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新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演进陈曦党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风格”。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来讲,党的作风建设包括“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文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这几个方面的作风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逐渐形成了作风建设的理论体系。
对党的作风的回顾与梳理,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意义重大。
一、由初创到成熟时期毛泽东可以说是党风建设的创立者。
早在20世纪20年代,针对红军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等不正之风,毛泽东写下《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指导红四军加强自身的思想和作风建设。
提出了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随后1930年5月写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对党内存在的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这些对于党风建设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萌芽。
(一)正式提出了三大党风思想“党风”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42年党校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讲演中,首次提出“学风和文风,都是党风”,并对党风作了具体的阐释,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经过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党八股等不正之风进行了有效的整顿和抵制,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有效的进步。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的《论联合政府》报告,对党风进行了明确的阐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三大党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明确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成为了领导我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填空题(共29小题)1.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
2.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始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3.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判断对错)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对错)5.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州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错误:;订正:。
6.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大中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判断对错)7.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山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判断对错)8.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其主要目的是消除贫富分化。
(判断对错)9.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判断对错)10.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判断对错)1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判断对错)。
13.1978年底,的召开,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4.1980年我国设立了广州,深圳、浦东、海南四个经济特区。
1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判断对错)17.根据提示信息及所学内容,列举下列历史知识。
(1)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2)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会议是。
(3)拿破仑上台的标志是。
(4)20世纪30年代,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复苏的总统是。
(5)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倡议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作者:张建聂启元来源:《桂海论丛》2014年第03期摘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奋斗探索,为改革开放准备了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就,是对改革开放前正确思想和实践的深化、发展。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发展过程。
关键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两个历史时期;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23-05收稿日期:2014-02-16作者简介:张建,男,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聂启元,女,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剖析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近30年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就是说,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之间,既有历史递进性,更有内在统一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实现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正因为这样,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32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丢失,而中国32年来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改革开放这一打开我国新时期新局面的历史性决策,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
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是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没有这样的觉醒,新时期就根本无法开创,新局面也根本无从打开。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吹响的。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致的开幕词,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接续奋斗得来的?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不能割裂开来,又不能对立的答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新时期是这样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完成拨乱反正,部署并展开全面的改革开放,还进行了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大第一次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规定20世纪末的目标是“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新时期就是这样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
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它,议论它是怎么发生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顺利环境下开始的,相反,倒是在异常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两大难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时仿佛还看不清该从哪里下手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当前种种迫切而棘手的问题,还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形成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方面必须在不长时间内同步完成。
没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和胆略,很难在这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局势下勇敢地作出历史性的决断。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中全会的前夜走上这样一条路实在不易。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中国经历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
接着,中央抓了两件事:一是揭批“四人帮”,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那时,“四人帮”和一批他们的骨干分子已被隔离审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但他们多年经营的帮派势力遍布全国,有些还掌握着一定权力,如果不认真清理便会留下隐患。
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清查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始终保持着社会的稳定,没有出现动荡或混乱。
党从成立以来,经历了两个重大变化,即从夺取政权到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从在受到外部封锁条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地位、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变化要求党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这同样要求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求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党历来重视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提出对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一个重大变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的。
在这个重大变化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任务,从而使党很好地适应了这种转变,使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地应对了掌握国家政权所带来的考验。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抓阶级斗争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党的三次转折性会议及经验总结作者:侯峻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经历了以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三次历史转折。
总结这三次历史性转折的经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应坚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总结和汲取这些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经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实现人民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90年光辉的历史中,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经受住了多次重大挫折或重大成绩的严峻考验。
1927年的八七会议、1935年的遵义会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三次会议在各自的特定历史时期,集中了党组织的集体智慧,及时纠正了错误,使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生重大转折而载入党史。
回顾这三次会议,深刻总结经验,对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90年党史中的三次历史性转折1、八七会议——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927年,国民大革命形势处于低潮,面对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共组织规模锐减,党员人数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6万人左右锐减到近1万人。
