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影响下对“西化汉语书面语”的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298.1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英语热对母语学习的冲击摘要:在当今社会“疯狂英语”的大背景下,汉语母语逐渐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母语的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调查显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重英语、轻母语的语言学习状况,非理性的英语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汉语母语的学习。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社会风气、教育机制、学习理念等等。
引言: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外掀起“汉语热”的同时,国内却是持久不衰的英语学习热潮,英语在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英语、轻汉语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几乎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以学英语为重,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开设英语课程,然而除了文科专业,其他专业大多不开设母语教育课程——人们对母语的轻视和淡漠使汉语面临巨大危机。
关键词:英语热母语学习冲击正文:(一)在英语热持续将近十年之际,英语与母语的冲突逐渐达到白热化程度。
最近上海一所学校开始教学生唱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要求学生在升国旗时用英文高声演唱。
该校以此作为教学特色,并向社会宣传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一时间,许多家长趋之若骛,纷纷送子女进该校就读。
此事一出即引起了轰动,人们看法不一。
其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让-弗朗索瓦·贝纳丰博士认为:“这完全是一起严重的文化事件。
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法国,这恐怕不会只是一个涉及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职务去留的问题,将会立即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大丑闻。
”说来凑巧,上个月美国刚刚发生了一起国歌事件——几位拉丁歌星录制了一首西班牙语版的美国国歌,随即引起了全国性的骚动,美国总统立刻发表了一个正式的谴责。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难道我们不该反思一下么?外籍专家对此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国人冷落母语,如今的中国在经济上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反而变得如此可怜?这无疑是国人对待母语的态度并未达到应有的尊重。
相较于中国,印度的专家却担心英语对母语的威胁,呼吁作家用母语写作。
另外,语言学界认为:对英语过分的追捧会影响母语的学习,从而导致母语水平直线下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及对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各方面的交流融合都更加紧密。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选择和语言障碍的克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与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语言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充分认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成功实现语言的转化。
一、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一)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就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是独行者。
现代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就我国而言,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政策更是侧重致力于构建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体系。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被认可的首要语言,成为我国经济面向世界这个大舞台的的重要工具,在经济领域专业而准确的英语翻译不仅能够打通沟通壁垒,更是各个国家之间成功进行经济合作的关键。
简单来讲,成功的英语翻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补与发展即使在经济活动中,英语翻译同样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之家的文化差异。
语言在社会主体的交流过程中是进行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工具。
在专业人员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相互输送。
在英语翻译的进程中,具有专业素养的翻译人员不仅可以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应达到的是进行文化转化,使具有不同文化的双方甚至是多方主体之间达到文化上无障碍地交流。
通过英语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碰撞,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共享与发展。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一)不同地域间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这种基于自然因素的天然影响也会在英语翻译中给专业人员带来一定的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1.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文注重含蓄、间接,而英文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中文表达无法直译成英文,因为直译可能让受众无法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
有些词汇、习惯用语、典故等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需要在翻译中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使译文贴合受众的文化认知。
3.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人际交往、礼仪习俗、生活习惯等。
在翻译中,这些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会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因此需要翻译人员有着深刻的文化理解能力。
以上所述只是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的一部分,事实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非常深远,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差异,以保证译文的准确和贴合受众的文化背景。
1. 增强跨文化沟通意识翻译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沟通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只有深刻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才能更加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含义。
2. 善用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善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译文表达。
有时候也需要做出一定的文化调整,以使译文更加符合受众的文化认知。
3. 提高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是解决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影响的关键。
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运用到译文中,使译文更准确、贴近原意。
4. 多方交流,寻求意见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多方交流,寻求意见建议。
可以向具有丰富跨文化经验的专家或者老师请教,获取更多的文化相关信息,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和建议。
5. 进行文化背景调查在翻译之前,进行文化背景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文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信息,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以及更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含义。
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影响的欧化征之多维研究的中期报告一、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对汉语的影响日益显现。
以英语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的欧化现象为切入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英语强势对现代汉语的多维影响,并以中期报告的形式总结研究进展。
