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C反应蛋白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36.30 KB
- 文档页数:4
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改善晚期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钟钧琳;张艳玲;赵云跃;刘金来【摘要】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对晚期内皮祖细胞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瑞舒伐他汀是否改善CRP诱导的晚期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方法:Western blot检测RAGE蛋白表达情况,MTT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能力及黏附能力来观察瑞舒伐他汀对于CRP诱导的晚期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的影响.结果:随着CRP刺激浓度增加,RAGE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而瑞舒伐他汀预孵育后,RAGE表达量逐渐下降.瑞舒伐他汀对于CRP诱导后的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活性没有显著改变;而迁移能力和粘附能力均随着瑞舒伐他汀浓度逐渐增加而增加,其中10-6 mol/L瑞舒伐他汀组与CRP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强(P<0.01).结论:CRP上调晚期内皮祖细胞RAGE的表达,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RAGE表达增强CRP诱导的晚期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粘附能力,从而改善其再内皮化功能.【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晚期内皮祖细胞;C反应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瑞舒伐他汀;再内皮化【作者】钟钧琳;张艳玲;赵云跃;刘金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心、脑、肾、下肢动脉等全身多个部位,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血管损伤后内皮功能不全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导致内皮损伤和修复间的动态紊乱[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一种能直接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outgrowth cells,EOCs),其参与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和成体血管形成的功能可能成为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狭窄和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一个新方法[2]。
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IMT、内皮功能的影响向淑珍【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降糖、降脂等治疗,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4粒,每天3次口服,共治疗4周。
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定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计算左右 IMT均值,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黏附分子1(s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 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 1)水平。
结果两组治疗前IMT、sVCAM 1、sICAM 1、ET 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心通胶囊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病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病人内皮功能,对于延缓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4)016【总页数】2页(P1951-1952)【关键词】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脑心通胶囊;内皮功能;血管黏附分子 1;细胞间黏附分子 1;消渴【作者】向淑珍【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湖北十堰 44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289.5糖尿病(DM)已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1],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并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导致的大血管病变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以动脉粥样硬化(AS) 为病理基础。
临床2009年1月—2015年1月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今晚听了关CRP的讲座,感觉挺有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C-反应蛋白(C-neactveprotein,简称CRP)。
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RP的检测在八十年代以前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大量应用于临床。
但由于过去CRP的检测方法较为落后,假阳性和假阴性很高,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价值,而逐渐被临床所忽视。
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
使CRP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
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正和承认。
现将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⒈ 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
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⒉ CRP与其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
CRP与WBC 存在正相关。
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
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 可早于WBC而上升,回复正常也很快。
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⒊ 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 大都正常。
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且其阳性率不高。
又如CRP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细菌性脑膜炎,其阳性率达99%。
⒋ 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
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
⒌ 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当CRP高于250㎎╱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
己酮可可碱对肺缺血再灌注后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牛会军;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民;李志平;向明章【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0(22)8【摘要】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中性粒细胞 (PMN)表面CD18、肺组织ICAM 1表达的影响。
方法72只大鼠随机化方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TX组。
采用肺在体温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于缺血 4 5min、再灌注 1、2、4h测定肺组织含水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白蛋白含量、肺组织及BALF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CD18 FITC标记的PMN阳性细胞百分率 ,肺组织ICAM 1免疫组化染色 ,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相点肺含水量、BALF白蛋白含量、左肺组织及BALFMPO活性及CD18、ICAM 1表达均有非常显著的升高 (P <0 .0 1) ,PTX则可以明显抑制这种变化。
