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他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思念友人的四字成语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白云亲舍亲: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春树暮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睹物思人睹:看;思:思念。
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甘心首疾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
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
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归正守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
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蒹葭之思蒹葭:初生的芦苇。
思:思念,怀念。
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刻骨相思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念兹在兹念:思念;兹:此,这个。
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室迩人远室:房屋;迩:近。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首丘之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涕零如雨涕零:流泪。
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
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表示思念的四字词语有很多,比如一日三秋、春树暮云、狐死首丘、莼鲈之思、寒泉之思、望眼欲穿、白云亲舍、故土难离、天末凉风、归心似箭、念念不忘、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牵肠挂肚、落叶归根、望穿秋水、背井离乡、魂牵梦萦、睹物思人等。
一、一日三秋【解释】:三秋:三个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
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出自】:《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形容羁旅之人的词语
形容羁旅之人的词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羁旅:羁旅是指在外地旅行或客居他乡的生活。
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漂泊、远离家乡的意味。
2.飘泊:飘泊是指生活没有固定居所,四处流浪。
它可以形容羁旅之人生活的不稳定和无奈。
3.异乡客:指在他乡漂泊、生活的人,强调身份的尴尬和归属感的缺失。
4.行旅:行旅是指在外旅行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羁旅之人的身份和状态。
5.客居:客居是指在他乡居住,但它侧重于暂时性的居住,不同于移民或定居。
6.羁绊:羁绊是指在外生活所带来的束缚和困扰,它可以形容羁旅之人在生活上的不易。
7.离乡背井:指离开家乡,在外地生活。
这个词语强调了离别之情和生活的艰辛。
以上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羁旅之人的状态、心情和生活经历。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
夜书所见注释及译文
《夜书所见》是宋朝叶绍翁的诗作。
译文如下: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梧叶声:梧桐树叶的响声。
风声:秋风的声音。
秋夜:秋天的夜晚。
寒气:寒冷的气体。
客居:客居他乡。
孤寂:孤独寂寞。
悲情:悲伤的情感。
反衬:通过对比来衬托出某种情感或情境。
夜深人静:形容夜晚很安静,没有声响。
亮着灯:灯光亮着,没有熄灭。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形容远在他乡的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释义: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唐・李商隐《滞雨》释义: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主题:这首诗主旨为思乡,诗句开头点出时间、地点、环境,烘托主人公的心情;而后表达了诗人怀乡之意。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释义: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表达作者客居他乡,月圆之夜思念家乡的感怀之情。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唐·王维《杂诗》释义: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主题:这首诗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情节,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主题: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释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主题:这首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7、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释义: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8、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释义: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到处流浪的成语
1. 漂泊无定:形容无固定的居所,四处流浪。
2. 飘零无依:形容无家可归,没有靠山依靠。
3. 流离失所:形容四处流浪,无处安身。
4. 风尘仆仆:形容长时间在外奔波劳累,过着流浪的生活。
5. 客居他乡:指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他乡寄居或流浪。
6. 身无长物:形容一无所有,四处漂泊。
