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词五首(第1课时)》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部编八上语文《诗词五首》精品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其五)》(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诗五首》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己亥杂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二)新诗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注意节奏和停顿。
预设:(出示课件8)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
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
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
24 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品析欣赏五首作品,培养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选取的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年代不同,作品的韵律特点也不同。
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读悟情,并在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漫步在古典诗词的苑林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五首作品,感受诗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带领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境。
二、课文学习《饮酒(其五)》(一)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
陶渊明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他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与最早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作品介绍《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出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26《诗词五首》(第1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26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1.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前三首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前三首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品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品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新课导入“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这句歌词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国家的感情。
家国观念古已有之,当国家衰弱甚至狼烟四起时,人们的家国情怀更为浓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有的人选择了出仕参政,有的人选择了上阵杀敌,有的人选择了辞官归隐。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三种人的不同心境。
新知探究《饮酒》(其五)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陶渊明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3.古代诗歌的分类。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古代诗歌的分类”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不同体裁、题材的古诗的特点,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饮酒》(其五)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给诗歌分类。
【活动内容】2.从表达方式来看,全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3.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4.怎样理解“真意”一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结构、重点词句等方面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诗歌赏析【活动内容】有的版本为“悠然望南山”。
你认为“见”和“望”哪个字更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用词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歌,领会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之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
二、整体感知1.播放【作者作品】《陶渊明》,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精品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3.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4.反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诗人身居世间,内心平静,钟情自然山水景物,怡然自得。
三、局部探究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语言,领悟诗意。
1.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品析参考这两句诗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评为“心与境合”。
“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力气,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并将作者宁静淡泊,归隐田园的心境表露无遗。
2.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结合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
品读思考交流参考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理解透彻。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对于课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以课堂活动做牵引,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获得,自我生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为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体会这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书写课题)二、活动一:初读感知,正音停顿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 燕脂(yān)2.自由朗读《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
要求:读正确、读整齐、读连贯。
读得层次分明、有急有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首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准备评价朗读。
5.教师范读。
二、活动二:文学常识,补充积累学生自由选择陶渊明、杜甫或李贺补充相应文学知识,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诗词曲五首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诗歌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并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导入新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
把握节奏。
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
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地”“怀旧/空吟/闻笛/赋”。
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
读出重音。
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学生练读。
(4)全班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备注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学生明确:首联写自己长期遭贬的际遇。
《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课题诗词五首单元第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重点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难点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王子陈昂在《诗与词的邂逅》中写道:诗歌以它独特的创造性和感染力令人动容,这节课我们学习《诗词五首》,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体会诗歌王子陈昂的《诗与词的邂逅》。
由诗歌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饮酒》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春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2.了解作者、背景。
3.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大意。
4.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赏析诗词的名句。
【教学重点】准确朗读、背诵、默写。
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赏析诗词的名句.【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编号:编号: D1900667【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课前检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新课导入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逼真。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3.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平台使用:PPT展示二、【自主学习】1.自学指点①自学内容:第六单元第23课P132—P134②自学方法: 自读课文③自学时间:早读课④自学要求:用参考书书查本诗的名句赏析2.自学检测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1.逐句翻译诗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2.逐句翻译诗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仍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25 词五首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五首词作代表了不同时期词的发展和流派,词作经典,韵味深厚,值得学生吟诵赏析。
教材排序按照词作者的生活年代的先后,没有必然合理的逻辑性,教学时可以按照词作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将《望江南》与《武陵春》两首婉约派闺情词合讲,而《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三首豪放派爱国词并析,更具系统性,更利于教学中的整体把握及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讲解诗歌要做到知人论世,在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诵读和理解诗歌,感悟作品思想感情,赏析诗歌写作艺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抒情言志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利用想像、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歌诗合为事而作”,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可通过教师简要介绍、学生自读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让其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难点
吟咏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突破方法:以动情美读带动细致品味,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想像画面、揣摩心理、描摹形象等方式寻找恰当的情感和语调去诵读词作,达到感受意境、品味内涵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比较教学法:通过相似流派和主题的合并阅读和比较阅读,多维联系比较,体会词作中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介绍文体,明确流派,导入新课
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飞《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
今天,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描绘画面,花间寻美,品读《望江南》
说到婉约派,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的“花间派”,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被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评价是“惊艳绝人”,这倒不是说他本人如何美
艳,而是评他绮丽的闺情词作,评他笔下一个个娇美含情的佳人倩女。
把镜头定格在《望江南》,看看这首小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精美的画面。
1.多媒体出示《望江南》,教师配乐诵读两遍,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见的画面。
2.优美的词作还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像着刚才所述的画面,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小词。
3.温庭筠明明一字未写这位女子的容貌,何以见得卿本佳人呢?