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中共在此时还比较幼稚,八七会议的历史转折或转变,并不能将它与后来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列。
它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由共产国际代表主持召开,并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到会的人也不全,时间只有一天,对很多重大问题并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存在很多缺点和错误,不像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那么彻底。
内容摘要f“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说,都源远流长。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了天才的预测。
列宁又创造性地使其由理论变成伟大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继续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向前进。
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千百年来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和一次理性选择。
但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工/全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溯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渊源。
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法治”思想,并评析其不足之处。
接着,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这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追溯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依法治国的探索历程。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孕育了依法而治的思想。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思想,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石。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治国方式的伟大创新,是我们党在执政治国中成熟的标志。
第三部分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运行模式创新、可行性评析及历史意义的论证,显示了作为治国方式伟大创新的依法治国方略,有着存在的经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基础,并且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考察了新时期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进程中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又预测了依法治国方略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bsract“Thenileoflaw’’asakindoftneansofrulingthecou。
ntry,whetherin也eworldwideorintheChina.areallhavelong-termorigins.111eperiodoftherevolutionaryofProletariat,thefounderofMarxistmadetheoriginalpredictiononth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1aw.Under也eleadofLenin,itchangedfromthetheorytothegreatpractice.SincethefoundationofthenewChina,thethreeCentralLeadershipofourpartyhasbeencontrivedtoconnecttheopinionoftheMarxistlawwiththepracticeofourcountry.andcontinuedtopushthedevelopmentof也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istIaw.AttheFiflhNationalCongressoftheC11ineseCommunistParty.theRI】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ourcountryundertheleadofourparty.T11iswasonegJ‘eatinnovationofthewayofrulingthecountryandwisechoice.However,thepracticeofthestrategyofRuleofLawisnoteasy,thereisstillalongwaytogobeforeachievingthegreatgoalofcons仕ucfingthecountryofSocialistlaw,weneed1iberateouropinion,keepupwiththetimes,buildupthegood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atmosphere.Part1ofthisthesisreviewstheopinionoriginoftheRuleofLaw,Atfirst,thearticleelucidatetheancientandrecentopinionoftheRuleofLawofChina,andanalyze血eshortageofthem.ThenmakeamoredetailedillustrationaboutMarx’s、Engels’andLenin’sSocialistlawsystemopinion.TheopinionslaythetheoryandpracticefoundationfortheStrategyoftheRuleofLaw,andareofgreatmeaningforthedevelopmentoftheStrategy.Part2datesbacktotheprocessofinvestigationtotheRuleofLawofthethreegenerationsofCentralLeadershipoftheChineseCommunist.TheinvestigationofthefirstgenerationofourParty,createdtheopinionofruling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SecondCentralleadershipsopinionofdemocracysystematizationandthelawsystematization.1aidthelandmarkfor也eRuleofLaw.Inthenewhistoryperiod,undertheleadershipofComradeJiangzemin,theRuleofLawwasregardedasthebasicstrategyofrulingthecountry,andso,achievedthegreatinnovationofwayofrulingthecountrypower,alsowasthesignalofthematurityofourpartyduringtheprocessofadministeringthepower.Part3illustratesirmovationoftheoperatingpattern、thepracticableanalysis、thehistoricmeaning,todemonstratethefact:asthegreatinnovationofrulingcountry,theRuleofLaw,hasthefoundationofthemarketeconomypoliticalsystemandthinkingopiniononwhichthestrategyisbuiltup,andthestrategyhastheprofoundtheoreticalandrealmeaning.Part4havestigatesthetroublesduringtheprocessofpracticeoftheruleofthe1awinthenewperiod,andprovidesthepracticablesuggestion,thellpredictsthestronglifeandbroadprosperity.Keywords:TheruleofthelawRulethecountryaccordingtothelawthecountryoftheRuleofLawofSocialist引言“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中共历史上的三次伟大飞跃摘要: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角度来看,中共九十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21年至1949年,马列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中国;第二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49年至1956年底,马列主义与中国建国初期的实际相结合,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1957年以后,特别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马列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历史 ; 伟大飞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九十年前的1921年7月,中国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党成立后,开始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马列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建新中国1、历史提出的新课题——如何对待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司令部,有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地位。
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也不同于列宁主义的故乡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俄国。
要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马列主义的指导是不行的,但靠背诵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
也是不行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是“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
“这些任务的解决方法,你们无论在哪一个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找不到,……你们应当提出这个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个任务。
”①因此中国共产党人遇到了如何对待马列主义的新课题。
在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中国革命要不要马列主义指导;其二是如何用马列主义来指导,即是照搬马列主义条文还是学习其精神实质并结合中国实际。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两条道路的名称和含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领导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三、两条道路探索的过程:1.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背景:①国内背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以大城市为目标地革命道路遭到失败。
②国际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以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着一战后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
(2)过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支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中民城市的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4)走自己路的原因:①从党成立后领导的城市工人罢工斗争及在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的结果看,走“别人的路”是行不通的。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③大革命时期,在广大的农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中国的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5)取得成果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有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④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壮大。
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保障。