7. 海角天涯:形容远离家乡,到达最边远的地方。
8. 遍体鳞伤:形容浑身受伤、疲惫不堪,像是到处流浪而受苦。
9. 身无寸铁:形容身上没有一点财物,四处流浪。
10. 无家可归:形容没有家可回,无处安身。
11. 乞丐挨户:形容贫困到处乞讨生活。
12. 走南闯北:形容四处奔波,到处流浪。
13. 身无定处:形容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流浪。
14.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比喻身份地位低下,四处受到排斥和伤害。
15. 飘零流落:形容无家可归,四处漂泊。
16. 漂泊无依:形容没有固定居所,四处流浪。
17. 风餐露宿:形容在户外无固定住所,过着流浪的生活。
18. 流离失所:形容无家可归,无处安身。
19. 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波、流浪。
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的诗句
1、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译文: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2、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唐·韦应物《闻雁》
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3、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李白《太原早秋》
译文: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译文: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漂泊未能归家。
5、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送人游吴》
译文: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形容非常想念一个人的成语1、【爱贤念旧】:旧:旧有的交情。
爱慕贤者,思念旧谊。
2、【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3、【白云亲舍】:和亲:指父母;比涅:定居。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4、【白云青舍】: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5、【杯圈之思】:杯圈:古代指妇女所用的杯。
指思念去世的母亲。
6、【别易会难】:分别容易,相会却难。
常用来表示不忍离别的深情或别后的无限思念。
7、【朝思暮念】:朝:早晨。
从早到晚思念不已。
多用作男女恋情。
8、【朝思夕想】:朝:早晨。
从早到晚思念不已。
多用于男女恋情。
9、【春树暮云】:则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10、【代马不思越】: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山西东北部一带,泛指北方;越:古国名,泛指南方。
北方所产的马不思念南方。
比喻眷恋故土。
11、【睹物思人】:欤:看看;思:思念。
看到死或初恋的人遗留下的东西就想到了这个人。
12、【翻肠搅肚】: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13、【风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礼数而后生的思念之情。
14、【凤愁鸾怨】: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15、【甘心首疾】: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苦。
想要得头痛也心甘情愿。
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16、【羹墙之思】:羮:羮汤;墙:墙壁;思:思念。
从墙壁上,从羮汤中能看到所思慕人的影子。
比喻对先贤的思慕。
17、【归正守丘】:传说狐狸将死去时,头必朝向长大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18、【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9、【鹤唳华亭】:整体表现思念、复古之意。
亦为感叹仕途凶险、人生无常之词。
20、【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21、【魂驰梦想】:形容思念万分。
22、【魂劳梦断】: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23、【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24、【蒹葭之思】: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
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写新年客居他乡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逢入京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秋客居他乡的诗句中秋节,这个本来是团圆的日子,偏偏我却在他乡独自一人。
手里没有月饼,也没见到父母那熟悉的笑脸。
一个人在异乡的夜晚,月亮看着总是特别大,亮,甚至让我有些眼熟,却又觉得离我好远,远得让我心里空空的。
每到这种时候,心里特别能理解古人那些在外乡写的诗句,觉得他们的孤独,跟我现在的感受简直一模一样。
想起唐代的张九龄,他的《望月怀远》就表达得很直接。
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直把我心里的一股酸涩说透了。
大家都说“天涯若比邻”,可当你身处异地,看着明月时,那种孤独和思乡之情才真正能感同身受。
虽然他乡的月亮也挺圆的,亮得像颗大灯泡一样,但却怎么也照不亮心里那片寂寞的角落。
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话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的“问”字。
其实,你就能想象出苏轼坐在屋顶,手里端着酒杯,盯着那轮明月,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跟谁说。
是的,心里想问月亮,问远方的亲人,问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团聚。
每到这种时候,我也特别想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跟家人一起吃月饼,聊聊过往,笑笑未来。
再说说唐代的王建,他写的《十五夜望月》也很有意思,诗里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句话就像是把自己的思念寄托给了月亮。
