文旅资源强州铿锵迈进,成为四川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迈步“十四五”,凉山将以打造“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凉山彝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
彝风彝韵风情浓凉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热土上遗存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就诞生了彝族十月太阳历。
这里是中国东西部商贸文明走廊与南北民族文化走廊交汇的中心,早在张骞尚未打开北丝绸之路之前,这里已经是古南丝绸之路大重镇。
目前,全州有18项国家级、104项省级非遗名录,12名国家级、113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火把节是凉山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2006年,火把节文化遗产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9年,火把节入选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此外,彝族阿都特色文化至今在民间还保留较为完整,口弦、朵洛荷、银饰、阿都高腔等百余个民间文化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伴随大凉山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不断推进,火把节享有了“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等美誉。
与此同时,14个世居民族保存良好的原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造的丰厚宝藏。
中国美术界、摄影界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凉山,凉山民族歌舞享誉全国,音乐、影视、文学、舞台艺术作品源源不断,众多的音乐人、诗人、传媒人从凉山走向世界,“大凉山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热点。
凉山彝族口传文化保护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王美英[摘要]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
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
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口传文化;传承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5)12—0051—07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2015XWD-S03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美英(1970-),女,彝族,四川会理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民族学博士,研究方向:彝族社会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一、问题的提出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受其推动,国内开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性探索。
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异常活跃,为呈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契机,因而被学者视为一次文化运动。
[1]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给民族文化政策和文化建构提出了新的诉求和挑战。
目前,国内外在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早在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威德纳学院图书馆建立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树立了口传文化搜集整理、开发应用和研究的范例。
芬兰、日本等国在口传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200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口承传统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口传文化遗产现状和发展态势的调查、鉴别、研究、保护和宣传。
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作者:邓小姝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7期[摘要]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配性要素,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并以自治州首府所在地西昌为例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一、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从混沌中走来,从生命之初的那天起就在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成长,接受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熏陶,滋生出本土文化原有的面貌。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发展程度上的差别,但却无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的多元性本身就意味着承认各种文化存在的权利。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系东北缘,界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自古以来在汉藏文化的包围圈内,形成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地域文化塑造出区域特色经济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曾写到:“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在于自然地理环境造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利用手工痕迹造就的不同民族、区域特色。
尊重历史,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宝贵遗产,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出发,以平等的文化尊重产生交流、互动,以鲜明的地域文化塑造特色经济,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
2.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文化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经营活动,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运作的文化产业形态,才能向外辐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价值在于文化内涵,它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消费中被磨损,但是文化内涵却可以得到丰富和发展,获得更大的生命和潜在价值。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文化产业应该从文化创意的核心出发,逐渐形成大的文化产品制作业和服务业,又不失时机地向旅游、宾馆、餐饮等产业扩散,通过层层扩散使独特的文化创意变成大量生产和销售的文化商品,即把文化价值转换成为商业价值,又以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促进文化的传播。
3.文化创新促进区域创新深圳市龙港区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这里的村民为了满足一定规模的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以油画艺术为突破点,向多方延伸,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大芬村油画产业创新的思考点并不在于油画艺术本身的创新,而在于以油画为媒介,进行文化产业化的创新思考。
我们应该对凉山地区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并以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创新。
三、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凉山经济发展彝族是伟大祖国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有效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凉山经济发展,打造特色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服饰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形成民族服饰的独特性。
凉山彝族主要生活在山区,其民族性格凝重、宽厚而朴实。
他们自称“诺苏”(意为“黑族”),崇尚黑色,以黑为贵,黑为美。
