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_以成都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5.02 KB
- 文档页数:5
从成都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政策措施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先后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
从城乡一体化改革开始,成都市先后下发了《中共成都市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意见》、《成都市城乡规划监督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城乡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为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弊端,成都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想,制定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根据《意见》的要求,成都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成都正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当前,城市农村发展速度的巨大差异,就在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发挥政府的力量,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
2008年,成都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成都市制订了《成都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实施意见》,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在市、县、镇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要的做法和特点,以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一、统筹规划成都市制定了城乡统筹规划,明确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发展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布局城市与农村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化土地利用成都市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交通互联成都市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交通要道,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缩小城乡间交通不便的差距。
同时,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城乡交通组织结构。
四、强化公共服务成都市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五、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成都市积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六、加强环境保护成都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
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力有效对接。
同时,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看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包括统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建设交通互联、强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几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
为缩小城乡差距,中央、省委多次提出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并且遵义市委三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来探索其内在规律,并结合遵义实际,浅述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一体化实践,创新更多、更有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提供有用参考。
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就是建设新农村,就是取消农村和农民。
显然,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安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为什么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乡之间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留守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虽然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增长,国民财富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为农村提供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却严重不足,导致广大乡村普遍缺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矛盾不断积累,这些构成了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重大障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成都双流县城乡一体化考察的点滴思考[摘要]本文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从该县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中得到宝贵的启示,为荔城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考察思考[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028-01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成都市双流县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使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双流县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经验1.观念新,科学谋划发展大局双流县委、县政府形成了“把规划做好了,花再多的钱也是‘小钱’,规划开支不封顶”的共识,先后投入1亿余元邀请国外知名规划公司进行高标准的策划,形成了科学的规划体系。
2.思路新,政策对接灵活双流县提出以“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通过“拆院并院”,把分散居住的民房拆掉,农民到集镇或是中心村居住,农民退出的宅基地复耕后,与当地土地连成一片向业主规模流转。
3.模式新,利益兼顾较好一是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成功打造了双流县的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旅游风景区。
二是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
目前,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已成功引进50多个项目,并成功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
三是发展景观化园区。
即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开发土地集约化。
四是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
构建农村保障体系、构建城乡教育体系、构建农民就业体系等三大体系。
五是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投资模式。
六是实现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飚升“双赢”模式。
围绕花卉、蔬菜生产经营和都市旅游观光项目开发,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和集中居住等问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中心城区得以全面接轨。
相较于广州、深圳、上海,成都提出城市更新目标稍显滞后,这是成都城市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但这也为成都的城市更新带来了后发优势。
目前,成都市整体处在“市场机制推动下的城市更新”与“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相融合的阶段[1]。
城市更新不再单纯是风貌改造,而更多地考虑人居环境、产业提升、内在价值的实现方式和过程。
2中国主要城市城市更新实践在中国,城市更新这一理念既是新的讨论,也是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城市发展历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吴良镛先生的北京旧城住区更新——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和新四合院为典范,对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探索。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城镇化加速演进(见图1)叠加社会结构的重组,我国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既有建筑质量、空间品质、社区环境、人口老龄化、城市中心迁移等问题逐渐变得异常明显,许多城市面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代表性尝试,为后续城市发展提供了实证参考和借鉴。
作为“存量演进”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历程上的完善和复兴,有着与城市发展相似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猛发展,整体上已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演进”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业界对城市发展的新共识。
通过梳理中国主要城市更新实践,回顾其演进历程,结合成都市城市更新现状进行梳理,探究城市更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展望未来城市更新在城市新旧更迭融合中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发展;城市更新;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3.31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ese cit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ave changed from “incremental era” to a new stage of “inventory evolution” entirely. Urban renewal has become a new consensus for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industry.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urban renewal practices of major cities in China, and reviewing its evolution process, the paper combs the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renewal in Chengdu,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driving urban renewal, and prospects the role of urban renewal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renewal; driving factors1引言2021年8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年 第34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4 No.12024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段锴丰1,施建刚2,吴光东3,华雯雯2(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3.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在新时代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渐凸显,成为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尊重城乡功能特征和分工差异的前提下,以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及资源公平共享为基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等多维度全面协调共生、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和共同繁荣[1]。
城乡融合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2],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塑造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举措[3]。
在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复杂性和障碍性也变得愈发显著。
在新时代城乡关系发生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由一系列促进城乡关系协调演进的动力因素以一定的结构和方式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复杂运作系统。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作为其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但现有研究显然缺乏系统性,且未能深入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路径。
鉴于此,本研究从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的重要期刊文献及政策文本入手,采用扎根理论提取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模型,并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 ),重点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动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期望为有效驱动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5、产业集群论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32、高速公路经济论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44、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46、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49、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50、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51、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52、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56、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59、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6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6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6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6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65、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66、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67、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68、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69、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70、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71、品牌竞争力研究72、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73、企业价值研究7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75、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76、区域产业链研究7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78、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79、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80、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8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8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83、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8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85、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8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87、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88、