我想象着王建站在那儿,眼睛都快看穿那轮明月了,心里满是愁绪,竟然连月亮都成了他的“信使”,去送他的思念。
其实我觉得,自己现在有点像那愁眉苦脸的王建,月亮太圆,愁得也越来越多。
你看这些古人写的诗句,看似平常,却总能让人在心里划出一条线,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孤独和思乡,可每次在这中秋的夜晚,独自望着明月,所有的孤单与寂寞,仿佛都找到了出口。
月亮,成了每个他乡人心中的一个寄托,是那个遥远家乡的影像,也是与家人心灵上的联系。
其实,月亮还是挺神奇的。
它可以把你带到遥远的地方,让你想起最亲的人,想起那些久违的温暖。
即使你身处异乡,心里那个地方依旧有家,有亲人。
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抒写忧国思乡的诗句思乡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体裁,“人情重故土,飞鸟思故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而诗人更是多情善感的多情种子,对于生育,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更是倾注了自己太多的爱,太多的感触,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写忧国思乡的诗句,一起来学习一下吧!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雷影,好取洛川归雕刻明月做团扇,裁剪行云作舞衣。
爱怜自身若晶莹的雪花般飘飞的身影,多么希冀能取道洛水回归故园!诗人用神奇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思归未归的急切心情。
注:镂,雕刻。
洛川,洛水。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皓月当空,勾起游客的无限乡思。
但是,自己的家乡遥远,如同在白云深处,若能借助风的力量,飞翔于苍天之上,就可回到自己的故乡。
诗人凭借想象,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渴望早归的心情。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但愿能追逐南飞的大雁,回归乡土,即使是一年只有一次。
“逐”字的运用,传神地表达出身不能“逐”,但心早已“逐”雁而回的强烈的思乡之情,颇为精巧。
注:三秋,指秋季三个月或夏历九月。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这是抒写离情之作。
淡淡,指水波荡漾;悠悠,意为忧思绵长。
对于远去他乡为异客,怎不让人产生万般伤感?诗人把这种离愁同“长江水”和“落花”相比衬:落花无声,而分离有恨,无限的别绪如同长江水一样长,一样深。
写法委婉、含蓄,感情深沉、强烈。
整个诗句素朴、自然而又生动感人。
注:相与恨,落花和离人相互都有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想念远方的亲人。
这里诗人用了悬想示现的手法,深沉强烈地表达出彼此之间无限的思念,其心心相印之情,万里相连,真挚缠绵。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天眺望故乡,应该看到田埂上的梅花。
诗人用揣想的语气,预拟次日望乡时的情景,虽写对故乡梅花的依恋,却强烈地反映出诗人对家乡难舍难离的深厚情意。
长久漂泊在外,寄居他乡的成语流落天涯: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穷困潦倒;离开家乡;到外漂泊。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餐风咽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流落风尘: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乡;风尘:指纷扰的生活。
穷困潦倒,漂泊江湖。
泛萍浮梗: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
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凤泊鸾漂:飘、泊:随流飘荡。
原形容书法笔势潇洒飘逸,后比喻夫妻离散或文人失意。
梗泛萍飘:比喻流离漂泊。
比喻流离漂泊。
流落他乡: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外地。
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
含贬义。
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生活困苦,四处流浪。
凤泊鸾飘:比喻有才之人不得志,飘泊无定联合式;作补语、定语;指怀才不遇,飘浮不定的人。
东飘西泊: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断梗浮萍:比喻漂泊不定。
梗迹蓬飘:比喻漂泊流离。
梗,断梗;蓬,飞蓬。
露宿风餐:在露天过夜,在风口吃饭。
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形容行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浪迹萍踪: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来鸿去燕: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流落江湖:形容穷困潦倒,漂泊异乡。
东奔西走:到处奔跑。
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
也形容到处逃窜。
走:跑。
一般作谓语、定语。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鸾漂凤泊:①形容书法的笔势神奇飘逸。
②比喻夫妻或情侣离散,天各一方。
亦泛指身世沦落,漂泊不定。
亦作“凤泊鸾飘”、“飘鸾泊凤”。
怀黄握白:谓携带着钱财。
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跋涉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
参见“跋山涉水”。
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浪迹江湖: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漂泊无定:泊:停留。
比喻东奔西走,生活不安定梗泛萍漂: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
比喻漂泊流离。
梗泛萍漂的意思。
