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2、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走进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三、检测预习: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听读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学生自由读4.指生读5.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已疏理字词义,把握大意。
(不会的字词标识出来,小组交流,全班质疑交流)6.学生交流7.指生用现代汉语陈述文章,教师明确五、合作探究: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2.你认为诸葛亮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隆中对章节(课题)名称隆中对学时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结构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理清文章的思路,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深层含义二、课文解读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隆中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峙”、“草船借箭”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英勇智谋和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隆中对》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隆中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人物。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峙”、“草船借箭”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练习,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资料。
6. 课堂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隆中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合作探讨等。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字词。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重难点突破】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
2.学习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断句错误。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四、分析诸葛亮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从课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二、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对曰”、“善”、“因”等。
2.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句式。
三、分析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智谋。
2.品味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特别是其辞令的严谨和精妙。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启发学生。
二、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隆中对章节(课题)名称隆中对学时2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课前导入二、新课学习一.学生朗读课文二、学习课文3、4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2、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3、“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并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三、词语积累: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
《隆中对》陈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二)、能力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5、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三)、德育目标: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
2、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法及学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朗读、思考、质疑、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播放录音,能唱的跟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你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茅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二、介绍作家与作品。
1、文章出处。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西晋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2、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句式的辨析与应用。
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隆中对》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隆中对》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词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策”、“三顾茅庐”等。
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教师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文中涉及的人物关系,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优秀品质。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隆中对》。
8. 板书设计《隆中对》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隆中对策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隆中对》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学习的榜样意识。
(3)培养学生对团结合作和诚信守信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将课文中的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隆中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隆中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 作业内容包括对课文《隆中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中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信”“然”“遂”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其可行性和前瞻性。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和心理,理解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2、讲授法:讲解文言词汇、语法知识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段,引出课题《隆中对》。
提问学生: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战略规划?2、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作者陈寿,强调他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简要介绍《三国志》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对这部史书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4、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第23课《隆中对》三维教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44
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简介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后任晋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听介绍了解常识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教师范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三、教师领读课文四、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分段):第一部分: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初步理清全文思路五、熟读课文教后反思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45
课题23隆中对课型常规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最好能背诵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及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情感态度目标理解26岁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理解亮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充分了解、理解课文前一层是对时局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二、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略)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三、简要小结
全文的写法分析理解本文写法学习本文写法《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以对话写人: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又处处围绕诸葛亮剪裁,使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作业.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