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5
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过程实验报告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过程实验报告引言: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用于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本实验旨在通过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并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材料为铂电极和铜电极,实验仪器为循环伏安仪。
首先,将铂电极和铜电极分别清洗并抛光,以确保电极表面的纯净度和光滑度。
然后,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并设置循环伏安仪的扫描速度和电位范围。
接下来,进行循环伏安法测试,记录电流与电位之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我们得到了铂电极和铜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状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分析:1. 铂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呈现出典型的双电极峰形状,其中一个峰对应氧化反应,另一个峰对应还原反应。
这说明铂电极在测试条件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这一特性使得铂电极在催化剂、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 铜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呈现出单峰形状,没有出现双电极峰。
这说明铜电极在测试条件下只发生了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较低的电化学活性。
然而,铜电极在电化学合成、电镀等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应用,其特殊的电化学行为可以被利用。
3. 通过对电流-电位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如峰电位、峰电流等。
这些参数可以进一步用于计算电极的表面积、电荷转移速率等重要参数,为电极材料的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结论:本实验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了铂电极和铜电极的电流-电位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曲线的形状和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和电化学活性。
这对于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伏安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电极材料的性能,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总结:循环伏安法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通过测定电流-电位曲线,可以研究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特性和电化学活性。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教案设计1 / 10实验项目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实验目的1)了解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掌握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3)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技术;4)掌握CHI660E 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
、实验原理在电化学分析方法中,凡是以测量电解过程中所得电流- 电位(电压)曲线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伏安分析法。
按施加激励信号的方式、波形及种类的不同,伏安法又分为多种技术,循环伏安法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伏安分析方法。
先看线性扫描伏安法,若向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上施加一随时间线性变化的直流电压1), 记录电流- 电压曲线(图2)进行分析,就叫线性扫描伏安法。
循环伏安法就是将线性扫描电位扫到某电位E m 后,再回扫至原来的起始电位值E i,电位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3 所示。
电压扫描速度可从每秒毫伏到伏量级。
所用的指示电极有悬汞电极、铂电极、金电极或玻璃碳电极等。
当溶液中存在氧化态物质O 时,它在电极上可逆地还原生成还原态物质R,O + ne → R当电位方向逆转时,在电极表面生成的R 则被可逆地氧化为O,R → O + ne图 1 线性扫描伏安法中所施加的电压- 时间曲线图 2 线性扫描伏安法中所记录的电流- 电压曲线Cathode 阴极Anode 阳极图 3 循环伏安法中所施加的电压- 时间曲线图 4 循环伏安法中所记录的电流- 电压曲线一个三角波扫描,可以完成还原与氧化两个过程,记录出如图 4 所示的循环伏安曲线。
循环伏安法一般不用于定量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电极反应的性质、机理和电极过程动 力学参数等。
在循环伏安法中,阳极峰电流 i P a 、阴极峰电流 i P c 、阳极峰电位 E pa 、阴极峰电位 E P c 是 最重要的参数 , 对可逆电极过程来说,循环伏安图如图5A 所示,有如下关系:i pa1 (与扫描速度无关) i pci p 为:5 3/2 1/2 1/2i p =2.6910 n3/2 AD 1/2 1/2c式中各参数的意义为:i p — 峰电流(安培) ; n — 电子转移数;A — 电极面积( cm 2) D — 扩散系数( cm 2/s )—扫描速度( V/s ) c — 浓度( mol/L )1/2从 i p 的表达式看: i p 与 1/2和 c 都呈线性关系,对研究电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3. 能够分析循环伏安图,并解读实验结果。