结论PTX可能通过降低肺缺血再灌注引起的CD11 CD18及ICAM 1的表达 ,而减轻PMN在肺内的聚集、活化 ,从而防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页数】3页(P737-739)【关键词】肺损伤;己酮可可碱;中性粒细胞;CD18;ICAM-1【作者】牛会军;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民;李志平;向明章【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胸心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02【相关文献】1.己酮可可碱对淡水淹溺后肺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J], 王莉琴;徐建国;李伟彦2.己酮可可碱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影响 [J], 耿智隆;陆化梅;曹虹;牛黎利;徐鹏;杨木强;赵峰;刘东3.己酮可可碱与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佛波醇酯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J], 储智勇;芮耀诚4.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及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J], 项颖卿;罗金艳;涂长春5.己酮可可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兔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J], 尹文;梁继河;虎晓岷;张金山;姚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最严重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据资料说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国内占糖尿病的0.9%-36%[1]。
其早期肾脏病理改变大多是可逆的,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5年生存率小于20%[7]。
因此及早预防及诊治DN至关重要[2]。
以往,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常用指标有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NAG、α1-微球蛋白等,这些指标虽有助于DN的诊断,但缺乏特异性和灵敏性。
而早期肾小球微穿刺又因为操作复杂,过程痛苦等原因不易被患者接受[8]。
因此,寻找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指标迫在眉睫。
本文测定了31例糖尿病早期肾脏功能受损患者、33例糖尿病非早期肾脏功能受损患者和25例健康人血清抵抗素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病房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20~80岁,所有研究对象在取样前均排除大血管病变, 排除患有急慢性感染、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排除使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者。
各组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根据AM/Cre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AM/Cre在30~300之间31例,男22例,女9例。
AM/Cre<30的患者33例,男13例,女30例。
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均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人员中筛选,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病、肾病等其他相关疾病。
血样要求:所有实验对象均在空腹12h以上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2ml加于肝素抗凝管中,离心别离,取抗凝血清置于-70°C低温冰箱中待测定抵抗素和血清胱抑素C。
所有血样均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尿样要求:取晨尿10ml,3500r/ml,离心10min,取上清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
1.2主要试剂ELISA试剂盒:北京奇松生物科技生产,批号为2011002B。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 F丨NTERNAT丨ONAL PSYCHIATRY 2021年第48卷第1期抗精神病药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刘海燕 张春鋈 陈纯姿 林凌云【摘要】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主要方式,被认为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 它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却少有报道。
根据目前的证据显示,部分抗精 神病药物能通过增加炎症、氧化应激、破坏屏障和跨膜转运、影响线粒体生物能量、促凝等方式损 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的大部分证据均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对内皮细胞有不 利的影响,但教据仍较为有限,【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血管内皮细胞;心血管疾病;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屏障;线粒体;内皮生长因子;抗磷脂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52 (2021 ) 01-0013-04近半个世纪来,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rs)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学和医学领域,尤其在对治疗精 神分裂症急性表现和降低复发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效 果11。
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主要 措施,已被广泛报道能增加精神疾病患者的心血管 疾病风险[2]。
然而,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 预后指标——血管内皮功能W的影响却少有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 e lls, VECs)作为覆盖于血管壁的单层上皮细胞,其完整 性对维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 碍能促成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 病、静脉血栓、脑中风等4。
当血管内皮功能发生 障碍时会有许多的表型,涉及N0/02的稳态失衡、氧化应激、内皮炎症、内皮促凝和纤溶的受损、血 管舒张和收缩介质的失调、糖萼覆盖和长度的减少、内皮通透性的增加、内皮(血管)硬度等[3;。
目前已 有部分研究提出抗精神病药物能通过损伤VEC S增加 心血管事件的风险_5]。
LOXL1-AS1对OGD 诱导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徐枫1, 黎村丰2, 朱观祥2摘要: 目的 考察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LOXL1反义RNA 1(LOXL1-AS1)对氧糖剥夺(OGD )诱导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 )凋亡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与机制。
方法 将HBMEC 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OGD 组(OGD 损伤)、OGD+si -NC 组(转染si -NC+OGD 损伤)、OGD+si -LOXL1-AS1组(转染si -LOXL1-AS1+OGD 损伤)、OGD+miR -NC 组(转染miR -NC+OGD 损伤)、OGD+miR -761组(转染miR -761 mimic+OGD 损伤)、OGD+si -LOXL1-AS1+阴性对照组(转染si -LOXL1-AS1与anti -miR -NC+OGD 损伤)、OGD+si -LOXL1-AS1+miR -761抑制剂组(转染si -LOXL1-AS1与miR -761 inhibitor+OGD 损伤)。
RT -qPCR 检测LOXL1-AS1和miR -761表达,CCK -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 检测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 -2)蛋白、Bcl -2相关X 蛋白(Bax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 -6、IL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OXL1-AS1和miR -761的互补结合。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GD 组HBMEC 的LOXL1-AS1表达量、凋亡率、Bax 表达量、IL -6、IL -1β和TNF -α水平均升高,存活率、Bcl -2表达量减少(均P <0.05)。
抑制LOXL1-AS1后,与OGD 组或OGD+si -NC 组相比,OGD+si -LOXL1-AS1组HBMEC 的LOXL1-AS1表达量、凋亡率、Bax 表达量、IL -6、IL -1β和TNF -α水平降低,存活率、Bcl -2表达量增加(均P <0.05)。
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P hs-CRP)与普通CRP属同一种蛋白,只是由于其测定方法更敏感而得名。
C反应蛋白(CRP)是非特异性的炎性标志物,主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
CRP的应用已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和监测等多方面。
