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 格式:pdf
- 大小:624.52 KB
- 文档页数:13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1.埃及出土的纸草文书表明,公元2世纪时,埃及与印度次大陆的海上贸易较为频繁,往来商人已学会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来安排航线。
这()A.推动了“地圆说”的广泛传播B.源于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受阻C.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2.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草原丝绸之路D.西南丝绸之路3.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
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
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4.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5.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6.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
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
课题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执教人课时时间核心 素养 1.(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欧亚大陆东西商路的开辟和发展历程。
2.(唯物史观)分析古代商路开辟的原因。
3.(史料实证)认识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到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 目标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教学难点 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学 流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课 前 预 习思维导图要旨聚焦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课堂 导入问 题 引 导阅读课本P50史料阅读,思考两种说法的相同点是什么?简单分析其原因。
提示 相同点: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都对丝的生产过程进行了猜测性的描述,但都不符合实际;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重难点突破)(丝国)和丝绸生产的模糊性认识。
原因:路途遥远,未到过中国,未亲见蚕丝生产过程,都是猜测和想象。
1.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有何价值?提示:(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2.新时期,应该怎样弘扬“丝路精神”?提示(1)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
(2)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
(3)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
(4)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和平对话。
测和想象。
【总结拓展】1.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 1 -12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 6 -13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11 -11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建议用时:40分钟)1.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
这说明()A.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战争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C.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D.暴力冲突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D[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行十年征战,建立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
]2.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
“他”是()A.汉谟拉比B.大流士C.修昔底德D.亚历山大D[由时间“公元前4世纪”和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他”是亚历山大。
]3.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
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作文一<<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丝绸之路,让东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走向西方,同时也带来了西域的香料和珠宝。
这种交流不仅是物品的交换,更是文化、技术的融合。
比如,造纸术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进步。
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古代文明的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文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就拿佛教来说,它起源于古印度,却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文化相互融合。
在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还有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承和传播,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文明的交流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碰撞中创造出新的火花,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升华和社会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作文三<<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各国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中国的丝绸、茶叶传到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来到中国。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物品的交换,更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比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本土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文明的交流,让人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作文四<<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陆地到海洋,人们勇敢地迈出脚步。
阿拉伯数字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方便了数学的计算和记录。
而中国的四大发明,如火药、指南针等,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明的交流还体现在艺术和建筑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影响了罗马,又通过罗马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种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增添了璀璨的光芒。
作文五<<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就像璀璨星辰相互辉映。
丝绸之路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需求、经济贸易需求、文化交流需求、地理条件以及政治稳定等角度,深入探讨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政治军事需求推动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的形成,首先源于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需求。