二、教学内容:1.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介绍。
2. 循环伏安法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3. 循环伏安图的解析与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循环伏安仪、电极、电解质溶液、导线等。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电化学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循环伏安法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2. 讲解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包括法拉第电解定律、电极反应等基本概念。
3. 演示循环伏安法的实验步骤,并讲解操作方法。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循环伏安图。
5. 解析循环伏安图,引导学生掌握图谱的解读方法。
6. 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电极反应参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循环伏安仪,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循环伏安图,并正确解读实验结果。
4.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及其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2. 循环伏安法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3. 循环伏安图的解析与实验结果分析。
难点:1. 循环伏安图的解析与实验结果分析。
2. 电极反应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 使用演示法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循环伏安图。
3. 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伏安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步骤:1. 循环伏安法的原理讲解:通过PPT展示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2. 实验操作演示:演示循环伏安法的实验步骤,包括溶液准备、电极安装、仪器设置等。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循环伏安仪,观察并记录循环伏安图。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2、熟悉伏安法测量的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V)是最重要的电化学分析研究方法之一。
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CV方法是循环变化的电压施加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
如图:|——循环1——|——循环2—|循环伏安法典型激发信号三角波电位,转换电位为0.8V和-0.2V(vs.SCE)当工作电极被施加的扫描电压激发时,其上将产生响应电流。
以该电流(纵坐标)对电位(横坐标)作图,称为循环伏安图。
如图:0.1mol/LKNO3电解质溶液中,0.006mol/LK3Fe(CN)6在Pt电极上的反应所得到的结果。
E/V(vs.SCE)扫描速度:50V/s 铂电极面积:2.54nm2其电极反应为:选择施加在a点的起始电位E i为0.8v然后沿负的电位即正向扫描,当电位负到能够将Fe(CN) 63-还原时,在工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Fe(CN) 63-+e=Fe(CN) 64-,阴极电流迅速增加(b-d),电流在d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Fe(CN)63-转变为Fe(CN) 64-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d-e);在f点电压沿正的方向扫描,当电位正到能够将Fe(CN) 64-氧化时,在工作电极表面聚集的将发生氧化反应:Fe(CN)64-e= Fe(CN)63-,阳极电流迅速增加(i-j),电流在j点达到最高峰,此后由于电极附近溶液中的Fe(CN) 64-转变为Fe(CN) 663-而耗尽,电流迅速衰减(j-k);当电压达到a点的起始电位E i时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循环伏安图的几个重要参数为:阳极峰电流(i pa)、阴极峰电流(ipc)、阳极峰电位(Epa)、阴极峰电位(Epc)。
对可逆氧化还原反应E= (E pa+E pc)/2,对于可逆反应,阴阳极峰电位的值,△E=E pa-E pc≈0.056/n(1)峰电位与扫描速度无关,而峰电流i p=2.69×105n3/2AD1/2V1/2C,i p 为峰电流(A),n为电子转移数,A为电极面积(cm2),D为扩散系数(cm2/s),V为扫描速度(V/s),C为浓度(mol/L)。
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电分析化学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电催化反应、电极传感器和电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
本文将对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原理循环伏安法是利用外加电压的正反向扫描,通过测量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
在扫描过程中,电势以一个循环进行周期性变化,通常为从较负的起始电势线性扫描至较正的最大电势,然后再线性扫描回到起始电势。
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可绘制出伏安图。
根据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的峰电流和峰电势,可以获取溶液中的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信息。
峰电流的大小与反应速率成正比,而峰电势则反映了此反应的标准电势。