二、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1. 语序变化随着英语影响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中文表达中借用英语的语序结构。
例如,“你喜欢什么颜色?”逐渐演变为“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这种语序变化反映了英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2. 时态使用变化受英语时间概念的影响,现代汉语在叙述过去事件时,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的时态标志词,如“刚刚”、“已经”等,以及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这一变化使得汉语表达更加精准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从句结构修改英语中从句的使用频率较高,这种结构已经逐渐渗入到汉语中。
例如,“他说他会来”变为“他说他会来的”。
这种结构修改使得句子更加具有复杂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英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1. 借词现象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现代汉语中开始出现大量借用英语词汇的现象。
例如,“麦克风”、“手机”、“网络”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常用的词汇,这种借词现象丰富了汉语词汇,且使得交流更加便利。
2. 意译与音译在英语强势的影响下,翻译中的意译和音译都较为普遍。
有些词汇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其原意,例如“手机”中的“手机”取代了“电话”,而有些词汇则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例如“沙发”来自于英语的“sofa”。
这两种方式丰富了汉语中的词汇资源。
四、英语表达方式对汉语的影响1. 表达方式转变随着英语强势地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在汉语表达中借鉴英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星期五见”逐渐演变为“let's meet on Friday”。
这种转变使得交流更加直接、简洁。
2. 文化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影响同时带入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
这些文化因素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在商业场景中使用英语的礼貌用语,也开始在中文环境中被接受并使用。
浅谈英译汉中的西化现象作者:冼梨娜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6期摘要:在英译汉中,译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英语的特性移植到汉语里,本文就此西化现象中部分舍简就繁的例子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翻译英译汉西化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6-0043-02近年来,翻译越来越得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翻译的理论,特别是西方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其中对中国翻译研究影响最大的当数美国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其次还有英国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前苏联费道罗夫(A.V.Fedorov)的“等值论”或“等值翻译”以及英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的“翻译三原则”。
这些理论对中国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开拓了翻译工作者的视野,使其得以接触了解各种不同观点和思潮,从而推动中国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而中国的翻译研究也早已告别了“信达雅”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翻译教学和译学理论研究的规模之大,水平之高,成果之丰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应该说,我们现在正迎来第四次翻译高潮,其规模,范围,水平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译学著述不再局限于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或教育家的范围,许多在各行各业中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也著书立说,总结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
这些行业包括科技,外交,贸易,金融,工商企业,编辑出版,对外宣传等。
这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然而,除了各种喜人成就之外,我们也应看到一些“西学东渐”的消极现象,及时防微杜渐,以免顾此失彼,深造了西文却忘掉了汉语,到头来仍旧无法提高翻译质量。
在英语强势教育下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作者:邱晓岚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英语和汉语的学习地位相对悬殊。
具体来讲,我国形成大规模的英语热,而汉语正逐渐被边缘化。
本文通过对英语热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消极后果,申明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重树汉语学习的两条建议。
希望在英语热背景下,能够拨乱反正,让教育更加规范协调,提高汉语学习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英语强势教育汉语学习必要性建议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8-0056-021 英语强势教育下汉语学习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汉语热。
然而,汉语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还不如英语受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对汉语学习没热情,更喜欢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英语方面。
每个人都把英语学习当做一块闯荡社会的有力武器。
事实上,每个人从上学到毕业,甚至工作之后出现的各种晋升,英语都是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出现这种现状并非空穴来风。
这和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英语学习的政策有直接联系。
首先,当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就会参加各种英语学习和考试,无论是小升初,中考、高考还是大学期间的四六级英语等级开始。
可以说,生活中的英语考试目不暇接,只要你想要参加升学考试,英语都是一道必过的门槛。
教育政策,明文规定,想要升学就必须要过英语关。
比如说,硕士入学,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英语成绩,如果没有达到,就不过关。
英语等级考试还会和学生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挂钩。
于是,在这种必须要学好英语的背景下,才出现了英语热。
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从毕业到工作,从工作到各种晋升,都有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
这就不难理解我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疯狂地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训,参加英语考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学习英语,无非就是想要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
浅谈英语热与中国文化摘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申办奥运会的成功,早已形成的“英语热”在中国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英语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英语热对汉语的冲击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英语热;发展历程;汉语一、英语热现象近代,以英美等国家为领头的现代化经济潮流逐渐冲向世界各国。
近年来,又进一步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由此,使世界各国,也出现了“一国双语(国语和英语)”的发展形势。
英语热在全世界各国相继掀起,并且越来越热。
中国也不例外,20多年前,中国一实行改革开放,人们最先热起来的就是学习英语。
而且至今不凉,温度还在不断升高。
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天有超过世界人口1/3的人在用英语交谈,75%的电视节目由英语组成,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①。
学会英语,将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英语的普及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外语,而成为一种实用的基本技能。
英语是一种工具,更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熟练掌握英语不亚于一件利器在手。
二、英语热与中国文化在我们国家,电视台有专门的英语频道,即使少儿节目也有专门的学习英语的节目,目的就是更好的全民学习英语、普及英语,当然还有丰富来华的外国友人生活。
可以说,英语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它被用来撰写人类历史的进程,它已经是全球一体化沟通的桥梁。