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诗句1.表示“异国他乡”的诗句有哪些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二、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朝代】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长安春望【作者】卢纶【朝代】唐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五、乡思【作者】李觏【朝代】宋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意思:外乡;外地(就做客的人而言):客居异乡。
异乡
拼音:yìxiāng
出处:《灭亡》第八章:“她们很知道青年作客异乡的苦味。
”朝代:近代
作者:巴金
扩展资料:
异乡的近义词:异地、他乡、外乡、异域
一、异地
他乡;外地:流落异地。
异地相逢。
引证解释: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一》:“当彼流离异地”二、他乡
家乡以外的地方(多指离家乡较远的):流落他乡。
他乡遇故知。
引证解释:艾青《在世界的这一边》诗:“也不是他乡遇见了故知,许多人都从来不曾见面。
”
三、外乡
本地以外的地方:外乡人。
流落外乡。
外乡口音。
引证解释: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四回:“因随叔父来外乡贩卖羊马”
四、异域
外国。
他乡;外乡。
引证解释: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
集序二》:“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安特莱夫们所安排的。
每日古诗词:今日古诗之李白的客居他乡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李白关于他自己客居他乡的古诗。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
兰陵出产的美酒带着郁金香草的芬芳,盛在玉碗中闪耀着琥珀般的晶莹光泽。
只要主人能同我一道畅饮酣醉也就不觉什么地方是他乡了。
[赏析]
这是李白客居他乡时的作品,描写的是他客居生活的一个片段。
天宝初年,李白结束长安之行后,移居东鲁。
这首诗作于东鲁兰陵,而诗人以兰陵为“客中”,可见此诗作于开元年间。
开元时期是大唐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非常昂扬。
李白虽客居他乡,却全无客愁。
喝着兰陵美酒,诗人竟不知自己是在他乡了。
本诗将李白的洒脱不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古来以客居他乡为主题的诗不在少数,但大都写得低沉忧伤,李白这首《客中作》却写出了另外一种情致: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格调激昂。
形容异国他乡的成语
1. 人生地疏:哎呀,想想刚到异国他乡的时候,那可真是人生地疏啊,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比如我初到国外,连超市都找不到,可不就是人生地疏嘛。
2. 举目无亲:在异国那真的是举目无亲呀,有啥心里话都不知道跟谁说,跟在国内完全不一样啊!就好比你一个人在沙漠里,周围啥亲人也没有呀。
3. 客居他乡:咱就是说客居他乡的感觉,真的很奇特,明明是在别的地方生活,却总想着家乡。
你看那些在国外打拼多年的人,不就是客居他乡嘛。
4. 背井离乡:背井离乡的滋味可不好受啊,舍去了熟悉的一切,去面对未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像那些为了梦想远走异国的人,可不就是背井离乡了。
5. 异域殊方:这异国他乡真可谓是异域殊方啊,什么都和家乡不一样。
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奇妙世界,充满了新奇和未知。
6. 他乡异县:来到这他乡异县,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了,还得慢慢去适应。
这不就像是游戏里突然换了个新地图嘛,一切都要重新摸索。
7. 流落他乡:有时候想想那些流落他乡的人,好可怜呀,没有归宿感。
好比一片落叶随风飘到了远方,不知道哪里才是落脚点。
8. 羁旅异乡:羁旅异乡的时候才更能体会到家乡的好,那种孤独感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这不就是像一只离群的大雁在天空中徘徊嘛。
我的观点结论:在异国他乡会有很多独特的感受和经历,这些成语很好地形容了那种状态。
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要努力去适应和融入,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这是一个古老的谚语,它揭示了人类对故土情结的深切情感和向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谚语的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一、客居他乡的人1.1 在异国他乡,人们常常面临着身处陌生环境的挑战和困惑。
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这种适应过程往往是艰难的。
1.2 但是,客居他乡的人也经常能够发现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他们可能会融入当地社会,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异国他乡找到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二、故乡的情结2.1 尽管客居他乡的人可能在外地建立起新的生活,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始终不会减弱。
故乡代表着家庭、亲情、童年回忆以及文化传统的延续。
2.2 故乡的情结使得客居他乡的人渴望回到故土,与家人团聚,感受家乡的气息和温暖。
三、谚语的意义3.1 形容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的谚语,折射出人类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向往。
无论身处何地,故乡始终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是他们情感归宿的地方。
3.2 这一谚语也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身边的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和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写手,我对这个谚语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在我看来,客居他乡的人之所以最终要回到故乡,不仅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更重要的是家乡的情感纽带和根基。
故乡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是他们心灵的归宿,这种情感纽带是无法被替代或忽视的。