标签: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心血管疾病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并降解的非特异性的炎性标志物,其实质是一急性期反应蛋白。
IL-l、IL-6和TNF-α能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CRP,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肾脏是继肝脏之后第二个被发现能合成和分泌CRP的器官。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与肺泡巨噬细胞等亦可诱导表达合成CRP。
CRP由五个相同的未糖基化的多肽亚单位以非共价键、对称地围成一中心孔状五聚体结构,分子量为105.5kD。
每个亚单位均有识别位点与结合位点位于两端,近似排列于两个平面上。
在每个亚单位的一侧有CRP配体和钙的识别部位,另一侧则有补体Clq、Fcγ受体结合部位。
CRP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当组织受到感染、炎症和损伤时CRP的血清浓度快速而急剧上升[1]。
传统的观点认为CRP只是一种炎症标志物,但近年研究发现,CRP本身也是一种天然免疫分子和促炎症介质,主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
CRP在不同物种中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且在同一物种中不存在亚型,由此提示CRP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其生物学作用表现为:①调节自身与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上的Fcγ受体结合并激活细胞,介导炎症反应;②CRP具有许多类似免疫球蛋白IgG的特性,可通过结合脂蛋白、磷脂、核抗原、受损细胞膜、凋亡细胞与微生物抗原、再与特定配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起到类似调理素的作用[2-3];③被Clq识识别并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促进炎症反应;④CRP可刺激主动脉内皮细胞,上调CD64和CD32的表达,介导CRP诱导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4]。
细胞黏附分子Ninjurin及其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王欣;张颖冬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年(卷),期】2010(5)6
【摘要】@@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是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包括选择素、整合素、钙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几个大家族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分子.CAM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修复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1].对CAM功能的阐明,有助于理解如肿瘤转移、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及神经变性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在新型药物研制、疾病诊断和预测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
【总页数】3页(P449-451)
【作者】王欣;张颖冬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南京,210093;南京脑科医院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南京,210029;南京脑科医院神经精神病学研究所,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R741.02
【相关文献】
1.MicroRNA-494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李芳芳;赵海苹
2.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J], 徐根
济;李怡帆;张树卓;刘爽
3.p21活化激酶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J], 邵媛;梁涛;徐祖才;张骏
4.突触囊泡蛋白2A参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潘玺冬;王丽琨;韩旭;伍国锋
5.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研究进展 [J], 聂宇;夏鹏;袁倩;吴发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介素-1α诱导脑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及药物拮抗作用储智勇;芮耀诚;张蕾;马金刚【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1999(15)1【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IL-1α影响单核细胞(MNC)与体外培养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粘附、迁移的动力学过程及药物的保护作用。
方法利用培养在胶原层上的内皮细胞单层,对粘附于内皮细胞单层上的MNC及胶原层中的MNC计数,计算MNC粘附率及迁移率。
结果IL-1α(500kU·L-1)可促进MNC与BCMEC的粘附与迁移,其促粘附与迁移作用具明显的时效关系。
IL-1α促进粘附达最大效应时间为2h,粘附率达37.3%,较对照提高62.6%。
IL-1α促迁移作用2h达到坪值,迁移率为17.4%,较对照提高141.7%。
药物欧芹素乙(imperatorin,IMP)、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ine,PTX)对IL-1α引起的MNC与BCMEC的粘附与迁移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在浓度为1、10及100μmol·L-1时,其粘附抑制率分别为37.7%、42.0%、66.0%和38.3%、64.2%、87.0%;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2.8%、66.4%、70.7%和38.8%、55.2%、74.1%。
结论IMP与PTX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NC与IL-1α诱导的BCMEC的粘附及迁移。
【总页数】1页(P35)【作者】储智勇;芮耀诚;张蕾;马金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欧芹素乙和已酮可可碱对白细胞介素-lβ诱导脑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J], 储智勇;芮耀诚;张蕾;马金刚2.药物拮抗单核细胞粘附及迁移于肿瘤坏死因子处理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单层 [J], 储智勇3.Cariporide对LPC诱导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J], 李智;刘立英4.Adiporedoxin抑制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 [J], 苏波;杨咏梅;刘政海;何慧5.大蒜精油抑制白细胞介素-1α诱导的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及机理探讨 [J], 葛璐璐;张薇;戴云;臧燕;黄纯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近年来,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备受关注。
血液脑屏障,即血脑屏障,是指位于脑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一层屏障,能够严格控制物质的进出。
了解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过程对于药物治疗脑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及其意义。
一、药物穿越血液脑屏障的途径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药物穿越血液脑屏障的途径。
首先,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被动扩散进入脑内。
其次,特定的运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P型环肽运输体和多肽运输体等。
此外,通过注射外源药物或利用纳米技术也可以实现药物进入脑内。
不同的途径对于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药物转运的调控因素药物转运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转运蛋白的表达和功能是影响药物转运的重要因素。
以P-糖蛋白为例,它是一种ABC转运蛋白,能够主动将药物从脑内排出。
药物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也会影响其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
此外,血液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及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药物的转运产生影响。
三、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应用了解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脑部疾病的效果。