服饰中大多以黑为底,其上装饰丰富多样,图案色彩一般以红、黄为主,红色热烈而富于刺激性,原始先民对红色赋予了“血”与“火”的意义,因此它被看作是生命之色;而黄色是光明的象征,有阳光、火光的含义。
服饰色彩对比强烈,但因黑底的调和而给人以单纯明快之感,彰显了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的魅力。
英国先锋时装设计师维维恩•韦斯特伍德说:“在我的设计当中,我真正信赖的唯一的东西就是文化。
”日本传统色彩在设计上的应用也推陈出新,将能体现大和民族特征的色彩广泛应用于服装、手表,甚至家用电器行业。
凉山彝族对原色的喜好直接来源于自然,色彩情感单纯、朴实,充满了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大胆创新开发新产品,拓宽应用领域。
(1)在设计中通过黑、红、黄三色所占比例的不同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搭配形式和视觉效果。
(2)彝族服饰中常用“火镰纹”“蕨基芽草纹”等装饰纹样,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挖掘,有效取舍,将之应用于服饰、包袋、产品包装、饰品等领域,拓宽市场,促进发展。
2.饮食凉山彝族饮食调配比较独特,自成体系。
主食主要有荞麦、马铃薯、玉米;蔬菜以圆根、青菜、白菜等为主,多产于夏秋两季。
他们把粮食与肉食相对搭配起来,认为这样最合口味,形成沿袭已久的传统食谱。
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酒在彝人的饮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招待宾客、磋商议事、调解纠纷处处以酒为首,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杆杆酒。
杆杆酒又称泡水酒,是彝人逢年过节敬奉祖灵或婚嫁喜庆招待宾客的饮料,主要原料为高粱,甘醇清冽,营养价值高且饮用方法别致。
饮用前将坛盖揭开加冷水,两三个小时后将一根或几根弓形的竹管插入坛底,竹管上系一条手绢,以便人们轮流吸饮后擦拭管嘴。
在了解彝族饮食文化的基礎上,笔者建议:(1)在凉山州境内重点的旅游城市建立大型饮食广场或特色食品一条街,制作出售凉山彝族特色饮食,如彝族砣砣肉、杆杆酒、苦荞粉、圆根、燕麦炒面等,制作过程公开可见,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体验制作过程,增强吸引力。
(2)除了彝族特色饮食之外,民间百姓流传的德昌板鸭、高草坝牛肉、沙坝板栗、会理石榴等也可成为特色食品的一员。
另外,凉山出产的蚁菌(俗称鸡棕)、松茸、牛肝菌、马湖莼菜等山珍可以作为凉山特产制作销售。
(3)建立杆杆酒生产基地,注重产品的包装和档次,作为凉山的特产,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3.居住环境凉山地区的地域性产生居住环境的独特性,从而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此地区彝族住房大都是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瓦板盖,瓦板用无节疤杉木劈成,分底、盖两板交错铺盖,长2米左右,盖好后横放一些木条,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俗称“瓦板屋”。
居住环境、城市景观是民族文化的发射台,凝聚着先人的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反映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以思想启迪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在凉山州旅游城市的规划中要重点把握相关居住环境、景点、景区的形象塑造,传达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1)在凉山州奴隶社会博物馆建立相应的展厅具体展现彝族社会形态、生活文化、宗教艺术、民风民俗,让大家对彝族历史有充分的了解;民族风情园和火把广场是最近几年新建的旅游景区,可以考虑设立群组彝族文化主题雕塑,加上民族舞蹈、音乐的展示,形成强烈的视听感受。
(2)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条件,西昌市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有“不是昆明而胜似昆明”之说。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树木品种繁多,彝族同胞也大多居住在山上,我们可以建立森林公园,避暑度假村,让客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实地考察、感受彝族的生活。
(3)在民族风情园的民族文化村建立彝族寨的建筑群,房屋以石条、木板、草为主建成,充分体现彝族传统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放大器,包括民族风情、社会风尚、传统节庆、特种工艺等内容,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凉山的彝族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毕摩文化,形成了难得的全国惟一的毕摩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并于1996年成立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毕摩文化的研究。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彝语音中,“毕”是举行宗教活动、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
彝族毕摩一般是男性,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他在彝族传统社会的主要职责可分为四类:一是主持祭祀;二是占卜;三是采药治病;四为主持盟誓和神明裁判。
根据毕摩文化独具特色的优势,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1)充分利用毕摩经典著述、毕摩书法艺术和美术作品等进行高品位的文化包装,进行展览。
(2)聘请著名毕摩进行商业性的毕摩仪式的展示和绝技表演。
(3)聘请民间能工巧匠仿制毕摩法具及其经书中极具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艺品,如毕摩木刻艺术、竹雕艺术、泥塑、草塑等。
5.传统手工艺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沉积了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它以多种形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等级观念、道德修养、世界观和审美情趣。
从全国漆艺文化的层面看,凉山彝族的漆艺文化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色彩及用料等方面独具特色,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从彝族文化的层面看,它不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工艺文化,而且在大小凉山地区历史悠久,使用普遍,凝集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传统漆器种类主要有酒具、餐具、兵器、马具等,共二十多个品种。
酒具主要有圆形酒壶、扁圆形酒壶、鸟形酒壶、鹰爪杯、高脚杯。
食具有盘、盆、钵、碗、勺、餐桌。
现代的漆器种类和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兵器和马具基本停产,只有酒具和餐具仍在生产,现在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对其的振兴也势在必行。
鉴于彝族传统漆器的艺术价值和现在的发展状况,笔者建议:(1)将漆器生产规范化,建立各级不同层次的市场。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漆器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很少有脱离农事的漆匠,他们可分为三类:一是少数全凉山有名的漆匠,二是在局部地区小有名气的漆匠,三是会一点简单漆艺,偶尔做漆器的农民。
这三类人做的漆器良莠不齐,导致市场的混乱,所以应该将作品进行层级划分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市场。
(2)彝族漆器产业是凉山地区的特色产业,在旅游产品设计中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自然与人文密切融合的文化等因素都必不可少,而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因素则是设计的关键,色彩设计以及工艺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以特定景点或地域的文学艺术创作、神话传说、趣闻轶事、历史典故作为设计主题。
例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有工艺品厂商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世贸大楼的水晶纪念品,这一举措起了人们的回忆,该商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这就是题材多元化的一个经典范例。
(3)漆器图案的意义直接表现在餐具上,酒壶上的图案包括充满神秘色彩的天地、日月、山川,聰明吉利的蛙、避邪驱灾且勇猛无比的鹰和“鸡冠牙”纹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纹样用于相关产品的开发,如:花瓶、果盘、糖果盒、首饰盒、手镯、笔筒、茶筒等,漆绘上彝族传统的图案,形成了一种复合文化的漆器。
(4)建设彝族民俗文化一条街,以旅游休闲街区为定位,可以学习借鉴杭州荷坊街、成都锦里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情况,在以彝族民俗产品为主体的前提下,可适当穿插藏族、回族的民俗产品,丰富市场,使人们能够置身于丰富的民族产品之中,关注它们,被它们吸引,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