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给药系统:聚合物胶束与泡囊(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67
PCL-b-PEG-b-PCL聚合物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恶性肿瘤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化学治疗是治疗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传统化疗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缺乏选择性杀灭作用,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
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率,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治疗效果,纳米药物载体已成为肿瘤化疗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代表性的给药系统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乳、聚合物胶束、聚合物囊泡等。
两亲性聚合物能够在不同条件下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聚合物囊泡等不同结构的药物载体。
本文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PCL-b-PEG-b-PCL)为载体材料,通过分子自组装用不同亲水/疏水链段的PCL-b-PEG-b-PCL分别研制出聚合物胶束和聚合物囊泡这两种药物载体,同时,进一步研制出基于PCL-b-PEG-b-PCL的磷脂-聚合物杂化纳米粒作为第三种药物载体。
以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和阿霉素为模型药物,研制载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叶酸靶向载紫杉醇磷脂-聚合物杂化纳米粒、双重载药(亲水内腔载阿霉素、疏水双分子膜层载紫杉醇)聚合物纳米囊泡,研究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有效性。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CL-b-PEG-b-PCL形成不同载体的研究两亲性聚合物可以自组装形成球状胶束、柱状胶束、蠕虫状胶束、聚合物囊泡等不同结构,亲水链段的质量比或体积比、共聚物分子量及制备方法是决定自组装形成不同载体结构的关键参数。
对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CL-b-PEG-b-PCL,目前尚无研究文献报道其形成聚合物胶束和聚合物囊泡所需亲水疏水嵌段比及分子量。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质量可控、结构准确的不同分子量、不同比例亲水疏水链段的聚合物,已经初步确定了PCL-b-PEG-b-PCL聚合物自组装形成囊泡的亲水部分与疏水部分的比例及形成囊泡的规律。
智能药物载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在当今的医学领域,智能药物载体的出现为药物传递和治疗效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智能药物载体是一种能够对体内特定的生理环境或外部刺激做出响应,从而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和有效治疗的新型载体系统。
智能药物载体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对药物释放的精准控制。
传统的药物传递系统往往存在药物分布不均匀、药物释放速度难以控制以及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等问题。
而智能药物载体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从材料的选择上,智能药物载体通常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膜通透性,能够有效地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聚合物纳米粒则可以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种类和分子量,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
胶束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能够增溶难溶性药物,并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药物的释放。
智能药物载体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能力。
常见的刺激因素包括 pH 值、温度、酶、氧化还原电位等。
例如,在肿瘤组织中,由于细胞代谢旺盛,会产生酸性环境。
基于此特点设计的 pH 响应型智能药物载体,能够在正常生理 pH 值(约 74)下保持稳定,而在肿瘤酸性环境(约 65 68)中迅速释放药物,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温度响应型智能药物载体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种载体通常由具有温敏性的聚合物组成,当温度升高到特定值时,载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释放药物。
例如,在肿瘤的热疗过程中,通过局部加热使温度达到载体的响应温度,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协同热疗和化疗,提高治疗效率。
酶响应型智能药物载体则是利用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的特定酶来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某些蛋白酶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设计相应的酶敏感型载体可以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特异性释放,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氧化还原电位响应型智能药物载体主要基于肿瘤细胞内较高的谷胱甘肽浓度。
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马萍;金武龙;马丽萍【摘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羟基喜树碱制剂存在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稳定性差、不良反应大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近年来出现的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实现靶向性输送药物、缓释药物、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对近年来出现的羟基喜树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种类进行综述,并阐述各类载药系统的特点及其进一步应用的理论依据。
%The current formulations of the natural anti-cancer product hydroxycamptothecine display poor water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 short half-life, adverse effects ( or toxicity ) , and many other issues to limit its clinical use .Nano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nd shown promising prospects i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 controlling drug release , improv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 and reducing side effects of toxic drugs .Thus, nano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a novel and potentially effective and safe approach to deliver a variety of drugs , particularly natural anti-cancer medicines including hydroxycamptotheci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status of various nano targeted and other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hydroxycamptothecin , which are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 and discuss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benefits fo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85-189)【关键词】羟基喜树碱;纳米粒;药物缓释系统【作者】马萍;金武龙;马丽萍【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纳米技术已在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聚合物纳米囊泡聚合物囊泡作为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摘要] 很多药剂学纳米载体,如纳米球、纳米囊、脂质体、胶束、囊泡等,已经被用于治疗性和诊断性物质的实验性或临床性递送[1]。