通过分析伏安图中的特征峰电流和峰电势,可以确定反应是否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机理以及电极表面的反应活性等信息。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样品和电化学池:将待测物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电解液。
将工作电极(常用玻碳电极)、参比电极和计时电极放入电化学池中,确保其充分浸泡于电解液中。
2.建立电位扫描程序:选择适当的起始电位、终止电位和扫描速率。
起始电位为一般为较负值,终止电位为较正值。
扫描速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通常为3-100mV/s。
3.进行循环伏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需要稳定电极电势一段时间,直到电流达到平衡。
然后开始正向扫描,直至到达终止电位。
接着进行反向扫描,回到起始电位。
整个循环过程称为一个循环。
4.记录电流-电势数据:记录正反向扫描过程中的电流与电势数据,通常以图形的形式记录,即伏安图。
按照实验需要的精度和时间,可以选择多次重复扫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应用1.电催化反应研究:循环伏安法可用于研究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提供电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
通过优化电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可以提高电极催化剂的效能。
2.电极材料评估:通过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分析,可以确定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和稳定性。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使学生掌握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2.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1. 循环伏安法的实验操作。
2. 电极反应参数的解析与计算。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1. 电化学工作站2. 铂电极、碳电极3. 参比电极4. 电解质溶液5. 导线、夹子等实验配件教学资源:1. 循环伏安法原理PPT讲解2. 实验操作视频3. 实验报告模板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化学基本概念,如电极、电解质、电势等。
2. 提问:什么是循环伏安法?它有什么应用价值?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循环伏安法在电极反应参数测定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循环伏安实验。
2. 讲解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学生实验操作(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循环伏安实验。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实验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分析电极反应参数。
2. 教师点评学生实验数据,讲解电极反应参数的解析与计算方法。
二、总结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总结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实验技巧。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循环伏安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三、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循环伏安法相关知识。
四、课后反思(5分钟)1. 学生反思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后习题评价内容: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电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了解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2. 掌握循环伏安法的实验技术和有关参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该法控制电极电势以不同的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多次反复扫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并记录电流-电势曲线。
根据曲线形状可以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中间体、相界吸附或新相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
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
对于一个新的电化学体系,首选的研究方法往往就是循环伏安法。
该方法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图谱解析直观,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循环伏安法通常采用三电极系统,一支工作电极(被研究物质起反应的电极),一支参比电极,一支对电极。
外加电压在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之间,反应电流通过工作电极与辅助电极。
图1 循环伏安法测得的加电压的方式图2 循环伏安法测得的氧化还原曲线阳极峰电流 i Pa 、阴极峰电流 i Pc 、阳极峰电位 E pa 、阴极峰电位 E Pc ,对可逆电极过程,有: ∆E =E pa −E pc =57~63nmV即阳极峰电势(E pa )与阴极峰电势(E pc )之差为 57/n ~63/n mV 之间,确切的值与扫描过阴极峰电势之后多少毫伏再回扫有关。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一、目的要求1.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熟悉伏安仪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V)是最重要的电分析化学研究方法之一。