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利用转运蛋白等途径,可以增强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能力,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
这对于治疗脑肿瘤、中风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运输策略,如纳米药物和脑靶向药物等,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四、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血液脑屏障的复杂结构和转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
其次,药物转运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也是制约研究的因素之一。
此外,药物在脑内的分布和代谢机制也需要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和高通量筛选等,来解决这些挑战,推动药物在血液脑屏障中的转运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羟苯磺酸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羟苯磺酸钙,对血清CRP、NIHSS 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但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的CRP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有上升,但观察组上升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CRP水平,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脑梗死;CRP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419-02脑梗死亦称缺血性卒中,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由于脑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局部血流量减少或中断,引起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坏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并且现在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目前多项研究证实,炎症、氧化应激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羟苯磺酸钙是一种改善微循环的血管保护药物,同时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近年来我院将其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本文主要探讨羟苯磺酸钙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42~75岁,平均(56.4±2.7)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 或MRI证实有脑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排除并发脑出血、感染、肿瘤、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部位血栓性疾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脑保护剂、活血通络中药制剂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可元,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088)0.5g/次,3次/d,连续治疗14天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分别在实验开始1周、2周分别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放于-80℃冰箱保存,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CRP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C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但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的CRP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3讨论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2].患者发病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以上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黏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3].CRP是慢性炎症状态下细胞因子产生的标志,因而是慢性炎症的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炎症反应是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4].研究表明,脑梗死发生约2h后,病变部位及其周围脑组织会释放大量的致炎因子,诱导肝脏产生CRP,导致体内CRP 水平增高,CRP 主要由肝脏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人的血清中,各种致炎因子和CRP 水平的增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降低体内清蛋白水平,加重血栓形成,诱发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5]. 羟苯磺酸钙是一种新型的血管保护药,化学名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血浆半衰期约5h,主要以原型通过大小便排泄.本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RP水平增高,观察组患者CRP 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最高,第14天最低,即与治疗后患者病情变化的时间规律吻合,且观察组患者第7和14天CR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反映其可以抑制脑梗死发展的炎症反应水平.其可能机制为[6,7]: 可降低活性氧诱导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脆性,增强抵抗力,具有抗氧化性能,改善淋巴液的回流,减少水肿; 抑制毛细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组胺、5-羟色胺、透明质酸、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对微血管的高通透作用,减少血管内膜损伤, 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物合成,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凝血因子Ⅰ和球蛋白水平,纠正清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血小板的高聚性, 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并提高红细胞柔韧性.动物实验发现,羟苯磺酸钙对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与阿司匹林合用,抑制作用更佳[8]. 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CRP水平,改善患者微炎症及营养状态,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作用越明显,且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提高了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但脑梗死羟苯磺酸钙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善,可能与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的过程较长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严江涛,王焱燚,倪黎,等.血浆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6):376-380. [2]尹忠诚,陈葶,孙东,等.羟苯磺酸钙对多柔比星肾病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0,26(10):796-798. [3]赵霞,张玉侠.改善肾脏微循环延缓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1):1031-1033. [4]夏瑗瑜,李相友,张野,等.羟苯磺酸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06,12(5):829-831. [5]CihanOzbekI,ArslanC,CanturkE,etal.TheeffectsofcalciumdobesilGateonthemechanicalfunctionofrathearts[J].JCardiovascSurg(ToriG[ no),2009,50(3):395-401.6]夏章勇,杨华,曲怀谦,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657[ -661.7]MaimJ,BergenheimAT,EnbladP,etal.TheSwedismalignantmiddlecerebralarteryinfarctionstudy:long-termresultsfromaprospectives[tudyofhemicraniectomycombinedwithstandardizedneur ointensivecare [ J].ActaNeurolScand,2006,113(1):25.8]孙瑗,孙明,韩晓红.急性脑梗死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32.。