聚合物囊泡是由合成或天然改性的双亲分子自组装的一种超分子聚集体,类似于细胞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及物理化学敏感等方式递送药物至靶位并控制释药,稳定性好、渗透性高、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应用广泛[2]。
本文首先对聚合物囊泡的基本特性和制备方法等进行简单介绍,并举例了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与诊断方面的应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聚合物囊泡,纳米载体,肿瘤治疗,自组装[引言] 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化工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大分子自组装技术的飞速发展,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积极关注,成为当前分子自组装新型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
1、聚合物囊泡的制备方法在许多的自组装制备聚合物囊泡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溶剂切换技术和聚合物再水化技术。
溶剂切换技术即溶剂置换法,是将两亲性共聚物先溶解在良溶剂中,然后溶于水相并充分水化成囊泡。
聚合物再水化技术即无溶剂法,是先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除去有机相形成聚合物薄膜,加水使薄膜水化,自组装形成聚合物囊泡[3、4]。
最近几年还有文献[5]报道层-层静电自组装法和改变pH值诱发的自组装和氢键诱发的自组装微囊泡。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基于静电相吸原理,即聚电解质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多层膜[6]。
滕伟[7]等人发现载基因载基因脂多糖胺纳米囊泡/透明质酸通过层层自组装构建具有独特三维纳米结构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其增长方式为指数型,具有纳米级粗糙度和非致密性的特点。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如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等,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类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纳米胶束、纳米乳、金属纳米粒子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通过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其可以通过控制粒径和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纳米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核壳结构。
外壳亲水,内核疏水,能够有效地增溶难溶性药物,并通过修饰表面配体实现靶向给药。
纳米乳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
金属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氧化铁纳米粒子等,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磁学性质,可用于药物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原则1、药物负载能力纳米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和亲和力来负载药物,以确保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同时,要考虑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等,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
2、靶向性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具备靶向性。
这可以通过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等,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
3、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纳米载体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和毒性。
材料的选择和表面修饰至关重要,要确保纳米系统在体内能够安全降解和代谢。
4、控制释放特性根据疾病的治疗需求,设计具有不同释放特性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1、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是将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的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上的技术。
在药物制剂研发中,应用固体分散体不仅可明显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溶解速率,而且可降低毒副作用。
固体分散剂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根据药物性质和给药途径设计制成滴丸剂、胶囊剂、片剂、软膏剂、栓剂以及注射剂等。
2、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是指由磷脂等类脂质构成的双分子层球状囊泡,它将药物包封于双分子层内而形成微型载药系统,属于创新药制剂的范围。
除常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外,它也可以是多层同心脂质双分子层。
脂质体同药物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药理作用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脂质体药物制剂具有体内可降解、低免疫原性、保护药物活性基团、可制备靶向制剂和延长药物半衰期等优点。
3、纳米球和微囊技术纳米球和微囊都是聚合物包衣纳米颗粒,将聚合物包衣纳米颗粒作为药物制剂的载体,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并能提升其生物利用性。
4、透皮技术透皮技术可以利用皮肤来释放、吸收药力和药效,来达到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透皮技术的研究非常活跃,以透皮技术为载体的透皮制剂迅速地发展为继口服、静脉注射后的第三代制剂。
透皮控释系统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
据专家介绍,透皮控释系统可以通过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实现控释和缓释等功能。
5、膜控释技术膜控释技术将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对片剂、颗粒、胶囊或小丸进行处理,可以控制药物的溶出或扩散,是一种常用和有效的实现口服片剂缓控释药物的技术之一。
膜控释技术用于药物制剂研发可以解决传统的周期性受药方式所产生的受药体系内药物浓度忽高忽低,易产生毒副作用,药物半衰期短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是药物在受药体系内长期维持有效浓度,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6、自乳化/微乳化释药自乳化释药系统指的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形成的均一透明并包含药物的溶液,在同为为37的环境温度和温和搅拌的情况下,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0~500nm的乳剂。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始终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药物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同时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
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药物递送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纳米粒等,能够有效地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特定的机制实现靶向递送。
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能够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同时包封在内部的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中。
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如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等特定靶点的主动靶向,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
它们可以由多种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可以调节纳米粒的粒径、表面电荷等性质,从而影响其体内分布和药物释放行为。