孩子们从出生就在接触英语,国内畅销的奶粉主要都是进口品牌,还有尿不湿、护肤品等等。
长大些,就会接触各类玩具和教育方面的东西,英语在每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那全球收视率和销量都非常惊人的“天线宝宝”就是异域味道,讲的就是英语,虽然也有中文版,但是味道就是那样的“英语”①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0-10-25 08:18那样的美国化英国化。
北方人6文化在韩国仁川机场刚下飞机,接待我的韩国朋友就问:您知道韩国目前最缺什么吗?我一脸茫然。
他说:最缺汉语教师。
同样,最近几年,欧美大学里选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的人数激增,不少美国人也都告诉自己的小孩,要从小学汉语。
美国的汉语班年年爆满,有的不得不通过摇号的方式决定哪些孩子能上。
甚至有两个家庭为争夺一名汉语保姆竟开出高达7万美元的薪水。
美国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目前,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
汉语如今就是那些位于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
”看起来,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东方文化魅力,已经开始在更多的国家获得认同。
学习汉语也与在中国获得竞争优势和巨大的商机联系了起来。
一些西方国家精英更为迫切地意识到,遏阻中国崛起不仅非常危险,也几乎不可能。
就此,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教授欧内斯特威尔逊认为:“中美双方都在学习。
中国在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强国,而美国则在学习如何回应认知成长中的强国。
”出现海外汉语热的同时,中国的英语热也在持续升温。
但是细细考察,其中的文化心态却大不一样。
海外汉语热来自民间对东方了解的热情,心态平和而充满文化对话的渴望。
中国的英语热则来自教育制度和文化心态的西化权力,其中的后殖民文化意味不能不注意。
近二十年来,在强烈的西化情绪中,在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而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化。
加之舆论的渲染传播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得英语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无论是考大学读硕读博,还是评职称晋级,都需要考英语。
校园里各科专业课堂上,学生们埋头背英文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为本科生英语四级硕士英语六级的洋高杆必须跳过去,否则学位证书就会失之交臂。
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将外语看成头等大事,大学四年将近有三分之一时间花在英语的应试学习上。
而硕士博士花在英文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本专业学习的时间,使得近十年中国研究生水平滑坡成为一种既定事实。
汉语言文学论文-对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的思考摘要:当前海外“汉语热”持续升温,本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对现有相关教育教学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及客观认识这一现象加以阐释。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
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
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
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
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
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
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关于看待汉语西化的作文英文回答:As a native speaker of Mandarin Chinese, I have witnessed the gradual west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phenomenon i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China. In my opini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can b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On one hand,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has brought about many benefits. It has made the language more accessible to non-native speakers and has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ers. For example, the adoption of English loanwords in Chinese has made it easier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and use certain terms. This has also made it easier for Chinese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non-Chinese speakers, especially in the business and tourism sectors.However,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also has its drawbacks. It can lead to the los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eros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 For instance, the use of English loanwords in Chinese can sometimes overshadow the richness and dept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dditionally,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society can result in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adoption of Western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which sometimes overshadow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Overall, I believe that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le it has it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it also poses a threat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mbracing foreign influences and preserving our own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回答:作为一个中文的母语者,我亲眼目睹了汉语西化的逐渐发展。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中西文化差异是英语翻译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差异涵盖了语言、价值观、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差异,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本文将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之一,中西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1. 词汇差异中西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系有很大的区别,有些概念在中文中有对应的词汇,而在英文中则需要使用表达方式来表达。
在翻译时,需要从文化角度考虑选择合适的词汇,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解决办法:熟悉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系,掌握其相关文化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用注释或者脚注,提供适当的补充说明。
2. 语法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的主语可以省略,而英文则不行;中文的修饰语通常在前,而英文则在后。
解决办法:学习英文的语法规则,了解其与中文的差异。
在翻译时,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持意思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二、价值观差异中西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经常引起了误解和困惑。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中国文化则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
1. 社会礼仪中西两种文化在社会礼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文化中的问候通常是握手,而中国文化则是鞠躬。
在翻译时,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和礼节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解决办法: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会礼貌和礼节习惯,适当调整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在翻译过程中给出必要的文化背景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