汉朝与匈奴、唐朝与突厥等势力在亚洲大陆的争霸,促使中原王朝不断向西域扩张势力范围。
这种扩张不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领土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实现对西域的有效控制。
通过丝绸之路,中原王朝能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并防范外部势力的侵扰。
例如,汉朝为了对抗匈奴,不惜代价经营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匈奴的有效遏制。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骞的出使不仅是为了寻找结盟的对象以对抗匈奴,更是为了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以便于中原与西域的政治和军事交流。
张骞的出使成功地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朝通过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经济贸易需求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经济贸易需求也是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独有的丝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质感,成为了东西方贸易中的珍贵商品。
丝绸的价值高昂,甚至与等重的黄金同价,这使得丝绸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得以远销至地中海沿岸及欧洲各地,为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其他商品的交流,如中国的茶叶、瓷器、铁器等,与西方的香料、宝石、玻璃制品等形成了互补,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技术和工艺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条古代的商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也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其重要性。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急需西域的马匹以及丝绸等奢侈品,于是汉朝将远征队派遣至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
长安(今西安)作为起点,连接了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填补了古代世界贸易网络中的一大空白。
通过这条通道,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马匹、珍宝等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此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培育了一批繁盛的贸易城市。
二、丝绸之路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贸易的进行,中国的丝绸、艺术品和文化观念逐渐传入西方,而希腊、印度等文明的艺术和哲学也传入到中国。
这种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艺术与思想的创新。
2. 科技传播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有助于科技的传播与创新。
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发明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其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3. 政治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还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沿途各国之间的互利贸易促进了各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络。
丝绸之路为东西方各国的外交事务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和谐。
4.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丝绸之路为后世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欧洲人迫切希望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以便绕开中东地区,通过海上航行直接抵达中亚和中国。
这种探索精神最终导致了哥伦布等航海家的登陆美洲,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更加深入的交流。
结语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影响深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
表格类知识点总结 一、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朝创立后得到了不断强化。 朝代 开创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秦朝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 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车辆形制 统一文字全国通用小篆
焚书坑儒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西汉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立“十三州部”
明朝 废除丞相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设立廷杖制度 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重大表现 感悟 党的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改革开放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对内改革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城市:对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民主法治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祖国统一 提出“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外交事业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
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被称为“20世纪中国出现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标志事件 历史意义 时间 杰出领袖 指导思想 第一次 辛亥革命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1年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国家独立 1949年 1956年底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第三次 改革开放 使中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以上三位杰出领袖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国家的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的发展。 时间 外交成就 时间 感悟 20世纪50年代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021-2022学年安徽省亳州市某校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大踏步地迈进了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
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的是()A.60进位法B.佛教C.金字塔D.《汉谟拉比法典》2. “在宗教上,国王被认为是‘神之子’,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
”该国王被称为()A.法老B.皇帝C.大王D.教皇3. 人类早期的文明最早诞生在亚非的大河流域。