总结回顾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的谚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这一谚语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向往,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和源。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加深您对这一谚语的理解,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以上就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符合您的要求。
如有需要,我可以根据您的要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这古老的谚语在不同的角度下都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文化、情感和社会角度探讨这一谚语的意义,并共享我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登楼赋》原文|翻译|鉴赏《登楼赋》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楼赋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登楼赋》原文两汉: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登楼赋》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精神食粮,历史珍品
——祝贺《读乐亭》七岁生日
赵贵清
客居他乡,总是难以割舍对家乡的眷恋和想往。
2004年冬,闲来无事在百度里搜索“乐亭”,偶遇我县人文杂志《读乐亭》,自此我与《读乐亭》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本人为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也十分喜爱研究民间文化,那年回乡遂到北新路上的《读乐亭》杂志社与诸位编辑会面,徐主席鼓励我写家乡的人和事,并当场赠书与我,后来我陆续写了很多反映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均发表。
每期杂志出版后,徐主席都寄我两本书,深感荣幸。
身在外地的乐亭游子,处在异地文化圈中,在逐渐融入本地文化后,总感觉缺失点什么东西,那就是对自己生命文化根源——故乡文化的缺失。
梦中出现最多的还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天真浪漫的童趣,那亲人朋友的笑脸,那久远苦涩的村中故事,那儿时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总让人回味无穷,历久弥新。
对家乡的爱,我今生永远难以割舍,毕竟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毕竟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祖先,毕竟那里有我朝思暮想的小清河......
《读乐亭》是一本十分好看的杂志,耐人寻味,是寻梦人的精神食量。
它涵盖了乐亭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体裁有故事、散文、诗歌、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政论、书法等,大到乐亭的大政方针,小到凡人小事,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反映了我县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继承和发扬了乐亭的人文理念和创业精神,每个看到这本杂志的人都会爱不释手,秉烛夜读,非得一气呵成地读完不可。
对外地游子而言,更是不可多得,不仅可以找到心灵上的慰藉和归宿,而且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家乡的变化和历史知识。
每次徐主席把书寄过来,夜深人静时,我躺在床上,认真仔细地阅读每一句话,生怕丢掉某个细节。
我还把1—26期全部装订起来,精心收藏,待以后复读或查阅资料,并留与后世子孙永远珍藏。
乐亭素来“雅重诗书”,是有名的文化大县,钟灵毓秀地,才子辈出。
《读乐亭》是乐亭才子们集智慧于大成的表现,与别县相比,这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一本以挖掘和弘扬本地纯文化为出发点的综合性杂志,这是我们独有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精品,它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重点,有自
己的内涵。
一个县级地区能有这样的杂志,反映了乐亭人的气魄和精神风貌,我们每个乐亭人都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傲。
《读乐亭》聚集了一群乐亭才子,不仅发挥了老同志的余热,而且鼓励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不仅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乐亭人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它是我县文化盛宴中的一张“王牌”,它是我县“三个文明建设”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
每个乐亭人都应该热烈祝贺《读乐亭》的七岁生日,为它今后的生存发展献计献策,增砖添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没有《读乐亭》,我们会因失去很多很多东西而感到迷茫,没有《读乐亭》,我们会因没有了精神家园而感到孤独,没有《读乐亭》,我们会因少了一份精神大餐而失去对家乡的挚爱,没有《读乐亭》,我们会因无知而把尘封的历史埋葬在历史的风烟里,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用多说,一百年以后,当我们的子孙拿起发黄的《读乐亭》时,你知道他们会说什么呢?我想他们一定说:“谢天谢地,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绝对不会发愁去故纸堆里搜肠刮肚地去寻找只言片语了。
《读乐亭》的历史意义,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显现,这是必然。
真心希望《读乐亭》越办越好,后继有人,也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机关团体对我们的这本书关爱有加,让我们这本“精神食粮,历史珍品”生机无限,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