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目的检测EpCAM、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CAM和VEGF-C的表达。
结果EpCAM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38%和2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
VEGF-C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44%和26.3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 (P<0.05)。
胃癌癌组织中EpCAM与VEGF-C表达的相关性呈正相关性(P<0.05,r=0.248)。
结论EpCAM及VEGF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关键词】 EpCAM VEGF-C 胃癌【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163-02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
每年造成大约800,000例病人死亡[1.2]。
胃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为腺癌,胃腺癌的发生率占胃恶性肿瘤的95%。
EpCAM分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嗜同种的钙非依赖性上皮细胞粘附分子,也是一种新颖的肿瘤标志物。
VEGF-C是一种特异性的血管、淋巴管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淋巴管的增殖[3]。
本研究采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pCAM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它们在胃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为胃癌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收集来自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病理科存档胃腺癌组织标本,全部标本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胃癌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50岁患者24例,≥50岁40例,平均年龄58.6岁;病理类型:中高分化腺癌35例,中分低分化腺癌19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54例;TNM分期:I期+II期15例,III期+IV期49例;有浆膜浸润52例,无浆膜浸润12例。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血流变学参数C反应蛋白的影响【摘要】脑梗死后遗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通心络胶囊作为中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有效药物备受关注。
血流变学参数与脑梗死后遗症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也被认为在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流变学参数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以揭示其治疗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变学参数,同时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这表明通心络胶囊可能通过调节血流变学参数和抑制炎症反应来改善脑梗死后遗症。
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通心络胶囊对于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通心络胶囊、血流变学参数、C反应蛋白、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改善效果、临床应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虽然有关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流变学参数和C 反应蛋白的影响,希望能够为改善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深入了解通心络胶囊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流变学参数C 反应蛋白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通心络胶囊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方面的功效,探讨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如粘度、凝聚力等的影响。
2. 研究通心络胶囊是否对C反应蛋白有调节作用,进而探讨其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的机制。
3.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SREBP-1介导血管内皮细胞LRP1表达下调对糖尿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蛋白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表达下调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影响。
方法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高糖(mM)处理构建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使用抑制剂 betulin阻断SREBP-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下游LRP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
结果 CI模型组LRP1蛋白及LR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模型组SREBP-1蛋白及SREBP-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LRP1蛋白、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I模型HBMECs表明LRP1表达水平及SREBP-1蛋白含量存在异常,C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SREBP-1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LRP1表达下调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功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血管内皮细胞Effect of SREBP-1 Protein Mediated Down-regulation of LRP1 Expression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 (SREBP-1) protein mediated down-regulation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1 (LRP1) expression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BMEC) were made into blood-brain barrier models by exposure of highglucose treatment (50mM). The inhibitor betulin was used to block the expression of SREBP-1, and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downstream LRP1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nd qRT-PCR,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LRP1 in CI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SREBP-1 in CI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Inhibitor group and CI mode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LRP (P<0.05), while showe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SREBP-1 (P>0.05). Conclusions HBMECs in CI model have abnormal levels of LRP1 and SREBP-1, denoting that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CI patients is related to the down-regulation of LRP1 expression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ediated by SREBP-1.Key words: Diabetes; Cognitive function;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1;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罹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其他人群的1.5~2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