⑦国民党政权的腐朽。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背景:①国内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人民迫切希望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局面;思想理论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外交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新时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11))高屹内容提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新时期,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课题,这就是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还有一大历史性贡献,就是完成了党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实现了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二十年前,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从此,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为世人所瞩目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新时期的开创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一个既充满痛苦和灾难,又充满自豪和希望的世纪。
百年图强,振兴中华,无疑是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主旋律。
世纪之初,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纲领。
但是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未能摆脱外凌内乱的局面。
四十年代末,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但是,后来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发生了重大失误,吃了苦头。
从七十年代末起,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新道路,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第二次革命”,进入了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开创这个新时期的正是邓小平和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很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对世界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国,却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徘徊。
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经受了长期“左”的痛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场灾难的中国人民,将期望投向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不负众望,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扭正了航向。
新时期的开创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的。
“两个凡是”,就是要让历史在“过去方针”中定格。
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率先反对“两个凡是”,提出要“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事业,主张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
他在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之后,即与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呼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旨在突破长期“左”的指导思想和“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从而拉开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理论工作者也力图对多年来指导思想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给予哲学上的澄清。
1978年5月,经胡耀邦亲自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但也遭到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人的非议、责难和压制,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在这场讨论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站出来给予了旗帜鲜明的支持,使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并很快成为一场全党和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邓小平曾指出:真理标准讨论是基本建设。
这场讨论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的开创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和反思的结果。
在致力于解决思想路线的同时,邓小平等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78年9月,邓小平访问朝鲜归来,在东北、天津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察。
他先后发表了六次重要谈话,核心内容是冲破禁区,破除僵化,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次历史性的“北方谈话”,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新时期前夜的理论思考。
他一路“到处点火”,并深刻地指出:“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在这次谈话中,他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和体制改革的任务。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
要实事求是,开动脑筋,要来一个革命。
在“北方谈话”前后,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还就改革和开放、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民主和法制建设、重大历史是非等许多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
这些都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已经逐步在党内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改变了原定的议程,成为拨乱反正的会议;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
新时期从这里开始,主要标志就是“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
一个坚强有力、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进行的,全会作出了重要的机构和人事变动,选举陈云为党中央副主席,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以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为主要成员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在新时期,正是这个坚强有力、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其宽阔的眼界和胸襟,背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希望,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二代领导集体是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新的革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邓小平、陈云曾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叶剑英、李先念和三中全会以后进入这个集体的其他主要成员,也都是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组成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二代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系统全面的。
邓小平提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任务,就是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他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中,没有割断历史,没有丢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丢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班人”。
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第二代我算是个领班人。
邓小平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是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新时期新道路的开辟过程中历史形成的。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新当选的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讲话中说:“粉碎‘四人帮’之后,政治局和常委的同志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但是,贡献大一些、多一些的,还是老一辈革命家。
拿常委来说,是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四位同志。
小平同志因为经验特别丰富,精力很充沛,加上长期斗争建立起来的巨大威望,他起的作用就更突出些。
”“本来,按全党大多数同志的意愿,中央主席是要由小平同志来担当的。
”“这不是什么秘密。
连外国人都知道,小平同志是现今中国党的主要决策人。
”尽管邓小平坚持不担任第一把手的职务,推荐相对年轻的同志到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但是他在新时期的巨大作用是历史性的。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重大决策中,在新局面、新道路的开拓中,他都发挥了核心作用。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第二代领导集体当之无愧的“领班人”。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眼界和胸襟非常宽阔。
在新时期,第二代领导集体观察、思考、决策问题,总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国内、国际的大局出发,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作出新判断、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他们提出和回答问题,都是从大局讲的。
国际大局就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形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特征,要创造和利用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国内大局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每临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他们总是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及时提出指导方针,作出重大决策,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此外,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是一个民主、团结的集体,保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他们始终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总是以党、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面前,他们总是强调集体的作用;对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他们又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到了襟怀坦白、无私无畏。
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的历史建树在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建树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地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个重大课题,从而建立了两大历史性贡献。
一个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另一个是创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邓小平曾这样概括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
”实现拨乱反正、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进入新时期后,我们党继续推进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进一步清理重大历史是非,平反了包括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内的一大批冤假错案,落实了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各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