除了纳米载体,微球和微囊技术在药物递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球通常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球形实体,药物可以均匀地分散或包埋在其中。
微球的粒径可以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通过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后,可以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微囊则是将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小的囊泡中,囊壁可以起到隔离和保护药物的作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多样,如界面聚合法、相分离法等,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其性能。
在靶向递送方面,除了利用纳米载体和微球微囊的表面修饰实现主动靶向外,基于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例如,红细胞可以被改造为药物载体,利用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长循环特性,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部位。
巨噬细胞也可以被“武装”上药物,通过其对炎症部位的趋向性,实现对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
聚合物囊泡作为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摘要]很多药剂学纳米载体,如纳米球、纳米囊、脂质体、胶束、囊泡等,已经被用于治疗性和诊断性物质的实验性或临床性递送[1]。
聚合物囊泡是由合成或天然改性的双亲分子自组装的一种超分子聚集体,类似于细胞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及物理化学敏感等方式递送药物至靶位并控制释药,稳定性好、渗透性高、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应用广泛[2]。
本文首先对聚合物囊泡的基本特性和制备方法等进行简单介绍,并举例了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与诊断方面的应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聚合物囊泡,纳米载体,肿瘤治疗,自组装[引言]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化工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大分子自组装技术的飞速发展,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积极关注,成为当前分子自组装新型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
1、聚合物囊泡的制备方法在许多的自组装制备聚合物囊泡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溶剂切换技术和聚合物再水化技术。
溶剂切换技术即溶剂置换法,是将两亲性共聚物先溶解在良溶剂中,然后溶于水相并充分水化成囊泡。
聚合物再水化技术即无溶剂法,是先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除去有机相形成聚合物薄膜,加水使薄膜水化,自组装形成聚合物囊泡[3、4]。
最近几年还有文献[5]报道层-层静电自组装法和改变pH值诱发的自组装和氢键诱发的自组装微囊泡。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基于静电相吸原理,即聚电解质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多层膜[6]。
滕伟[7]等人发现载基因载基因脂多糖胺纳米囊泡/透明质酸通过层层自组装构建具有独特三维纳米结构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其增长方式为指数型,具有纳米级粗糙度和非致密性的特点。
包合高分子长链后的环糊精可构建成一端疏水一端亲水的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这种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组装形成双层环糊精囊泡体系[8]。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提高治疗效果中的应用引言药物递送系统是药物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药物在体内更精确地传递到目标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提高治疗效果中的应用。
一、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载体、脂质体、聚合物、蛋白、纳米颗粒等。
这些递送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1 纳米载体纳米载体是当前研究最为热门的药物递送系统之一,其具有粒径小、载药量高、靶向性强等优点。
常见的纳米载体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囊、纳米管等。
通过修饰纳米载体的表面,可以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递送效果。
1.2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微小囊泡,可作为药物的递送载体。
脂质体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3 聚合物聚合物是一类具有高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被广泛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
聚合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活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4 蛋白蛋白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作为药物的递送载体。
蛋白递送系统可以通过蛋白本身的生物活性及与药物的结合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1.5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径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颗粒,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输送和靶向性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二、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提高治疗效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应用领域涵盖了肿瘤治疗、抗感染、神经保护、心血管疾病、炎症等多个方面。
药剂学第新剂型历年试题南昌大学药学院历年药剂学试题(新剂型部分)04级A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控制扩散为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方法为A、控制粒子大小B、采用不溶性高分子材料为阻滞剂制备的骨架片D、制成溶解度小的盐C、用蜡质类为基质制成溶蚀性骨架片2、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A、药物最稳定的pHB、药物最不稳定的pHC、反应速度的最高点D、反应速度的最低点。
3、15g水溶性物质A与20g水溶性物质B(CRH值分别为78%和60%),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A、26.2%B、46.8%C、66%D、52.5%4、下列哪一辅料不能用作初级渗透泵控释片的半透膜材料?A、醋酸纤维素B、乙基纤维素C、羟丙甲纤维素D、丙烯酸树脂(EudragitRL100,EudragitRS100)5、下列制剂技术(或剂型)静脉注射没有靶向性的是A、纳米粒B、乳剂C、小分子溶液型注射剂D、脂质体6、下列叙述不属于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优点的是A、避免首过效应B、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大分子药物的吸收C、固体制剂在结肠中的转运时间很长,可达20~30h,因此OCDDS的研究对缓、控释制剂,特别是日服一次制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D、治疗小肠局部病变7、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其中一个步骤是将pH调到3.7,其目的是A、使阿拉伯胶荷正电B、使明胶荷正电C、使阿拉伯胶荷负电D、使明胶荷负电二、填空题1、滴丸本质上是一种采用熔融法制备的2、对口服缓控释制剂进行体外评价时,一般需要进行试验,测定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药物释放百分数。
3、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4、将一些难溶性药物研制为环糊精或环糊精衍生物的包合物的主要目的是5、纳米乳属于稳定系统,制备纳米乳时,只要处方合适,纳米乳可以自发形成或通过轻微搅拌形成,不需要高速搅拌,基于此性质,发展出了自乳化给药系统。
6、微粒分散体系由于高度分散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其中之一是:微粒分散体系是多相体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