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89、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90、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9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92、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93、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94、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95、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96、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97、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98、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99、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100、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101、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102、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103、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104、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105、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06、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1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10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109、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110、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1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112、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113、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114、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生产率研究115、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116、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117、我国供热行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118、我国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机制研究119、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120、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121、我国金融业投入产出关联及效率分析122、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12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24、我国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研究12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126、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127、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128、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129、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3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1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13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13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134、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135、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136、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37、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138、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议13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40、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141、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142、我国信托业效率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14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44、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145、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146、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147、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148、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149、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150、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151、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152、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153、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154、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155、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1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研分析与绩效评价157、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158、引进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159、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60、优化开发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例161、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162、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16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164、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165、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166、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167、中国产业政策效应研究168、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169、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17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171、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17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173、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174、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175、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176、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177、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178、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经济分析179、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度量与控制研究180、中国房地产业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181、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182、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183、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84、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85、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186、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187、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188、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研究189、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190、中国货币化进程的实证分析191、中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192、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193、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194、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195、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96、中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与预警研究197、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198、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199、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200、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201、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202、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203、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204、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205、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6、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07、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208、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209、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10、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211、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212、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213、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214、中国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计量分析215、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16、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217、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18、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219、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20、中国社会保险费的就业效应研究22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22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223、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研究224、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研究225、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研究226、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与政府管制研究227、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228、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229、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230、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231、中国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23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制研究233、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234、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35、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236、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实证研究237、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238、中央企业国际战略定位与风险控制研究239、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风险原因研究240、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241、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242、转型期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计量分析243、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研究244、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245、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246、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247、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248、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49、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250、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共富县县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冯振东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随之,该模型成为诠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问题的主流思想理论。
然而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工业主导论”,同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失衡问题。
之后,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这些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同样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拓展,我国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然而,目前学界主要从内涵概念、制约因素、实证分析、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展开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比较少。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是正确认识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地域上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工特点,属于不同的空间载体;从产业上看,城市和农村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以专业分工为基础。
而按照弗里德曼(J.R.Fridemna)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是核心区域,农村是边缘区域,因此两者是核心与边缘的关系。