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其设备价廉、操作简便、图谱解析直观,因而一般是电分析化学的首选方法。
CV方法是将循环变化的电压施加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
这种方法也常称为三角波线性电位扫描方法。
图1中表明了施加电压的变化方式:起扫电位为+0.8V,反向/起扫电位为-0.2V,终点又回扫到+0.8V,扫描速度可从斜率反映出来,其值为50mV/s。
虚线表示的是第二次循环。
一台现代伏安仪具有多种功能,可方便地进行一次或多次循环,任意变换扫描电压范围和扫描速度。
当工作电极被施加的扫描电压激发时,其上将产生响应电流。
以该电流(纵坐标)对电位(横坐标)作图,称为循环伏安图。
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2所示。
该图是在1.0mol/L的KNO3电解质溶液中,6×10-3mol/L 的K3Fe(CN)6在Pt工作电极上反应得到的结果。
图 2 6×10–3 mol/L在1 mol/L的KNO3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扫描速度:50 mV/s 铂电极面积:2.54 mm2从图可见,起始电位E i为+0.8V(a点),电位比较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电极接通后Fe(CN)63–发生电解。
然后沿负的电位扫描(如箭头所指方向),当电位至Fe(CN)63–可还原时,即析出电位,将产生阴极电流(b点)。
其电极反应为:Fe(III)(CN)63– + e–——►Fe(II)(CN)64–随着电位的变负,阴极电流迅速增加(b g d),直至电极表面的Fe(CN)63-浓度趋近零,电流在d点达到最高峰。
然后迅速衰减(d g g),这是因为电极表面附近溶液中的Fe(CN)63-几乎全部因电解转变为Fe(CN)64-而耗尽,即所谓的贫乏效应。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循环伏安法是一种电化学测试方法,用于测量电化学反应(例如电极反应)的参数。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电解质溶液和两个电极:一个工作电极、一个参比电极和一个辅助电极。
2. 把工作电极放入电解质溶液中并加入足够的电解质。
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也必须放在溶液中,并且它们应该尽可能接近工作电极。
3. 将工作电极连接到电位计和电源,并将参考电极连接到电位计。
4. 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缓慢扫描电势范围。
开始时电位设置在较高值,随后电位逐渐减小至较低值,然后再逐渐升高至较高值。
扫描速率也是一个重要参数。
5. 当工作电极的电位被扫描时,会观察到电流变化。
这个输出信号可以记录下来。
可以用这个变化来确定电极反应参数,如反应速率、电荷转移系数、扩散系数和电化学反应的机理等。
6.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进行一些计算,以确定电极反应的参数和性质。
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多用途的方法,适用于很多种电化学反应,包括金属离子的还原和氧化、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等。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2.熟悉循环伏安测定的实验技术以及应用;3.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4.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V法)是最重要的电化学分析研究方法之一,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循环伏安法除了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外,更主要的是作为电化学研究的方法,可用于研究电极反应的性质、机理及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等。
它是以固态电极作工作电极电解被分析物质的稀溶液,并根据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方法。
循环伏安是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线性变化的循环电压(如图1),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从而实现对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进行分析。
扫描开始时,从起始电压扫描至某一电压后,再反向回扫至起始电压,构成等腰三角形电压(如图1所示),在选定电位扫描范围E1~E2 和扫描速率后,从起始电位E1(0.8V)开始扫描到达E2(-0.2V), 然后连续反向在扫描从E2(-0.2V)回到E1(0.8V)。
当电位负向扫描时发生反应:O + e == R,电位正向扫描时发生反应:R == O + e,一次扫描过程中完成一个氧化和还原过程的循环,故此法称为循环伏安法。
如图1所示:图1本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测铁氰化钾电极反应参数。
图2为K3Fe(CN)6在KCL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该图中出现两个峰,负向扫描时发生还原反应:[Fe(CN)6]3-+ e-= [Fe(CN)6]4-,对应峰为阴极峰,所对应电位为阴极峰电位,表示为Epc,所对应电流为阴极峰电流,表示为ipc。
正向扫描时发生氧化反应:[Fe(CN)6]4- == [Fe(CN)6]3-+ e-,对应峰为阳极峰,所对应电位为阳极峰电位,表示为Epa。
所对应电流为阳极峰电流,表示为ipa。
测量确定ip的方法是:沿基线作切线外推至峰下,从峰顶作垂线至切线,其间高度即为ip(见图)。
循环伏安法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循环伏安法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了解可逆波的循环伏安图的特性以及测算玻碳电极的有效面积的方法。
【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是在固定面积的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加上对称的三角波扫描电压(如图1),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位的关系曲线(如图2),即循环伏安图。