如图是以下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A.古代埃B.古代印度C.古代中国D.古巴比伦4. “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该法典主要维护()A.外邦人的利益B.奴隶主的利益C.奴隶的利益D.领主的利益5. 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A.禅让制度B.种姓制度C.分封制度D.科举制度6. 位于安徽省境内的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隋朝初年D.唐朝初年7. 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这体现的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A.小国寡民B.重视农业C.民主政治D.对外扩张8.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由全体A.小国寡民B.重视农业C.民主政治D.对外扩张9. “公元前3世纪,它通过布匿战争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它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它进一步衰落。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希腊10. 19世纪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
浅谈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亚历山大无疑是一位对古代世界影响甚大甚远的伟人,他的传奇的一生,不仅仅改变了当时无数人的行为和命运,更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先河,开创了希腊化时代。
研究他的行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将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人们尤其是成年人做一件事的动机往往是复杂的、多样的,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动机无疑也是多元的,并且是随着其经历的变化在发生变化。
亚历山大的父亲在征服希腊后决定对波斯开战以此来“报复波斯”,继承父亲的遗志无疑也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一个动机。
“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是希波战争后希腊演说家的名言,作为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亚历山大本人难免也有报复波斯并从东方获得财富的动机。
“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不断地开拓疆土,不断增加权利,尽情享受每位佳肴和少女美色。
”亚历山大如是说。
从中可以看出英雄情结、征服世界的伟大梦想无疑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重要动机之一。
实现梦想和目标需要有足够的实力。
亚历山大东征前对自己的实力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拥有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灿烂文明。
他的老师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从老师那里认识到了希腊文明的独特性和超前性,他相信希腊文明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世界其他其他地方都是野蛮而落后的,以先进征服野蛮又有谁能抵挡呢?但是历史的结局往往与书写者的愿望并不一致。
亚历山大想的是征服,而他的东征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呢?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世界带去了无尽的战争和杀戮,东征的铁蹄踏碎过古老帝国的安逸梦想,夷平过历史文化名城,他的军队屠过城,也把无数平民变为奴隶。
作为新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把自己对希腊文明的狂热崇拜带到了帝国的建设中去。
东征10年中他把精美的希腊建筑带到东方,修建了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中开设学堂,把希腊语言和文明带到东方。
这些城市成为传播希腊文明的中心。
在战争与建设中,亚历山大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在攻下波斯首都后,面对豪华的宫殿,亚历山大说“这样才像个国王”;在深入东方后,亚历山大认识到东方人并不是他原以为的野蛮人,他们和希腊人一样也有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成就超越了希腊,他不再认为希腊是唯一灿烂的文明,他对东方文明产生兴趣,开始认为各民族是平等的,为此他鼓励东西方的联姻,他尊重被征服地区的信仰,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各民族间不同文化的交融。
・专题研究・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杨巨平 提 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来往。
张骞之前,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希腊文化在希腊—马其顿人统治及影响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方文化相汇合;以阿姆河为中心,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南下印度,东向赛里斯、弗里尼,有可能越过帕米尔进入塔里木盆地。
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以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
就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而言,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都发挥了同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亚历山大 张骞 希腊化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汉武帝之时开通,张骞功不可没。
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并非打开丝绸贸易的大门,而是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月氏、合击匈奴、开拓西部疆土、建立强大汉帝国的雄心壮志。
同样,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大规模向东方进军,也并非为了得到遥远的、朦胧的所谓“赛里斯人”(Seres)的丝绸,而是为了征服波斯帝国,并进而征服整个世界。
①但历史的结局往往和历史创造者的主观愿望不相一致。
汉代对西域的控制时断时续,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他的部将们所建立的希腊化王国在公元前1世纪末之前都陆续衰落,不复存在。
唯有丝绸之路仍然作为历史的见证,继续发挥着沟通东西方物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论及丝绸之路开通时,大多只强调张骞的西域凿空,而忽略了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所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在其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
为此,本文试图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考察希腊—马其顿人的东进是如何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与延续,希腊化文明的信息是如何通过张骞传入中原的。
①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最终目标,古典作家阿利安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曾写信给亚历山大,愿让与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以换取亚历山大的停战。
他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非其中的一部分。
占领印度河上游后,亚历山大执意要向恒河流域和东边的大海进军。
他误以为,这个东海是和赫卡尼亚海(Hyrcanian Sea,即里海)连在一起的,他所知的整个大地都由海洋所环抱,因此,可从印度湾到波斯湾,或从波斯湾绕过利比亚(非洲)到达赫拉克勒斯石柱(the Pillars of Heracles,今直布罗陀海峡)。
这样他就会征服全世界。
见阿利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185—186页。
亚历山大之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传闻亚历山大东征之前,远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文明中心———希腊和中国互有传闻。
“赛里斯”就是当时的希腊人对东方一个可与北印度相提并论的国家的称谓。
①尽管古典作家关于它的具体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但位于遥远的东方且为产丝之国则渐成共识。
②“赛里斯”后来也就成了西方传说中对中国的代称。
希罗多德曾记载了一位名叫阿里斯铁阿斯(Aristeas)的希腊人的远东之游,他穿过斯基泰人(Scyt hian)的活动区域,最远曾至伊塞顿人(Issedones)之地。
③据学者考证,所谓的伊塞顿人活动区域大致应在乌拉尔以东,直至天山、阿尔泰山之间,也有学者推测他们曾远达塔里木盆地或楼兰以东、敦煌一带。
④上个世纪,考古学者在德国的一座克尔特人首领墓葬(公元前6世纪)中发现了丝绸织物残片,⑤在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至公元前3世纪)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凤凰刺绣和山字纹铜镜。