当然城市与农村的核心与边缘关系既可以称之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弗里德曼指出了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将通过商品、交通、信息等网络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签于此,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城乡互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地域不断演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之间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更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成都市城镇化问题研究一、引言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是,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拥堵、房价飞涨、农地流转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本文从成都市的角度出发,对成都市城镇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城镇化背景成都市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及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成都市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1639.7万人,城镇化率为78.3%。
三、成都市城镇化现状1. 城市扩张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成都市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扩张也日趋明显。
城市扩张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城市里的空地日趋减少,城市生活成本也日趋提高。
2. 居民户籍问题由于成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很多人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但是户籍制度限制仍然存在。
这个问题使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常住居民不断加入“被流动”的行列。
3. 城市交通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起来。
尤其是高峰期的堵车现象让成都市的居民们倍感折磨。
四、解决成都市城镇化问题的建议1. 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可以通过调整城市规划以及科学开发城市的空间来优化城市的空间利用率,达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应该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限制,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城市政策,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的空间。
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可以通过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城市居民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可以发展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公共交通工具,推广大众化的化能源工业、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
五、结语成都市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城乡一体化理论学习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
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
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1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下,xx村作为xx乡最大的村庄,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赢得第一次机会是xx村两个委员会团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xx村基本情况1.人口状况xx村共有10个社区,642户,2517人。
2.工业地位(1)种植:以大麦、小麦为主;(2)养殖业:以牛羊为主;(3)劳务行业:以建筑、交通、服务等行业为主,工作地点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4)其他行业:有砖厂、砂厂、面粉厂。
3.社会状况(1)基本社会条件:约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2)村民收入状况:xx人均收入约5000元,其中70%为工作收入,30%为种植养殖收入;(3)党组织:下设一个党支部和六个党团。
党员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资源状态(1)耕地资源总耕地面积663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2.6亩。
耕地质量更好。
(2)劳动力资源以16岁至55岁为正常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5%,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约有1800人。
在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练劳动力约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在了解了xx村的基本情况后,我们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对这些基本条件的分析、系统化和逻辑化,将为我们思考xx村的发展提供一个系统的基础。
1.s(优势)(1)交通便利。
距离县城大概30分钟车程,每个社会都有乡村路。
各小区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对集中。
(2)耕地质量较好。
土层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于机械化。
(3)劳动力资源丰富。
以16岁至55岁为正常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5%,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约有1800人。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张 果1,任 平1,2,周介铭1,何景熙3(1.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6;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3.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成都610064)摘要: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人口动力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
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 键 词: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成都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6)06Ο0033Ο04收稿日期:2005-09-30;修回日期:2006-09-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BSH025);四川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果(1962-),男,四川广安人,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E -mail )zhangguo1962@ 。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及研究意义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存在[1]。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2~8]。
国外对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展的较早,而且研究比较系统,涉及面较广,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城乡一体化概念、规划模式等的探讨上,从定量上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总的来说理论上还不成熟,研究工作处于探索之中。
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比较认可的是: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3],实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从而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与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应的概念,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研究要体现出城市和乡村两个区域单元,在整个区域内要实现农业和其它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保障农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从而使得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三农”问题等,这势必会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9]。
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背景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幅员面积12390km 2,总人口1028万。
全市辖9个区、4个县级市、6个县,是一个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的城市。
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在2002年末为36%,其中,中心城区及卫星城区面积3681km 2,人口580多万,城市化超过52%,G DP 占全市的73%;远郊区面积8709km 2,人口540多万,城市化仅为17%,G DP 也仅占全市的27%。
尤其是一直以来,成都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拉大,“三农”问题第25卷 第6期2006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5 No.6Dec.2006非常突出。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一直困扰政府和民众的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从2003年3月开始成都市确定在双流、郫县、龙泉驿、大邑、都江堰5个区(市)县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行试点。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其过程和步骤是不同的。
双流县在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出了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为主要内容的“三个集中”工作思路,该思路开创了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锦江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新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打造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建设。
面对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模式,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要课题,其结果必将为顺利开展城乡一体化提供科学依据。
3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3.1 研究方法3.1.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方法,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种自然的延伸[10],其基本思想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观察变量的每一个分量,以便达到适宜的解释原变量的相关性并降低其维数[10]。
其步骤为:①原始数据标准化;②求出样本的协方差矩阵V;③计算其特征值λ,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④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⑤求出因子个数并计算其得分。
3.1.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对发展变化系统在各时期有关统计数据的几何关系的比较,进行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确定出影响系统发展的优、劣因素。
其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
①确定分析序列。
建立因变量参考数列(即母系列)X0(k);自变量比较数列(即子序列)Xi(k)(i=1,2,3,…,n);k为系列长度。
即参考数列:X0(k)={X0(1),X0(2),X0(3),…,X0(k)};比较数列:Xi(k)={X i(1),X i(2),X i(3),…,X i(k)}。
②对变量序列进行无纲量化。
用均值化法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即X i(k)′=X i(k)/X i。
③求出差序列、最大差和最小差,即差序列:△0i(k)=X0(k)-X i(k);最小差:min min X0(k)-X i(k);最大差:max maxi ki kX0(k)-X i(k)。
④计算关联系数,即ξi(k)=min mini kX0(k)-X i(k)+ρmax maxi kX0(k)-X i(k)/X0(k)-X i(k)+ρmax maxi kX0(k)-X i(k)。
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ρ=0.5(i=1,2,3,…,n)。
⑤计算关联度ri,即r i=1/n∑nk=1ξi(k)。
⑥依关联度排序。
对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从大到小排序,关联度越大,说明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变化的态势越一致[11]。
3.2 分析过程及结果3.2.1 影响因子的选择。
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研究结果是否科学、实用的关键。
根据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情况,结合专家、学者意见,确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依据。
(1)科学性和全面性[12],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并能够反映出其科学内涵,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2)区域性和可行性,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要尽量采用在评估期间内可获取的指标,同时,指标要尽量采用可量化的定量指标,并具有区域代表性[13]。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和资料情况,文章选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密切相关的1978~2003年的16个指标:X1城市化水平(%)、X2总人口(万人)、X3人均G DP(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X5第二产业比重(%)、X6第三产业比重(%)、X7工业总产值(万元)、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11人均财政收入(元)、X12非农业人口总数(万人)、X13G DP(亿元)、X14农业机械总动力(kW)、X15农村用电量(万kW・h)、X16公路旅客周转量(万人・km)。
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各个年份的成都市统计年鉴。
3.2.2 结果分析。
将选用的各项指标数据代入上述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的公式,应用功能强大的数理统计分析软件MA TLAB和SPSS进行运算(表1)。
经旋转后的因子矩阵结果为:公共因子F1在X3, X4,X8,X11,X13值都较大,可以看出,这几个因素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实力,因而F1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公共因子F2由于在X5,X6,X7,X14,X15载荷较大,主要是关于工业发展程度和效益的指标,代表了区・43・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5卷 表1 旋转后因子矩阵和因子分析总方差解释表T ab.1 R otated componentm atrix and total variance explanation 指标因子1因子2因子3X1 0.8413 0.3131 0.6062X20.77230.46880.5048X30.95870.17350.2592X40.98350.11090.1272X50.01260.9950-0.0255X60.58260.82350.3584X70.85100.85050.2656X80.95670.15460.2431X90.72680.21140.6018X100.82220.20170.9221X110.98270.12130.1123X120.84930.34830.6848X130.95540.16230.2429X140.78960.72330.4229X150.89240.88290.3477X160.77050.26860.7265特征值14.2020 1.42500.1880贡献率/%88.76308.9050 1.1770累积贡献率/%88.763097.668098.8450域工业化水平;公共因子F3在X1,X2,X9,X10,X12, X16上较大,较多地反映出人口因素的影响,代表了社会人口动力因素。
3.3 驱动力分析通过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人口动力因素。
3.3.1 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是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乡融合程度的主要力量[13]。
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表2),城乡一体化水平和以人均G DP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关联度,为0.976,关联序排在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