从伏安图的波形、氧化还原峰电流的数值及其比值、峰电位等可以判断电极反应机理。
与汞电极相比,物质在固体电极上伏安行为的重现性差,其原因与固体电极的表面状态直接有关,因而了解固体电极表面处理的方法和衡量电极表面被净化的程度,以及测算电极有效表面积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对这类问题要根据固体电极材料不同而采取适当的方法。
对于碳电极,一般以Fe(CN)63-/4-的氧化还原行为作电化学探针。
首先,固体电极表面的第一步处理是进行机械研磨、抛光至镜面程度。
通常用于抛光电极的材料有金钢砂、CeO 2、ZrO 2、MgO 和α-Al 2O 3粉及其抛光液。
抛光时总是按抛光剂粒度降低的顺序依次进行研磨,如对新的电极表面先经金钢砂纸粗研和细磨后,再用一定粒度的α-Al 2O 3粉在抛光布上进行抛光。
抛光后先洗去表面污物,再移入超声水浴中清洗,每次2∼3分钟,重复三次,直至清洗干净。
最后用乙醇、稀酸和水彻底洗涤,得到一个平滑光洁的、新鲜的电极表面。
将处理好的碳图2:循环伏安曲线(i —E 曲线)电极放入含一定浓度的K 3Fe(CN)6和支持电解质的水溶液中,观察其伏安曲线。
如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其阴、阳极峰对称,两峰的电流值相等(i pc / i pa =1),峰峰电位差ΔE p 约为70 mV (理论值约59/n mV ),即说明电极表面已处理好,否则需重新抛光,直到达到要求。
有关电极有效表面积的计算,可根据Randles-Sevcik 公式: 在25°C 时,i p =(2.69×105)n 3/2AD o 1/2ν1/2C o其中A 为电极的有效面积(cm 2),D o 为反应物的扩散系数(cm 2/s),n 为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ν为扫速(V/s ),C o 为反应物的浓度(mol/cm 3),i p 为峰电流(A )。
循环伏安法实验 铁氰化钾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一、实验目的1、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2、熟悉伏安法测定的实验技术3、学习固体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V)是将循环变化的电压施加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
循环伏安法的典型激发信号当工作电极被施加的扫描电压激发时,其上将产生响应电流,以电流对电位作图,称为循环伏安图。
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下:从循环伏安图中可得到几个重要的参数:阳极峰电流(i pa)、阳极峰(E pa )、阴极峰电流( i pc )、阴极峰电位(E pc )扫描电压(V)时间/s对可逆氧化还原电对的式量电位E θ’与E pc 和E pa 的关系为:(1)而两峰之间的电位差值为:(2)对铁氰化钾电对,其反应为单电子过程,ΔE p 是多少?从实验求出来与理论值比较。
对可逆体系的正向峰电流,由Randles –Savcik 方程可表示为:i p = 2.69×105n 3/2AD 1/2υ1/2c (3)其中:i p 为峰电流(A ),n 为电子转移数, A 为电极面积(cm 2), D 为扩散系数(cm 2/s),υ为扫描速度(V / s ), c 为浓度(mol/L)。
根据上式,i p 与υ1/2和c 都是直线关系,对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可逆电极反应过程中,(4)对一个简单的电极反应过程,式(2)和式(4)是判别电极反应是否可逆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 CHI660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铂盘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Cl 电极(或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对极(铂丝、铂片、铂柱均可); 试剂 1.0x10-3,2.0 x10-3,4.0 x10-3,6.0 x10-3,8.0 x10-3,1.0 x10-2mol/L K 3[Fe(CN)6](铁氰化钾)溶液(含0.2mol/L KCl )。
实验二 铁氰化钾的循环伏安法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技术。
2.通过对体系的循环伏安测量,了解如何根据峰电流、峰电势及峰电势差和扫描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判断电极反应可逆性,以及求算有关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二、实验原理: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该法控制电极电势以不同的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多次反复扫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并记录电流-电势曲线。
根据曲线形状可以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中间体、相界吸附或新相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
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
对于一个新的电化学体系,首选的研究方法往往就是循环伏安法,可称之为“电化学的谱图”。
本法除了使用汞电极外,还可以用铂、金、玻璃碳、碳纤维微电极以及化学修饰电极等。
循环伏安法电位与时间的关系为(见图2-1)图2-1循环伏安法电位与时间的关系若电极反应为O +e →R ,反应前溶液中只含有反应粒子O 、且O 、R 在溶液均可溶,控制扫描起始电势从比体系标准平衡电势 正得多的起始电势ϕi 处开始势作正向电扫描,当电极电势逐渐负移到 附近时,O 开始在电极上还原,并有法拉第电流通过。
由于电势越来越负,电极表面反应物O 的浓度逐渐下降,因此向电极表面的流量和电流就增加。
当O 的表面浓度下降到近于零,电流也0平ϕ0平ϕ增加到最大值I pc,然后电流逐渐下降。
当电势达到ϕr后,又改为反向扫描。
随着电极电势逐渐变正,电极附近可氧化的R粒子的浓度较大,在电势接近并通过时,表面上的电化学平衡应当向着越来越有利于生成R的方向发展。
于是R 开始被氧化,并且电流增大到峰值氧化电流I pa,随后又由于R的显著消耗而引起电流衰降,其电流响应曲线如图2-2所示。
因此一次三角波扫描,完成一个还原和氧化过程的循环,故该法称为循环伏安法,其电流—电压曲线称为循环伏安图。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循环伏安法判断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2学会使用循环伏安仪。
