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doc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摘要:近年来,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城市化推进的不断实施确实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民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其发展策略也存在弊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建,对周边土地的侵占越来越多,周边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近期发改委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面对多元化的新时代,规划人员应利用新方法,树立新观念,严格落实中央最新发布的相关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决策,提升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互通性,将二者紧密联系,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形式;城乡规划;城乡融合发展1规划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原则1.1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原则,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多。
在乡村景观引入城乡规划设计当中坚持开放性可以将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最终规划设计的效果与人民群众审美相符合,根据时代发展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坚持开放性原则的时候需要掌握分寸,在乡村资源利用过程当中进行适当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还可以对乡村环境进行合理保护,城市与乡村之间共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1.2科学系统规划的原则城乡规划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是对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城乡过渡协调、地域资源划分、构建方案实施等的综合部署。
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当地气候、人文特点、民众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充分收集民众意见,集思广益。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将建筑学、工程技术学、自然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融合在一起。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凸显。
为了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需要进行战略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当前,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交通不便、教育医疗水平低下等问题,这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我们应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生产,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也应用于农村产业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的腾飞。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农村人才不足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
另一方面,要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工作、创业,为农村带去新的思路和活力。
五、构建城乡统筹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能忽视民生保障问题。
要构建一个城乡统筹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公平、充实的社会保障。
这包括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居民的权益均等化。
六、加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指导体系。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
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
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曲解了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
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
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
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
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
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将城市建设照搬照抄到农村,只要是城市有的,农村也一样复制,修大马路,建大广场,盖高楼,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是增加了不少负担。
这是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形式主义。
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非均衡发展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
城乡一样化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并不是乡村仿造城市、乡村看上去和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
现阶段,城乡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乡村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优化变迁会渐进地发展为城市。
城乡外在形态的一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的但不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城乡权益地位、文化、社会等内在差异的缩小和趋同。
误区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抑制城市、发展农村。
对城乡一体化还有一种较为典型的误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势必要城市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会抑制城市的发展,城市只能原地踏步甚至是扛着沉重负担等,相应地在城乡一体化措施上只注重如何发展农村而基本不关注城市。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现在确实是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但不能割裂城和乡来谈城乡一体化。
城乡发展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城市发展了才能给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乡村发展了,粮食充足保障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增多了,就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特征(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
它站在城和乡两个系统的角度,指明了二者的普遍联系和协调发展,并指出城乡一体化是一种新型城乡关系。
但是,它没有说明由乡到城的发展转化,没有揭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存在不同阶段和目标、是一个城乡逐步接近的动态过程。
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规划学者、生态环境学者等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如社会学和人类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结合各家观点,城乡一体化是以承认并适度保持城乡并存为基础,以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弊端为出发点和目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政策措施在城乡之间平等一致、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发展成果在城乡之间平等共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1.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
城乡一体化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阶段。
城乡一体化是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现在大家所谈的城乡一体化大多是城乡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后所呈现出的状态。
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只是城乡分离、对立仍占主导地位时的一体化,现阶段采取的城乡一体化措施可能就不适用于来推进未来阶段的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必然促使城乡关系发生由分离对立到相互促进转化再到趋同融合的渐变。
认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可以指导我们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阶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2.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性。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认同的。
所谓“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或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接近的过程。
这个过程应该是连续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有因果关系的。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跨越”。
3.城乡一体化的系统性。
城乡一体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景观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系统,是一项涉及社会深刻变革、利益重大调整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所以不能单纯从某一个角度看待城乡一体化,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多样性。
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的中国,不可能有统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即使在省域范围,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城乡一体化模式必定是多样性的。
各地只能在大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科学创新,走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和道路。
5.城乡一体化指标的相对量化性。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结果,是一种城乡状态。
制定或评价某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成果,可以设计出规划建设一体化指数(指标),产业发展一体化指数(指标),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指标),社会管理一体化指数(指标)等多个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基础设施投资占比、村内道路铺装率,排水管道覆盖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等更多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只能是相对的,是与一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相对应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到某一阶段必须要有对应的指标和目标;但是,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性的,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政策、文化和文明、地位以及身份的实质平等、社会心理等方面是否一体化是不可能量化的。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须关注的问题一是要重点关注农民增收问题。
在现阶段,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态的都市现代农业和适合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的各类产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农民创业;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农民社保、医疗、救助等水平,使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
泛泛来讲,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议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以居民身份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消除由于我国居民身份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权益的不平等。
二是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制制度。
人口是随着就业和福利在流动的,应该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解决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在能源、交通、就医、就学、就业、居住、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要重点关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所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包含的水、电、邮政、市政、公共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生态等基本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都需要大量的建设和运营资金。
这些资金怎么解决?按照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准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承担部分成本,受益人承担其余的成本。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公共产品一直由国家承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企业提供,而在农村却由农民自己解决,所以也就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乏和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