2. 价值观冲突中西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在很多方面存在冲突。
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权。
这些冲突会在翻译中产生一些困惑和歧义。
解决办法: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中,需要保持中立和客观,避免将个人观点和偏见引入翻译中。
2013.06学教育119外语热风潮下语文教育的反思朱韵(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中国历经了5000多年的历史,汉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如今却经受了各种外来语的冲击。
汉语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
但这并不能表明汉语在走向衰弱、处于颓势。
作为国人,我们必须意识到汉语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汉语的向前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将最终走向现代化、终身化。
[关键词]外语热;语文教育;课堂在外语备受关注的现实背景下,国语的发展方向的模糊不清,定位不明。
研究本课题对于我们应如何重拾、重视、提高国语,开发国语课堂,更好地提高国人国语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当今国语在学校教育中不受重视却极力抬高英语课堂地位的现象入手,通过外语热与汉语冷的对比让人深感国语教育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必须从国人的教育理念改变入手改革语文课堂的教学,使汉语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
一、汉语冷与外语热的现状目前在学生中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对我们的汉字词很陌生,有的甚至会提笔忘字,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张冠李戴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对外语的学习却是呈现着另一片相反的景象。
我们的学生会不知道成语的出处,会不知道汉语的语法,却对英语字词了如指掌,熟记单词,英语字母写的很漂亮,汉字写出来却很牵强。
学习外语是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我们教育的误区就是把外语看得过于重要,相反,对自己的母语则相对轻视。
当今大学的很多制度都表现出了这一导向,比如很多学校的四六级和毕业挂钩;比如很多大学非中文系学生只学一个学期语文甚至不学语文,英语却要求至少学两年;比如各大学、媒体所办的英语类比赛、活动异彩纷呈,中文类活动却寥寥无几。
另据德勒发布的《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显示,未来几年,中国的少儿英语市场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而家长每年的投入将达到140亿元。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英语翻译工作常常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文化内涵的传达中西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化内涵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内涵无法完全准确传达的问题。
中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和典故,而英文中则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语言习惯方面。
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逻辑思维、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表达不准确、意思模糊的问题。
3. 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文注重含蓄、间接表达,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了。
在翻译中,如果不加以考虑和处理,很容易造成表达不准确或者与原意相悖的问题。
1. 熟悉中西文化要想做好中西文化之间的翻译工作,首先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只有真正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和特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 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中,要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力求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准确地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到译文中。
可以适当加入注释或者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可以采用意译、增译、减译等手段,尽量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4. 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的实际经验,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也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中西文化差异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水平。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熟悉中西文化,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就能够在翻译工作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于看待汉语西化的作文英文回答:In my opini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a complex issue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 one han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China, and the adoption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in everyday speech has become quite common. This can be seen as a reflection of China's growing global presence and its willingness to embrace new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other cultures. For example, the use of English words like "OK" or "cool" in Chinese conversations has become widely accepted and is seen as a way to express modernity and trendiness.However, there are also concerns about the excessive west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ome argue that it may lead to the ero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y believe that the increasing use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may undermine the uniqueness andrichnes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may even result in the loss of certain cultural nuances and subtleti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xpress in English. For instance, the Chinese concept of "guanxi" (关系), which refers to the complex networ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nnections, is not easi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中文回答:在我看来,汉语西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常润芳来源:《中州学刊》2007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H31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249—02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英语已发展成为历史上一种比其他任何语言都更流行、使用更广泛的国际通用语。
英语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被称为Money Language。
据报道,英国每年通过教英语从别的国家赚取的外汇高达70亿英镑;而美国则凭着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把美式英语推向全世界,使其成为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的“巨无霸”。
特别在网络时代,“Internet的发展加快了英语的商业化,使其成为一种随意穿越国界的产品,英语化和信息化几乎成了同义词”。
的确,作为交流工具,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引人瞩目,这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语(Global Language)。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