⑥中国中原地区的物品在远及西欧的出现,说明上古时期欧亚草原之路的存在。
游牧于黑海、里海、咸海一带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无疑是欧亚草原之路的开拓者、先行者。
但这条交通线是游移不定、时断时续的。
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和游牧文明相对于农耕文明的落后性,这条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
文明的交流是以文明的互动为前提。
早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地区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小亚、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了接触。
但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文明与东方文明对等交往则是在波斯帝国时期。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很快向外(主要是东西两面)扩张。
小亚沿岸的希腊殖民城邦沦陷,希腊本土面临存亡的考验。
然而正是这种对立和交往,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①②③④⑤⑥此名称是生活于公元前5—前4世纪之交的希腊医生兼史家克泰西亚斯(Ctesias)首先提出的。
他曾担任波斯宫廷御医,可能是在波斯听到了关于赛里斯的传闻。
虽然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受到西方学者H.裕尔、戈岱司和中国学者张星 的质疑,裕尔特别指出原因在于其仅见于《福尔乌斯文库》(B ibliotheca of Photi us)一处,但希腊人的赛里斯之名由此出现,则可备一说。
详见H.裕尔撰,H.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张绪山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注27;张星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7页;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耿 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参见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导论”以及正文中摘录的维吉尔(Vigile)、霍拉赛(Horace)、普罗佩塞(Properce)、奥维德(Ovide)、斯特拉波(Strabo)、塞内科(Seneque)、梅拉(Pomponins Mela)、普林尼(Pliny)、卢坎(L ucan)、佚名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及托勒密(Ptolemy)、鲍萨尼雅斯(Pausanias)、阿米安・马尔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等的相关记述(第1—54,71—72页)。
H.裕尔在整理分析了这些相关史料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详见裕尔撰,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第11—12页。
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70、272页。
参见孙培良:《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25页;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年,第22页;王治来:《中亚史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3页注1;G. F. Hudson,Europe and China,London:Arnold&Co.,1931,pp.37,39;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学刊》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6页。
Jorg Biel,“Treasure f rom a Celtic Tomb,”N ational Geog raphic,vol.157,no. 3.,March1980,pp. 429—438.С.И.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第37—48页。
章。
有的希腊人到巴比伦考察游历,如希罗多德;有的希腊人到波斯的宫廷服务谋生,如担任御医的克泰西亚斯和受波斯国王之命、考察印度河并环航阿拉伯半岛的斯库拉克斯(Scylax,约公元前510年?);①还有的希腊人自愿或被迫移民到了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地区。
②波斯帝国的版图西起埃及,北到黑海、里海一线,南到阿拉伯半岛,东到印度西北部。
为了巩固对各地的统治,大流士一世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覆盖全帝国的驿道网(The Imperial Roads)。
其中最著名的是帝国西部的“王家大道”(The Royal Road)。
它从都城之一的苏萨(Susa),经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小亚的以弗所(Ep hesus)或撒尔迪斯(Sardis),全长2000多公里,沿途设有驿站(现在已确认的有22个)。
帝国东部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是沿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米底(Media)之路,进而经巴克特里亚抵达印度。
③出产于巴克特里亚东部山区的名贵石头———天青石(lapis lazuli)就沿此路线而输送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
④亚历山大之前希腊的钱币已在巴克特里亚流通,也说明波斯帝国时期从东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之间有可能存在长途商贸活动。
⑤这条路线连通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实际上成为未来丝绸之路的西段。
大流士一世还开通了埃及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未完成的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
这些驿道和水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应该说在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之内,各地交往的渠道是畅通的。
⑥希波战争以希腊人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希波对立的结束。
相反,双方都在利用一切机会插手对方的内部事务。
希腊城邦之间的争斗和波斯帝国的王位之争均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著名的两个例子就是公元前401—前400年间应小居鲁士之邀深入波斯内陆的希腊万人雇佣军和公元前387年由波斯国王宣布的旨在解决希腊内部矛盾的“大王条约”(The K ingπs Peace)。
半个多世纪之后亚历山大在战场上还碰到了波斯军队中多达数万的希腊雇佣军。
⑦希腊与波斯之间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相互介入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两个文明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公元前4世纪时,欧亚大陆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古老文明或正在兴起的文明,但它们或由于地理阻隔的原因,或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与其他文明真正接触和交流的历史机遇似乎还未来临。
西地中海的罗马人正在为统一意大利而向南部发展,或许通过大希腊地区的希腊人对东方有所知晓,但他们的视野还没有超出半岛之外。
此时的印度尚处于列国时代,逐渐强盛起来的历 史 研 究2007年第4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希罗多德:《历史》,第282页。
如希罗多德提到的被波斯人俘虏的非洲希腊人殖民者巴尔卡人(the Barcaeans),他们被大流士一世强迫移居到巴克特里亚(参见希罗多德:《历史》,第344页)。
或如斯特拉波提到的布兰开德人(the Branchidae),他们因为曾背叛祖国,甘愿随薛西斯(Xerxes)回到波斯,而后被安置到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区。
参见Strabo,Geog ra phy,XI.11.4,T he L oeb Classical L ibrar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详见Josef Wiesehofer,A ncient Persia:From550B C to650A D,London:I.B.Tauris Publishers,1996, pp.76—77.Frank L.Holt,A lex ander the Great and B act ria,Leiden:E.J.Brill,1989,p.28.1966年,在阿富汗巴尔赫(Balkh)附近发现一罐钱币,其中绝大多数是希腊古典时期雅典的四德拉克马(tetradrachms),总数不详,但可以公开见到的至少有150枚。