①妆容美——“梳洗罢”,不正面写女子容貌而言其梳洗装扮停当,既写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心理,又留给读者想像其美貌的空间,美得有余地。
②情态美——“独倚望江楼”,纤弱女子独自倚栏,姿态娇美,孤独的身影惹人怜爱。
③眼神美——“脉脉”“悠悠”,虽是写落日和江水,其实也是在写女子含情脉脉、柔肠寸断的凄美眼神。
4.温庭筠几笔描画,一个望眼欲穿的柔美女子便浮现在我们眼前,独自倚栏,“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直至夕阳西下,漫长无果的等待中这位女子的心境会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满怀希望与欣喜的期待——希望与失望交织的起伏波动——柔肠寸断的失望与惆怅
“斜晖脉脉水悠悠”,女子的思念与愁绪如斜晖倾泻江畔,又随江水无语流走,这是何其优美的意境,何其凄美的情愫啊。
三、围绕词眼,暮春诉愁,品读《武陵春》
暂别这位翘首企盼的佳人,我们再去拜访一下53岁的迟暮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了南渡失国、中年丧夫的人生坎坷之后,这个春天,她的笔下又会流出怎样的文字呢?
1.教师配乐朗读《武陵春》,学生听读后说说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相比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武陵春》没有了《如梦令》中少女耽于玩耍的欢快,也不同于《醉花阴》思念外出丈夫时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寂凄清,读来觉得深沉惆怅、凄苦哀伤。
2.学生根据所得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评价朗读的感情和语调。
伤春、惜春却无心寻赏春天的李清照满腹愁绪,结合身世背景和词作来看,她的“愁”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
此时李清照的愁缘自“物是人非事事休”,既为国家破裂衰败个人漂泊流离而忧,又为丈夫离世自己孤苦伶仃面对晚年生活而悲,复杂而深沉。
①日晚倦梳头——愁见于细节,无心梳洗打扮,失去生活乐趣,倦怠失落。
②欲语泪先流——愁见于情态,满腹愁情不知从何说起,唯有泪水如雨而下。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见于抒情,舟轻而愁重,难以负载和排遣。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结尾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种种感情之中,愁情最是深长,也最是难言,那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又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愁绪的呢?
讨论明确:李清照笔下的愁有了重量,小小轻舟难以负载,化虚为实,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
你还知道哪些化虚为实,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呢?学生联系吟咏,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①以水喻愁,赋予愁质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赋予愁重量。
“只载—船离恨向西洲。
”(苏轼《虞美人》)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
③以绵长事物喻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四、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较两词
诵读两首婉约风格的词作,我们感受了两位女子细腻惆怅的情怀,同样是闺中情思,但温庭筠是用一个男性的视角去代言女性情怀,而李清照则是直接抒写自己内心愁苦之情,描写更细腻,感情更深切,更具感染力。
比较这两篇视角不同的作品,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的异同之处: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多情。
2.写作手法相近,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将人、景、情水乳交融。
3.抒发的感情相近,都表现了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不过,《武陵春》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更为深切。
4.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婉转起伏,富于变化。
《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
《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
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五、布置作业
阅读李清照同一时期词作《声声慢》,品味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