当时,我国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对外交流活动。
一是张骞通西域,由此交流带回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如“葡萄”、“茄子”、“石榴”、“胡琴”、“胡萝卜”,等等。
二是公元7世纪唐玄奘西天取经,从南亚各国带回了大量佛经,后经过反复研究、编译,佛经在我国广为传诵,其中很多英语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佛”、“僧”、“尼”、“塔”、“舍利”、“和尚”、“法海”、“菩萨”、“罗汉”、“地狱”,等等。
“这些外来语经过千余年的使用传播,有的已被淘汰,但多数都被汉语同化吸收,并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
”时至今日,很多国人已经以为这些词语就是汉语的固有组成部分,而不是英语外来词。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
第二阶段是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在这期间,英语在汉语言文化、尤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先后引起了两次繁荣的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前10年,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后10年。
在20世纪前10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小说被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这并非因为它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抵世、醒世’的社会功能。
不偏不离方为正道——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英语热弱化了汉语的学习”有感。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两会期间,我国提出了很多强国和治国方略,很值得庆贺并认真贯彻落实和实施。
何谓“中国梦”?“梦”了多久?大家能理解和体会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离不开广大的炎黄子孙。
离不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就目前的情势而言,很多高科技领域要强化外语的学习,这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有些专业,外语就不那么非要精专了。
即便是外语过了很高的级别,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装饰罢了。
本人几年前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外国人称再过些年中国人要到他们国家去学习汉语和中医了。
试想,这是何等的可叹、可悲和可怕啊!难道中国人还不应该警醒吗?中医是中华文化瑰宝。
为中华名族的繁衍和延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几千年来,通过无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并已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流传海外。
日本的丹波元简氏家族就是典型的范例。
十七世纪,丹波元简、丹波元坚、丹波元胤等对汉医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对中医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试想,外国人都如此重视汉语和中医,难道作为传承人的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现在,部分中医中药领域的研究生,外语非常好,对传统中医的经典理论却不知所云,这难道不是一种怪现象吗?究其根源,实际上是国家政策失误的结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花在学习外语上,必然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摄取。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出振兴中医。
不拘一格选拔中医人才,对中医中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评定职称上设了限,规定晋升高级职称英语必须几级才行,致使一些品学兼优,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患者满意的中医医生评不上高级职称,而某些评上了高级职称的医生群众又说他们看不好自己的病,到头来是患者不相信医生。
笔者认为,从总体来讲,应该做到不偏不倚,不离不奇,在学好和掌握汉语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学好外语更好。
当然了,尖端科学、前沿科学和涉外学科是应该首先学好外语的。
对汉语热看法英语作文English:As a non-native speaker, I believe that learning Chines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globally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ly,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has sparked interest in the language among business professionals looking to broaden their career opportunities. Additionally,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ng history of China attract people to learn the languag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s traditions. Furthermore, the rise of China as a global superpower has made proficiency in Mandarin an asset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tic purposes. The increasing connectivity brought on by globalization has also made Chinese a valuable skill for communication with over a billion native speakers. Overall, the demand for learning Chinese is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political factors, making it a rewarding and valuable pursuit for individuals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中文翻译:作为一个非母语者,我认为学习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有几个原因。
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刘道义近来,社会上有些人大谈“英语热”影响了母语即汉语的教学,因而提出以降低英语提高汉语在高考中的分值来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当然,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时期,这一招会有一定效果。
然而,我对于这一建议的出发点难以赞同,对用这种方法能否达到促进汉语教学的目的,我也持怀疑的态度。
我在《外语教育不可削弱》[1]与《外语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2]两篇文中曾提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说得很简单。
最近,读了《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3]一书很受启发,我试图较深入地与外语界和语文界的人士一起探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一、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地位空前提升,不断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英语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这是英语热的根本原因。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英语就不会降温。
当前英语是否过热?实际是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
例如,高考必考外语使得一些有特长的但外语成绩差的考生难以上大学;各种职业招聘都要外语资格证;职业学校不论专业特点都要求学生学外语;外语学习低龄化,家长争相送小学低年级和幼儿上英语培训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其实,这些是属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应该一股脑归罪于英语热。
至于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需要调查和实证。
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一向重视语文课,有充足的课时、好的师资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学条件优于英语教学。
只有为数极少的刚刚起步的国际班使用全英语教学,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有所放松。
即使外国语学校也很重视语文课,由于汉语与英语相互交融,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汉语也不会差。
如果,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不够重视或不感兴趣,这首先要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而不好埋怨别的学科。
正像英语教学出了问题,就该分析自身的问题,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别的学科身上去呢?所以,汉语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