3测量峰电流和峰电位。
二原理
循环伏安法与单扫描极谱法相似。
在电极上施加线形扫描电压,当到达某设定的终止电压后,再反向回扫至某设定的起始电压,若溶液中存在氧化态O,电极上将发生还原反应:
O+Ze == R
反向回扫时,电极上生成的还原态R将发生氧化反应:
R == O+Ze
峰电流可表示为:
ip=KZDmtvc
其峰电流与被测物质浓度C、扫描速率v等因素有关。
从循环伏安图可确定氧化峰峰电流ipa和还原峰峰电流ipc,氧化峰峰电位φ
pa3/21/22/32/31/2和还原峰峰电位φpc值。
由此可判断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 CHI660C 电化学工作站;x-y函数记录仪器;金属盘电极、铂圆盘电极或玻璃碳电极,铂丝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
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熟悉伏安仪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
循环伏安法(CV)是最重要的电分析化学研究方法之一。
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其设备价廉、操作简便、图谱解析直观,因而一般是电分析化学的首选方法。
CV方法是将循环变化的电压施加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
这种方法也常称为三角波线性电位扫描方法。
图1中表明了施加电压的变化方式:起扫电位为+0.8V,反向/起扫电位为-0.2V,终点又回扫到+0.8V,扫描速度可从斜率反映出来,其值为50mV/s。
虚线表示的是第二次循环。
一台现代伏安仪具有多种功能,可方便地进行一次或多次循环,任意变换扫描电压范围和扫描速度。
当工作电极被施加的扫描电压激发时,其上将产生响应电流。
以该电流(纵坐标)对电位(横坐标)作图,称为循环伏安图。
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2所示。
该图是在1.0mol/L的KNO3电解质溶液中,6×10-3mol/L 的K3Fe(CN)6在Pt工作电极上反应得到的结果。
图 2 6×10–3 mol/L在1 mol/L的KNO3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
扫描速度:50 mV/s 铂电极面积:2.54 mm2
从图可见,起始电位E i为+0.8V(a点),电位比较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电极接通后Fe(CN)63–发生电解。
然后沿负的电位扫描(如箭头所指方向),当电位至Fe(CN)63–可还原时,即析出电位,将产生阴极电流(b点)。
其电极反应为:
Fe(III)(CN)63– + e–——►Fe(II)(CN)64–
随着电位的变负,阴极电流迅速增加(b g d),直至电极表面的Fe(CN)63-浓度趋近零,电流在d点达到最高峰。
然后迅速衰减(d g g),这是因为电极表面附近溶液中的Fe(CN)63-几乎全部因电解转变为Fe(CN)64-而耗尽,即所谓的贫乏效应。
当电压扫至-0.15V(f点)处,虽然已经转向开始阳极化扫描,但这时
的电极电位仍相当的负,扩散至电极表面的Fe(CN)63-仍在不断还原,故仍呈现阴极电流,而不是阳极电流。
当电极电位继续正向变化至Fe(CN)64-的析出电位时,聚集在电极表面附近的还原产物Fe(CN)64-被氧化,其反应为:
Fe(II)(CN)64–– e–——►Fe(III)(CN)63–
这时产生阳极电流(i g k)。
阳极电流随着扫描电位正移迅速增加,当电极表面的Fe(CN)64-浓度趋于零时,阳极化电流达到峰值(j点)。
扫描电位继续正移,电极表面附近的Fe(CN)64-耗尽,阳极电流衰减至最小(k点)。
当电位扫至+0.8V 时,完成第一次循环,获得了循环伏安图。
简而言之,在正向扫描(电位变负)时,Fe(CN)63-在电极上还原产生阴极电流而指示电极表面附近它的浓度变化的信息。
在反向扫描(电位变正)时,产生的Fe(CN)64-重新氧化产生阳极电流而指示它是否存在和变化。
因此,CV能迅速提供电活性物质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化学反应历程、电极表面吸附等许多信息。
循环伏安图中可得到的几个重要参数是:阳极峰电流(i pa),阴极峰电流(i pc),阳极峰电位(E pa)和阴极峰电位(E pc)。
测量确定i p的方法是:沿基线作切线外推至峰下,从峰顶作垂线至切线,其间高度即为i p(见图2)。
E p可直接从横轴与峰顶对应处而读取。
而两峰之间的电位差值为:
(1)
对铁氰化钾电对,其反应为单电子过程,ΔE p是多少?从实验求出来与理论值比较。
对可逆体系的正向峰电流,由Randles–Savcik方程可表示为:
i p = 2.69×105n3/2AD1/2υ1/2c (2)
其中:i p为峰电流(A),n为电子转移数,A为电极面积(cm2), D为扩散系数(cm2/s),υ为扫描速度(V / s),c为浓度(mol/L)。
根据上式,i p与υ1/2和c都是直线关系,对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可逆电极反应过程中,
(3)
对一个简单的电极反应过程,式(1)和式(3)是判别电极反应是否可逆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仪器和试剂
CHI660D伏安仪,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
铁氰化钾标准溶液:5.0×10-2mol/L、氯化钾溶液:1.0mol/L
四、实验步骤
1. 铁氰化钾试液的配置
准确移取0、0.25、0.50、1.0和2.0mL2.0×10-2mol/L的铁氰化钾标准溶液于10mL的小烧杯中,加入1.0mol/L的氯化钾溶液1.0mL,再加蒸溜水稀释至10mL 体积。
2. 实验步骤
(1) 打开CHI660D伏安仪和计算机的电源。
屏幕显示清晰后,再打开CHI660D 的测量窗口
(2) 测量铁氰化钾试液:置电极系统于10mL小烧杯的铁氰化钾试液里。
(3) 打开CHI660D的【setup】下拉菜单,在Technique项选择Cyclic Voltammetry 方法,在parameters项内的参数选择,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
(4) 完成上述各项,再仔细检查一遍无误后,点击―►‖进行测量。
完成后,命名存储。
强调的是:每种浓度的试液要测量扫描速度为25,50,100,200mV/s 的伏安图,共4种浓度,至少测量16次(铁氰化钾浓度为0试液除外)。
五、结果处理
1. 绘制出同一扫描速度下的铁氰化钾浓度(c)与i pa与i pc的关系曲线图。
2. 绘制出同一铁氰化钾浓度下i pa和i pc与相应的υ1/2的关系曲线图。
六、问题讨论
1. 铁氰化钾浓度与峰电流i p是什么关系?而峰电流(i p)与扫描速度(v) 又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